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1156发布日期:2019-07-24 09:4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



背景技术:

三硅酸镁是组成不定的含水硅酸镁,含MgO不得少于20.0%,含SiO2不得少于45.0%,SiO2与MgO含量的比值应为2.1-2.3,三硅酸镁在医药上用于制抗酸药,能中和胃酸和保护溃疡面,作用缓慢而持久,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食品工业中用作抗结块剂、助滤剂、被膜剂,此外它还可用作脱臭剂和脱色剂等,以及用于陶瓷和橡胶工业。

现有的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结构简单,长度较短且多为固定结构,无法根据物料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对输送管道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无法增加物料在管道内部输送时间而达到提高物料的冷却的效果,且现有的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不便于将管道内部物料的温度及时冷却下来,并且对管道内部的物料无法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结构简单,长度较短且多为固定结构,无法根据物料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对输送管道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无法增加物料在管道内部输送时间而达到提高物料的冷却的效果,且现有的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不便于将管道内部物料的温度及时冷却下来,并且对管道内部的物料无法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包括直管,所述直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管,且直管远离第一弯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管,所述直管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调节腔,且第一调节腔的内部安装有与其匹配的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外侧固定有延伸至第一调节腔外侧的第一转把,所述第一调节腔的底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直管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调节腔,且第二调节腔的内部安装有与其匹配的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外侧固定有延伸至第二调节腔外侧的第二转把,所述第二调节腔的顶端连通有出料管,所述直管、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后表面固定有安装架,且安装架的内部的安装有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均呈“C”形结构,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下方靠近直管的一侧与第一调节腔相连通,且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上方靠近直管的一侧与第二调节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均呈圆板形结构,且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外侧边缘均安装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板通过转轴与第一调节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通过转轴与第二调节腔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呈圆环形结构,且散热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片均匀分布在直管、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直管、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均相对水平线方向向上倾斜45°,所述出料管相对直管向上倾斜45°,且出料管呈倒“J”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通过转动第一转把而使第一转把带动第一调节板转动,并使进料管与第二弯管的底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的底端与直管的底端连通,且配合转动第二转把而使第二转把带动第二调节板转动,并使第二弯管的顶端与直管的顶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的顶端与出料管连通,从而便于根据物料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对输送管道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增加物料在管道内部输送时间而达到提高物料的冷却的效果,且该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通过散热片增大输送管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将输送管道内部的热量导出,同时配合风机运转而带动空气流动而使散热片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去,从而便于将管道内部物料的温度及时冷却下来,并对管道内部的物料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直管;2、第一弯管;3、第二弯管;4、第一调节腔;5、第一调节板;6、第一转把;7、进料管;8、第二调节腔;9、第二调节板;10、第二转把;11、出料管;12、散热片;13、安装架;14、风机;1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三硅酸镁内包收粉冷却管道,包括直管1,直管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管2,且直管1远离第一弯管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弯管3,直管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调节腔4,且第一调节腔4的内部安装有与其匹配的第一调节板5,第一调节板5的外侧固定有延伸至第一调节腔4外侧的第一转把6,第一调节腔4的底部连通有进料管7,直管1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调节腔8,且第二调节腔8的内部安装有与其匹配的第二调节板9,第二调节板9的外侧固定有延伸至第二调节腔8外侧的第二转把10,第二调节腔8的顶端连通有出料管11,直管1、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的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片12,散热片12的后表面固定有安装架13,且安装架13的内部的安装有风机14(型号CX-125)。

在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第一转把6而使第一转把6带动第一调节板5转动,并使进料管7与第二弯管3的底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底端与直管1的底端连通,且配合转动第二转把10而使第二转把10带动第二调节板9转动,并使第二弯管3的顶端与直管1的顶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顶端与出料管11连通,从而便于根据物料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对输送管道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增加物料在管道内部输送时间而达到提高物料的冷却的效果,且通过散热片12增大输送管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将输送管道内部的热量导出,同时配合风机14运转而带动空气流动而使散热片12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去,从而便于将管道内部物料的温度及时冷却下来,并对管道内部的物料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请参阅图1、2,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均呈“C”形结构,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下方靠近直管1的一侧与第一调节腔4相连通,且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上方靠近直管1的一侧与第二调节腔8相连通,第一调节板5和第二调节板9均呈圆板形结构,且第一调节板5和第二调节板9的外侧边缘均安装有密封圈15,第一调节板5通过转轴与第一调节腔4转动连接,第二调节板9通过转轴与第二调节腔8转动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转把6而使第一转把6带动第一调节板5转动,并使进料管7与第二弯管3的底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底端与直管1的底端连通,且配合转动第二转把10而使第二转把10带动第二调节板9转动,并使第二弯管3的顶端与直管1的顶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顶端与出料管11连通,从而便于对输送管道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增加物料在管道内部的冷却时间。

请参阅图1、2,散热片12呈圆环形结构,且散热片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12均匀分布在直管1、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的外侧,通过散热片12增大输送管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将输送管道内部的热量导出。

请参阅图1、2,直管1、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均相对水平线方向向上倾斜45°,出料管11相对直管1向上倾斜45°,且出料管11呈倒“J”形结构,通过向上倾斜的直管1、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从而便于减少输送管道所占用的空间。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根据物料的种类和外界环境而相应调整第一转把6和第二转把10,且配合转动第一转把6而使第一转把6带动第一调节板5在第一调节腔4的内部转动,并使进料管7与第二弯管3的底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底端与直管1的底端连通,且配合转动第二转把10而使第二转把10带动第二调节板9在第二调节腔8的内部转动,并使第二弯管3的顶端与直管1的顶端连通,同时第一弯管2的顶端与出料管11连通,接着将物料从进料管7进入管道内部,而使物料依次输送至第二弯管3、直管1和第一弯管2,同时配合直管1、第一弯管2和第二弯管3外侧的散热片12增大输送管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将输送管道内部的热量导出,同时配合固定在安装架13内部的风机14运转而带动空气流动,而使散热片12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去,然后配合出料管11将冷却后的物料排出管道。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