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油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储油箱及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供油装置通常依次设置有低压油泵、喷头、过滤网、储油箱及高压油泵,低压油泵吸入润滑油,并通过朝下设置的喷头喷洒至过滤网,经过滤网过滤后的润滑油存储在储油腔内,而后通过高压油泵抽取增加排放至机床。
现有的供油装置中的储油箱仅具有基本的储油功能,在过滤网不能完全过滤润滑油中杂质的情况下,将致使供油装置过滤效果差,从而影响机床加工精度。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油箱及供油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供油装置中储油箱功能单一,在过滤网无法完全过滤润滑油中杂质时,影响供油装置过滤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储油箱,其包括:储油箱体,所述储油箱体中部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形成有纵截面呈U形的筒状过滤腔,所述筒状过滤腔内固定有空芯逆流柱,所述空芯逆流柱下端与储油腔相连通,上端侧壁开设有多个出油孔;空芯逆流柱外侧设置有绒棉过滤器,所述绒棉过滤器与过滤筒的筒壁之间合围形成有洁净油存储空间;所述过滤筒的筒壁上开设有吸油孔,所述吸油孔与所述洁净油存储空间相连通,且过滤筒通过吸油孔连接有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与高压油泵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筒设置有一横向隔板,横向隔板将过滤筒分割为上筒及底筒两部分;所述空芯逆流柱贯穿横向隔板设置,所述筒状过滤腔由横向隔板及过滤筒筒壁合围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隔板距离过滤筒筒底的高度占过滤筒整体高度的10%至20%。
进一步地,所述底筒下部形成有进油流道,所述进油流道横向设置,用于连通储油腔及空芯逆流柱中部的纵向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筒底部形成有排屑流道,所述排屑流道横向设置,用于连通储油腔及筒状过滤腔,以便在筒状过滤腔需要清理时将筒状过滤腔内的杂质排放至储油腔。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腔还包括: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在供油装置正常工作时填充在排泄流道内,并在筒状过滤腔需要清理时可拔出。
进一步地,所述绒棉过滤器包括:过滤器端盖、过滤器支柱及过滤绒棉;所述过滤器支柱设置在所述过滤器端盖下端面,且过滤器支柱设置有多个,相邻过滤器支柱之间的空隙由过滤绒棉填充,而所述过滤绒棉固定在过滤器支柱上。
一种供油装置,其中,所述供油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储油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油箱,由于采用了形成有纵截面呈U形的筒状过滤腔的过滤筒,并在筒状过滤腔内设置有下端与储油腔相连通、上端开设有多个出油孔的空芯逆流柱,而在空芯逆流柱外侧设置有绒棉过滤器。将仅具有传统单一储油功能的储油箱替换为了兼具过滤及储油功能的储油箱,提高了供油装置的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供油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筒状过滤腔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筒状过滤腔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排屑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绒棉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油箱及供油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管道连接方式及位置等为现有技术,图1为了更清晰图示供油装置结构,已经多数管道进行了省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油装置(该供油装置应用于机床),所述供油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管、低压油泵100、第一输油管及逆喷空芯柱220(图1中210为油嘴进油接头,所述油嘴进油接头210显示在第一过滤腔腔体壁外侧的一端用于连接第一输油管,隐藏在第一过滤腔下方的一端与逆喷空芯柱220相连通)。
所述逆喷空芯柱220上端位于第一过滤腔230内,所述第一过滤腔230在上端口处设置有一过滤网(图1中241为与第一过滤腔230腔体壁垂直设置的台阶,所述过滤网贴合在所述的台阶上端面,形状与四个依次连接的台阶相适配,为了清楚显示逆喷空芯柱220的结构,过滤网进行了省略),所述过滤网位于逆喷空芯柱220上方。
所述第一过滤腔230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腔310,第一过滤腔230内的油满溢并通过过滤网排放至第二过滤腔310;所述第二过滤腔310背离第一过滤腔230一侧的腔板上部或中部设置有一输油口,并通过所述输油口连通有储油腔410,所述储油腔410内设置有一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内设置有过滤组件(图1中500为密封端盖,该密封端盖盖合在过滤筒开口端,而过滤组件就设置在密封端盖500的下方)。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筒状过滤腔610(如图2所示),所述筒状过滤腔610内设置有空芯逆流柱620及绒棉过滤器630。所述空芯逆流柱620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并在上端外缘开设有多个出油孔621(出油孔621为圆孔,优选出油孔621设置有四组,每组间隔90°,每组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两个,根据该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清楚得知出油孔621的结构,不再放大图示),其下端开口通过一位于筒状过滤腔610下方的进油流道622与储油腔410相连通。所述绒棉过滤器630下端开口,且套设在空芯逆流柱620外侧,其包括(如图5所示):过滤器端盖631、过滤器支柱(未标示)及过滤绒棉633;所述过滤器支柱固定连接在(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过滤器端盖631下端面,且过滤器支柱设置有多个,多个过滤器支柱间隔设置,相邻过滤器支柱之间的空隙由过滤绒棉633填充,而所述过滤绒棉633固定在过滤器支柱上。由空芯逆流柱620的出油孔621流出的低压油经过滤绒棉633过滤后储存在筒状过滤腔610的洁净油存储空间,所述洁净油存储空间是指过滤绒棉633与筒状过滤腔610腔体壁之间的空间。
较佳地是,在所述过滤器端盖631上转动连接有一提动把手640,所述提动把手640在不使用状态下贴合在过滤器端盖631的上端面以节省空间,在使用状态下,垂直于过滤器端盖631的上端面以便绒棉过滤器630提起,进行绒棉过滤器630或筒状过滤腔610的清理。
筒状过滤腔610的清理依靠设置在底部的排屑流道612(如图3及图4所示)进行,在供油装置正常工作时,排屑流道612封闭,而在筒状过滤腔610需要进行清理时,排屑流道612打开,此时,由工作人员通过筒状过滤器上端开口注入清理液(可使用油或水),清理液带动筒状过滤腔610内的杂质,由排屑流道612排至储油腔410,而后工作人员从储油腔410内将杂质清理处供油装置。之所以这样设置,是为了在尽可能减小筒状过滤腔610占用空间的同时,保证其清理方便性。
所述筒状过滤腔610的腔体壁上设置有一吸油孔,所述吸油孔固定连接有一吸油管700,所述吸油管固定连接有一高压油泵,所述高压油泵用于将过滤后的油增加后通过一出油管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410内设置有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通过一控制器与低压油泵100相连接,用于在储油腔410内储油量低于一定高度时,通过控制器启动低压油泵100进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供油装置共有三层过滤,一是通过逆喷空芯柱220喷油,从而将油中部分杂质拦截在过滤网之下;二是通过第二过滤腔310沉淀过滤;三是通过过滤绒棉过滤;过滤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供油装置的外壳底板下端设置有多个转轮,所述转轮优选设置有四个,转轮的设置便于供油装置的移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