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仪表管道系统中分流使用的无滞留直通仪表座。
背景技术:
在管道系统中,常采用标准三通,三通汇流处应力集中,极易导致管件内部压力不稳定,从而影响管路系统运行,造成运行费用提高,降低了其它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标准三通使用不便,无法应用于多种环境条件。
现有技术CN201320334814.X 一种新型异径三通,其特征在于:包括直通管和侧通管;其中,所述直通管和侧通管相互垂直并连通;于所述直通管内设有一直流道;于所述侧通管内设有一侧流道;所述直流道和侧流道的交汇处设有一球形缓冲腔;于所述直通管的一侧设有一安装部。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球形缓冲腔加工难度大,而且不方便,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滞留直通仪表座,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分流压力稳定,而且安装方便,其不同角度的支管设置适用于多种环境。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滞留直通仪表座,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端设有第一支管,所述主体两侧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所述第三支管内分别设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正下方的所述主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缓冲区,且所述第一缓冲区的扇形角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区的扇形角。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优化主体内部流通通道的结构,设置了双重缓冲区,在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三者的交汇处设置第一缓冲区,在第一缓冲区正下方的主体的内壁上设置第二缓冲区,双重缓冲区大大降低分流时产生的压力,防止管件抖动,提升管道系统稳定性;第一缓冲区的扇形角大于第二缓冲区的扇形角,其加工方式较比“球形缓冲腔”的加工更为简单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支管一端设有卡式接头,所述卡式接头上端面设有密封圈安装槽。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采用的卡式接头大大方便了管道之间的连接,不仅密封性能好,而且拆装快速,检修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支管通径大于所述第二支管及所述第三支管通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三支管对称设置或呈90°设置。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第二支管与第三支管不同角度设置,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环境,提升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1、主体,2、第一支管,21、第一流通通道,3、卡式接头,4、密封圈,5、第二支管,51、第二流通通道,6、第一缓冲区,7、第二缓冲区,8、第三支管,81、第三流通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滞留直通仪表座,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端设有第一支管2,所述主体1两侧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支管5和第三支管8,所述第一支管2、所述第二支管5、所述第三支管8内分别设有第一流通通道21、第二流通通道51和第三流通通道81,所述第一流通通道21、所述第二流通通道51和所述第三流通通道81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缓冲区6,所述第一缓冲区6正下方的所述主体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缓冲区7,且所述第一缓冲区6的扇形角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区7的扇形角。
通过以上设置,本实施例优化主体1内部流通通道的结构,设置了双重缓冲区,在第一流通通道21、第二流通通道51和第三流通通道81三者的交汇处设置第一缓冲区6,在第一缓冲6区正下方的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第二缓冲区7,双重缓冲区大大降低分流时产生的压力,防止管件抖动,提升管道系统稳定性;第一缓冲区6的扇形角大于第二缓冲区7的扇形角,其加工方式较比“球形缓冲腔”的加工更为简单方便。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2一端设有卡式接头3,所述卡式接头3上端面设有密封圈安装槽4;所采用的卡式接头3大大方便了管道之间的连接,不仅密封性能好,而且拆装快速,检修方便。
实施例2
一种无滞留直通仪表座,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端设有第一支管2,所述主体1两侧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二支管5和第三支管8,所述第一支管2、所述第二支管5、所述第三支管8内分别设有第一流通通道21、第二流通通道51和第三流通通道81,所述第一流通通道21、所述第二流通通道51和所述第三流通通道81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缓冲区6,所述第一缓冲区6正下方的所述主体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缓冲区7,且所述第一缓冲区6的扇形角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区7的扇形角。
通过以上设置,本实施例优化主体1内部流通通道的结构,设置了双重缓冲区,在第一流通通道21、第二流通通道51和第三流通通道81三者的交汇处设置第一缓冲区6,在第一缓冲6区正下方的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第二缓冲区7,双重缓冲区大大降低分流时产生的压力,防止管件抖动,提升管道系统稳定性;第一缓冲区6的扇形角大于第二缓冲区7的扇形角,其加工方式较比“球形缓冲腔”的加工更为简单方便。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2一端设有卡式接头3,所述卡式接头3上端面设有密封圈安装槽4;所采用的卡式接头3大大方便了管道之间的连接,不仅密封性能好,而且拆装快速,检修方便。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管2通径大于所述第二支管5及所述第三支管8通径;所述第二支管5与所述第三支管8对称设置或呈90°设置;第二支管51与第三支管81不同角度设置,使本实施例适用于多种环境,提升实用性。
工作原理:管道系统中的流体进入主体1,经过第一流通通道21后,第一缓冲区6对一部分流体产生稳流作用,第二缓冲区7对剩余部分流体产生稳流作用,如此经过双重稳流后的流体由第二流通通道51和第三流通通道81流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