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3794发布日期:2019-06-11 23:03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长轴稳定装置,具体是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



背景技术:

很多碳钢长轴在安装时,仅仅在长轴两端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水平基面上,在长期受水平方向交变应力作用下,仅仅依靠自身材料难以保持稳定运转,容易向内发生塑性形变甚至导致长轴断裂,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长轴很容易出现因轴断裂、变形导致设备停止运行的现象,或是在检修中发现长轴塑性变形运转不稳定。因此,该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将其安装于机架中部,将长轴顶住给予轴一个反向的支撑力与拉力相平衡,该稳定器使得长轴的受力情况在理论上得到平衡,减少了长轴因受力不均衡导致发生弹性形变甚至断裂的可能性,提升了长轴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稳定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相邻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方形凹槽和第二方型凹槽,第一方形凹槽和第二方型凹槽围设形成的空间与机架尺寸相吻合,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一锁紧螺母相联结;稳定板设于第二固定板外侧,第二固定板与稳定板通过第二锁紧螺母相联结;稳定板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匹配轴承的弧形凹槽,轴承的外圈与弧形凹槽贴合,弧形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轴承的可调顶丝,轴承内圈与穿设其中的长轴保持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一方形凹槽和第二方型凹槽卡在机架上。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稳定板采用碳钢制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顶丝顶住轴承的设计,给予长轴一个支撑力,使得长轴的受力情况在理论上得到平衡,减少了长轴因受力不均衡导致发生弹性形变甚至断裂的可能性,提升了长轴的使用寿命;

2、采用了设置方形凹槽使得固定板卡在机架上的设计,使得固定装置在机架上的安装更加稳定;

3、采用了弧形凹槽贴合轴承的设计,使得轴承与稳定板之间有着最大的接触面积;

4、采用了钢材或其他高强度材料的设计,使得稳定器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长轴顶丝稳定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长轴顶丝稳定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稳定板;4、轴承; 5、长轴;11、第一锁紧螺母;12、第二锁紧螺母;13、可调顶丝; 21、第一方形凹槽;22、第二方形凹槽;23、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轴顶丝稳定器,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稳定板3,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在相邻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方形凹槽21和第二方型凹槽22,即第一固定板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方形凹槽21,第二固定板2 与第一固定板1相对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二方型凹槽22,两方形凹槽围设形成的空间与机架尺寸相吻合,凹槽的存在使得第一固定板 1、第二固定板2卡在机架上,使得稳定器在机架上的安装更加牢固可靠。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通过第一锁紧螺母11相联结,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螺母11有2个,分设在机架两侧。

参考图2,稳定板3设于第二固定板2外侧,第二固定板2与稳定板3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2相联结。稳定板3远离第二固定板2的一侧设有匹配轴承4的弧形凹槽23,轴承4的外圈贴合设于稳定板3 的弧形凹槽23,弧形凹槽23的底部设有可调顶丝13。轴承4穿在长轴5上,并不随长轴5的转动而转动,轴承4通过稳定板3上的可调顶丝13被固定,该弧形凹槽23与轴承4外圈紧密吻合(弧形凹槽 23与轴承4相切),轴承4内圈与长轴5保持相对转动。弧形凹槽23 紧密吻合的设计使得轴承4与稳定板3之间有着最大的接触面积,可调顶丝13顶住轴承4使得反向支撑力可以良好有效的传递给长轴5。顶丝稳定器中的所述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和稳定板3,材料应选择钢材(例如碳钢)或其他高强度材料使得稳定器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长轴5两端由落座在水平基面的轴承座进行固定,长轴5在中间受四道平行于水平基面的交变拉力作用,长轴顶丝稳定器水平安装在机架上,通过稳定板3顶住轴承4给予长轴5一个反向的支撑力。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与稳定板3之间通过锁紧螺母联结,使得长轴顶丝稳定器稳定的结合在一起,使得长轴5在转动时,由于轴承 5被可调顶丝3固定,长轴5中部受到稳定器通过轴承5给予的反向支撑力,使得长轴5中部受力平衡,减少了长轴5因受力不均衡导致发生弹性形变甚至断裂的可能性,提升了长轴5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