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零件。
背景技术:
目前双射注塑工艺和零件已经广泛应用,由于双射注塑工艺复杂,对注塑机及注塑模具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注塑机有双螺杆,双料筒,同时单独控制注塑工艺,模具需要两幅模具四腔体互配,加工装配要求高,因此导致两个注塑件的结合面空间受到限制,如图1所示,第一注塑件1′与第二注塑件2′进行结合时,由于结合面3′比较小,导致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的接触面积小,在运输、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剥离、脱落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零件,增大两种注塑零件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剥离、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塑料零件,包括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的底部的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将所述第一注塑件的底部的侧边缘分隔成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注塑件与所述第一注塑件相连接的侧边缘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将所述第二注塑件与所述第一注塑件相连接的侧边缘分隔成第三侧边缘和第四侧边缘,所述第一注塑件和所述第二注塑件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所述凸台形成横向互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边和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弯折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弯折边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所述第二弯折边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边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弯折边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边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弯折边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缘所在的水平平面高于所述第一侧边缘所在的水平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弯折边和第三连接边,所述第三弯折边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两个所述第三弯折边的所述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边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弯折边的所述第四端通过第四连接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缘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三弯折边的所述第四端通过第五连接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缘连接,所述第四侧边缘所在的竖直平面高于所述第三侧边缘所在的竖直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二侧边缘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侧边缘、所述凸台和所述第四侧边缘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注塑件的厚度为大于等于3毫米,小于等于4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边和所述第二弯折边的高度均为大于等于1毫米,所述第一连接边和所述第二连接边的长度均为大于等于1毫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第一注塑件的底部的侧边缘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并在第二注塑件与第一注塑件相连接的侧边缘设置凸台,通过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凸台间隙配合形成横向互锁,增大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剥离、脱落。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现有的塑料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塑料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注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注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第一注塑件; 2′-第二注塑件; 3′-结合面;
1-第一注塑件; 11-第一弯折部; 111-第一弯折边;
112-第一连接边; 12-第二弯折部; 121-第二弯折边;
122-第二连接边; 13-第一侧边缘; 14-第二侧边缘;
2-第二注塑件; 21-凸台; 211-第三弯折边;
212-第三连接边; 22-第三侧边缘; 23-第四侧边缘;
24-第四连接边; 25-第五连接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2-图4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塑料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注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注塑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塑料零件包括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所述第一注塑件1的底部的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12,所述第一弯折部1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2将所述第一注塑件1的底部的侧边缘分隔成第一侧边缘13和第二侧边缘14,所述第二注塑件2与所述第一注塑件1相连接的侧边缘设置有凸台21,所述凸台21将所述第二注塑件2与所述第一注塑件1相连接的侧边缘分隔成第三侧边缘22和第四侧边缘23,所述第一注塑件1和所述第二注塑件2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12和所述凸台21形成横向互锁。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底部和顶部是按照地面来说,正常使用时,远离地面的一端为顶部,靠近地面的一端为底部。
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是在双射注塑机上的注塑模具分别注塑成,注塑时,先通过将第一注塑材料放入注塑模具内,在注塑熔融状态下注塑形成第一注塑件1以及设置在第一注塑件1的底部的侧边缘的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12,然后通过将第二注塑材料放入注塑模具内,在注塑熔融状态下注塑形成第二注塑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注塑件2与第一注塑件1相连接的侧边缘的凸台21,最后将注塑完成的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一起冷却成型,通过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12和凸台21间隙配合形成横向互锁,增大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剥离、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注塑材料与第二注塑材料是两种不同的塑料材料,如不同密度、不同颜色、不同软硬度等。图2中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第一注塑件1与第二注塑件2,将第二注塑件2的结构采用虚线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零件,在第一注塑件的底部的侧边缘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并在第二注塑件与第一注塑件相连接的侧边缘设置凸台,通过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凸台间隙配合形成横向互锁,增大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剥离、脱落。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弯折部11包括第一弯折边111和第一连接边112,所述第一弯折边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缘13连接,所述第一弯折边1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边1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1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弯折边121和第二连接边122,所述第二弯折边12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所述第二弯折边121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边122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弯折边121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边112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弯折边121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边缘14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缘14所在的水平平面高于所述第一侧边缘13所在的水平平面。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注塑件1和第二注塑件2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所述凸台2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弯折边211和第三连接边212,所述第三弯折边211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两个所述第三弯折边211的所述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边212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弯折边211的所述第四端通过第四连接边24与所述第三侧边缘22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三弯折边211的所述第四端通过第五连接边25与所述第四侧边缘23连接,所述第四侧边缘23所在的竖直平面高于所述第三侧边缘22所在的竖直平面。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降低成本,所述第一侧边缘13、所述第一弯折部11、所述第二弯折部12和所述第二侧边缘14一体成型。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降低成本,所述第三侧边缘22、所述凸台21和所述第四侧边缘23一体成型。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注塑件1的厚度为大于等于3毫米,小于等于4毫米。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弯折边111和所述第二弯折边121的高度均为大于等于1毫米,所述第一连接边112和所述第二连接边122的长度均为大于等于1毫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零件,在第一注塑件的底部的侧边缘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并在第二注塑件与第一注塑件相连接的侧边缘设置凸台,通过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凸台间隙配合形成横向互锁,增大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剥离、脱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