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各主要车辆企业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都在推进混合动力变速器开发。混合动力变速器开发时,如何减小功率损失,是一个业界在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混合动力变速箱中,若存在离合器等结构,大部分需要液压模块来辅助控制,若油压通过机械泵来建立,可能存在转速过高时的泄压效率损失,同时在控制油路结构中,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压力和效率损失。
混合动力变速箱采用单电子泵控制油路结构,变速箱的一个离合器和一个制动器全由电子泵建立高压控制。电子泵通过吸虑器吸油建立油压,油压的大小通过电机的转速控制,出油口与液压模块连接,通过液压模块调节主油路压力。但这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子泵控制结构方案缺少机械泵,不能利用发动机富余功率建立油压,使用泄压阀而不是回油油路结构增加了功率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减小功率损失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吸滤器、机械泵、电子泵、液压模块,所述吸滤器浸入变速油箱液面以下,用于过滤变速箱油,所述机械泵用于通过发动机带动建立油压,所述电子泵用于通过电机带动建立油压,所述液压模块用以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油路压力大小,所述机械泵、电子泵进油端连接所述吸滤器,出油端连接所述液压模块进油端,所述液压模块出油端用以连接用油部件;使得变速箱油在所述机械泵或/和电子泵的作用下经所述吸滤器、机械泵或/和电子泵,再经所述液压模块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压力后,到达用油部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模块包括电磁阀与多条液压模块油道,所述液压模块油道一端与所述机械泵、电子泵相连,另一端与用油部件相连,所述电磁阀通过控制所述液压模块油道来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各油路压力大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回油油路,所述回油油路连接所述液压模块出油端与变速油箱,使所述液压模块中的部分变速箱油沿回油油路流回变速油箱实现回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连接发动机与车轮的离合器,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油道,所述离合器控制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离合器,通过利用变速箱油的油压,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断开,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离合器润滑系统,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离合器润滑油道,所述离合器润滑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离合器,用以利用变速箱油润滑离合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轴承,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轴承润滑油道,所述轴承润滑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轴承,用以利用变速箱油对轴承进行定点润滑。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电机冷却系统,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电机冷却油道,所述电机冷却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电机冷却,用以利用变速箱油冷却电机。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油冷器,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油冷器油道,所述油冷器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油冷器,用以对变速箱油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离合器、传动装置;所述发动机连接发电机与传动装置,并连接离合器,通过离合器的的接合与断开,使所述发动机连接发电机或传动装置;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连接车轮,用以将发动机或/和驱动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能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在电动模式,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发动机和发电机不工作,仅驱动电机工作,能量全部来源于动力电池;在增程模式,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发动机启动,驱动发电机发电,驱动电机驱动车辆行驶;在混动模式,离合器结合,发动机输出动力部分驱动发电机发电,部分输出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驱动车辆行驶;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设有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通过利用变速箱油的油压,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断开,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其动力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通过同时设置机械泵、电子泵与液压模块相连,使变速箱油在所述机械泵或/和电子泵的作用下经所述吸滤器、机械泵或/和电子泵,再经所述液压模块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压力后,到达用油部件,从而能减少功率损失,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提升商品的竞争力。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与变速箱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的油液流向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的油液流向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合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1-变速箱壳体,2-输入轴总成,3-机械泵,4-液压模块,5-吸滤器,6-电子泵,7-输入轴后盖,8-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吸滤器5、机械泵3、电子泵6、液压模块4。所述吸滤器5浸入变速油箱液面以下,用于过滤变速箱油,所述机械泵3用于通过发动机带动建立油压,所述电子泵6用于通过电机带动建立油压,所述液压模块4用以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油路压力大小。
吸滤器5与变速箱壳体1连接,机械泵3、电子泵6、液压模块4安装在变速箱壳体1上。所述吸滤器5入油口51端部浸入变速油箱,出油端连接机械泵3、电子泵6。机械泵3、电子泵6进油端通过油道(图2、图3中,以A表示与机械泵3相连的油道,B表示与电子泵相连的油道)连接所述吸滤器5,出油端连接所述液压模块4进油端。所述液压模块4进油端连接机械泵3、电子泵6,出油端用以连接用油部件。各零件之间一般都是通过油道连接,下面就不一一叙述了。通过这种连接方式,使得变速箱油在所述机械泵3或/和电子泵6的作用下经所述吸滤器5、机械泵3或/和电子泵6,再经所述液压模块4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压力后,到达用油部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模块4包括电磁阀与多条液压模块油道。所述液压模块油道一端与所述机械泵3、电子泵6相连,另一端与用油部件相连。所述电磁阀通过控制所述液压模块油道来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各油路压力大小。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来控制所述液压模块油道来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各油路压力大小。
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还包括回油油路E,所述回油油路E连接所述液压模块出油端与变速油箱,使所述液压模块中的部分变速箱油沿回油油路流回变速油箱实现回油。这种回油方式能减小功率损失。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油部件包括连接发动机与车轮的离合器8(离合器8安装于输入轴总成2上)、离合器润滑系统、轴承、电机冷却系统、油冷器,对应地,所述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油道C、离合器润滑油道D(虚线)、轴承润滑油道、电机冷却油道、油冷器油道。所述离合器控制油道C(如图3所示,离合器控制油道C经过输入轴后盖7,以减小变速箱整体体积)连接液压模块与离合器,通过利用变速箱油的油压,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断开,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的切换。所述离合器润滑油道D(如图3所示,离合器控制油道D也经过输入轴后盖7,以减小变速箱整体体积)连接液压模块与离合器,用以利用变速箱油润滑离合器。所述轴承润滑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轴承,用以利用变速箱油对轴承进行定点润滑。所述电机冷却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电机冷却,用以利用变速箱油冷却电机。所述油冷器油道连接液压模块与油冷器,用以对变速箱油进行散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用油部件可以为离合器、离合器润滑系统、轴承、电机冷却系统、油冷器中的一个或数个。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油路设计,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同时设置机械泵、电子泵与液压模块相连,使变速箱油在所述机械泵或/和电子泵的作用下经所述吸滤器、机械泵或/和电子泵,再经所述液压模块分配油液流向和调节压力后,到达用油部件,从而能减少功率损失,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利用电磁阀合理分配油的流向和油压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来改变动力的传递路线,或/和对离合器润滑、轴齿定点润滑、对电机进行冷却、利用油冷器进行散热;
通过控制离合器的接合,实现纯电、增程、混动不同工作模式间的平顺切换,使车辆始终稳定正常的工作,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提升了商品的竞争力。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离合器、传动装置。
所述发动机连接发电机与传动装置,并连接离合器,通过离合器的的接合与断开,使所述发动机连接发电机或传动装置;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连接车轮,用以将发动机或/和驱动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
本实施例混合动力系统能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在电动模式,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发动机和发电机不工作,仅驱动电机工作,能量全部来源于动力电池;在增程模式,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发动机启动,驱动发电机发电,驱动电机驱动车辆行驶;在混动模式,离合器结合,发动机输出动力部分驱动发电机发电,部分输出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驱动车辆行驶。
本实施例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油路系统,以通过利用变速箱油的油压,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断开,实现纯电、增程、混动工作模式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动力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