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6981发布日期:2018-12-18 21:15阅读:10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



背景技术:

排水管主要承担雨水、污水、农田排灌等排水的任务。排水管分为塑料排水管、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420264128.4的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属于管接头技术领域。它包括塑料内管,塑料内管外设置与其一体成型的金属套件,金属套件上设置一组凹槽与塑料内管上对应的凸块插接连接,金属套件外表面设置固定环,固定环上表面设有固定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塑料内管外设置金属套件,制作时先将金属套件作为嵌件预置模具中一次注塑成型,得到止水环,而且两者对应位置通过凹槽与凸块插接连接,不但制作工艺简单,而且密封性良好,另外使用金属套件,并在金属套件外设置固定环,加大了该止水环与水泥的接触面积,提升了产品与水泥的密封结合,而且避免了HDPE管道自身的热胀冷缩而产生缝隙的问题,降低了漏水概率,减少维修次数和成本,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设备传输接头无法进行封盖,容易使灰尘、垃圾等飞入管内,导致水管堵塞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以解决设备传输接头无法进行封盖,容易使灰尘、垃圾等飞入管内,导致水管堵塞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包括紧固环、通孔、支撑管、水源控制阀门、固定圆盘、固定接孔,所述紧固环内圈与支撑管中部外圈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两者相互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支撑管内圈设有通孔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管为中空式圆柱体结构,管径厚度为2-3cm,侧面与水源控制阀门左侧内圈贯穿连接,两者相互贴近,所述水源控制阀门侧面固定连接固定圆盘左侧表面中央,所述固定圆盘为圆盘状结构,沿边与固定接孔嵌合,所述固定接孔表面设有圆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水源控制阀门由固定支板、嵌合板、封盖、垫板、嵌合槽、弹簧、通口、封板组成,所述固定支板侧面与封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嵌合板侧面沿边与弹簧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封板底部两侧设有通口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口共设有两个,且两者相距5-6cm,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封板底端贯穿连接封盖上端中部,所述垫板底端与封盖内壁底边嵌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紧固环内圈与支撑管左侧外圈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管截面为圆形半径为3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管侧面与水源控制阀门左侧内圈贯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接孔共设有多个,每者相互垂直,相距6-7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圆盘左侧中央与水源控制阀门沿边固定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设有水源控制阀门,首先通过人员按压封板,封板将受压力而下降,与垫板上端连接,当封板下降时中部两侧设有的嵌合板将与嵌合槽嵌合,使得通口位置下降贴合紧固圈,封闭水源排出,从而需要水源排出,按压封板,底部的垫板将压缩再次绽放,带动封板伸出,两边设有的通口接收水源进行排水,使设备在不使用时能够对水管表面封闭,防止灰尘等污垢飞入导致水管堵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源控制阀门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紧固环、

2-通孔、

3-支撑管、

4-水源控制阀门、

401-固定支板、

402-嵌合板、

403-封盖、

404-垫板、

405-嵌合槽、

406-弹簧、

407-通口、

408-封板、

5-固定圆盘、

6-固定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内”、“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源控制阀门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包括紧固环1、通孔2、支撑管3、水源控制阀门4、固定圆盘5、固定接孔6,所述紧固环1内圈与支撑管3中部外圈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且两者相互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支撑管3内圈设有通孔2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管3为中空式圆柱体结构,管径厚度为2-3cm,侧面与水源控制阀门4左侧内圈贯穿连接,两者相互贴近,所述水源控制阀门4侧面固定连接固定圆盘5左侧表面中央,所述固定圆盘5为圆盘状结构,沿边与固定接孔6嵌合,所述固定接孔6表面设有圆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水源控制阀门4由固定支板401、嵌合板402、封盖403、垫板404、嵌合槽405、弹簧406、通口407、封板408组成,所述固定支板401侧面与封板408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嵌合板402侧面沿边与弹簧406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封板408底部两侧设有通口407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口407共设有两个,且两者相距5-6cm,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封板408底端贯穿连接封盖403上端中部,所述垫板404底端与封盖403内壁底边嵌合,所述紧固环1内圈与支撑管3左侧外圈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支撑管3截面为圆形半径为3cm,所述支撑管3侧面与水源控制阀门4左侧内圈贯穿连接,所述固定接孔6共设有多个,每者相互垂直,相距6-7cm,所述固定圆盘5左侧中央与水源控制阀门4沿边固定连接。

本专利所说的弹簧406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在进行使用时,首先通过支撑管3对设备进行支撑,通过内设有的通孔2进行传输水源,接着通过紧固环1加强设备的紧固性,固定圆盘5与固定接孔6将设备进行连接固定,最后由水源控制阀门4方便封闭水管接头,由内设的封板408将受压力而下降,与垫板404上端连接,当封板408下降时中部两侧设有的嵌合板402将与嵌合槽405嵌合,使得通口407位置下降贴合紧固圈,封闭水源排出,从而需要水源排出,按压封板408,底部的垫板404将压缩再次绽放,带动封板408伸出,两边设有的通口407接收水源进行排水,使设备在不使用时能够对水管表面封闭,防止灰尘等污垢飞入导致水管堵塞。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设备传输接头无法进行封盖,容易使灰尘、垃圾等飞入管内,导致水管堵塞无法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设有水源控制阀门,首先通过人员按压封板,封板将受压力而下降,与垫板上端连接,当封板下降时中部两侧设有的嵌合板将与嵌合槽嵌合,使得通口位置下降贴合紧固圈,封闭水源排出,从而需要水源排出,按压封板,底部的垫板将压缩再次绽放,带动封板伸出,两边设有的通口接收水源进行排水,使设备在不使用时能够对水管表面封闭,防止灰尘等污垢飞入导致水管堵塞,具体如下所述:所述固定支板401侧面与封板408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嵌合板402侧面沿边与弹簧406贴合之间不存在空隙,所述封板408底部两侧设有通口407两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口407共设有两个,且两者相距5-6cm,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封板408底端贯穿连接封盖403上端中部,所述垫板404底端与封盖403内壁底边嵌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排水用的止水环结构,设有水源控制阀门,首先通过人员按压封板,封板将受压力而下降,与垫板上端连接,当封板下降时中部两侧设有的嵌合板将与嵌合槽嵌合,使得通口位置下降贴合紧固圈,封闭水源排出,从而需要水源排出,按压封板,底部的垫板将压缩再次绽放,带动封板伸出,两边设有的通口接收水源进行排水,使设备在不使用时能够对水管表面封闭,防止灰尘等污垢飞入导致水管堵塞。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文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本文所述的实施例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