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和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普遍使用的制冷装置中,压缩机从上一回运行后停机到可以再次启动时,压缩机的吸气侧与排气侧的压力差必须要达到某个要求的范围内才可以重新启动,特别是对于制冷剂量较大的系统搭载旋转式压缩机来说,该压力差必须达到一个较小的数值例如1kgf/cm2以内,否则将无法启动压缩机,从而无法实现停机后快速重启功能。另一方面,现有的设计中,当压缩机停机后,高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零部件的间隙回到低压侧中,从而升高低压侧换热器内的温度和压力,这种情况下,会浪费高压侧换热器中的热量并损失低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量,不利于制冷装置的运行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方案既能够有效解决压缩机的吸气侧和排气侧压差过大启动不良的问题,又可以使系统高低压能够维持,系统余热可以得以利用。目前有三种解决方案:(1)在压缩机的排气管侧增加第一阀,在压缩机的吸入侧和吐出侧之间增加旁通管以及控制旁通管开启或关闭的第二阀,通过第一阀防止高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回流,从而避免换热器中的热量损失,通过第二阀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压缩机高压壳体内的制冷剂与低压侧的快速压力平衡从而实现快速再次启动的目的。但是该方案增加了第一阀、旁通管、第二阀等多个零部件以及相应的控制部件,压缩机及系统的机构复杂,成本较高,且该方案第一阀具有流动阻力大,降低系统能效的缺点。(2)在制冷系统中安装先导式三通阀,制冷系统运行时,先导式三通阀控制压缩机排气口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先导式三通阀控制压缩机排气口与吸气口接通,同时隔绝高压换热器。但是该方案线圈长期处于通电状态,能耗大,可靠性低。(3)使用普通电动三通阀,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三通阀控制压缩机排气口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电动三通阀控制压缩机排气口与吸气口接通,同时隔绝高压换热器。但是该方案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阀芯会被高压侧换热器的制冷剂顶起,从而造成制冷系统泄压,造成能量损失。
因此,针对这种特殊的应用领域和设计要求,针对性设计能耗低、连接简单、可靠性高且保压性能好的技术方案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的制冷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空腔,所述阀体上设有用于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的第一端口、用于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的第二端口、以及用于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的第三端口;和滑块,安装在所述空腔内,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地运动,所述滑块上设有连通空间,所述第三端口始终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始终与位于所述滑块外的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第二端口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任一个连通;其中,所述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位于所述滑块外的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通过电动阀的滑块运动控制制冷系统管路的连通方式,当第二端口通过位于滑块外的空腔与第一端口连通时,可确保压缩机排气口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从而确保制冷系统正常制冷运行;当第二端口通过滑块的连通空间与第三端口连通时,可确保压缩机排气口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实现高压侧制冷剂和低压侧制冷剂快速压力平衡,从而实现快速再次启动制冷系统的目的,同时第二端口和第一端口不连通,从而隔绝高压侧换热器,避免高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回流至压缩机中,从而避免高压侧换热器中的热量损失;由于电动阀的第三端口用于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因而滑块的连通空间内始终是低压区;电动阀的第一端口用于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因而位于滑块外的空腔内始终是高压区,因此无论滑块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滑块始终处于正压差之下,这样第一端口中流动的高压区制冷剂不会推动滑块移动,从而保证了电动阀对高压侧换热器中制冷剂的密封性,进而保证了高压侧制冷剂不会在电动阀处泄压;上述电动阀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保压性能好,且无需制冷系统长期处于通电状态,能耗低。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阀体具有用于支撑所述滑块的支撑壁,所述滑块朝向所述支撑壁的端面与所述支撑壁贴合,所述连通空间具有形成于所述滑块的所述端面的连通口,至少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均设于所述支撑壁上。
上述设计以确保被滑块盖住的端口不会与位于滑块外的端口连通,从而确保利用滑块实现不同端口之间通断的可靠性;上述连通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的布置位置,使得利用滑块运动实现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通断与否的动作控制机构设计更方便,结构更简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均设于所述支撑壁上,以便于各个端口在阀体上合理布置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滑块整体呈半圆柱形,所述滑块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滑块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端口被所述滑块盖住且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滑块外侧;所述滑块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均被所述滑块盖住且通过所述连通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滑块外侧。
滑块采用转动方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便于合理利用阀体的内部空间,更好地布置滑块及各个端口的设置位置,且便于驱动滑块运动的驱动机构在阀体上的合理布置;当然,滑块也可以采用沿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等方式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滑块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与调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通空间的连通口呈与所述滑块的截面形状适配的扇形或者半圆形。
上述设计以使得滑块沿连通口的形状轨迹运动,确保第三端口始终与滑块的连通空间连通;当然,连通空间的连通口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与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口处连接有第一接管,所述第二端口处连接有第二接管,所述第三端口处连接有第三接管,在各个端口处接管,以便于将电动阀顺利连接至制冷系统的管路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阀体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及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地运动。
利用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配合带动滑块运动,结构简单,滑块位置的控制精度高,且当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给驱动电机传输信号的线圈无需长期处于通电状态,能耗低,可靠性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阀体具有用于支撑所述滑块的支撑壁,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与所述支撑壁相对的所述阀体的壁上。
上述设计便于驱动电机及传动机构、与阀体上的各个端口在阀体上的合理布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高压侧换热器、节流部件和低压侧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具有压缩机吸气口和压缩机排气口;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设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高压侧换热器之间,所述电动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高压侧换热器连通,所述电动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排气口连通,所述电动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其中,所述制冷系统运行时所述电动阀的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位于所述滑块外的空腔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所述滑块的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电动阀的滑块运动控制制冷系统管路的连通方式,在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阀控制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连通,确保压缩机排气口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从而保证正常制冷工作;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后,电动阀控制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确保压缩机排气口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实现高压侧制冷剂和低压侧制冷剂快速压力平衡,压缩机能够在系统压差很大的情况下快速重启;且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后,电动阀的滑块的连通空间内始终是低压区,位于滑块外的阀体的空腔内始终是高压区,使滑块始终处于正压差之下,因而高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被禁止回流入压缩机内部,从而避免造成制冷系统泄压,延缓了高压侧换热器中的能量损失;其次,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制冷系统,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用于与所述压缩机排气口连通的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端口与所述高压侧换热器连通。
可以利用四通阀实现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切换,第一端口与四通阀上用于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的端口连接,确保无论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也即无论四通阀是否换向,均确保第一端口始终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阀的内部端口连通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电动阀的内部端口连通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阀的内部端口连通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电动阀的内部端口连通状态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2储液器,3压缩机排气口,4压缩机吸气口,5电动阀,6高压侧换热器,7节流部件,8低压侧换热器;
51阀体,511支撑壁,52滑块,53第一接管,54第二接管,55第三接管;
A第一端口,B第二端口,C第三端口,D位于滑块外的空腔,E连通空间,P1高压区,P2低压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和制冷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高压侧换热器6、节流部件7和低压侧换热器8,在压缩机1和高压侧换热器6之间设置有控制制冷系统压力的电动阀5,压缩机1上设置有储液器2、压缩机排气口3和压缩机吸气口4。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5,包括:阀体51和滑块52。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阀体51内具有空腔,阀体51上设有用于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的第一端口A、用于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的第二端口B、以及用于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的第三端口C;如图3至图6所示,滑块52安装在空腔内,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地运动,滑块52上设有连通空间E,第三端口C始终与滑块52的连通空间E连通,第一端口A始终与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连通,第二端口B能够与第一端口A和第三端口C中的任一个连通;其中,如图3和图5所示,滑块5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端口B通过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与第一端口A连通;如图4和图6所示,滑块5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端口B通过滑块52的连通空间E与第三端口C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5,通过电动阀5的滑块52运动控制制冷系统管路的连通方式,当第二端口B通过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与第一端口A连通时,可确保压缩机排气口3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从而确保制冷系统正常制冷运行;当第二端口B通过滑块52的连通空间E与第三端口C连通时,可确保压缩机排气口3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实现高压侧制冷剂和低压侧制冷剂快速压力平衡,从而实现快速再次启动制冷系统的目的,同时第二端口B和第一端口A不连通,从而隔绝高压侧换热器6,避免高压侧换热器6中的制冷剂回流至压缩机中,从而避免高压侧换热器6中的热量损失;由于电动阀5的第三端口C用于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因而滑块52的连通空间E内始终是低压区;电动阀5的第一端口A用于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因而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内始终是高压区P1,因此无论滑块52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滑块52始终处于正压差之下,这样第一端口A中流动的高压区制冷剂不会推动滑块52移动,从而保证了电动阀5对高压侧换热器6中制冷剂的密封性,进而保证了高压侧制冷剂不会在电动阀5处泄压;上述电动阀5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保压性能好,且无需制冷系统长期处于通电状态,能耗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阀体51具有用于支撑滑块52的支撑壁511,滑块52朝向支撑壁511的端面与支撑壁511贴合,连通空间E具有形成于滑块52的端面的连通口,至少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均设于支撑壁511上。上述设计以确保被滑块52盖住的端口不会与位于滑块52外的端口连通,从而确保利用滑块52实现不同端口之间通断的可靠性;上述连通口、第二端口B及第三端口C的布置位置,使得利用滑块52运动实现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通断与否的动作控制机构设计更方便,结构更简化。优选地,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均设于支撑壁511上,以便于各个端口在阀体51上合理布置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滑块52整体呈半圆柱形,滑块5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空腔内,滑块5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三端口C被滑块52盖住且与连通空间E连通,第一端口A和第二端口B位于滑块52外侧;滑块5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三端口C及第二端口B均被滑块52盖住且通过滑块52的连通空间E连通,第一端口A位于滑块52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滑块5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6所示,第二端口B可以全部位于滑块52的连通口的区域范围内,使第二端口B整个端口均与第三端口C连通;如图4所示,第二端口B也可以部分位于滑块52的连通口的区域范围内,而另一部分第二端口B被滑块52朝向阀体51支撑壁511的端面挡住,使第二端口B部分端口与第三端口C连通。
滑块52采用转动方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便于合理利用阀体51的内部空间,更好地布置滑块52及各个端口的设置位置,且便于驱动滑块52运动的驱动机构在阀体51上的合理布置;当然,滑块52也可以采用沿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等方式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滑块52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与调整。
优选地,连通空间E的连通口呈与滑块52的截面形状适配的扇形或者半圆形。如图3和图4所示,连通空间E的连通口呈扇形;如图5和图6所示,连通空间E的连通口呈半圆形;上述设计以使得滑块52沿连通口的形状轨迹运动,确保第三端口C始终与滑块52的连通空间E连通;当然,连通空间E的连通口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与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端口A处连接有第一接管53,第二端口B处连接有第二接管54,第三端口C处连接有第三接管55,在各个端口处接管,以便于将电动阀5顺利连接至制冷系统的管路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阀体51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及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的传动机构(未示出),传动机构与滑块52连接,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滑块5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地运动。利用驱动电机(如步进电机)和传动机构(如齿轮)配合带动滑块运动,结构简单,滑块位置的控制精度高,且当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给驱动电机传输信号的线圈无需长期处于通电状态,能耗低,可靠性高。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阀体51具有用于支撑滑块52的支撑壁511,驱动电机安装于与支撑壁511相对的阀体51的壁上。上述设计便于驱动电机及传动机构、与阀体上的各个端口在阀体上的合理布置。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阀体51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滑块52支撑在阀体51的底壁上,滑块52的下端面与阀体51的底壁贴合,连通空间E具有形成于滑块52的下端面的连通口,第三端口C始终与连通口连通,第一端口A始终与位于滑块52外的阀体51的空腔连通;滑块52整体呈半圆柱形,滑块5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空腔内,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地转动,滑块5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端口B通过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与第一端口A连通;滑块5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端口B通过连通空间E与第三端口C连通;阀体51的顶部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滑块52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高压侧换热器6、节流部件7和低压侧换热器8,压缩机具有压缩机吸气口4和压缩机排气口3;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5,电动阀5设于压缩机和高压侧换热器6之间,电动阀5的第一端口A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电动阀5的第二端口B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电动阀5的第三端口C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其中,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阀5的滑块52位于第一位置,第二端口B通过位于滑块52外的空腔D与第一端口A连通;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滑块52位于第二位置,第二端口B通过滑块52的连通空间E与第三端口C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电动阀5的滑块52运动控制制冷系统管路的连通方式,在制冷系统运行时,电动阀5控制第二端口B与第一端口A连通,确保压缩机排气口3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从而保证正常制冷工作;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后,电动阀5控制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确保压缩机排气口3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实现高压侧制冷剂和低压侧制冷剂快速压力平衡,压缩机能够在系统压差很大的情况下快速重启;且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后,电动阀5的滑块52的连通空间E内始终是低压区,位于滑块52外的阀体51的空腔内始终是高压区,使滑块52始终处于正压差之下,因而高压侧换热器6中的制冷剂被禁止回流入压缩机内部,从而避免造成制冷系统泄压,延缓了高压侧换热器6中的能量损失;其次,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5,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5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具有密闭的内部空间,压缩机1可以为转子式压缩机或者其它类型的压缩机;压缩装置,设置于压缩机内部,并具备压缩空间,用于制冷剂压缩;压缩机吸气口4,引导制冷剂进入所述压缩装置;压缩机排气口3,引导制冷剂排出壳体;换热器,用于制冷剂热量对外交换;电动阀5,用于控制系统管路接通方式,并且具备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以及滑块52。当制冷系统运行时,也就是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压缩制冷剂时,电动阀5控制第二端口B与第一端口A连通;当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也就是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停止运转,不再压缩制冷剂时,电动阀5控制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滑块52上有连通空间E,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的连通是通过滑块52上的连通空间E完成的。滑块52外侧始终为高压区,滑块52内部的连通空间E始终为低压区,不论制冷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还是停止状态,电动阀5的滑块52始终处于正压差之下。
优选地,第一端口A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第二端口B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第三端口C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当然,第二端口B也可以直接插入压缩机的壳体内部,第三端口C也可以与储液器2直接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系统包括:四通阀9,四通阀9具有用于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的端口,第一端口A通过四通阀9的该端口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可以利用四通阀9实现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切换,第一端口A与四通阀9上用于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的端口连接,确保无论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也即无论四通阀9是否换向,均确保第一端口A始终与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
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高压侧换热器6、节流部件7、以及低压侧换热器8,在压缩机1与高压侧换热器6之间设置有控制制冷系统压力的电动阀5。压缩机1上设置有储液器2、压缩机排气口3、以及压缩机吸气口4。电动阀5有三个端口: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电动阀5的阀体51内设置有滑块52,滑块52是可以控制电动阀5的两个流路B-A连通或B-C连通切换的机构。如图3所示,电动阀5的第一端口A与制冷系统高压侧换热器6连通,因此第一端口A中的区域P1为高压区;第二端口B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第三端口C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因此第三端口C中的区域P2为低压区。
如图1所示,由于制冷系统中高压侧P1区域与低压侧P2区域压差较大,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R410A制冷剂,一般正常工作时的压差为1~2MPa,因此若采用普通的三通阀仅靠主阀芯的机械力来密封,通常会出现高压侧制冷剂将阀芯顶开的现象。即使仅仅顶开一条缝隙,也会迅速造成高压换热器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低压换热器中流动,从而造成高压换热器能量损失。而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滑块(或称为“阀芯”)切换流路时,利用制冷系统的压差正向挤压滑块,能够改善滑块的密封,对于减缓高压换热器中的能量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考虑了压差存在可能导致阀芯被顶起的情况,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动阀结构。当制冷系统运行时,如图3与图5所示,此时滑块52将第三端口C盖住,由于第三端口C始终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此时滑块52内部的连通空间E是低压区P2;而此时第二端口B与第一端口A没有被滑块遮盖,两个端口在阀体51内部位于滑块52外的区域连通,由于第一端口A连接高压侧换热器6,因此此时阀体内部高压区P1侧制冷剂会向下挤压滑块52。
当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滑块52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与图6所示,此时滑块52将电动阀5的第三端口C与第二端口B一起盖住,此时滑块52内部的连通空间E将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由于第二端口B与压缩机排气口3连通,第三端口C与压缩机吸气口4连通,因此此时压缩机吸、排气两侧连通,压缩机吸、排气两侧的压差得以平衡,压缩机能够满足再次快速重启功能;此时电动阀5的第一端口A连接制冷系统的高压侧换热器6,因此电动阀5的阀体内部没有被滑块盖住的区域P1为高压区,而被滑块盖住的内部连通空间E为低压区P2。因此,在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滑块仍然受到制冷剂向下的压差力,保证了高压侧制冷剂不会在电动阀处泄压。
具体地,所述的制冷系统可以是空调制冷系统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电动阀,压缩机可以快速重启,高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在系统停止时被截留,减少了高压侧换热器中制冷剂热量的散失;同时在电动阀的工作过程中,滑块始终处于正的压差力之下,保证了电动阀对于高压侧换热器中制冷剂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