一种注胶式结构锚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4611发布日期:2018-11-23 19:0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胶式结构锚栓。



背景技术:

建筑墙的保温层、幕墙,以及灯具、水暖、通讯等建筑装饰领域需要后锚固技术,通常应用的是机械锚栓与化学锚栓。机械锚栓(结构式锚栓)是使用机械锁定或者与混凝土或其他物体的摩擦力来进行锚固锁定,常用的有后扩底锚栓、自切底锚栓、水泥自攻锚栓、安卡锚栓、重型锚栓等;化学锚栓通常由一个螺纹杆与粘结剂胶管组成,例如中国公开专利CN2804455Y提供的一种高强化学锚栓,其通过在预设好的锚孔中放置化学胶管,然后用旋螺工具将锚栓旋进锚孔中,在旋螺过程中通过螺纹杆对化学胶管进行绞合,实现锚固效果,主要包括高强化学锚栓、定型锚栓、倒锥型锚栓等。

为了实现较好的锚固效果,现有技术也有将机械锚栓与化学锚栓相结合,形成双重加强锚栓。但是,现有技术的机械锚栓与化学锚栓的结合,只是单纯的在机械锚栓的基础上注入粘结剂,无法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并不能较好的强化锚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注胶式结构锚栓,其通过交叉胶流槽使得结构式锚栓与锚孔的内壁紧密粘结,锚固效果更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注胶式结构锚栓,包括锚杆(10)和膨胀装置(20),所述膨胀装置 (20)设于锚杆(10)的前部,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侧面还设有一条以上的横向胶流槽(11)和一条以上的纵向胶流槽(12);至少一所述横向胶流槽(11)与至少一所述纵向胶流槽(12)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胶流槽,且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端面还设有与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或所述纵向胶流槽(12)相连通的进胶口(13);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并与所述膨胀装置(20)胶固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附胶装置(30),所述附胶装置(30)具有存储粘结剂的容纳腔,且所述附胶装置(30)位于所述膨胀装置(20)之前;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附胶装置(30)的容纳腔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并与所述膨胀装置(20)或\和所述附胶装置(30)胶固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向胶流槽(11)采用一个以上前后间隔设置的环形槽,或者,所述横向胶流槽(11)采用螺旋槽。

优选的,所述纵向胶流槽(12)采用一个以上周向间隔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纵向胶流槽(12)沿纵向延伸至所述锚杆(10)的前端,所述纵向胶流槽(12)的前端的槽口作为所述进胶口(13),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进入所述纵向胶流槽(12)再流入相互交叉的所述横向胶流槽(11)。

优选的,所述附胶装置(30)采用弹簧或弹性钢丝,所述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且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受挤压膨胀并与粘结剂相结合形成植筋胶团。

优选的,所述膨胀装置(20)采用弹性支条,所述弹性支条设于所述锚杆(10)的侧面并向外延伸,且所述弹性支条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 上或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前方,且所述弹性支条的尾端设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后侧坡度最高处;在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性支条向后收合。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支条焊接在所述锚杆(10)上,且所述弹性支条收合后,所述弹性支条后端与所述锚杆(10)的组合外径大于所述锚杆(10) 的后端的杆体外径。

或者,所述膨胀装置(20)采用弹簧或弹性钢丝,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设置在所述锚杆(10)的前部,所述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 (13)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且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受挤压膨胀并与粘结剂相结合形成植筋胶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设有交叉胶流槽的结构式锚栓能确保粘结剂与锚孔内壁紧密粘结,锚固效果更好;

(2)所述锚杆的前部还设有附胶装置,安装时,附胶装置内的粘结剂直接从前部的端面的进胶口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和纵向胶流槽,操作更方便;

(3)本申请采用一个以上前后间隔设置的环形槽作为横向胶流槽,并采用一个以上周向间隔设置的条形槽作为纵向胶流槽,粘结效果更可靠;

(4)结构式锚栓尾端设有弹簧或弹性钢丝,弹簧不仅能够作为附胶装置,又能够作为膨胀装置,将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不仅能附胶,还能收缩自如,使其内的粘结剂往交叉胶流槽反流填满交叉胶流槽;并在使用中随着弹簧或弹性钢丝受挤压收缩,形成钢丝球或植筋胶团,起到较好的反钩作用,锚固效果更好;

(5)、结构式锚栓在胶流槽的对应位置设置焊接的弹性支条,不仅能提高该处的抗剪力、牢固力,而且使结构式锚栓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6)、由于设在结构式锚栓上的支条与锚杆通过锚孔时,由于弹性支条的连接处与杆体组合直径小于支条尾端与杆体组合直径,在施工时通过敲击入锚孔就省力多了;

(7)、所述弹性支条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上或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的前方,且弹性支条沿着所述横向胶流槽形成向外的坡度,并将弹性支条的尾端设在横向胶流槽的后侧坡度最高处形成真正的反钩作用,锚固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打开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收缩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打开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收缩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打开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的结构图(支条收缩状态);图中:

10-锚杆;11-横向胶流槽;12-纵向胶流槽;13-进胶口;

20-膨胀装置(弹性支条);

30-附胶装置(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弹性支条的连接点设置在横向胶流槽的前方)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注胶式结构锚栓,包括锚杆10和膨胀装置20,所述膨胀装置20设于锚杆10的前部,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侧面还设有一条以上的横向胶流槽11和一条以上的纵向胶流槽12;至少一所述横向胶流槽11与至少一所述纵向胶流槽12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胶流槽,且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端面还设有与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或所述纵向胶流槽12 相连通的进胶口13;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并与所述膨胀装置20胶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胶流槽11采用一个以上前后间隔设置的环形槽,所述纵向胶流槽12采用一个以上周向间隔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纵向胶流槽 12沿纵向延伸至所述锚杆10的前端,所述纵向胶流槽12的前端的槽口作为所述进胶口13,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进入所述纵向胶流槽12再流入相互交叉的所述横向胶流槽11。所述纵向胶流槽12可与所有的横向胶流槽11进行交叉形成交叉胶流槽,也可以仅与部分的横向胶流槽进行交叉;或者,所述横向胶流槽11采用螺旋槽;或者,所述纵向胶流槽12可采用贯穿式或分段式,使得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之间相互交错,与锚孔内壁的粘结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膨胀装置20采用弹性支条,所述弹性支条设于所述锚杆10的侧面并向外延伸,且所述弹性支条或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前方,且所述弹性支条的尾端设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后侧坡度最高处;在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性支条向后收合。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条焊接在所述锚杆10上,且所述弹性支条收合后,所述弹性支条后端与所述锚杆10的组合外径大于所述锚杆10的后端的杆体外径。所述弹性支条可采用两侧对称设置、两侧交错设置、多个周向对称设置、多个周向交错设置,等等。并且,所述弹性支条的初始状态可以是从前向后倾斜设置,也可以是水平侧向伸出的设置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膨胀装置20为一条至多条弹性支条,根据牢固性能要求进行设置。所述膨胀装置20除了本实施例所示的弹性支条,还可以是其他膨胀结构,例如膨胀套、金属开花装置、膨胀环等等;并且,所述膨胀装置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也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可根据锚孔的类型和锚孔的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设置。

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简述如下: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膨胀装置20的弹性支条处于自然向后倾斜的状态,并预先在锚孔中或\和锚杆前端部设置粘结剂。

如图2所示,安装时,将设有弹性支条和交叉胶流槽一端的锚杆10插入锚孔,直至插到锚杆10的前端,对锚杆进行敲击使所述弹性支条收拢进入锚孔中,同时锚孔内部或锚杆前端的粘结剂受到挤压通过前部的端面的进胶口朝锚孔外口方向反流至横向胶流槽11和纵向胶流槽12内;当锚杆敲击进入到设定位置,所述弹性支条与横向胶流槽11和纵向胶流槽12内的粘结剂作用并与锚孔内壁结固为整体。

第二实施例(弹性支条的连接点设置在横向胶流槽的槽底)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条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上,通常,设置在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最小外径处,一方面,可加强该横向胶流槽11处的锚杆的强度;另一方面,弹性支条的尾端从该最小外径处延伸至所述横向胶流槽11的后侧坡度最高处,从而形成真正的反钩作用,锚固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施工过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第三实施例(锚杆的前部设有附胶装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锚杆10的前部的附胶装置30,所述附胶装置30具有存储粘结剂的容纳腔,且所述附胶装置30位于所述膨胀装置20之前;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附胶装置30的容纳腔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 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并与所述膨胀装置20 或\和所述附胶装置30胶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附胶装置30采用弹簧或弹性钢丝,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设置在所述锚杆10的前部,所述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且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受挤压膨胀并与粘结剂相结合形成植筋胶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附胶装置30还可以采用其他附胶结构,例如,采用玻璃管的结构,玻璃管的管腔用于容纳所述粘结剂;所述锚杆10被压缩时,对所述玻璃管施加作用力使其碎裂,粘结剂流出所述玻璃管并通过所述进胶口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同时,碎裂的玻璃管与粘结剂相固结形成锚固效果。

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简述如下:

如图5所示,初始状态下,膨胀装置20的弹性支条处于自然向后倾斜的状态,弹簧或弹性钢丝处于伸展状态,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

如图6所示,安装时,将设有弹性支条和交叉胶流槽一端的锚杆10插入锚孔,直至插到锚杆10的前端的弹簧或弹性钢丝顶到锚孔的内端;然后,对锚杆进行敲击使所述弹性支条收拢进入锚孔中,同时锚孔内部或锚杆前端的粘结剂受到挤压通过前部的端面的进胶口朝锚孔外口方向反流至横向胶流槽 11和纵向胶流槽12内;当锚杆敲击进入到设定位置,所述弹性支条与横向胶流槽11和纵向胶流槽12内的粘结剂作用并与锚孔内壁结固为整体,并且,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受到挤压收缩到预设的长度,并与粘结剂作用形成植筋胶团并与锚孔内壁结固为整体。

第四实施例(仅在锚杆的前部设有弹簧或弹性钢丝)

与第三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膨胀装置20采用弹簧或弹性钢丝,并仅在所述锚杆10的前部设置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所述粘结剂容置于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内,所述锚杆10装入锚孔时,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中的粘结剂从所述进胶口13向后回流进入所述横向胶流槽11和所述纵向胶流槽12,且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受挤压膨胀并与粘结剂相结合形成植筋胶团。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或弹性钢丝不仅作为膨胀装置,又同时作为附胶装置。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第三实施例相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