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9032发布日期:2019-03-15 19:2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一种包括该密封圈的上盖组件及一种包括该上盖组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如刚性电压力锅,其密封圈在起压前是利用密封圈的裙边和内锅口部的R(即圆角)配合来形成密封的,如图1和图2所示,密封圈1'的裙边11'为圆弧形,起压前密封圈1'的裙边11'贴紧内锅2'口部的圆角21'形成密封,然而这种结构对内锅锅口R要求很高,而R的管控却比较困难,难以准确测量,使得内锅口部R与密封圈的裙边之间容易出现间隙,从而往往会出现起压前漏气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密封圈的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上盖组件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和密封圈裙边,连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的外侧且倾斜向下延伸,用于与内锅口部贴紧密封。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在密封圈本体的外侧连接倾斜向下延伸的密封圈裙边,在起压前利用密封圈裙边的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使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贴紧密封,有效避免起压前出现漏气现象,并且由于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之间的密封受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更宽的范围确保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圆角配合密封不漏气。

具体而言,现有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裙边为圆弧形,起压前密封圈的裙边贴紧内锅口部的圆角形成密封,然而由于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与形状存在波动,使得内锅口部圆角与密封圈的裙边之间容易出现间隙;并且在检验内锅方面无有效测量内锅口部圆角大小的方法,只能依靠工装套上去凭肉眼判断处在大体区间,从而导致内锅口部圆角的管控比较困难,难以准确测量,往往会出现起压前漏气的现象;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裙边倾斜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起压前密封圈的密封受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可以在更宽的范围配合不漏气,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烹饪器具起压前密封圈密封不良导致漏气的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的密封圈还包括:密封圈围边,连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的下部且向下延伸,用于与内锅侧壁贴紧密封。

在密封圈本体的下部连接向下延伸的密封圈围边,起压后,密封圈围边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而形成密封,从而确保起压后上盖组件与内锅密封的可靠性;具体而言,起压前、后密封圈与内锅密封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起压前,密封圈围边与内锅侧壁存在间隙,密封圈裙边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起压后,密封圈围边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而形成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圈裙边位于所述密封圈围边围成的区域外侧;或至少所述密封圈裙边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密封圈围边围成的区域外侧。

上述设计以确保密封圈裙边能够与内锅口部的圆角贴紧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围边的下部外侧形成从上向下向内收敛的导向斜面。

导向斜面的设置以便于密封圈的密封圈围边顺利插入到内锅侧壁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包括:上盖;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装设在所述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上盖组件,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盖板和锁盖,所述盖板包括金属板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金属板连接,所述密封圈具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锁盖中的一个上设有插销、另一个上设有供所述插销插入的扣位,所述盖板装设于所述锁盖内侧时,所述插销与所述扣位配合连接。

密封圈通过其固定端安装在盖板的固定板上,具体地,可以在密封圈的固定端设置向下延伸的插筋,在固定板上设置供插筋插入的插槽,利用插筋与插槽的配合实现密封圈的固定端在固定板上的固定,且在固定板安装在金属板上时,可以利用固定板和金属板夹紧密封圈的固定端,确保密封圈安装在牢固性;通过插销与扣位的配合实现盖板与锁盖插接连接,并实现对盖板的预定位,便于后续将盖板固定在锁盖内侧的操作,结构稳固,拆装方便,拆装力度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插销与所述固定板一体成型,且所述插销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朝外凸出形成;和/或所述扣位为设于所述锁盖的侧壁内侧的槽位,或所述扣位为设于所述锁盖的侧壁内侧的凸筋,所述凸筋与所述锁盖的顶壁内侧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供所述插销插入。

插销与固定板一体成型,使得插销的加工更方便;与插销配合的扣位可以设计成槽位,也可以设计成凸筋,并在凸筋与锁盖的顶壁内侧之间形成供插销插入的间隙,均能够实现插销与扣位插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盖设于所述内锅上,所述密封圈裙边与所述内锅口部贴紧密封。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利用密封圈确保上盖组件与内锅密封连接,具体地,在密封圈的密封圈本体的外侧连接倾斜向下延伸的密封圈裙边,在起压前利用密封圈裙边的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使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贴紧密封,有效避免起压前出现漏气现象,并且由于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之间的密封受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更宽的范围确保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圆角配合密封不漏气;并且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包括内锅侧壁及连接于所述内锅侧壁顶部的内锅锅沿,所述内锅侧壁和所述内锅锅沿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圆角,所述密封圈裙边和所述过渡圆角贴紧密封。

密封圈裙边倾斜向下延伸,且在上盖组件盖合到内锅上时,密封圈裙边和内锅口部的过渡圆角贴紧密封,确保起压前密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圈本体的下部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圈围边,在锅内起压前所述密封圈裙边与所述过渡圆角贴紧密封,在锅内起压后所述密封圈围边在自身受热膨胀及锅内蒸汽压力作用下贴紧所述内锅侧壁形成密封。

具体而言,起压前、后密封圈与内锅密封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起压前,密封圈围边与内锅侧壁存在间隙,即为了保证密封圈围边顺利插入内锅侧壁内侧,通常设计密封圈围边的外径小于(略小于)内锅侧壁口部的内径,密封圈裙边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起压后,密封圈围边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而形成密封,从而确保烹饪器具工作时上盖组件和内锅密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密封圈,11'裙边,2'内锅,21'圆角;

图3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密封圈,11密封圈本体,12密封圈裙边,13密封圈围边,14固定端,2内锅,21内锅侧壁,22内锅锅沿,23过渡圆角,3盖板,31金属板,32固定板,321插销,4锁盖,41扣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3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包括:密封圈本体11和密封圈裙边12。

具体地,密封圈裙边12连接于密封圈本体11的外侧且倾斜向下延伸,用于与内锅2口部贴紧密封。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在密封圈本体11的外侧连接倾斜向下延伸的密封圈裙边12,在起压前利用密封圈裙边12的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2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使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贴紧密封,有效避免起压前出现漏气现象,并且由于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之间的密封受内锅2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更宽的范围确保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圆角配合密封不漏气。

具体而言,现有烹饪器具如压力锅的密封圈的裙边为圆弧形,起压前密封圈的裙边贴紧内锅口部的圆角形成密封,然而由于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与形状存在波动,使得内锅口部圆角与密封圈的裙边之间容易出现间隙;并且在检验内锅方面无有效测量内锅口部圆角大小的方法,只能依靠工装套上去凭肉眼判断处在大体区间,从而导致内锅口部圆角的管控比较困难,难以准确测量,往往会出现起压前漏气的现象;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密封圈1的密封圈裙边12倾斜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起压前密封圈1的密封受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可以在更宽的范围配合不漏气,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烹饪器具起压前密封圈1密封不良导致漏气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1包括:密封圈本体11、密封圈裙边12和密封圈围边13,密封圈裙边12连接于密封圈本体11的外侧且倾斜向下延伸,用于与内锅2口部贴紧密封;密封圈围边13连接于密封圈本体11的下部且向下延伸,用于与内锅侧壁21贴紧密封。

在密封圈本体11的下部连接向下延伸的密封圈围边13,起压后,密封圈围边13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21而形成密封,从而确保起压后上盖组件与内锅2密封的可靠性;具体而言,起压前、后密封圈1与内锅2密封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起压前,密封圈围边13与内锅侧壁21存在间隙,密封圈裙边12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2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起压后,密封圈围边13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21而形成密封。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裙边12位于密封圈围边13围成的区域外侧;或至少密封圈裙边12的下端部位于密封圈围边13围成的区域外侧,以确保密封圈裙边12能够与内锅2口部的圆角贴紧密封。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本体11、密封圈裙边12和密封圈围边13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密封圈1使得密封圈1各部位的连接强度高,且制造成本低。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围边13的下部外侧形成从上向下向内收敛的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的设置以便于密封圈1的密封圈围边13顺利插入到内锅侧壁21的内侧。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裙边12和密封圈本体11之间圆弧过渡连接,密封圈裙边12和密封圈本体11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既避免尖角连接影响连接强度,又使得密封圈裙边12的加工及成型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包括:上盖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密封圈1装设在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的有益效果。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上盖包括盖板3和锁盖4,盖板3包括金属板31及固定板32,固定板32与金属板31连接,密封圈1具有固定端14,固定端14安装在固定板32上,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板32和锁盖4中的一个上设有插销321、另一个上设有供插销321插入的扣位41,盖板3装设于锁盖4内侧时,插销321与扣位41配合连接。

密封圈1通过其固定端14安装在盖板3的固定板32上,具体地,可以在密封圈1的固定端14设置向下延伸的插筋,在固定板32上设置供插筋插入的插槽,利用插筋与插槽的配合实现密封圈1的固定端14在固定板32上的固定,且在固定板32安装在金属板31上时,可以利用固定板32和金属板31夹紧密封圈1的固定端14,确保密封圈1安装在牢固性;通过插销321与扣位41的配合实现盖板3与锁盖4插接连接,并实现对盖板3的预定位,便于后续将盖板3固定在锁盖4内侧的操作,结构稳固,拆装方便,拆装力度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锁盖4可以是中间镂空的锁圈,也可以直接是带扣牙的完整金属盖。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插销321与固定板32一体成型,且插销321从固定板32的边缘朝外凸出形成;如图5和图6所示,扣位41为设于锁盖4的侧壁内侧的槽位,或扣位41为设于锁盖4的侧壁内侧的凸筋,凸筋与锁盖4的顶壁内侧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用于供插销321插入。

插销321与固定板32一体成型,使得插销321的加工更方便;与插销321配合的扣位41可以设计成槽位,也可以设计成凸筋,并在凸筋与锁盖4的顶壁内侧之间形成供插销321插入的间隙,均能够实现插销321与扣位41插接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2和如上述实施例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盖设于内锅2上,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贴紧密封。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利用密封圈1确保上盖组件与内锅2密封连接,具体地,在密封圈1的密封圈本体11的外侧连接倾斜向下延伸的密封圈裙边12,在起压前利用密封圈裙边12的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2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使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贴紧密封,有效避免起压前出现漏气现象,并且由于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之间的密封受内锅2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更宽的范围确保密封圈裙边12与内锅2口部圆角配合密封不漏气;并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锅2包括内锅侧壁21及连接于内锅侧壁21顶部的内锅锅沿22,内锅侧壁21和内锅锅沿22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圆角23,密封圈裙边12和过渡圆角23贴紧密封。

密封圈裙边12倾斜向下延伸,且在上盖组件盖合到内锅2上时,密封圈裙边12和内锅2口部的过渡圆角23贴紧密封,确保起压前密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本体11的下部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圈围边13,在锅内起压前密封圈裙边12与过渡圆角23贴紧密封,在锅内起压后密封圈围边13在自身受热膨胀及锅内蒸汽压力作用下贴紧内锅侧壁21形成密封。

具体而言,起压前、后密封圈1与内锅2密封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起压前,密封圈围边13与内锅侧壁21存在间隙,即为了保证密封圈围边13顺利插入内锅侧壁21内侧,通常设计密封圈围边13的外径小于(略小于)内锅侧壁21口部的内径,密封圈裙边12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2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起压后,密封圈围边13由于受热膨胀和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紧贴内锅侧壁21而形成密封,从而确保烹饪器具工作时上盖组件和内锅2密封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当然,所述的烹饪器具也可以为其它利用密封圈实现上盖和锅体密封连接的烹饪器具,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在密封圈本体的外侧连接倾斜向下延伸的密封圈裙边,在起压前利用密封圈裙边的自身重力作用及自身弹力作用与内锅口部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使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贴紧密封,有效避免起压前出现漏气现象,并且由于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之间的密封受内锅口部圆角的大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更宽的范围确保密封圈裙边与内锅口部圆角配合密封不漏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