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法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对管道泄漏的法兰。
背景技术:
现有管道连接常采用法兰进行连接,而管道连接面对的最多的问题便是管道连接处的泄露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安装垫圈的方式来增加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此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频有管道泄漏的情况发生。而管道的泄露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候流通的液体泄漏时,对安装处的地理环境会产生污染。因为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更为便捷,密封效果更好的也好收集泄露液体的应对管道泄漏的法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对管道泄漏的法兰,包括正法兰和负法兰,所述正法兰包括第一法兰盘(1)和第一法兰颈(2),所述第一法兰盘(1)固定连接第一法兰颈(2),所述第一法兰盘(1)和第一法兰颈(2)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法兰颈(2)上套设有中空的集液筒(3),所述集液筒(3)的形状为圆锥台,所述集液筒(3)上表面的直径小于下表面的直径,所述集液筒(3)侧壁转动连接下表面,所述集液筒(3)下表面固定套设在第一法兰颈(2)上,所述集液筒(3)上表面远离第一法兰盘(1)伸出第一法兰颈(2),所述第一法兰颈(2)远离第一法兰盘(1)的端部位于集液筒(3)中;
所述负法兰包括第二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颈(5),所述第二法兰盘(4)固定连接第二法兰颈(5),所述第二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颈(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法兰颈(5)的颈口呈外卷状;
所述集液筒(3)的上表面为开口设计,且所述集液筒(3)上表面的开口呈匹配第二法兰颈(5)颈口的内卷状。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筒(3)侧壁通过滚轴(6)转动连接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筒(3)的内侧壁设置有若干拉环(9),所述拉环(9)在内侧壁上沿集液筒的轴向均匀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筒(3)与下表面之间还设置有拉簧(7),所述拉簧(7)一端连接集液筒(3)内侧壁上的拉环(9),所述拉簧(7)另一端固定连接集液筒(3)的下表面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法兰颈(5)的颈口与集液筒(3)上表面的开口上均铺设有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筒(3)下侧的下表面与侧壁的连接处可拆卸的密封式的安装有收集袋(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液筒这一装置来实现法兰连接的密封,集液筒采用圆锥台这一形状便于侧壁的收缩移动。而集液筒侧壁与下底面由拉簧对于拉簧的选择来决定拉力,使得整个装置的适用性更高,第二法兰颈的颈口与集液筒上表面开口的卷状设计正是为了在有拉力的情况下二者能更紧密的贴合,从而提高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在提高密封性的同时,在集液筒下侧的下表面与侧壁的连接处可拆卸的密封式的安装有收集袋,收集袋将连接处罩于其中,当有液体泄漏时,液体可从集液筒流入收集袋完成收集,完成对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法兰盘、2-第一法兰颈、3-集液筒、4-第二法兰盘、5-第二法兰颈、6-滚轴、7-拉簧、8-收集袋、9-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应对管道泄漏的法兰,包括正法兰和负法兰,正法兰包括第一法兰盘1和第一法兰颈2,第一法兰盘1固定连接第一法兰颈2,第一法兰盘1和第一法兰颈2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法兰颈2上套设有中空的集液筒3,集液筒3的形状为圆锥台,集液筒3上表面的直径小于下表面的直径,集液筒3侧壁通过滚轴6转动连接下表面,集液筒3下表面固定套设在第一法兰颈2上,集液筒3上表面远离第一法兰盘1伸出第一法兰颈2,第一法兰颈2远离第一法兰盘1的端部位于集液筒3中。
负法兰包括第二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颈5,第二法兰盘4固定连接第二法兰颈5,第二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颈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法兰颈5的颈口呈外卷状。集液筒3的上表面为开口设计,且集液筒3上表面的开口呈匹配第二法兰颈5颈口的内卷状。第二法兰颈5的颈口与集液筒3上表面的开口上均铺设有橡胶垫,橡胶垫的设计是为了提高第二法兰颈5颈口与集液筒3上表面开口处连接的密封性。
集液筒3的内侧壁设置有若干拉环9,拉环9在内侧壁上沿集液筒的轴向均匀排布。集液筒3与下表面之间还设置有拉簧7,拉簧7一端连接集液筒3内侧壁上的拉环9,拉簧7另一端固定连接集液筒3的下表面的内侧。拉环的设计提高了整个装置的适用性,即拉簧7可以选择任一拉簧来决定合适的拉力,从而保持第二法兰颈5颈口与集液筒3上表面开口处连接的密封性。拉环9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拉环9的跨度,拉环9在内侧壁上轴向排布可增加拉簧7的可调节性,得出的拉力就会不同。
集液筒3下侧的下表面与侧壁的连接处可拆卸的密封式的安装有收集袋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