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按钮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8739发布日期:2020-04-17 22:5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按钮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的类型的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按钮锁。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独立的方法权利要求17的类型的用于解锁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独立的方法权利要求20的类型的用于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方法。

这类按钮锁需要能够轻松锁定和解锁插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插接连接器的锁。

公告ep0731534b1公开了一种u形的锁定夹,锁定夹可围绕一壳体半部的轴承销枢转。u形的锁定夹具有袋部,在袋部中分别嵌入一个弹簧元件。在闭合锁定夹时弹簧元件作用到另一壳体半部的锁定销上,使得壳体半部能弹性地相互挤压。还公开了摇臂状的锁定元件的使用作为有利的设计方案。通过该发明能以很小的操作力达到高的保持力。

公告de102008060561a1中描述了用于至少两件式壳体的创新型锁。在壳体上部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在圆形成型部之内分别布置可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钮。操作钮构造成组合的旋转和按压钮并且与布置在壳体上部内的弹簧杆接合。弹簧杆基于操作钮的位置引起在两个壳体部分之间的闭锁和/或锁定连接。此外公开了,操作钮布置在圆形成型部之内。其中有用色彩标记的圆环密封件。通过该色彩标记强调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锁定连接。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操作要求相对大的消耗并且不能使每个人都立即理解。

德国专利和商标局已经在本申请的优先申请中检索到以下现有技术:ep2801726b1、cn103375460a、de19643708c2、de102008060561a1。

此外检索到以下的非专利文献:krause,werner:designelementsofpuremechanics,vol.1,3.,updatededition,munich:hanser2004,page448-449。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特别便捷且其操作简单易懂的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按钮锁。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

本发明的有利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按钮锁至少具有以下部件:

a.按钮主体,该按钮主体在其第一端部开始并且在其相对的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延伸地具有用于容纳解锁销的解锁开口;

b.可相对于按钮主体运动地布置在解锁开口中且由此可操作的解锁销,该解锁销在其未操作位置中能实现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功能以及在其操作位置中能实现解锁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功能;

c.第一弹簧,用于施加第一复位力以将解锁销从其操作位置转变到其未操作位置中;

d.第二弹簧,用于产生第二复位力以将按钮主体从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位置转变到解锁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位置;

e.至少一个锁定元件,至少局部地在按钮主体中或按钮主体上可运动地布置以与解锁销、按钮主体和插接连接器壳体相互作用。

插接连接器壳体可由至少两个壳体部分构成,其中,两个壳体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两个彼此相对的壳体壁上分别具有通孔。分别有一个按钮主体可运动地布置在每个这种通孔中。由此可根据解锁销的位置手动地使两个按钮主体朝向彼此运动以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或自动地、尤其通过第二弹簧使两个按钮主体彼此离开地运动以相应地解锁插接连接器壳体。

一方面解锁销尤其在其未操作位置中能够将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特别有利的是,按钮主体在此位于其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位置中。最后,解锁销也至少间接地具有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功能。

另一方面,解锁销例如在其操作位置中能够使按钮主体在其锁定位置中与插接连接器壳体松开,由此按钮主体可借助第二复位弹簧自动地转变到其未锁定位置中。由此解锁销也具有用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解锁功能。

此外,解锁销可使按钮主体在其未锁定位置中可松开地卡锁地保持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使得按钮主体无法通过第二复位力进一步地从插接连接器壳体中被压出。尤其是解锁销为此可位于保持位置中。解锁销可尤其通过其本身的外轮廓与锁定元件和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的内轮廓的同时相互作用引起该功能。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按钮主体可具有至少一个锁定开口,其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至少一个锁定元件,其中,至少一个锁定开口将按钮主体的表面与其解锁开口连接在一起。锁定元件此时可尤其径向地可运动地布置在按钮主体的锁定开口中。在此径向地表示与按钮主体的运动方向成直角。

解锁销通过其外轮廓基本上与至少一个锁定元件相互作用,以使锁定元件通过相应的锁定开口或多或少地进一步从按钮主体中运动出来,或反之来说或多或少更深地插入按钮主体中。因此锁定元件可与解锁销的外轮廓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锁定元件也可与通孔的内轮廓相互作用。因此在通孔的内轮廓和解锁销的外轮廓借助至少一个锁定元件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可产生按钮主体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以及解锁销在按钮主体上的不同的机械保持状态、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一方面解锁销可以前述方式固定在按钮主体上或与其分离。另一方面由此也可使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或与其松开。此外,按钮主体尤其可以在其解锁位置中可松开地保持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按钮机构的相应精确的功能性尤其可通过通孔的内轮廓和解锁销的外轮廓的成型而有利地设计用于相应的应用。

解锁销的外轮廓可与至少一个锁定元件相互作用,以使至少一个锁定元件在对应的锁定开口中尤其沿径向、即垂直于按钮主体的运动方向、即向内或向外运动,即运动到按钮主体中或从其中运动出来。这特别有利,因为锁定元件例如通过与解锁销的外轮廓相互作用而或多或少更深地插入按钮主体中,或换句话说或多或少地可从按钮主体中被压出,以便使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或与其松开。反之,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的内轮廓可将至少一个锁定元件压入按钮主体中,以例如在按钮主体运动通过通孔时使锁定元件在其相应的解锁位置中固定在按钮主体上或例如在按钮主体的锁定位置中再次释放,使得锁定元件通过第一复位力弹回到未操作位置中并且可用于其下一次的操作。

尤其通孔的内轮廓可在整个区域上在横截面中直线地构造。尤其通孔为此可具有圆柱形的区域。此时解锁销可固定在按钮主体上,只要按钮主体与锁定元件/相应的锁定开口一起在该圆柱形区域上运动。换句话简单地说:解锁销在该区域中与按钮主体一起可相对于插接连接器壳体运动,因为解锁销被锁定元件保持在按钮主体上。

此外特别有利的是,解锁销的外轮廓包括一个或多个解锁凹部。有利地,这些解锁凹部可具有复位斜面。

解锁凹部具有的优点是,解锁销在相应的定位中可使得锁定元件更深地进入按钮主体中并因此使按钮主体与插接连接器壳体松开。

借助复位斜面,尤其在第一复位力的作用下还可实现将按钮主体自动地在其未锁定位置中保持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解锁销此时处于其保持位置中。解锁销通过第一弹簧并且借助其解锁凹部的复位斜面通过朝其未操作位置的方向微小地自动运动可采取该保持位置。在此,通过复位斜面可使锁定元件从按钮主体中被压入通孔的为此设置在通孔中的保持凹部中并且通过复位斜面的弹性压力可松开地卡锁在其上。

术语“可松开”在上下文中是指,按钮主体还可手动地通过按压其第一端部插入插接连接器壳体中。最后,锁定元件在此可使解锁销稍微克服第一弹簧的第一复位力运动,以更深地进入按钮主体中。

因此可通过施加与第二复位力相反作用的操作力手动地克服保持位置。即,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优选两个彼此相对的按钮主体无需单独地手动操作解锁销,通过简单的“挤压在一起”就可从未锁定的保持位置朝向彼此运动。由此插接连接器壳体可通过将两个按钮主体挤压在一起而被锁定。锁定的操作降低到将按钮主体简单地挤压在一起。这特别有利,因为确保高的操作舒适性并且还最大程度地理解操作原理。

在接下来的锁定过程中,解锁销首先与按钮主体一起相对于插接连接器壳体运动。在此,锁定元件如上所述沿着通孔的内轮廓的直线区域上滑动。但是之后在到达锁定凹部时锁定元件通过复位斜面在第一复位力的作用下首先稍微更深地容纳到解锁凹部中,由此一方面在此稍微更深地进入按钮主体中并且另一方面从通孔的锁定凹部中移出。由此解锁销通过第一复位力弹回到其未操作位置中并且借助其外轮廓最终将按钮主体在其锁止位置中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

为了解锁,例如可借助尖锐物体、例如扳手、栓、钉子等将解锁销推入按钮主体中以进行操作。这具有的优点是,避免意外的解锁。

在替代的设计方案中,由于其至按钮主体的第一端部具有相应的长度也可使解锁销从按钮主体中伸出。此时手动地将解锁销插入到按钮主体中就可解锁。该变型方案对于操作还更便捷,因为无需工具。但是出于相同原因比前述变型方案存在更高的意外解锁风险。

有利地,至少一个锁定元件是锁定球。这尤其具有以下优点,避免锁定元件的错误定向。这类锁定球例如在锁定开口中不会倾斜并且朝向每一侧都具有圆的作用面,这明显简化了与解锁销和通孔的相互作用。

解锁开口可基本构造成圆柱形并且解锁销也可构造成圆柱形或具有至少一个基本为圆柱形的解锁区段。解锁销的直径和/或其圆柱形区段的直径可小于或等于解锁开口/其解锁区段的直径,由此解锁销可在所述圆柱形状的对称轴的方向上在按钮主体中运动并且由此可操作。这特别有利,因为解锁销由此可尤其手动地从其未操作位置转变到其操作位置中和/或从其操作位置中尤其通过第一复位力自动地转变到其未操作位置中。

尤其对于特定的组件已经证实有利且适宜的是,解锁销在其运动方向上是按钮主体的至少一半长并且短于解锁凹部。由此解锁销一方面可在解锁凹部中下沉并且可运动,另一方面解锁销足够长来提供上述机构所需的用于与锁定元件相互作用的外轮廓。在此以及在下面按钮主体的长度原则上从其第一端部至其第二端部测得。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弹簧是螺旋弹簧。第一弹簧可在解锁凹部中布置在按钮主体的第二端部和解锁销的至少一部分上之间,以便将所述第一复位力施加在其上。尤其解锁销一方面可具有尤其基本上为圆柱形的容纳凹部,例如在圆柱形状的对称轴的方向上延伸的孔,螺旋弹簧接合到孔中。这具有的优点是,在解锁凹部中有更多空间用于第一弹簧、尤其在其压缩的状态下。

第二弹簧一方面作用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并且另一方面作用在按钮主体上。对此按钮主体在其第一端部可具有按钮头部。按钮头部是加宽部、尤其盘状的加宽部,其在锁定状态下撞击到壳体上并且由此避免按钮主体更深地引入通孔中。

第二弹簧可优选为所谓的“锥形弹簧”,第二弹簧与普通的螺旋弹簧的区别在于,每个螺旋的直径相对于前一螺旋的直径连续变化,使得锥形弹簧从一端朝另一端成逐渐变细或锥形增大,即与其名称相应地锥形地构造。使用锥形弹簧的优点是,锥形弹簧一方面可匹配插接连接器的形状并且另一方面可匹配按钮主体的形状,不同于具有不变直径的简单的螺旋弹簧。另一特殊优点是,锥形弹簧在压缩状态下由于结构形状而具有较小的空间需求,因为螺旋可理想地布置在彼此中并因此布置在一个面中。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通孔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锁定凹部,至少一个锁定凹部与锁定元件互相作用,以使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或将按钮主体从插接连接器壳体释放。

该至少一个锁定凹部有利地用于在解锁销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使按钮主体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固定在其锁定位置中。对此解锁销在该位置中以其外轮廓将至少一个锁定元件、尤其至少一个锁定球压入至少一个尤其环绕的锁定凹部中,由此使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

与此相反,解锁销在其操作位置中能以至少一个尤其环绕的位于其表面上的解锁凹部布置在至少一个锁定元件上。由此使得锁定元件能够更深地沉入按钮主体中,以由此使至少一个锁定元件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锁定凹部中移出。由此可松开按钮主体的前述固定。

此外按钮主体在其第二端部上可具有锥形轮廓(verlauf),由此操作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另一锁定/解锁机构。

用于借助按钮锁、尤其如前面在各种变型方案中所述的按钮锁和/或由这种按钮锁和如前面在各种变型方案中所述的前述插接连接器壳体构成的系统对插接连接器壳体进行解锁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通过克服第一弹簧的第一复位力手动地将解锁销推入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的按钮主体的解锁开口中操作解锁销,使得

b.通过解锁销的外轮廓与锁定元件的相互作用使至少一个锁定元件更深地沉(eintauchen)入按钮主体中,使得

c.通过锁定元件与通孔的内轮廓的相互作用松开按钮主体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其中按钮主体可运动地保持在通孔中,使得

d.通过第二弹簧的第二复位力使按钮主体自动地转变到解锁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位置中。

此外,该方法接下来可具有以下步骤:

e.使至少一个锁定元件定位在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保持凹部处且同时通过第一弹簧与解锁销的复位斜面相互作用将锁定元件压入保持凹部中。

在方法步骤b中描述的解锁销的外轮廓与锁定元件的相互作用可有利地为解锁销的至少一个解锁凹部朝至少一个锁定元件运动,由此能够使至少一个锁定元件按所述更深地进入按钮主体中。

按钮主体在其第二端部上可具有锥形的端部区段,按钮主体在该端部区段上朝第二端部锥形地逐渐变细。

在另一方法步骤f中,按钮主体的该锥形端部区段可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锁定/解锁机构的作用斜面相互作用。

用于借助按钮锁、尤其如前面在各种变型方案中所述的按钮锁和/或由这种按钮锁和如前面在各种变型方案中所述的前述插接连接器壳体构成的系统对插接连接器壳体进行锁定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i.将至少一个首先解锁的按钮主体手动地压入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壳体侧的通孔中,其中按钮主体可运动地保持在通孔中;使得

ii.将容纳在按钮主体中的解锁销自动地保持在将解锁销固定在按钮主体上的位置中;

iii.按钮主体以其至少一个锁定开口和容纳在该锁定开口中的至少一个锁定元件运动至通孔的锁定凹部;

iv.通过借助通孔的锁定凹部在相应的解锁销、相应的按钮主体和相应的通孔与至少一个锁定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按钮主体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固定在其锁定位置中。

在方法步骤ii和iii中,解锁销可借助锁定元件,尤其通过锁定元件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的内轮廓相互作用,固定在按钮主体上,其对此在步骤iii中描述的按钮主体在为此所需的区域中的运动期间将锁定元件足够深地压入按钮主体中,以使解锁销在其解锁凹部处保持在按钮主体上。

此外在方法步骤iv中,可通过锁定元件与解锁销的外轮廓相互作用使按钮主体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尤其优选为锁定球的锁定元件通过复位斜面的相互作用在第一复位力的作用下更深地滑入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的内轮廓的锁定凹部中并因此在其相对的一侧上释放解锁销。由此借助第一复位力可使解锁销弹入其未操作位置中并由此使锁定元件固定在锁定凹部中并进而使按钮主体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固定在其锁定位置中。因此解锁销处于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的位置中,该位置对应于其未操作位置。

在方法步骤iv中,锥形的端部区段可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另一锁定/解锁机构相互作用。

由此两个壳体部分可借助锥形的端部区段通过压入按钮主体尤其借助锁定/解锁机构来彼此锁定并且额外地彼此挤压,以进行密封。

因此,通过唯一的动作、例如通过将两个彼此相对地布置在插接连接器壳体上的按钮主体压在一起来锁定插接连接器壳体并且将其密封地压在一起,这在操作时是特别有利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下面详细阐述。其中示出:

图1a、图1b示出了按钮锁的分解图;

图2a示出了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

图2b示出了按钮主体;

图2c示出了解锁销;

图2d示出了按钮主体的横截面;

图2e、2f示出了处于松弛的状态中以及压缩的状态中的锥形弹簧;

图3a-图3d示出了按钮锁的锁定过程;

图4a-图4d示出了按钮锁的解锁过程;

图5a、图5b示出了处于解锁状态中以及锁定状态中的插接连接器壳体。

附图包含部分简化的示意图。部分地,对于相同的、但是可能不完全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相同元件的不同视图可具有不同尺寸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以稍微不同的实施方案示出了按钮锁的分解图。相应的按钮锁原则上具有以下部件:

-具有第一弹簧2的锁定销1,该第一弹簧实施成螺旋弹簧,

-具有基本为圆柱形的解锁开口30以及多个锁定开口34的按钮主体3,其中,在按钮主体上标出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并且按钮主体在其第一端部具有盘形的按钮头部33;

-多个锁定元件,锁定元件实施成锁定球4的形式并且为此设置成布置在锁定凹部34中;

-第二弹簧2’,第二弹簧实施成锥形弹簧;

-插接连接器壳体5的通孔50。

额外地,在图1a中示出的实施方案具有球保持架6,球保持架由圆柱形弯曲的板形成。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球保持架6也可为管。球保持架6具有未详细示出的圆形保持开口,保持开口的直径小于锁定球4的直径。

在安装时解锁销1以第一弹簧2在前插入解锁凹部30中。由此第一弹簧2处于机械应力下并且由此产生第一复位力。锁定球4布置在锁定开口34中并且在图1a示出的实施方案中被球保持架6包围以防止锁定球4掉出。在图1b示出的实施方案中锁定开口34在引入锁定球4之后为此凸出,从而防止锁定球4从按钮主体3中掉出。

通过由此引起的锁定球4在按钮主体3的锁定开口34中的固定也可使解锁销1防丢失地保持在按钮主体3的解锁凹部30中。

图2a示出了具有基本为圆柱形的通孔50的插接连接器壳体5的细节。通孔50具有包括环形围绕的锁定凹部54的内轮廓。此外,通孔具有环形围绕的保持凹部52。在锁定凹部54和保持凹部52之间有圆柱形的区域。此外,通孔在其第一端部具有用于按钮主体3的按钮头部33以及用于第二弹簧2’或其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53。

图2b示出了按钮主体3的3d示意图且图2d示出了其的横截面图。

按钮主体3具有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按钮主体3在第一端部31上具有以球表面段方式构造的盘形的按钮头部33,按钮头部防止按钮主体3进入通孔50中。按钮头部具有与其邻接的圆柱形区段35和与圆柱形区段连接的锥形端部区段37,圆柱形区段具有锁定开口34,锥形端部区段朝第二端部32逐渐变细。按钮主体在第一端部开始具有所述的圆柱形的解锁凹部30,解锁凹部经由锁定开口34与按钮主体3的表面连接。

在图2c中示出的解锁销1具有基本为圆柱形的形状、即至少一个圆柱形的销区段15,销区段具有环绕的解锁凹部14,解锁凹部具有复位斜面147。此外解锁销1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弹簧2的容纳凹部10。实施成螺旋弹簧的第一弹簧2在压缩状态中可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布置在容纳凹部10之内。

图2e和图2f示出了实施成锥形弹簧的形式的处于松弛的状态中以及压缩的状态中的第二弹簧2’。

图3a至图3d示出了锁定过程。

如在图3a中所示,手动地将按钮主体3更深地插入插接连接器壳体5的通孔50中,使得按钮主体以其第一端部31和其按钮头部33朝插接连接器壳体5运动。

由此解锁球4由通孔50的内轮廓、尤其对应的保持凹部52更深地压入解锁凹部14中。在此通过其与复位斜面147的相互作用,解锁销1如在图3b中所示克服第一弹簧2的第一复位力自动地甚至还更深地运动到解锁开口30中。该过程自动进行,无需额外的手动操作,即通过将按钮主体3手动地压入通孔50中使解锁销1自动地相对于按钮主体3首先稍微更深地运动到解锁开口30中。在随后达到的解锁销1相对于按钮主体3的相对位置中,解锁销1与按钮主体3和锁定球4一起沿着圆柱形区域55在锁定凹部54的方向上运动。

图3c示出了锁定球4在达到锁定凹部54的位置时如何通过第一弹簧2的第一复位力和复位斜面147被压入锁定凹部54中。第二弹簧2’的第二复位力此时由于与其相反的作用在按钮主体3上的操作力而不重要。

由于锁定球4此时更深地容纳到锁定凹部54中,即同时从解锁销1的解锁凹部14中移出,解锁销1从其在按钮主体5处的固定中松开并且弹入未操作位置中,如在图3d中所示。同时解锁销1的外轮廓将按钮主体3在其锁定位置中固定在插接连接器壳体5。

图4a至图4f示出了解锁过程。对此解锁销1如在图4a中所示例如借助工具、如扳手或栓等沿箭头方向被推入按钮主体3的解锁开口30中。

由图4b中可知,如何将锁定球4推入解锁销1的解锁凹部14中。这借助与通孔50的内轮廓、即与锁定凹部54相互作用通过第二弹簧2’的第二复位力作用在按钮主体3上产生,其中锁定凹部为此本身具有未详细示出的斜面。在此需要注意,第二复位力与前述锁定过程相反,在此未由相反的操作力补偿。替代地,第一弹簧2的第一复位力在该时间点通过沿解锁销的操作位置的方向作用到解锁销1上的操作力被补偿。

在图4c中示出,一旦将锁定球4从锁定凹部54中移出,按钮主体3如何被第二复位力、即被第二弹簧2’从插接连接器壳体5中压出。

图4d示出了最终处于未锁定的状态中的该组件。在此,锁定球4沉入插接连接器壳体5的保持凹部52中。解锁销1以其复位斜面147保持在锁定球4上并且处于其保持位置中。

图5a和图5b示出了处于未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中的插接连接器壳体5,插接连接器壳体由第一壳体部分5’和第二壳体部分5”构成。第二壳体部件5”是所谓的“安装壳体”,其例如可安装在壁洞上。如在附图中所示,第一壳体部分5’被插在其上。

通过将两个按钮主体3压在一起使第二壳体部分5”锁定在第一壳体部分5’上,即锁定整个插接连接器壳体5。通过压入解锁销1使按钮主体3再次弹入其解锁位置中并且使插接连接器壳体5再次解锁。

操作原理非常简单并且容易理解。

即使在附图中本发明的不同方面和特征分别组合地被示出,只要没有相反说明,技术人员明白,示出的且提出的组合不是唯一可行的。尤其彼此相应的单元或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组合可彼此交换。

附图标记列表

1解锁销

10容纳凹部

14解锁凹部

147复位斜面

15圆柱形的销区段

2第一弹簧、螺旋弹簧

2’第二弹簧、锥形弹簧

3按钮主体

30解锁开口

31第一端部

32第二端部

33按钮头部

34锁定开口

35圆柱形区段

37锥形的端部区段

4锁定元件/锁定球

5插接连接器壳体

50插接连接器壳体的通孔

52保持凹部

53容纳部

54锁定凹部

55圆柱形区域

5’、5”第一、第二壳体部分

6球保持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