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各类金属板材,管材制造工业的紧固领域,主要用于防止机器零部件在震动时产生松动,具体是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
背景技术:
螺母就是螺帽,与螺栓或螺杆拧在一起用来起紧固作用的零件,所有生产制造机械必须用的一种元件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碳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如铜)等几大类型。防松螺母是由两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交错的凸轮,由于内部楔式设计坡斜角度大于螺栓的螺母角度,这个组合便紧紧的咬合成一个整体,当有振动发生时,松螺母凸起部分相互错动,产生抬升张力,从而达到完美的防松效果
目前永不松动螺母中运用的方法,缺点是在震动大,震动很大或长时间震动时起不到螺母不松动,而且还要经常检查费工费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不管在震动多大,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来保证螺母都不会松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包括螺栓,所述螺栓下端中部安装有垫片,垫片外侧安装有套管,套管上端内侧安装有螺母,螺母中部安装有卡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栓为圆柱螺栓,且螺栓外侧设有一个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垫片为外六边形垫片,且垫片内圆也设有一个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母为外六角螺母,且螺母上端中部设有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管为内十二角圆柱形套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环内圆设有三个凸点和两个凹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结构合理,设计新颖,采用卡扣锁的基本原理来达到锁紧螺母的目的,使得螺母在任何环境下都永远不会松动,且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的立体零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栓、2-垫片、3-螺母、4-套管、5-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永不松动组合螺母,包括螺栓1,所述螺栓1为圆柱螺栓,且螺栓1外侧设有一个平面,所述螺栓1下端中部安装有垫片2,所述垫片2为外六边形垫片,且垫片2内圆也设有一个平面,垫片2外侧安装有套管4,所述套管4为内十二角圆柱形套管,套管4上端内侧安装有螺母3,所述螺母3为外六角螺母,且螺母3上端中部设有卡槽,螺母3中部安装有卡环5,所述卡环5内圆设有三个凸点和两个凹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螺栓1常用圆柱螺栓,且圆柱螺栓有一个平面;所述垫片2为特制外六角形,垫片2内圆有一个平面,此平面与螺栓1平面相吻合而装入,从而达到垫片2可以围绕螺栓1上下移动,不可以围绕螺栓1左右活动的目的;所述螺母3是特制带有卡槽的外六角螺母,将螺母3拧在螺栓1上面并拧紧螺母3,所述套管4是特制内12角圆柱形,套筒4是连接垫片2和螺母3为一体的部件,内12角可以满足垫片2和螺母3不同方位都可以装入,从而达到方便省时的目的;所述卡环5内圆有3个凸点和2个凹点;3个凸点是利用几何三点一面的原理使卡环5很平稳的卡在螺母3上面的卡槽里,凸部也增加了卡环的韧度,凹点方便于拆卸,最后将卡环5装入螺母3的卡槽里面防止套管4滑出,上述这样5个部件的完美组合可以使螺母在任何环境下都永远不会松动,且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可靠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