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线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生产用电量也不断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成为电力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电力系统仍存在许多影响人们安全用电,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点。其中,低压架空绝缘线路导线终端头处理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隐患点。架空绝缘线路导线端头处理不好,将会造成外物触电及相间短路的安全隐患。裸露的导线终端头容易与周边绿化或建筑物接触,形成安全隐患;且相邻的终端头之间容易发生相间短路的故障。
目前,通常使用绝缘胶带缠绕方式实现对低压架空绝缘线路终端的防水和绝缘处理,由于绝缘胶带容易出现老化脱落,导致绝缘导线终端头裸露,容易发生相间短路的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密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密封性能较差,导致导线端头裸露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密封装置,包括端头帽、弹性密封套、内套管和锁紧部;
所述端头帽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容纳腔,且所述端头帽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端头帽的另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端头帽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限位部;
所述弹性密封套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所述弹性密封套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所述弹性密封套的另一端设置有垫圈,所述内套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端头帽的内部,所述导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弹性密封套,并与所述端头帽的封闭端抵接;所述内套管与所述端头帽螺纹连接,且所述内套管能够沿其自身的轴线向靠近所述限位部的方向运动,以对所述弹性密封套进行挤压,所述弹性密封套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导线进行裹紧固定;
所述锁紧部位于所述内套管的外部,且所述锁紧部与所述内套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端的内表面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导线的一端的端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包括直管段和扩口段,所述直管段与所述端头帽螺纹连接,所述扩口段与所述直管段的远离所述端头帽的一端连通,所述扩口段的内径由所述扩口段的连接端向所述扩口段的自由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口段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外表面与所述扩口段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表面与所述导线的外表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端头帽的内螺纹相配合;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锁紧部的内螺纹相配合。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同。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密封套的材质为硅胶。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头帽的材质和所述内套管的材质均为绝缘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包括端头帽、弹性密封套、内套管和锁紧部;所述端头帽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容纳腔,且所述端头帽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端头帽的另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端头帽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弹性密封套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所述弹性密封套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所述弹性密封套的另一端设置有垫圈,所述内套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端头帽的内部,所述导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弹性密封套,并与所述端头帽的封闭端抵接;所述内套管与所述端头帽螺纹连接,且所述内套管能够沿其自身的轴线向靠近所述限位部的方向运动,以对所述弹性密封套进行挤压,所述弹性密封套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导线进行裹紧固定;所述锁紧部位于所述内套管的外部,且所述锁紧部与所述内套管螺纹连接。
基于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密封效果好,提高了安全性。在实施时,将导线的一端穿过内套管和弹性密封套,并与封闭端的内表面抵接,旋转内套管,使内套管沿其自身的轴线向靠近限位部的方向运动,以对弹性密封套进行挤压,从而使弹性密封套产生弹性形变,以对导线进行裹紧固定;最后将锁紧部套在导线上,并旋转锁紧部,使锁紧部与内套管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对导线进行固定,防止导线脱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实用的效果,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
下面将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1-端头帽;102-弹性密封套;103-内套管;104-锁紧部;105-限位部;106-垫圈;107-垫片;108-扩口段;109-密封橡胶圈;11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密封装置,包括端头帽101、弹性密封套102、内套管103和锁紧部104;端头帽101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线110的容纳腔,且端头帽101的一端为封闭端,端头帽101的另一端设置有内螺纹,端头帽101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限位部105;弹性密封套102位于容纳腔中,且弹性密封套102的一端与限位部105抵接,弹性密封套102的另一端设置有垫圈106,内套管103的一端位于端头帽101的内部,导线110的一端穿过内套管103和弹性密封套102,并与端头帽101的封闭端抵接;内套管103与端头帽101螺纹连接,且内套管103能够沿其自身的轴线向靠近限位部105的方向运动,以对弹性密封套102进行挤压,弹性密封套102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对导线110进行裹紧固定;锁紧部104位于内套管103的外部,且锁紧部104与内套管103螺纹连接。
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线密封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密封效果好,提高了安全性。在实施时,将导线110的一端穿过内套管103和弹性密封套102,并与封闭端的内表面抵接,旋转内套管103,使内套管103沿其自身的轴线向靠近限位部105的方向运动,以对弹性密封套102进行挤压,从而使弹性密封套102产生弹性形变,以对导线进行裹紧固定;最后将锁紧部104套在导线上,并旋转锁紧部104,使锁紧部104与内套管103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对导线进行固定,防止导线脱出。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封闭端的内表面设置有垫片107,垫片107与导线的一端的端面相贴合。
通过设置垫片107,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性能,防止发生相间短路的故障。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内套管103包括直管段和扩口段108,直管段与端头帽101螺纹连接,扩口段108与直管段的远离端头帽101的一端连通,扩口段108的内径由扩口段108的连接端向扩口段108的自由端逐渐增大。
通过设置扩口段108,便于将导线110插入内套管103,从而实现对导线的快速有效密封。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扩口段108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09,密封橡胶圈109的外表面与扩口段108的内表面相贴合,密封橡胶圈109的内表面与导线110的外表面相贴合。
通过设置密封橡胶圈109,能够对扩口段108的内壁和导线110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能,提高了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内套管10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与端头帽101的内螺纹相配合;第二外螺纹与锁紧部104的内螺纹相配合。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相同。
这样的方式便于生产加工。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端头帽101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这样的方式便于旋转端头帽101,防止打滑。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锁紧部104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这样的方式便于旋转锁紧部104,防止打滑。
可选地,锁紧部104还可以为螺母。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弹性密封套102的材质为硅胶。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端头帽101的材质和内套管103的材质均为绝缘材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