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张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1539发布日期:2019-05-31 21:1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传动带张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传动带传动系统领域,尤其涉及设置于传动系统的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稳定的和较高的阻尼,以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的振动。



背景技术:

以内燃机驱动或电力驱动作为引擎的车辆,通常使用一传动带传动系统将动力从引擎的曲轴传送到引擎的各个辅助装置,其中辅助装置主要有转向泵、液体泵、空气压缩机以及燃油泵等,其中每个辅助装置装配有一皮带轮,所有的皮带轮可以通过至少一传动带将其串联至引擎的曲轴带轮,以在引擎的曲轴带轮被驱动时,通过传动带进而能够使各个辅助装置被驱动而正常工作。为了让传动带处于张紧状态,通常需要使用自动张紧器使传动带保持适当的张力,以避免传动带过松而与带轮之间打滑,其中传动带、皮带轮以及自动张紧器组成了一传动带驱动系统。

另外,所述自动张紧器还可以适当地补偿传动带由于张力变化和衰减、传动带本身的磨损发动机转速波动等原因导致所述自动张紧器的枢转臂的摆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发动机在工作工程中产生过大的噪音和振动,以保证所述传动带驱动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

一般情况下,所述自动张紧器包括两种非平衡状态,即一自动加载状态和一自动卸载状态。在所述自动加载状态下,所述自动张紧器的枢转臂振动幅度比较大,如果不加以抑制,所述自动张紧器会将会将振动传递给整个发动机的前段,从而影响整个发动机整体的性能,因此需要对所述自动张紧器本身的结构作改进,以使所述自动张紧器提供较大的阻尼,进而衰减所述自动张紧器本身的振动,当所述自动张紧器处于所述自动卸载状态下时,需要所述自动张紧器的枢转臂快速地回弹,以提供适当的压力,以张紧所述传动带,进而避免所述传动带打滑,这是就需要所述自动张紧器具有较小的阻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在一加载状态下通过提供较大的阻尼,使得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恢复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地张紧设备在一卸载状态下能够快速地恢复平衡,以保持所述传动张紧设备与一传动带张紧系统的一传动带之间的接触,并张紧所述传动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在张紧所述传动带时提供较大的阻尼,以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自身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通过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自身的震动,进而能够减少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分别从一加载状态或者一卸载状态恢复到一平衡状态,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快速地恢复到所述平衡状态,以保证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对所述传动带的加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包括一设备主体、一弹性件和一阻尼组件,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不仅能够通过扭转抵压所述阻尼组件,而且还可以通过周向抵压所述阻尼组件以使所述阻尼组件抵压于所述设备主体,进而使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提供较大阻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阻尼组件受到较大的力,从而使传动带张紧设备能够快速地恢复到所述平衡状态,以保证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对所述传动带的加载。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上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供张紧一传动带,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包括:

一设备主体;

一张紧组件,其中所述张紧组件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供张紧所述传动带,并且当所述张紧组件受力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沿一方向转动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一加载状态,其中当所述张紧组件受力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沿相反方向转动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一卸载状态;

一阻尼组件,其中所述阻尼组件被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张紧组件之间,其中所述阻尼组件设有一第一承载槽;以及

一弹性件,其中所述弹性件两端分别可扭转地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阻尼组件,并且所述阻尼组件的一端保持在所述第一承载槽,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或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弹性件扭转,并且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阻尼组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恢复平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弹性件被实施为一螺旋弹簧,其中所述弹性件具有一第一扭转端和一第二扭转端,其中所述第一扭转端被保持于所述设备主体,其中所述第二扭转端被保持于所述第一承载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一限位槽和一止推部,其中所述止推部在所述限位槽延伸的方向上形成一止推端,其中所述弹性件包括一弹性主体,其中所述弹性件从所述第一扭转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扭转端以形成所述弹性主体,其中所述弹性主体在靠近所述第一扭转端形成一第一端面,在靠近另一个所述扭转端形成一第二端面,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一扭转端被所述止推端抵压,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阻尼组件的所述第一承载槽,并且所述第二扭转端被所述阻尼组件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一倾斜面,其中逐渐远离所述止推端的所述限位槽的深度逐渐减小,以使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弹性主体的所述第一端面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阻尼组件包括一第一阻尼件和与所述第一阻尼件和与所述第二阻尼件分体设置的一第二阻尼件,其中所述第一阻尼件和所述第二阻尼件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其中所述第一阻尼件包括一第一受力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具有一第一自由端和一第一受力端,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一受力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在靠近所述第一受力端的所述第一承载槽延伸的尽头形成一限位端,其中所述第二扭转端被抵压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的所述限位端,其中所述第二阻尼件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的所述第一受力端和所述张紧组件之间,并且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或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弹性件的所述第二扭转端和所述第一受力主体的所述第一承载槽之间产生一第一正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弹性主体的所述第二端面为一倾斜面,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具有一第一高端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高端面的一第一低端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位于所述第一低端面,并且所述第一承载槽在所述第一高端面和所述第一低端面之间的深度自所述第一自由端至所述第一受力端逐渐地增大,以使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具有一第一外侧面和一第一内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自所述第一外侧面延伸形成一外槽壁,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自所述第一内侧面一体延伸形成一内槽壁,其中所述外槽壁和所述内槽壁形成所述第一承载槽,其中所述外槽壁沿所述第一自由端至所述第一受力端方向在所述第一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内侧面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减小,其中所述内槽壁沿所述第一自由端至所述第一受力端方向在所述第一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内侧面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阻尼件包括一第一阻尼壳体,其中所述第一阻尼壳体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的所述第一高端面和所述第一外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阻尼件设有一第二承载槽,其中所述靠近所述第二扭转端的所述弹性主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槽,以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径向扭转所述弹性件以在所述第二阻尼件的所述第二承载槽和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弹性主体之间产生一第二正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阻尼件包括一第二受力主体和一第二阻尼壳体,其中所述第二阻尼壳体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受力主体,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设于所述第二受力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受力主体具有一第二高端面和一第二低端面,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被设置于所述第二低端面,其中所述第二受力主体包括一高端,其中所述高端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槽中部,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在所述第二高端面和所述第二低端面之间的厚度自所述高端分别向所述第二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受力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阻尼组件包括一受力主体,其中所述受力主体具有一第一自由端和一第二自由端,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被设置于所述受力主体,并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在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槽延伸的尽头形成一限位端,其中所述第二自由端位于与施加到所述张紧组件的外力方向,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限位槽,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并且所述弹性件的所述第二扭转端被抵压于所述限位端,并且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或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弹性件的所述第二扭转端和所述第一受力主体的所述第一承载槽之间产生一第一正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弹性主体的所述第二端面为一倾斜面,其中所述受力主体具有一高端面和相对于所述高端面的一低端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位于所述低端面,并且所述第一承载槽在所述高端面和所述低端面之间的深度自所述第一自由端至所述第二自由端逐渐地增大,以使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受力主体具有一外侧面和一内侧面,其中所述受力主体自所述外侧面延伸形成一外槽壁,其中所述受力主体自所述内侧面一体延伸形成一内槽壁,其中所述外槽壁和所述内槽壁形成所述第一承载槽,其中所述外槽壁沿所述自由端至所述自由端方向在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减小,其中所述内槽壁沿所述第一自由端至所述第二自由端方向在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阻尼组件设有一第二承载槽,其中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弹性主体部分坐立于所述第二承载槽,以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径向扭转所述弹性件以在所述第二阻尼件的所述第二承载槽和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弹性主体之间产生一第二正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阻尼组件包括一阻尼壳体,其中所述阻尼壳体被设置于所述受力主体的所述外侧面和所述高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阻尼组件被设置为弧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被设置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弧形的所述第一承载槽所在的圆周与弧形的所述阻尼组件所在的圆周为非同心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被设置为弧形。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被应用一传动带张紧设备中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在一卸载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在一装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在一拆卸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在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的一第一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的一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破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一张紧状态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卸载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传动带张紧设备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前”、“后”在某些地方是指时间的先后,在某些地方是指逻辑的先后,本实用新型不受此方面的限制。

参考图1至图10,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将在以下被详细阐述,其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被应用一传动带张紧系统时,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并且能够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自身的振动,从而避免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也就是说,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因此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处于一加载状态时,能够使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沿着加载的方向缓慢地移动,以恢复平衡,从而达到良好地减振效果,而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一卸载状态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快速地贴紧所述传动带张紧系统中的一传动带,从而避免所述传动带张紧系统的所述传动带打滑。

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包括一设备主体10、一弹性件20、一阻尼组件30以及一张紧组件40,其中所述张紧组件40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其中所述弹性件20和所述阻尼组件30被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以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通过所述设备主体10、所述弹性件20以及所述阻尼组件30之间相互配合,产生较大的阻尼,从而使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迅速恢复平衡。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进一步包括一连接组件50,其中所述设备主体10和所述张紧组件40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50,其中所述弹性件20和所述阻尼组件30被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和所述张紧组件40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组件50可以被实施为包括但不限一轴承和一轴芯,本实用新型不受此方面的限制。

所述设备主体10包括一设备本体11、自所述设备本体11延伸形成的一周向壁12,其中朝向所述周向壁12一侧的所述设备本体11形成一安装槽13,其中所述周向壁12和所述设备本体11形成一安装腔101,其中所述安装腔101被设置与所述安装槽13连通,其中所述弹性件20被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0时,所述弹性件20坐立于所述安装槽13。进一步地,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的中部朝向所述周向壁12的一侧形成一中心壁14,其中所述中心壁14形成一安装孔140,其中所述连接组件50通过所述安装孔140,并且将所述张紧组件4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0。

所述弹性件20优选地被实施为一扭簧,并且所述弹性件20具有一螺旋结构,其中所述弹性件20具有两个扭转端21和包括一弹性主体22,具体地,两个所述扭转端分别为一第一扭转端21A和一第二扭转端21B,其中所述第一扭转端21A螺旋延伸至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以形成所述弹性主体22,其中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弹性主体22分别在两个所述扭转端21分别定义一端面220,具体地,所述弹性件20在所述第一扭转端21A定义一第一端面220A,其中所述弹性件20在所述第二扭转端21B定义一第二端面220B,其中所述第一端面220A和所述第二端面220B相互对称,其中所述第一端面220A和所述第二端面220B为一非水平的平面,而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通过这样的设计,进而能够使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端面220A和所述第二端面220B中至少一个在抵触一平整的平面时,所述弹性主体22通过形变能够使所述第一端面220A和所述第二端面220B中至少一个趋向于形成一平整的平面。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弹性件20坐立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安装槽13时,所述弹性件20为轴环绕在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中心壁14。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设备主体10进一步包括一止推部15,其中所述止推部15在靠近所述安装槽13处形成一止推端150,其中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朝向所述周向壁12一侧延伸形成所述止推部15,所述弹性件20坐立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安装槽13后,其中所述弹性件20的一个所述扭转端21被容纳于所述安装槽13,并且所述弹性件20的一个所述扭转端21被抵压于所述止推部15的所述止推端150,以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避免所述弹性件20径向转动,从而限制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弹性主体22径向的扭转。另外,当所述弹性件20受力以径向扭转时,所述止推部15的所述止推端150会对所述弹性主体22施加一个反作用力,进而能够平衡所述弹性主体33发生扭转而产生的弹力。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将被所述止推部15的所述止推端150阻挡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扭转端21定义为所述第一扭转端21A,而所述弹性件20的另一端被定义为第二扭转端21B。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安装槽13具有不同的深度,越靠近所述止推端150的所述安装槽13的深度越大,当所述弹性件20被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3,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端面220A与所述安装槽13贴合,并且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扭转端21A与所述止推端150抵触,以避免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扭转端21A在所述安装槽13内转动。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弹性主体22的所述第一端面220A的倾斜度与所述安装槽13的深度适配,从而使所述安装槽13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端面220A适配。

所述阻尼组件30包括一第一阻尼件31和一第二阻尼件32,其中所述第一阻尼件3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被分别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安装腔101,并且所述第一阻尼件3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分别被安装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端面220B一侧的所述弹性主体22。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第一阻尼件3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趋向于在所述安装腔101中转动,并能够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之间产生阻尼。

所述第一阻尼件31包括一第一受力主体311和一第一阻尼壳体312,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由刚性材料制成,并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被包裹于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其中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由耐磨材料制成,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可以通过多种安装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比如说,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和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之间可以通过啮合的方式相互配合,也可以通过其它现有技术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优选地,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相配合的条肋,以增强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和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之间的稳定性,其中当所述第一阻尼件31趋向于转动时,藉由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进而能够增强所述第一阻尼件31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1内侧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地,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具有一第一外侧面31101和一第一内侧面31102,其中第一阻尼壳体312被包裹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并且当所述第一阻尼件31受力以趋向于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中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进而能够增强所述第一阻尼件31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1内侧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进一步具有一第一高端面31103、相对于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的一第一低端面31104,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被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包裹,因此,当所述第一阻尼件31受力以趋向于转动时,位于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一侧的所述第一阻尼件31也会与所述张紧组件40之间产生阻尼。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具有一第一受力端3111以及一第一自由端3112,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张紧组件40推动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从而使所述第一阻尼件31趋向于转动,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张紧组件40远离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且所述张紧组件40相对于所述设备本体10往相反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在所述第一低端面31104设有一第一承载槽3113,供容纳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弹性主体22,并且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自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向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在靠近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延伸的尽头形成一限位端3114,其中在所述弹性件20被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0后,位于所述第二端面220B的所述弹性主体22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并且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被抵压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限位端3114,以在所述弹性件20趋向于扭转时,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被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的所述限位端3114阻挡,而避免产生径向转动,此时由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一扭转端21B被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安装槽13限制,因此,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并且所述第一阻尼件31趋向于抵压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时,所述弹性件20能够在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安装腔101中产生扭矩,进而能够对所述第一阻尼件31产生沿切线方向的力和径向的正压力,相应地,所述第一阻尼件31将受到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的反作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沿着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和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具有不同的深度,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自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至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的深度逐渐地增大,另外,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沿着所述第一内侧面31102至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在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和所述第一低端面31104上的厚度逐渐地增加,以适配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的所述弹性件20,因而,在所述第二端面220B的所述弹性主体22坐立在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趋向于形成一个水平面。

另外,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自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一体延伸形成一外槽壁3115,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自所述第一内侧面31102一体延伸形成一内槽壁3116,其中所述外槽壁3115和所述内槽壁3116形成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槽壁3115沿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至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方向在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和所述第一内侧面31102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减小,而所述内槽壁3116沿所述第一自由端3111至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方向在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和所述第一内侧面31102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增大,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或所述卸载状态时,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通过扭转朝所述第一阻尼件31抵压所述张紧设备10的所述设备主体11的正压力方向和所述第一阻尼件31周向运动的切线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抵压所述第一阻尼件31,以在所述弹性件20和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之间产生一第一正压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被实施为弧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也被实施为弧形,而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的弧形所在的圆周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所在的圆周圆心不同,其中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12被设置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相适配的弧形。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圆弧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所在的圆弧圆心不同,进而使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产生扭矩的时,所述第一阻尼件31能够将所述弹性件20产生的扭矩分解为切向的分力和径向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尼件32包括一第二受力主体321和一第二阻尼壳体322,其中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由刚性材料制成,并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被包裹于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其中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由耐磨材料制成,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其中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可以通过多种安装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比如说,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和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之间可以通过啮合的方式相互配合,也可以通过其它现有技术的方式使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优选地,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相配合的条肋。

具体地,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具有一第二外侧面32101和一第二内侧面32102,其中第二阻尼壳体322被包裹于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所述第二外侧面32101,并且当所述第二阻尼件32受力以趋向于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尼件31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3之间产生摩擦阻尼。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具有一第二受力端3211和一第二自由端3212,其中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被与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抵触,其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能够被所述张紧组件40驱动,进而使所述第二阻尼件32受力而趋向于转动,此时,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所述第二受力端3211将抵压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以使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扭转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从而使所述弹性件20发生扭转。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具有一第二高端面32103和相对于所述第二高端面32103的一第二低端面32104,其中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在所述第二低端面32104形成一第二承载槽3213,其中靠近所述第二端面220B的所述弹性主体22被承载于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通过这种方式,进而能够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坐立于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一第二承载槽3213的所述弹性件20通过扭转的方式周向抵压第二阻尼件32,以在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和所述弹性件20之间产生一第二正压力,所述弹性件20产生的扭矩传递到所述第二阻尼件32,以使所述第二阻尼件32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之间产生较大的正压力。

值得一体的是,所述第第二受力主体321在所述第二低端面32104一侧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形成一高端3214,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在所述第二高端面32103和所述第二低端面32104之间的厚度分别沿所述高端3214至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方向和至所述第二受力端3211方向逐渐地减小,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弹性件20被设置于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形成的安装腔101中时,所述承载槽3213能够更好地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弹性主体22的第二端面220B接触,并且使得所述第二阻尼件32能够适配不同方向螺旋延伸的所述弹性件20。优选地,所述高端3214位于所述承载槽3213对称中心的位置。另外,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的深度被设置以配合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端面220B,而且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沿所述第二内侧面32102至所述第二外侧面32101在所述第二高端面32103和所述第二低端面32104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增加,以在所述第二阻尼件32被安装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端面220B时,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高端面32103和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形状为弧形,并且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相应地也为弧形。此外,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阻尼件32相适配的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张紧组件40包括一张紧主体41、一张紧轮42以及一连接组件43,其中通过所述连接组件43,进而能够将所述张紧主体41和所述张紧轮42同时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张紧主体41。

具体地,所述张紧主体41包括一张紧本体411,其中所述张紧本体411形成一连接孔4110,其中所述连接组件50通过所述连接孔4110被与所述张紧本体411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孔4110与所述设备主体10中所述安装孔140同轴。所述张紧主体41进一步包括一限位块412,其中当所述张紧组件40和所述设备主体10被相互连接时,通过所述限位块412,从而能够限制所述张紧组件40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10转动的弧度。

所述设备主体10包括一限位槽16,其中所述限位槽16位于所述周向壁13的外侧的所述设备本体11,设备主体10所述限位块412能够沿着所述限位槽16滑动,并且受所述限位槽16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限位块412沿着所述限位槽16沿不同方向转动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所述加载状态和所述卸载状态,当所述限位块412停止转动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一平衡状态,而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装载状态时,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使所述传动带传动系统的传动带保持张紧,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以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自身的振动。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0包括一固定孔17,其中所述固定孔17位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以通过所述固定孔17,进而能够使所述设备主体10被固定于所述传动带驱动系统中。

进一步地,所述张紧主体41包括一推块413,其中所述推块413被设置于所述张紧本体411,其中当所述张紧组件40、所述阻尼组件30、所述弹性件20以及所述设备主体10被组装后,所述推块413与所述阻尼件30的所述第一阻尼件3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张紧主体41的所述限位块412将沿所述限位槽16转动,并且所述张紧主体41的所述推块413将推动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自由端4112。

参考图2和图10,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张紧组件40的所述张紧主体41的所述限位块412将沿着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的所述限位槽16转动,此时所述张紧主体41的所述推块413将趋向于推动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换句话说,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的所述第二阻尼件32将受到所述推块413的力P,其中所述第二阻尼件32受到所述推块413的力P后,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所述第二受力端3211趋向于对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端3112施加相应地力,反之,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端3211受到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反作用力P1,也就是说,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的所述第二阻尼件32也会受到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反作用力P1。另外,由于所述第一阻尼件31受到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作用力F1,因而位于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将趋向于被推动,而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将对所述第一阻尼件31施加一反作用力F2,而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受力后发生扭转,此时承载于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中的所述弹性主体22将会抵压所述第二阻尼件32,因此,所述第二阻尼件32将受到所述弹性件20的正压力P2。另外,发生扭转的所述弹性件20也相应地抵压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第二阻尼件32将受到所述推块413的力P和受到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反作用力P1合成为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的一第一摩擦阻尼f1,其中所述第一阻尼件31受到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作用力F1和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将对所述第一阻尼件31施加一反作用力F2合成为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的一第二摩擦阻尼f2,另外,所述第二阻尼件32受到所述弹性件20的正压力P2为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的所述第三摩擦阻尼f3,因此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张紧组件4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阻尼组件30的所述第二阻尼件32将受到所述推块413的推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阻尼件32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正压力,而且所述张紧组件40径向扭转所述弹性件20并使所述弹性件20周向抵压所述第二阻尼件32以形成所述第二正压力,另外,所述张紧组件40推动所述弹性件3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31B沿所述阻尼组件周向运动的非切向方向推动所述第一阻尼件31,以在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和所述弹性件20之间产生一第三正压力,因此,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能够形成较大的阻尼,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张紧所述传动带传动系统中的传动带。

参考图3,另一方面,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推块413趋向于推动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二阻尼件32不仅受到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反作用力,而且所述第二阻尼件32还受到由于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所述弹性件20扭转而推动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推力,因此,此时所述推块413受到较大的推力,从而能够使所述张紧主体41的所述限位块412能够迅速地沿着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限位槽16滑动,从而使得所述张紧组件40的所述张紧轮42能够迅速回弹以恢复平衡,从而能够保证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卸载状态时,依旧能够较好地使所述传动带传动系统中的所述传动带保持张紧状态。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所述加载状态工作时,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从而使得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在工作时,产生较小的噪音。

参考图1至图10,并结合图11和图12,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包括一设备主体10、一弹性件20、一阻尼组件30’以及一张紧组件40,其中所述张紧组件40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其中所述弹性件20和所述阻尼组件30’被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0,以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通过所述设备主体10、所述弹性件20以及所述阻尼组件30之间相互配合,进而能够提供较大的阻尼,从而使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能够迅速恢复平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主体10、所述弹性件20所述张紧组件40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端311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端3211为一体设置,也就是说,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30’的一受力主体311’,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外侧面31101、所述第一内侧面31102、所述第一高端面31103以及所述第一低端面31104和所述第二受力主体321的所述第二外侧面32101、所述第二内侧面32102、所述第二高端面32103以及所述第二低端面32104是同一个面,分别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受力主体311’的一外侧面31101’、一内侧面31102’、一高端面31103’以及一低端面31104’。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件31的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和所述第二阻尼件32的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30’的一阻尼壳体312’,其中所述阻尼壳体312’被设置于所述受力主体311’的所述外侧面31101’和所述高端面31103’,以在所述阻尼组件30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的内侧面接触时,能够增大与所述周向壁12的内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阻尼壳体312可以是由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壳体312和所述第二阻尼壳体322一体形成,也可以是分体形成,本实用新型不受此方面的限制。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受力主体311’包括一第一自由端3112’和一第二自由端3212’,其中所述受力主体311’包括一第一承载槽3113’,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形成于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之间,并位于所述低端面31104’,另外,所述受力主体311’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承载槽3213’,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也形成于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之间,并位于所述低端面31104’。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受力主体311’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沿着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在所述高端面32103’与所述低端面32103’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深度,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自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至第二自由端3212’的深度逐渐地增大,另外,所述受力主体311’沿着所述内侧面31102’至所述外侧面31101’在所述高端面31103’和所述低端面31104’上的厚度逐渐地增加,进而能够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坐立在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后,所述受力主体311的所述高端面31103’趋向于形成一个水平面。

所述第一受力主体311’在靠近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延伸的尽头形成一限位端3114’,其中在所述弹性件20被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0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并被与所述受力主体311’的所述限位端3114’抵压,以在所述弹性件20趋向于扭转时,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被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限制,而避免产生径向转动。

另外,所述受力主体311’自所述外侧面31101’一体延伸形成一外槽壁3115’,所述受力主体311’自所述内侧面31101’一体延伸形成一内槽壁3116’,其中所述外槽壁3115’和所述内槽壁3116’形成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槽壁3115’沿所述第一自由端3111至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方向在所述外侧面31101’和所述内侧面31102’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减小,而所述内槽壁3116’沿所述第一自由端3111’至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方向在所述外侧面31101’和所述内侧面31102’之间的厚度逐渐地增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能够使所述阻尼组件30受到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推力时,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通过扭转朝所述阻尼组件30’抵压所述张紧设备10的所述设备主体的正压力方向和所述阻尼组件30’周向运动的切线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抵压所述阻尼组件30’,以在所述弹性件20和所述阻尼组件30’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之间产生一第一正压力。

值得一体的是,所述受力主体311’在所述低端面31104’一侧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形成一高端3214’,其中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在所述高端面31103’和所述低端面31104’之间的厚度分别沿所述高端3214’至所述第二自由端3212’方向和至所述第一自由端3112’方向逐渐地减小,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能够在所述弹性件20被设置于设备主体10的所述设备本体11形成的安装腔101中时,所述承载槽3213’能够更好地与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弹性主体22的第二端面220B接触,并且使得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能够适配不同方向螺旋延伸的所述弹性件20。

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阻尼组件30’被实施为弧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也被实施为弧形,而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的弧形所在的圆周与所述受力主体311’所在的圆周圆心不同。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其中当所述张紧组件40处于一加载状态时,所述阻尼组件30’趋向于被所述张紧组件40推动,以使所述阻尼组件30’与所述设备主体10的所述周向壁12的内侧面之间形成一第一正压力,此外位于所述阻尼组件30’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扭转,进而形成对所述阻尼组件30’的一第二正压力,与此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趋向于推动所述阻尼组件30’,以形成所述阻尼组件30’的一第三正压力。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时,所述阻尼组件30’将受到所述第一正压力、所述第二正压力以及所述第三正压力的合力,从而使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形成较大的阻尼,以恢复平衡,并且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恢复平衡的过程中,由于较大的阻尼能够衰减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自身的震动,因而相应地减少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张紧组件40推动所述阻尼组件30’的力将减小,此时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的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趋向于推动所述阻尼组件30’,以形成所述阻尼组件30’的力,因此,当所述传导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卸载状态时,所述张紧组件40的所述张紧轮42能够迅速地回弹,从而能够使所述张紧组件40能够保持与所述传动带驱动系统中的传动带接触,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时,能够防止所述传导带驱动系统中的传动带与所述传导带张紧设备100的所述张紧组件40的所述张紧轮42脱离,进而避免打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传动带张紧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处于一加载状态或一卸载状态的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中的一张紧组件40抵压一阻尼组件30;和

被设置在所述张紧设备10的一设备主体11和保持在所述阻尼组件30的一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一弹性件20扭转以作用于所述阻尼组件30,供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恢复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弹性件20被实施为一螺旋弹簧,其中所述弹性件20具有一第一扭转端21A和一第二扭转端21B,其中所述第一扭转端21B被限定于所述设备主体10,其中所述第二扭转端21B被限定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其中所述弹性件20包括一弹性主体22,其中所述弹性件20从所述第一扭转端21A延伸至所述第二扭转端21B以形成所述弹性主体22。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或所述卸载状态时,坐立于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中的所述弹性件20通过扭转朝所述阻尼组件20抵压所述张紧设备100的一设备主体11的正压力方向和所述阻尼组件30周向运动的切线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抵压所述阻尼组件30,以在所述弹性件和所述阻尼组件30的所述第一承载槽3113之间产生一第一正压力。

此外所述阻尼组件30包括一第二承载槽3213,其中靠近所述第二扭转端21B的所述弹性主体22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以在所述传动带张紧设备100处于所述加载状态下时,坐立于所述阻尼组件30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113的所述弹性件20通过扭转的方式周向抵压所述阻尼组件30,以在所述阻尼组件的所述第二承载槽3213和所述弹性件20之间产生一第二正压力。

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实用新型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