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8980发布日期:2019-04-09 21:5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电动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彼此固定在一起的两个壳体的电动致动器。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0922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具有固定有定子的后壳体和固定有减速机的前壳体作为两个壳体。

在上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例如存在如下的情况:在一个壳体(后壳体)上设置有连接器部,并且在另一个壳体(前壳体)中收纳有检测减速机的旋转的旋转检测装置等电气部件。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经由连接器部与壳体外的电布线电连接的第一布线部件和与电气部件电连接的第二布线部件在壳体内连接起来,而将电气部件与壳体外的电布线电连接。

第一布线部件与第二布线部件的连接例如通过焊接或者熔融等而进行。但是,在使用这些连接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将进行布线部件彼此的连接的设备或者器具插入于壳体内,因此需要在壳体上设置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由此,在将布线部件彼此连接起来之后,需要将开口部封闭。因此,存在电动致动器的组装的工夫和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减少组装的工夫和制造成本的构造的电动致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第一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连接器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与所述第一壳体外的电布线的连接;第一布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壳体保持,至少间接地经由所述连接器部而与所述电布线电连接;第二壳体,其具有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电气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及第二布线部件,其被所述第二壳体保持,与所述电气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彼此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布线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一侧露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布线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另一侧露出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具有沿着轴向和与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的第一板面的板状,并且该第一连接部具有隔着第一间隙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对置部,该第一间隙在与所述第一板面垂直的方向上将所述第一连接部贯通并且在轴向一侧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具有沿着轴向和与轴向垂直并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第二板面的板状,并且该第二连接部具有隔着第二间隙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对置部,该第二间隙在与所述第二板面垂直的方向上将所述第二连接部贯通并且在轴向另一侧开口,所述第一间隙具有第一窄幅部和与所述第一窄幅部的轴向另一侧相连的第一宽幅部,该第一宽幅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窄幅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间隙具有第二窄幅部和与所述第二窄幅部的轴向一侧相连的第二宽幅部,该第二宽幅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窄幅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于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电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了具有能够减少组装的工夫和制造成本的构造的电动致动器。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布线部件的一部分和第二布线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进行组装的步骤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Z”。并且,将X轴方向设为与轴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X。将Y轴方向设为与轴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彼此垂直。

并且,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控制部 24、连接器部8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布线部件91、第二布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以及衬套54,其中,该马达20具有沿中心轴线J的轴向Z延伸的马达轴21。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以及第三轴承53例如是球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装置60相当于电气部件。

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马达20和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收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和收纳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相当于第一壳体。减速机构壳体13相当于第二壳体。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作为第一壳体的马达壳体 12和作为第二壳体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上盖部12c、圆环板部12b、轴承保持部12e、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端子保持部12d以及第一布线保持部14。

壳体筒部1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在轴向Z的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具有在下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g。即,马达壳体 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g。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圆环板部12b呈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轴承保持部12e对第三轴承53进行保持。

控制基板收纳部12f是收纳后述的控制基板70的部分。控制基板收纳部12f构成于壳体筒部12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底面是圆环板部12b 的上表面。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在上侧开口。上盖部12c是将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上端开口封闭的板状的盖。端子保持部12d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端子保持部12d呈在径向外侧开口的圆筒状。端子保持部12d对后述的端子81进行保持。

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突出。第一布线保持部14在轴向Z上延伸。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圆环板部12b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周向位置例如与连接器部80的周向位置不同。

马达壳体12具有与减速机构壳体13所具有的后述的第二开口部13h的至少一部分嵌合的嵌合凸部1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2相当于一个壳体,减速机构壳体13相当于另一个壳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凸部16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端部向下侧突出。嵌合凸部16呈沿着马达壳体12的下端部的径向外缘部在整周范围内设置的环状。

如图3所示,嵌合凸部16具有嵌合凸部主体16a和锥部16b。嵌合凸部主体16a 是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端部向下侧突出的部分。锥部 16b与嵌合凸部主体16a的下端部相连。锥部16b是外径随着朝向减速机构壳体13 侧、即下侧而逐渐减小的部分。锥部16b是嵌合凸部16的下端部。即,嵌合凸部16 的减速机构壳体13侧的端部是外径随着朝向减速机构壳体13侧而逐渐减小的锥部 16b。

如图1所示,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盖部13a、筒部13b、突出筒部13c以及第二布线保持部15。盖部1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盖部13a覆盖减速机构 30的下侧。

筒部13b呈从盖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筒部13b在上侧开口。筒部13b的上端部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接触并被固定起来。突出筒部13c呈从盖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两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筒部13c在轴向两侧开口。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位于比筒部13b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在突出筒部13c的内部配置有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衬套54。衬套54与突出筒部13c嵌合,固定于突出筒部13c内。衬套54在上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衬套54的凸缘部从上侧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接触。由此,抑制了衬套 54从突出筒部13c的内部向下侧脱落。

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二布线保持部15 从筒部13b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突出。第二布线保持部15配置于第一布线保持部14 的下侧。第二布线保持部15例如呈中空并且在上侧开口的箱状。第二布线保持部15 的内部与筒部13b的内部相连。

第二布线保持部15具有底壁部15a和侧壁部15b。底壁部15a呈从盖部13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在图1中,底壁部15a从盖部13a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延伸。侧壁部15b从底壁部15a的外缘部向上侧延伸。

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第二开口部13h。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部13h由筒部13b的上侧的开口和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开口构成。在第二开口部13h的至少一部分中以在轴向Z上重合的方式嵌合有嵌合凸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开口部13h的内周缘部的整周范围内嵌合有嵌合凸部16。

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g与第二开口部13h沿轴向Z 对置的状态下彼此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2的下侧的端部包含壳体筒部12a的下侧的端部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壳体13的上侧的端部包含筒部13b的上侧的端部和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端部。在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彼此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 12g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h的内部彼此相连。

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22以及定子23。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以及第三轴承53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马达轴21的上端部沿轴向 Z将轴承保持部12e贯通而突出到比圆环板部12b靠上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作为马达轴21中的被第二轴承52支承的部分的偏心轴部21a以与中心轴线J平行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J偏心的偏心轴线为中心而延伸。

转子22具有固定在马达轴21的外周面上的圆筒状的转子铁芯和固定在转子铁芯的外周面上的磁铁。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定子23固定在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上。由此,马达20被马达壳体12保持。

控制部24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以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1。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以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1。

控制基板70呈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上扩展的板状。控制基板70收纳于马达壳体12内。更详细而言,控制基板70收纳于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内,向上侧离开圆环板部12b而配置。控制基板70是与马达20电连接的基板。控制基板70与定子23 的线圈电连接。控制基板70例如对提供给马达20的电流进行控制。即,在控制基板 70上例如搭载有逆变电路。

第二安装部件7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安装部件73的内周面固定在马达轴2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上。第二安装部件73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安装部件73例如是非磁性体制成的。另外,第二安装部件73 也可以是磁性体制成的。

第二磁铁7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磁铁74固定在第二安装部件 73的径向外缘部的上端面上。第二磁铁74与第二安装部件73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使用粘接剂的粘接。第二安装部件73和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第二磁铁74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磁铁74具有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的N极和S极。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被磁铁罩覆盖。

第二旋转传感器71是检测马达20的旋转的传感器。第二旋转传感器71安装于控制基板70的下表面。第二旋转传感器71与第二磁铁74和覆盖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的磁铁罩隔着间隙而在轴向Z上对置。第二旋转传感器71检测由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旋转传感器 71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例如设置有三个。能够通过使用第二旋转传感器71来检测由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的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而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

连接器部80是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进行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80设置于马达壳体12。连接器部80具有上述的端子保持部12d和端子81。端子81埋入于端子保持部12d内并被保持。端子81的一端固定于控制基板70。端子81的另一端经由端子保持部12d的内部而向壳体11的外部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1例如是汇流条。

连接器部80经由未图示的电布线而与外部电源连接。更详细而言,在端子保持部12d处安装有外部电源,外部电源所具有的电布线与突出到端子保持部12d内的端子81的部分电连接。由此,端子81将控制基板70和电布线电连接起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部电源经由端子81和控制基板70向定子23的线圈提供电源。

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的内部。减速机构30配置于盖部13a与马达20的轴向Z之间。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轮31、内齿轮33以及圆环部43。

外齿轮31呈以偏心轴部21a的偏心轴线为中心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上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在外齿轮31的径向外侧面上设置有齿轮部。外齿轮31与马达轴21 经由第二轴承52而连接。由此,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结。外齿轮31从径向外侧与第二轴承52的外圈嵌合。由此,第二轴承52将马达轴21和外齿轮31连结为能够绕着偏心轴线相对地旋转。

外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销32沿着以偏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内齿轮33以包围外齿轮31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被固定,并且与外齿轮31啮合。内齿轮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轮33的径向外缘部配置于台阶部并被固定,该台阶部设置于筒部13b的内周面并且向径向外侧凹陷。由此,减速机构 30被减速机构壳体13保持。在内齿轮3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齿轮部。内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更详细而言,内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在一部分啮合。

圆环部43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圆环部43配置于外齿轮31的下侧。圆环部 4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部43从上侧与衬套54的凸缘部接触。圆环部43具有沿轴向Z将圆环部43贯通的多个孔43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孔43a的沿轴向Z观察时的形状是圆形状。孔43a的内径大于销32的外径。设置于外齿轮31的多个销32分别穿过多个孔43a。销32的外周面与孔43a的内周面内接。孔43a的内周面经由销32而将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J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40具有圆环部43、圆筒部42以及输出轴部41。圆筒部42呈从圆环部43的内缘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圆筒部42呈具有底部并且在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部42与衬套54的径向内侧嵌合。在圆筒部42的内周面上固定有第一轴承51。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和输出部40连结为能够彼此相对地旋转。马达轴21的下端部位于圆筒部42的内部。马达轴21的下端面与圆筒部42的底部的上表面隔着间隙而对置。

输出轴部41沿轴向Z延伸,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部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部41从圆筒部42的底部向下侧延伸。输出轴部41穿过突出筒部13c的内部。输出轴部41的下端部比突出筒部13c向下侧突出。在输出轴部41的下端部安装有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单个部件。

当马达轴21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时,偏心轴部21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公转。偏心轴部21a的公转经由第二轴承52传递给外齿轮31,外齿轮31在孔43a 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接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摆动。由此,外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轮33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沿周向变化。因此,马达轴2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轮31传递给内齿轮33。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轮33被固定,因此不旋转。因此,借助传递给内齿轮33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使外齿轮31绕着偏心轴线旋转。此时,外齿轮31旋转的朝向与马达轴21旋转的朝向相反。外齿轮31绕着偏心轴线的旋转经由孔43a和销32传递给圆环部43。由此,输出部40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传递给输出部40。

通过减速机构30,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的结构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表示为R=-(N2-N1)/N2。示出减速比R的式子的开头的负号表示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的朝向与马达轴21的旋转的朝向相反。N1是外齿轮31的齿数, N2是内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轮31的齿数N1为59、内齿轮33的齿数 N2为60的情况下,减速比R为-1/6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 的旋转的减速比R比较大。因此,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扭矩比较大。

旋转检测装置60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旋转检测装置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圆筒部42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旋转检测装置6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内。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63、树脂部61以及第一旋转传感器62。

第一磁铁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磁铁63固定于圆环部43的下表面。第一磁铁63配置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的径向外侧,包围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

树脂部61跨越盖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配置。第一旋转传感器62埋入于树脂部61。第一旋转传感器62具有传感器端子62a。传感器端子62a从树脂部61向径向外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传感器端子62a设置有信号传递用的传感器端子62a、接地用的传感器端子62a以及电源用的传感器端子62a这三个。

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第一磁铁63隔着间隙而在轴向Z上对置。第一旋转传感器 62检测由第一磁铁63产生的磁场。第一旋转传感器62例如是霍尔元件。通过使用第一旋转传感器62来检测由与输出部40一同旋转的第一磁铁63产生的磁场的变化,旋转检测装置60能够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气部件是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的旋转检测装置60,因此能够提高输出部40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精度。

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与旋转检测装置6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是用于将旋转检测装置60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和控制部24的控制基板70相连的布线部件。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设置有第一布线部件91A、91B、91C这三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布线部件92设置有第二布线部件92A、92B、92C这三个。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意区分第一布线部件91A、91B、91C时,简称为第一布线部件91,在不特意区分第二布线部件92A、92B、92C时,简称为第二布线部件92。

第一布线部件91具有第一汇流条91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由第一汇流条91d构成。第一汇流条91d是细长并且板状的部件。如图1所示,第一汇流条91d从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延伸至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内部。第一汇流条 91d的一部分埋入于嵌合凸部16、第一布线保持部14、壳体筒部12a以及圆环板部 12b。由此,第一布线部件91被马达壳体12保持。第一汇流条91d的一个端部91e 从圆环板部12b向上侧突出而与控制基板70连接。由此,第一布线部件91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至少间接地经由连接器部80而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电连接。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第一布线部件至少间接地经由连接器部而与壳体外的电布线电连接”,只要第一布线部件与连接于连接器部的电布线电连接,就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通过与电连接有连接器部80的端子81 的控制基板70电连接,而间接地经由连接器部80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电连接。另外,第一布线部件91也可以直接经由连接器部80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电连接。在该情况下,第一布线部件91不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而与连接器部80的端子81 连接,或者第一布线部件91的一部分作为端子而被端子保持部12d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端部91e是第一汇流条91d的上侧的端部。

第一汇流条91d具有第一连接部93。即,第一布线部件91具有第一连接部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93是第一汇流条91d的与连接有控制基板7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第一汇流条91d的下侧的端部。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93呈具有沿着轴向Z和与Z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板面93d的板状。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93从嵌合凸部16向下侧突出。第一连接部93比壳体筒部12a向下侧突出。第一连接部93在马达壳体12的下侧露出。在本说明书中,“第一连接部在马达壳体的下侧露出”包含如下的情况:在从下侧对保持着第一连接部并且与减速机构壳体分离的状态下的马达壳体进行观察时,能够视觉确认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一汇流条91d的一部分埋入于马达壳体12而被保持,从而第一连接部93被马达壳体12保持。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93具有第一基部93a和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从第一基部93a向下侧延伸。即,第一基部93a与第一对置部93b、93c的上侧的端部相连。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隔着第一间隙95而在第一方向X上对置。第一对置部93b具有朝向第一对置部93c突出的第一凸部93e。第一凸部93e的下端部是随着朝向第一对置部93c侧、即第一方向X的正侧而朝向上侧的倾斜部。第一对置部93c具有朝向第一对置部93b突出的第一凸部93f。第一凸部 93f的下端部是随着朝向第一对置部93b侧、即第一方向X的负侧而朝向上侧的倾斜部。

第一间隙95在与第一板面93d垂直的方向上将第一连接部93贯通并且在下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板面93d垂直的方向是第二方向Y。第一间隙95具有第一扩幅部95a、第一窄幅部95b以及第一宽幅部95c。第一扩幅部95a是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的部分。第一扩幅部95a是第一间隙95的下侧的端部。第一扩幅部95a是作为倾斜部的第一凸部93e的下端部与作为倾斜部的第一凸部 93f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隙部分。第一扩幅部95a的沿着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形状为梯形。

第一窄幅部95b与第一扩幅部95a的上侧相连。第一窄幅部95b是第一凸部93e 与第一凸部93f之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隙部分。第一窄幅部95b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与第一扩幅部95a的上端部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相同。第一窄幅部95b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小于后述的第二连接部94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94的厚度是第二连接部94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第一窄幅部95b的沿着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状。

第一宽幅部95c与第一窄幅部95b的上侧相连。第一宽幅部95c的第一方向X 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窄幅部95b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第一宽幅部95c是第一对置部93b的比第一凸部93e靠上侧的部分与第一对置部93c的比第一凸部93f靠上侧的部分之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隙部分。第一宽幅部95c的沿着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状。

如图2所示,第二布线部件92具有第二汇流条92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布线部件92由第二汇流条92d构成。第二汇流条92d是细长并且板状的部件。第二汇流条92d的一部分埋入于底壁部15a。由此,第二布线部件92被减速机构壳体13保持。第二汇流条92d的一个端部92e从底壁部15a向上侧突出。如图3所示,一个端部91e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传感器端子62a连接。由此,第二布线部件92与旋转检测装置60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92d具有第二连接部94。即,第二布线部件92具有第二连接部9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94是第二汇流条92d的与第一连接有旋转传感器62 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94呈具有沿着轴向Z和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的第二板面94d的板状。

第二连接部94在比一个端部92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底壁部15a向上侧突出。第二连接部94的上端部位于比一个端部92e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第二连接部94 在减速机构壳体13的上侧露出。在本说明书中,“第二连接部在减速机构壳体的上侧露出”包含如下的情况:在从上侧对保持着第二连接部并且与马达壳体分离的状态下的减速机构壳体进行观察时,能够视觉确认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二汇流条92d的一部分埋入于减速机构壳体13而被保持,第二连接部94被减速机构壳体 13保持。

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94具有第二基部94a和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从第二基部94a向上侧延伸。即,第二基部94a与第二对置部94b、94c的下侧的端部相连。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隔着第二间隙96而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第二对置部94b具有朝向第二对置部94c突出的第二凸部94e。第二凸部94e的上端部是随着朝向第二对置部94c侧、即第二方向Y的正侧而朝向下侧的倾斜部。第二对置部94c具有朝向第二对置部94b突出的第二凸部94f。第二凸部 94f的上端部是随着朝向第二对置部94b侧、即第二方向Y的负侧而朝向下侧的倾斜部。

第二间隙96在与第二板面94d垂直的方向上将第二连接部94贯通并且在上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板面94d垂直的方向是第一方向X。第二间隙96具有第二扩幅部96a、第二窄幅部96b以及第二宽幅部96c。第二扩幅部96a是第二方向 Y上的尺寸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的部分。第二扩幅部96a是第二间隙96的上侧的端部。第二扩幅部96a是作为倾斜部的第二凸部94e的上端部与作为倾斜部的第二凸部 94f的上端部之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隙部分。第二扩幅部96a的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时的形状为梯形。

第二窄幅部96b与第二扩幅部96a的下侧相连。第二窄幅部96b是第二凸部94e 与第二凸部94f之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隙部分。第二窄幅部96b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与第二扩幅部96a的下端部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相同。第二窄幅部96b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部93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93 的厚度是第一连接部93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一连接部93的厚度与第二连接部94的厚度例如相同。第二窄幅部96b的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状。

第二宽幅部96c与第二窄幅部96b的下侧相连。第二宽幅部96c的第二方向Y 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窄幅部96b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二宽幅部96c是第二对置部94b的比第二凸部94e靠下侧的部分与第二对置部94c的比第二凸部94f靠下侧的部分之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隙部分。第二宽幅部96c的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配置的姿势和朝向彼此不同,但例如形状彼此相同。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 配置于在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使第一间隙95与第二间隙96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并且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彼此电连接。由此,第二汇流条92d与第一汇流条91d电连接,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 92电连接。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至少一部分重合”包含如下的情况:第二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第一对置部的第一方向X之间,第一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第二对置部的第二方向Y之间。此外,“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至少一部分重合”也包含如下的状态:第一基部的下端面、即构成第一宽幅部的上侧的面与第二基部的上端面、即构成第二宽幅部的下侧的面接触。

在将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92连接时,如图5所示,使马达壳体12 与减速机构壳体13沿轴向Z接近。由此,第一连接部93被插入于第二布线保持部 15的内部,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彼此在轴向Z上接近。当第一连接部93 与第二连接部94在轴向Z上接近时,首先,第一扩幅部95a与第二扩幅部96a彼此重合,接着第一窄幅部95b与第二窄幅部96b彼此重合,然后第一宽幅部95c与第二宽幅部96c彼此重合。

然后,如图2所示,第二基部94a被插入于第一窄幅部95b,第一基部93a被插入于第二窄幅部96b。由此,前端分别分成二股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彼此啮合。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在第一方向X上夹着第二基部94a并且与第二基部94a接触。更详细而言,第一凸部93e与第二连接部94的一个第二板面94d接触。第一凸部93f与第二连接部94的另一个第二板面94d接触。

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在第二方向Y上夹着第一基部93a并且与第一基部93a 接触。更详细而言,第二凸部94e与第一连接部93的一个第一板面93d接触。第二凸部94f与第一连接部93的另一个第一板面93d接触。由此,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电连接,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92连接。第一基部93a的下端面与第二基部94a的上端面可以彼此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使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沿轴向Z 接近并固定,能够将在马达壳体12的下侧露出的第一连接部93和在减速机构壳体13的上侧露出的第二连接部94彼此连接起来。由此,能够将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因此无需另外进行将布线部件彼此相连的作业,能够容易地将被马达壳体12保持的第一布线部件91与旋转检测装置60电连接起来。此外,也无需在壳体11上设置用于进行将布线部件彼此相连的作业的开口部。

因此,例如,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控制基板70与第一布线部件91电连接的情况下,仅通过将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彼此固定在一起,就能够经由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将旋转检测装置60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电动致动器10的组装的工夫和制造成本。

此外,通过使具有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的板面的板状的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在第一间隙95和第二间隙96至少一部分重合的状态下啮合,能够抑制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脱离。由此,能够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容易并且稳定地连接起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间隙95的下侧的端部是第一扩幅部95a,第二间隙96的上侧的端部是第二扩幅部96a。因此,即使在第一连接部93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94的位置错开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各扩幅部彼此对各连接部彼此的位置进行相互引导,从而易于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连接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在第一方向X上夹着第二基部94a,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在第二方向Y上夹着第一基部93a。因此,能够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更稳定地连接起来。此外,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分别与第二基部94a接触,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分别与第一基部93a接触。由此,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在四点彼此接触。因此,能够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更可靠地电连接起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窄幅部95b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小于第二连接部94的厚度,第二窄幅部96b的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部93的厚度。因此,通过利用一对第一对置部93b、93c夹着第二基部94a,能够使第一对置部93b、 93c的第一凸部93e、93f更可靠地与第二基部94a接触。此外,通过利用一对第二对置部94b、94c夹着第一基部93a,能够使第二对置部94b、94c的第二凸部94e、94f 更可靠地与第一基部93a接触。因此,能够将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更可靠地电连接起来。

此外,在第一窄幅部95b与第二窄幅部96b彼此重合时,各窄幅部由于被插入另一个连接部的一部分而扩张。由此,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在轴向Z上被施加了载荷。另一方面,在使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进一步沿轴向Z接近时,整个第一窄幅部95b与第二宽幅部96c重合,整个第二窄幅部96b与第一宽幅部95c 重合。在该情况下,在各窄幅部中没有插入另一个连接部,因此各窄幅部没有扩张。因此,上述的轴向Z的载荷消失或者减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各连接部分别具有窄幅部和宽幅部,因此在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连接的中途,所产生的载荷会急剧减小。因此,组装电动致动器10的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检测这样的载荷的变化来判断在壳体11内第一连接部 93与第二连接部94是否连接起来了。由此,能够在组装时容易地判断第一布线部件 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是否电连接了,能够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效率。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嵌合凸部16,因此通过使嵌合凸部16与第二开口部13h嵌合,能够将马达壳体12相对于减速机构壳体13在径向上定位。由此,能够使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的位置精度良好地对齐,易于将第一连接部 93与第二连接部94连接起来。此外,嵌合凸部16的减速机构壳体13侧的端部是锥部16b。因此,在使马达壳体12在位置错开的状态下接近减速机构壳体13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锥部16b将嵌合凸部16引导到第二开口部13h,能够使马达壳体12的位置与减速机构壳体13的位置对齐。因此,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的对位很容易。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凸部16的轴向Z上的尺寸H1大于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93的下侧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94的上侧的端部之间的轴向Z上的距离L。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在嵌合凸部16开始与第二开口部13h嵌合的时刻处于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在轴向Z上分开的状态。因此,能够在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彼此接触之前利用嵌合凸部16将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定位。由此,能够在定位的状态对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进行连接,能够容易地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 94连接起来。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凸部主体16a的轴向Z上的尺寸H2大于距离L。因此,能够在嵌合凸部主体16a开始与第二开口部13h嵌合的时刻也处于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在轴向Z上分开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连接起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各设置有多个。如图2所示,在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时,第一布线部件91的第一连接部93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地配置有三个。三个第一连接部93中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中央的第一连接部93配置于比其他的两个第一连接部9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图2中,第一布线部件91B的第一连接部93配置于比第一布线部件91A的第一连接部93和第一布线部件91C的第一连接部9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布线部件91A的第一连接部 93与第一布线部件91C的第一连接部93配置为在第二方向Y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时,第二布线部件92的第二连接部94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地配置有三个。三个第二连接部94中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中央的第二连接部94 配置于比其他的两个第二连接部9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图2中,第二布线部件92B 的第二连接部94配置于比第二布线部件92A的第二连接部94和第二布线部件92C 的第二连接部9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布线部件92A的第二连接部94与第二布线部件92C的第二连接部94配置为在第二方向Y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第一布线部件91A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布线部件92A的第二连接部94连接。第一布线部件91B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布线部件92B的第二连接部94连接。第一布线部件91C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布线部件92C的第二连接部94连接。由此,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彼此连接而构成的连接布线部97设置有多个。

至少两个连接布线部97彼此与马达轴21的距离彼此不同。因此,易于确保具有彼此交叉的板面的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彼此连接而构成的连接布线部97 彼此的距离,并且易于减小多个连接布线部97的配置空间。

由于各第一连接部93和各第二连接部94像上述那样分别配置,因此在沿着马达轴21的径向观察时,连接布线部97在与轴向Z垂直的第二方向Y上排列地设置有三个。而且,三个连接布线部97中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中央的连接布线部97配置于比其他的两个连接布线部97远离马达轴21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Y相当于第三方向。

由于像上述那样配置连接布线部97,因此与三个连接布线部97在第一方向X或者第二方向Y上排列为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三个连接布线部97彼此的距离,并且将三个连接布线部97汇总配置于比较小的空间内。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动致动器10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马达20的电源取得旋转检测装置 60的电源,能够将与电动致动器10连接的外部电源设为一个。因此,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的结构简单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从经由连接器部80 而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外部电源取得旋转检测装置60的电源,从而能够将与电动致动器10连接的外部电源设为一个。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各布线部件具有汇流条,因此易于使各布线部件的刚性比较大。由此,能够使各壳体稳定地保持各布线部件。此外,通过将各汇流条彼此的一部分作为各连接部,在将各壳体彼此固定在一起时,易于使各连接部彼此的位置稳定,从而很容易将各连接部彼此连接起来。此外,例如,能够将各布线部件插入于模具而通过嵌件成型来制造各壳体,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各壳体。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嵌合凸部只要配置于马达壳体和减速机构壳体中的一个壳体即可。即,嵌合凸部也可以配置于减速机构壳体。即,可以是,一个壳体是减速机构壳体,另一个壳体是马达壳体。在该情况下,嵌合凸部以与马达壳体所具有的第一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Z上重合的方式嵌合。

第一间隙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扩幅部。第二间隙也可以不具有第二扩幅部。此外,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只要彼此电连接即可,也可以在少于四点的部位连接。例如,可以是,一对第一对置部和一对第二对置部中的仅任意一方与另一方的连接部的基部在两点接触。第一连接部的形状和第二连接部的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板面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板面只要彼此不平行,则也可以不垂直。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只要彼此交叉,则也可以不垂直。

第一布线部件也可以不与控制基板连接。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布线部件的与第一连接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经由端子保持部而向壳体的外部露出。由此,能够将与连接器部连接的外部电源的电布线直接与第一布线部件连接。

此外,第一布线部件的一部分和第二布线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某一方不埋入于壳体,也可以是双方不埋入于壳体。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布线部件采用了仅由各汇流条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各布线部件只要具有板状的连接部,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布线部件也可以具有板状的连接部和与连接部电连接的引线。此外,第一布线部件的数量和第二布线部件的数量只要分别为一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控制基板。在该情况下,被端子保持部保持的端子直接与定子的线圈电连接。此外,收纳于马达壳体内的基板也可以不是控制基板。在该情况下,逆变电路等设置于电动致动器的外部。

此外,关于旋转检测装置的结构,只要能够检测输出部的旋转并且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内,就没有特别限定。第一旋转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输出部的旋转,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磁阻元件。此外,第二旋转传感器也同样可以是磁阻元件。

电气部件只要是通过第一布线部件和第二布线部件而与壳体外的电布线电连接的部件,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旋转检测装置。此外,关于减速机构的结构,只要能够对马达轴的旋转进行减速,就没有特别限定。此外,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第三轴承只要能够支承马达轴,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滑动轴承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没有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可以搭载于任何设备。此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