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9556发布日期:2019-08-07 01:3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缓冲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



背景技术:

缓冲垫为一种实施在冲击物与被冲击物之间,用以分散并缓和冲击物与被冲击物之间的冲击力,在日常生活中,缓冲垫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减少了大量的麻烦。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缓冲垫多数均是几个缓冲层相互贴合,用增加缓冲垫厚度来增加缓冲的力度,这种缓冲垫不仅连接强度不够,其缓冲的力度也并不是很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旨在解决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缓冲垫多数均是几个缓冲层相互贴合,用增加缓冲垫厚度来增加缓冲的力度,这种缓冲垫不仅连接强度不够,其缓冲的力度也并不是很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包括受力组件和缓冲组件,所述受力组件包括第一受力层、第二受力层、受力腿和第三受力层,所述第二受力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受力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受力层贴合于所述第一受力层,所述受力腿设置在所述第二受力层的下表面,所述受力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受力层,所述第三受力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受力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受力层贴合于所述第二受力层,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转动轴、复位弹簧、滑动块、滑道和缓冲弹簧,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杆和所述第二缓冲杆的中间,所述第一缓冲杆与所述第二缓冲杆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杆与所述第二缓冲杆之间,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转动轴外表壁,所述滑动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杆的一端,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缓冲杆,所述滑动块的一半设置在所述滑道的内部,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所述缓冲弹簧设置在所述滑动块的外表面,所述缓冲弹簧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块,所述滑道远离所述缓冲弹簧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受力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受力层的内部开设有容腔,所述容腔为矩形容腔。

优选的,所述受力腿的形状是U型,且所述受力腿的另一端贴合于所述第三受力层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受力组件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受力腿的U型凹槽中,所述支撑框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受力层。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复位弹簧互相嵌入且开口相反。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缓冲弹簧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杆与所述第二缓冲杆的左右开口处。

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限位块,所述滑道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纵向切面是工字型,且所述第一缓冲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缓冲杆的两端同样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滑动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受力层、所述第二受力层、所述受力腿、所述第三受力层和所述支撑框架均为软质材料设置,且所述第一受力层、所述第二受力层、所述受力腿、所述第三受力层和所述支撑框架之间的相接面均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通过设置所述缓冲组件,方便使整个所述受力组件及时得到缓冲,当所述第二受力层受到冲击时,根据所述受力腿的向上缓冲力,使所述第二受力层被向中间挤压,所述滑动块带动所述第一缓冲杆和所述第二缓冲杆的两端分别向两侧滑动,所述第一缓冲杆和所述第二缓冲杆的左右开口变小,利用两个所述缓冲弹簧得到了一定的缓冲,再通过两个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第一缓冲杆和所述第二缓冲杆左右两侧开口张开,从而使所述第二受力层的容腔得到还原,进一步增加了缓冲的力度,通过将所述支撑框架嵌入在所述受力腿中,增加了所述第三受力层与所述第二受力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组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位弹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滑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受力组件、11-第一受力层、12-第二受力层、13-受力腿、14-第三受力层、15-支撑框架、2-缓冲组件、21-第一缓冲杆、22-第二缓冲杆、23-转动轴、24-复位弹簧、25-滑动块、26-滑道、27-限位块、28-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缓冲垫结构,包括受力组件1和缓冲组件2,受力组件1包括第一受力层11、第二受力层12、受力腿13和第三受力层14,第二受力层12设置在第一受力层11的下表面,第二受力层12贴合于第一受力层11,受力腿13设置在第二受力层12的下表面,受力腿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受力层12,第三受力层14设置在第二受力层12的下表面,第三受力层14贴合于第二受力层12,缓冲组件2包括第一缓冲杆21、第二缓冲杆22、转动轴23、复位弹簧24、滑动块25、滑道26和缓冲弹簧28,转动轴23设置在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的中间,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均转动连接于转动轴23,复位弹簧24设置在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之间,复位弹簧24套设在转动轴23外表壁,滑动块25设置在第一缓冲杆21的一端,滑动块25固定连接于第一缓冲杆21,滑动块25的一半设置在滑道26的内部,滑动块25滑动连接于滑道26,缓冲弹簧28设置在滑动块25的外表面,缓冲弹簧28固定连接于滑动块25,滑道26远离缓冲弹簧28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于第二受力层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滑动块25和滑道26,方便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的转动,在第二受力层12上下表面受到冲击时,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会根据转动轴23同时转动,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的整体长度增加,利用滑动块25在滑道26中滑动,可以使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的两端左右移动,利用两个缓冲弹簧28,方便减少冲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受力层11,方便接收上侧的冲击力,冲击物会直接冲击在第一受力层11的上表面,而第一受力层11会将冲击力传给第二受力层12,根据受力腿13向上冲击,使第三受力层14会对第二受力层12产生冲击,从而使第二受力层12被向中间冲击,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5,增加了增高受力组件1的缓冲力度,支撑框架15增加了受力腿13与第三受力层14的接触面,从而使第二受力层12与第三受力层14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了整个受力组件1的牢固度,通过设置缓冲组件2,方便进一步增加整个受力组件1的缓冲力度,当第二受力层12受到冲击力时,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的左右两侧开口变小,利用两个缓冲弹簧28增加了第二受力层12的缓冲度,在通过复位弹簧24使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左右两端的开口张开,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第二受力层12的缓冲力度,同时使第二受力层12能得到还原。

进一步的,第二受力层12的内部开设有容腔,容腔为矩形容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矩形容腔,方便容纳整个缓冲组件2,在第二受力层12受到冲击时,整个缓冲组件2便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增加了第二受力层12的缓冲力度。

进一步的,受力腿13的形状是U型,且受力腿13的另一端贴合于第三受力层14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受力腿13,方便固定第三受力层14,通过受力腿13的另一端,增加了第二受力层12与第三受力层14的接触面,从而使得冲击力得到均分。

进一步的,受力组件1还包括支撑框架15,支撑框架15设置在受力腿13的U型凹槽中,支撑框架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于第三受力层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5,增加了受力腿13的受力度,支撑框架15与第三受力层14固定连接,从而增强了第三受力层14与第二受力层12的连接度。

进一步的,复位弹簧24的数量是两个,两个复位弹簧24互相嵌入且开口相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两个复位弹簧24互相嵌入且开口相反,方便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的转动,当第二受力层12受到冲击时,利用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左右两侧开口变小,利用两个复位弹簧24,可以使第一缓冲杆21和第二缓冲杆22左右两侧开口张开,从而增加了第二受力层12的缓冲力度。

进一步的,缓冲弹簧28的数量是两个,两个缓冲弹簧28对称设置在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的左右开口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的左右两侧开口变小时,利用两个缓冲弹簧28,使第一缓冲杆21与第二缓冲杆22的左右两端产生弹力,从而增强了缓冲力度。

进一步的,缓冲组件2还包括限位块27,滑道26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块27。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块25在滑道26中滑动时,利用各个限位块27限制了滑动块25的滑动范围,从而保证滑动块25不会脱离滑动。

进一步的,滑动块25的纵向切面是工字型,且第一缓冲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杆22的两端同样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块25。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块25的两半分别位于滑道26的内部和外部,当第二受力层12受到冲击时,第一缓冲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杆22的两端的滑动块25开始滑动,方便两个缓冲弹簧28产生弹力,增加第二受力层12的缓冲力度。

进一步的,第一受力层11、第二受力层12、受力腿13、第三受力层14和支撑框架15均为软质材料设置,且第一受力层11、第二受力层12、受力腿13、第三受力层14和支撑框架15之间的相接面均紧密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整个受力组件1受到冲击力时,利用第一受力层11、第二受力层12、受力腿13、第三受力层14和支撑框架15,可以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根据第一受力层11、第二受力层12、受力腿13、第三受力层14和支撑框架15之间的紧密贴合,增加了本结构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