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0112发布日期:2019-02-22 21:5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安装中,排水管以及其他的管道有时需要穿越楼板,一般的做法是在浇筑混凝土时,在铺设钢筋网模板上放置钢管或者是通过放置其他的物品来实现预留孔洞,在管道安装完成后再对其进行封堵,在为了增加水的流量同时又能实现消音的目的,在管道中一般都会安装旋流结构。

但是在由于预留洞口是需要进行第二次封堵的,这样造成了在封堵后,第二次浇筑会出现漏水隐患。

因此现有的楼板现浇混凝土时,通常会预埋一段钢制套管或PVC-U套管,套管的直径比同层漩流管件下部的最大外径要大,后期同层漩流管件插入预留套管内,管件外壁与套管内壁之间的空隙用防水填料填实,但是采用的管件一般都是直径较大的直管,因此即使用防水材料填充,防水材料填充时是液体状,在凝固或者干燥后,防水材料的密度会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膨胀,挤压外面的预留套管,导致了套管的破裂,进而还是会出现漏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同层漩流管件的中部设有漩流管件止水环,其特征在于,本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预埋防漏套管中部的预埋止水环和至少两个设置在预埋防漏套管下端的固定环,预埋防漏套管纵向设有可供防水材料流入预埋止水环下方的流动间隙,所述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具有可供防水填料填充的填充空间,所述预埋止水环能与漩流管件止水环相贴合并固定,本密封结构还包括由预埋防漏套管的外侧壁在位于最上方的固定环的下方内凹形成呈环形的形变槽,所述形变槽位于填充空间的外侧。

工作原理:在安装同层漩流管件之前,可先将预埋防漏套管进行预埋,由于预埋防漏套管上设有预埋止水环,同层漩流管件上也是设有漩流管件止水环,漩流管件止水环与预埋止水环相互贴合并固定,预埋防漏套管的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固定环,固定环能与楼板进行固定,进而将整个预埋防漏套管固定在楼板上,且位于最上方的固定环的下方设有形变槽,由于形变槽位于填充空间的外侧,此时将防水填料从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上端之间流入,防水填料在填充后会膨胀变形,由于预埋防漏套管上设有流动间隙,因此防水填料能从流动间隙流入到预埋防漏套管的下端,在流入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下端积累的防水填料最多,最容易产生形变而导致整个预埋防漏套管破裂,因此在预埋防漏套管的底部设置有形变槽,形变槽提供了一定的形变空间,且形变槽的设置使得预埋防漏套管在形变槽处的弹性变大,因此预埋防漏套管可以朝向形变槽的方向发生形变,使得预埋防漏套管在该形变槽的下方的部位能够被挤压裂开且与预埋防漏套管的上方大截脱离,不会影响到预埋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预埋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能始终保持贴合状态,使得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高。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形变槽的槽面与位于最上方的固定环一端的端面共面。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预埋防漏套管的加工方便,也增强了形变槽处的强度,在形变槽处产生形变时,由于形变槽的槽面与固定环一端的端面共面,使得预埋防漏套管在形变槽一侧的厚度较大,而另一侧的厚度较小,不仅使得预埋防漏套管在形变槽处更易发生形变,同时也使得形变槽一侧的强度较高,在提高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预埋防漏套管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形变槽的槽深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厚度之比为2/3~1/4。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预埋防漏套管在保证其强度的同时,也能通过设置形变槽的槽深来实现提供防水材料的形变空间,从而提高了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同层漩流管件上还设有限位止水环,所述限位止水环位于漩流管件止水环的上端,所述限位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侧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内侧壁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密封圈能设置在限位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之间,密封圈被夹紧在同层漩流管件和预埋防漏套管之间,增加了同层漩流管件和预埋防漏套管之间的密封性,而设置限位止水环是为了对密封圈进行一个限位,增强了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同层漩流管件在限位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之间设有倾斜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的竖向截面与漩流管件止水环的上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密封圈的内侧与限位面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当将同层漩流管件嵌入预埋防漏套管中时,在下压的过程中,限位面能起到挤压密封圈的作用,并在密封圈限位在靠近预埋止水环的一端,进一步的增强了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所述预埋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之间通过胶水粘合。

该结构的设置,在安装的过程中,只需要将预埋止水环对应的端面上涂满胶水,在漩流管件止水环的端面上涂满胶水,并将同层漩流管件嵌入预埋防漏套管内,将预埋止水环涂满胶水的端面与漩流管件止水环涂满胶水的端面相抵靠即可,使得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之间的连接简单、安装方便。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固定环设有两个,两个固定环之间的距离为20mm,所述预埋防漏套管的高度为120mm。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预埋防漏套管能用不同高度的楼板,提高了预埋防漏套管的实用性。

在上述的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固定环上均设有若干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着固定环周向均匀分布。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固定环能更稳固的固定在楼板上,提高了预埋防漏套管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了防水材料从固定环与楼板之间的间隙流出,增强了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具有优点:形变槽的设置,能使得位于预埋防漏套管最下方的防水填料能有形变的空间,保证了预埋防漏套管上端的密封结构不受下方防水填料形变的影响,使得预埋止水环与漩流管件止水环能始终保持贴合状态,使得预埋防漏套管与同层漩流管件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安装后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预埋防漏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安装后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同层漩流管件;11、漩流管件止水环;12、限位面;13、限位止水环;2、预埋防漏套管;21、预埋止水环;22、固定环;23、形变槽;24、固定孔;3、填充空间;4、密封圈;5、流动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同层漩流管件与预埋防漏套管的密封结构,同层漩流管件1的中部设有漩流管件止水环11。

具体的说,如图3或图4所示,本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预埋防漏套管2中部的预埋止水环21和至少两个设置在预埋防漏套管2下端的固定环22,预埋防漏套管2纵向设有可供防水材料流入预埋止水环21下方的流动间隙5,预埋防漏套管2与同层漩流管件1之间具有可供防水填料填充的填充空间3,预埋止水环21能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相贴合并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预埋止水环21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之间通过胶水粘合,本密封结构还包括由预埋防漏套管2的外侧壁在位于最下方的固定环22的下方内凹形成呈环形的形变槽23,形变槽23位于填充空间3的外侧。

工作原理:在安装同层漩流管件1之前,可先将预埋防漏套管2进行预埋,由于预埋防漏套管2上设有预埋止水环21,同层漩流管件1上也是设有漩流管件止水环11,漩流管件止水环11与预埋止水环21相互贴合并固定,预埋防漏套管2的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固定环22,固定环22能与楼板进行固定,进而将整个预埋防漏套管2固定在楼板上,且位于最上方的固定环22的下方设有形变槽23,由于形变槽23位于填充空间3的外侧,此时将防水填料从同层漩流管件1与预埋防漏套管2的上端之间流入,防水填料在填充后会膨胀变形,由于预埋防漏套管2上设有流动间隙5,因此防水填料能从流动间隙5流入到预埋防漏套管2的下端,在流入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同层漩流管件1与预埋防漏套管2的下端积累的防水填料最多,因此在预埋防漏套管2的底部设置有形变槽23,形变槽23提供了一定的形变空间,且形变槽23的设置使得预埋防漏套管2在形变槽23处的弹性变大,因此预埋防漏套管2可以朝向形变槽23的方向发生形变,使得预埋防漏套管2最下方能够被挤压裂开且与预埋防漏套管2的上方大截脱离,不会影响到预埋止水环21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预埋止水环21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能始终保持贴合状态,使得预埋防漏套管2与同层漩流管件1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高。

若楼板的长度较高,那么不需要将位于下端的固定环22进行剪裁切断,直接将固定环22固定即可,此时放置预埋防漏套管2与同层漩流管件1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当楼板长度较小时,是将靠近预埋止水环21的固定环22固定,此时的形变槽23可起到了一定的剪裁作用,方便将另一固定环22从预埋防漏套管2上剪裁下来。

如图1和图2所示,形变槽23的槽面与位于最上方的固定环22一端的端面共面,形变槽23的槽深与预埋防漏套管2的厚度之比为2/3~1/4。使得预埋防漏套管2在保证其强度的同时,也能通过设置形变槽23的槽深来实现提供防水材料的形变空间,从而提高了预埋防漏套管2与同层漩流管件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同层漩流管件1上还设有限位止水环13,且同层漩流管件1在限位止水环13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之间设有倾斜的限位面12,限位面12的竖向截面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的上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限位止水环13位于漩流管件止水环11的上端,限位止水环13与漩流管件止水环11之间设有密封圈4,密封圈4的外侧与预埋防漏套管2的内侧壁相抵靠,密封圈4的内侧与限位面12相抵靠。

当将同层漩流管件1嵌入预埋防漏套管2中时,在下压的过程中,限位面12能起到挤压密封圈4的作用,并在密封圈4限位在靠近预埋止水环21的一端,进一步的增强了预埋防漏套管2与同层漩流管件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3所示,固定环22设有两个,两个固定环22之间的距离为20mm,预埋防漏套管2的高度为120mm,固定环22上均设有若干个固定孔2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孔24设有四个,固定孔24沿着固定环22周向均匀分布。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