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0988发布日期:2019-06-15 00:0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重机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无级配重较为普遍,能根据力的大小需求,精准给予力的调整,但无级配重结构又较复杂,包括有滑动装置、连接架、配重输出装置、支架、滑轮组、配重挂等。即利用杆杠原理,根据力大小的需要进行无级配重的调整。该方式能精准调节,但劣势在于成本高,使用和维护都会显得困难.尤其空间狭小的底座不适宜布置无级配重结构。

小体积的底座比大体积的底座在重量上远不能满足平衡条件,会产生头重脚轻的现象,在人为运输过程中极易倒,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增加了底座的重量,抵消底座上方设备带来的偏向力,提高底座各个方向上的稳固性,整体底座尺寸占用小,重量分级调节方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包括:底架本体;固定卡口,位于底架本体的上表面并位于底架本体竖向对剖面的同一侧;配重板,与底架本体可拆卸的连接,配重板包括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底架本体具备呈水平悬臂状的插杆,配重板具备与插杆装配的通孔,第三配重板与固定卡口分别位于底架本体竖向对剖面的两侧,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相向布置,并且位于第三配重板与固定卡口连线方向的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底架本体的底部搭配配重块,来提高底座的整体质量、稳定性,改造成本低、成品体积小。相比无级配重,为机台底座节约空间,尽可能的保留空间以用于镀膜冷却台本身的设备。使得固定卡口上方固定的镀膜冷却台整体保持平稳。配重块是可拆卸的,用户能够针对不同情况,自行调整配重。由于镀膜冷却台对底架本体施加的压力偏于底架本体的一侧,所以第三配重板就位于相对的一侧,来抵消歪斜的力,对称布置的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则起到进一步增加底座质量的作用,提高底座各个水平方向上的平衡力。配重块与插杆的穿套固定方式,使得配重块的装卸方式便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底架本体的底部连接有L型件,L型件的两臂分别与底架本体、插杆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L型件降低了插杆的高度,使得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的固定位置降低,进一步提高底架本体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每块配重板上的通孔数至少为两个,通孔轴线方向与所在配重板的厚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配重板套上插杆后,不会发生转动,位置比较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插杆的轴向长度为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厚度的若干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插杆上可以穿套若干个第一配重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底架本体的下表面具备向下延伸的层架,层架上具备竖向排列的若干个容纳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层架便于容纳第三配重板,也便于装卸任一处容纳腔上的第三配重板,自由度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容纳腔的水平宽度大于竖向的高度,容纳腔的高度等于每个第三配重板的厚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每个第三配重板水平布置,第三配重板可以像抽屉一样便捷的抽拉进行装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的尺寸、形状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能够相互交叉使用,通用性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具备过渡圆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过渡圆角能防止配重板在周转过程中边角被磕碰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或第三配重板的质量为25kg。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25kg的竖直便于周转搬运,25kg的分级增重、减重也适应平衡稳固的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的数量为三个,第三配重板的数量为六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搭配的数量、质量能对底架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1-底架本体;2-第一配重板;3-第二配重板;4-第三配重板;5-L型件;6-通孔;7-固定卡口;8-万向轮;9-插杆;10-层架;11-容纳腔;12-过渡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带配重机构的镀膜冷却台底座,包括:底架本体1;固定卡口7,位于底架本体1的上表面并位于底架本体1竖向对剖面的同一侧;配重板,与底架本体1可拆卸的连接,配重板包括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第三配重板4,底架本体1具备呈水平悬臂状的插杆9,配重板具备与插杆9装配的通孔6,第三配重板4与固定卡口7分别位于底架本体1竖向对剖面的两侧,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相向布置,并且位于第三配重板4与固定卡口7连线方向的两侧。

底架本体1的下表面还具备万向轮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底架本体的底部搭配配重块,来提高底座的整体质量、稳定性,改造成本低、成品体积小。相比无级配重,为机台底座节约空间,尽可能的保留空间以用于镀膜冷却台本身的设备。使得固定卡口上方固定的镀膜冷却台整体保持平稳。配重块是可拆卸的,用户能够针对不同情况,自行调整配重。由于镀膜冷却台对底架本体施加的压力偏于底架本体的一侧,所以第三配重板就位于相对的一侧,来抵消歪斜的力,对称布置的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则起到进一步增加底座质量的作用,提高底座各个水平方向上的平衡力。配重块与插杆的穿套固定方式,使得配重块的装卸方式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架本体1的底部连接有L型件5,L型件5的两臂分别与底架本体1、插杆9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L型件降低了插杆的高度,使得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的固定位置降低,进一步提高底架本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每块配重板上的通孔6数至少为两个,通孔6轴线方向与所在配重板的厚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配重板套上插杆后,不会发生转动,位置比较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插杆9的轴向长度为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厚度的若干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插杆上可以穿套若干个第一配重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底架本体1的下表面具备向下延伸的层架10,层架10上具备竖向排列的若干个容纳腔11。图2中未显示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第三配重板4,图3中显示了第二配重板3、第三配重板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层架便于容纳第三配重板,也便于装卸任一处容纳腔上的第三配重板,自由度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的水平宽度大于竖向的高度,容纳腔11的高度等于每个第三配重板4的厚度。

如图1所示,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的主平面与铅垂线平行,第三配重板4的主平面与水平线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每个第三配重板水平布置,第三配重板可以像抽屉一样便捷的抽拉进行装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第三配重板4的尺寸、形状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能够相互交叉使用,通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第三配重板4具备过渡圆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过渡圆角能防止配重板在周转过程中边角被磕碰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或第三配重板4的质量为25kg。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25kg的竖直便于周转搬运,25kg的分级增重、减重也适应平衡稳固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配重板2、第二配重板3的数量为三个,第三配重板4的数量为六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配重板、第二配重板、第三配重板搭配的数量、质量能对底架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