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29067发布日期:2020-11-13 16:2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具备:丝杠轴,其与制动线缆连结;致动器壳体,其将该丝杠轴支承为能够沿该丝杠轴的轴向移动;电动马达,其正反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运动转换机构,其具有与所述丝杠轴螺合的螺母,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轴的直线运动,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收纳在所述致动器壳体内;以及旋转限制单元,其限制所述丝杠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变化,对牵引所述制动线缆而得到的驻车制动状态与松开所述制动线缆而得到的非驻车制动状态进行切换。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的变化,在牵引制动线缆而获得驻车制动力的状态和松开制动线缆而释放驻车制动力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28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由设置在丝杠轴上的突部和以使该突部突入的方式形成在致动器壳体上的槽构成限制丝杠轴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单元,但在所述突部和所述槽之间存在间隙,在为了切换驻车制动状态和驻车制动解除状态而切换了丝杠轴的旋转方向的时刻,由于所述突部与所述槽的侧面碰撞而产生撞击声,有可能导致动作声增大。另外,在由旋转限制单元限制了旋转运动的状态下丝杠轴沿轴向移动时,若所述突部被强力地按压到所述槽的侧面,则突部的滑动阻力变大,突部及致动器壳体的磨损变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能够减小在驻车制动状态和驻车制动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时的动作声,并且能够减小构成旋转限制单元的部件的磨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具备:丝杠轴,其与制动线缆连结;致动器壳体,其将该丝杠轴支承为能够沿该丝杠轴的轴向移动;电动马达,其正反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运动转换机构,其具有与所述丝杠轴螺合的螺母,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轴的直线运动,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收纳在所述致动器壳体内;以及旋转限制单元,其限制所述丝杠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变化,对牵引所述制动线缆而得到的驻车制动状态与松开所述制动线缆而得到的非驻车制动状态进行切换,所述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线缆由多根线材以在其被牵引时向固定的方向产生扭转力的方式绞合而成,处于牵引状态的所述制动线缆所产生的所述扭转力对所述丝杠轴的作用方向、以及松开所述制动线缆时的所述螺母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相同方向。

此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单元具有:多个旋转限制突部,其设置在所述丝杠轴的与所述制动线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从该丝杠轴呈放射状地突出;以及多个旋转限制槽,其形成于内插部件或所述致动器壳体,并分别供所述旋转限制突部突入,所述内插部件被收纳、固定于所述致动器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牵引制动线缆时,从该制动线缆向丝杠轴作用有对丝杠轴向松开制动线缆的一侧旋转施力的扭转力,因此,在从驻车制动状态向驻车制动状态解除状态切换时,能够避免构成旋转限制单元的部件彼此强烈碰撞,抑制撞击声的产生,能够实现动作声的降低。另外,在为了牵引制动线缆以成为驻车制动状态而使丝杠轴沿轴向移动时,能够抑制构成旋转限制单元的部件彼此强力接触,能够降低滑动阻力而降低电动马达的驱动转矩,还能够降低构成旋转限制单元的部件的磨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丝杠轴的周向多个部位限制该丝杠轴的旋转,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动作声。

附图说明

图1是鼓式制动装置的正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沿图1中的2-2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从图1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在松开制动线缆的过程中的沿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在牵引了制动线缆的状态下的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图4的箭头7所示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9是图5的9-9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当螺母朝松开制动线缆的一侧旋转时丝杠轴的移动被移动限制部限制的状态(a)和之后的状态(b)的主要部分纵剖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1是用于说明制动线缆上的扭转力的产生的图,(a)是制动线缆的侧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37:制动线缆;

38:丝杠轴;

39:致动器壳体;

40:电动马达;

41:运动转换机构;

61:螺母;

73:旋转限制单元;

74:内插部件;

75:旋转限制槽;

76b:旋转限制突部;

92: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图3中,在四轮车辆的例如左后轮设置有鼓式制动装置11,该鼓式制动装置11具备:固定的背板13,其在中央部具有供所述左后轮的车轴10贯通的贯通孔12;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其配置在所述背板13内,能够与随所述左后轮一起旋转的制动鼓14的内周滑动接触;轮缸17,其固定于所述背板13的上部,以发挥使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进行扩张动作的力;制动间隙自动调整单元(所谓自动调节器)18,其自动地调整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与所述制动鼓14之间的间隙;以及复位弹簧19,其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之间。

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构成为包括:腹板15a、16a,其以沿着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方式形成为弓形;轮辋15b、16b,其以与该腹板15a、16a的外周垂直的方式连续设置;以及衬片15c、16c,其粘贴于该轮辋15b、16b的外周。

所述轮缸17所具备的一对活塞20的外端部被配置成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上端部与所述腹板15a、16a相对。此外,在所述背板13的下部固定设置有成为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扩张、收缩时的支点的固定块(anchorblock)21,以支承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一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端部),所述轮缸17通过由制动踏板操作的主缸(未图示)的输出液压进行动作,发挥以固定块21为支点向将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向扩张侧驱动的力。

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中的所述腹板15a、16a的下端部之间设置有将这些腹板15a、16a的下端部向所述固定块21侧施力的螺旋弹簧22,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中的所述腹板15a、16a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将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向收缩方向施力的所述复位弹簧19。

所述制动间隙自动调整单元18构成为包括: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其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腹板15a、16a之间,并且能够通过调整齿轮23的转动而伸长;调节杆25,其具有与所述调整齿轮23卡合的进给爪25a,该调节杆25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作为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中的一个制动靴的第二制动靴16的所述腹板16a;以及调整弹簧26,其对所述调节杆25向使所述调整齿轮23向伸长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的方向转动的一侧转动施力。

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限制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收缩位置,具有:第一杆27,其具有与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中的第一制动靴15所具备的所述腹板15a的上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27a;第二杆28,其与第一杆27同轴地配置,具有与第二制动靴16所具备的腹板16a的上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8a;以及调整螺栓29,其一端部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插入第一杆27,且另一端同轴地与第二杆28螺合,所述调整齿轮2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杆27、28之间,形成于所述调整螺栓29的外周。

在第一制动靴15中的所述腹板15a的上部设置有使第一卡合部27a卡合的第一卡定凹部30,而且在第二制动靴16中的所述腹板16a的上部设置有使第二卡合部28a卡合的第二卡定凹部31。

调节杆25具有与所述调整齿轮23卡合的进给爪25a,该调节杆25借助支轴3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二制动靴16的所述腹板16a,在第二制动靴16的所述腹板16a与所述调节杆25之间设置有所述调整弹簧26。并且,所述调整弹簧26的弹簧力被设定成比所述复位弹簧19的弹簧力小。

根据这样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单元18,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通过所述轮缸17的动作而进行扩张动作时,在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因所述衬片15c、16c的磨损而扩张了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由于所述调整弹簧26的弹簧力,所述调节杆25绕所述支轴32的轴线转动,由此与所述调整齿轮23的转动相应地,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的有效长度被进行增加修正。

然而,鼓式制动装置11具备驻车制动杆34,该驻车制动杆34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于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中的第一制动靴15中的所述腹板15a,并且所述驻车制动杆34与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的一端部卡合。

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以在正视观察时一部分与第一制动靴15中的所述腹板15a重叠的方式上下延伸,该驻车制动杆34的上端部借助销35而与第一制动靴15中的所述腹板15a的上部连结,而且,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所具有的第一卡合部27a与该驻车制动杆34的上部卡合。

在车辆的驻车制动动作时,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以所述销35为支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被转动驱动,通过该驻车制动杆34的转动,使该制动靴16所具有的所述衬片16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方向的力经由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作用于第二制动靴16。进一步,当所述驻车制动杆34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被继续转动驱动时,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以与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的第一卡合部27a卡合的卡合点为支点转动,这次,第一制动靴15借助所述销35进行扩张动作,第一制动靴15的所述衬片15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即,所述驻车制动杆34进行动作而到达使得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的所述衬片15c、16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动作位置,在该状态下得到驻车制动状态。

当停止了对所述驻车制动杆34赋予转动驱动力时,所述驻车制动杆34与因所述复位弹簧19的弹簧力而向离开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方向进行动作的第一及第二制动靴15、16一起返回到非动作位置,驻车制动杆34被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

所述驻车制动杆34被电动致动器36所发挥的动力而转动驱动,由所述电动致动器36牵引或松开的制动线缆37能够通过该制动线缆37的牵引而转动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以将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撑杆24按压到第二制动靴15的所述腹板15a,从而得到驻车制动状态,并且能够松开该制动线缆37而解除驻车制动状态,制动线缆37与所述驻车制动杆34的下部连接。

一并参照图4及图5,所述电动致动器36具备:丝杠轴38,其与所述制动线缆37连结;致动器壳体39,其以能够使该丝杠轴38在其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轴38;电动马达40,其正反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以及运动转换机构41,其夹设在所述电动马达40与所述丝杠轴38之间且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中,能够将由该电动马达40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丝杠轴38的直线运动,通过所述电动马达40的旋转方向变化,对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而得到的驻车制动状态与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而得到的驻车制动解除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丝杠轴38的所述制动线缆37侧的端部同轴地设置有有底的连结孔42,所述制动线缆37的所述电动致动器36侧的端部被插入所述连结孔42中。而且,在所述连结孔42的开口端附近,在所述丝杠轴38的外周形成有环状槽4,在所述制动线缆37插入在所述连结孔42中的状态下,以所述丝杠轴38的一部分咬入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式压紧所述环状槽43,由此,所述丝杠轴38与所述制动线缆37连结。

所述制动线缆37从安装于所述背板13的所述电动致动器36被引出到所述背板13内,固定安装于该制动线缆37的另一端部的卡合片44与所述驻车制动杆34的下端部卡合。

所述电动致动器36通过所述电动马达40的旋转方向变化来切换以下状态:如图5中所示,为了将所述驻车制动杆34驱动向动作位置侧而使所述丝杠轴38向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的一侧移动的状态;以及如图2和图4中所示,为了使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到所述非动作位置侧而使所述丝杠轴38向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的一侧移动的状态。

线缆引导件51通过一对铆钉52与所述固定块21一起安装在所述背板13的下部,该线缆引导件51在与该背板13的下部之间夹着所述固定块21。在该线缆引导件51,如图2所明示以具有大致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引导所述制动线缆37的引导部51a。

一并参照图6,所述致动器壳体39构成为包括:壳体主体47,其一体地具有第一及第二收纳筒部45、46;第一罩部件48,其与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结合;以及第二罩部件49,其从与第一罩部件48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主体47结合。

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以在一端侧设置有支承壁部45a的方式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所述支承壁部45a的中央部同轴地形成有嵌合孔50。第二收纳筒部46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侧方,以使一端部开放且另一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端壁部46a封闭的方式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所述端壁部46a的中央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使所述丝杠轴38贯通的圆筒状的支承筒部46b。

在所述电动马达40的马达壳体53的轴向一端部突出设置有将马达轴54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圆筒状的第一轴承部53a,所述马达轴54的一端部贯通所述第一轴承部53a并从所述马达壳体53的一端部突出,在所述马达壳体53的轴向另一端部突出设置有将所述马达轴54的另一端部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有底圆筒状的第二轴承部53b。

该电动马达40以使所述第一轴承部53a与所述壳体主体47的所述嵌合孔50嵌合并且使所述马达壳体53的一端部与所述支承壁部45a抵接的方式收纳于第一收纳筒部45中,所述电动马达40以使该电动马达40的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所述马达壳体53的设置有所述第二轴承部53b的一侧的另一端部)面向外部的方式收纳于第一收纳筒部45。

所述第一罩部件48一体地具有:盖部48a,其覆盖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内的所述电动马达40的从第一收纳筒部45面向外部的部分,并与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结合;以及连接器部48b,其配置有与所述电动马达40相连的端子55(参照图3),连接器部48b从所述盖部48a向侧方突出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侧方,在所述电动马达40的所述第二轴承部53b与所述盖部48a之间夹设有波形垫片56。

所述盖部48a形成为向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侧开放的碟状,在该盖部48a的开放端形成有环状凹部58,该环状凹部58与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收纳筒部45同轴。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部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环状凹部58嵌合的环状的嵌合突部59。在所述嵌合突部59与所述环状凹部58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盖部48a和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相互粘接。由此,能够在绕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轴线的多个部位任意地选择所述连接器部48b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周向相对位置,所述连接器部48b相对于致动器壳体39的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变更所述连接器部48b的朝向。

第二罩部件49与所述壳体主体47之间形成齿轮室60,并通过粘接或熔接与所述壳体主体47结合。另外,所述运动转换机构41具备与所述丝杠轴38螺合的螺母61作为一个构成要素,并收纳在所述齿轮室60中。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41具备:驱动齿轮62,其设置于所述电动马达40的所述马达轴54;中间大径齿轮63,其与该驱动齿轮62啮合;中间小径齿轮64,其与该中间大径齿轮63一起旋转;被动齿轮65,其与该中间小径齿轮64啮合;以及所述螺母61,其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被动齿轮65连结,该螺母61与所述丝杠轴38螺合。另外,所述中间大径齿轮63及所述中间小径齿轮64一体形成,由与所述马达轴54及所述丝杠轴38平行的支轴66旋转自如地支承。

一并参照图7,所述螺母61形成为具有:大径圆筒部61a,其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内;向内凸缘部61b,其在与所述第二罩部件49相反的一侧从所述大径圆筒部61a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以及小径圆筒部61c,其与该向内凸缘部61b的内周缘相连,向与所述第二罩部件49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使所述丝杠轴38贯通。

在所述小径圆筒部61c的内周刻设有与所述丝杠轴38螺合的内螺纹67。另外,在所述小径圆筒部61c与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所述端壁部46a侧的端部之间夹装有球轴承68。该球轴承68的外圈68a被压入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所述螺母61的所述小径圆筒部61c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贯插于所述球轴承68的内圈68b。

一并参照图8,在所述大径圆筒部61a的外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突部70,在该环状突部7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例如四个部位,以将该环状突部70切开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缝隙71。另一方面,在所述被动齿轮65的内周的与所述缝隙71对应的多个部位,以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沿轴向较长地延伸的引导突部72,各引导突部72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缝隙71。即,所述被动齿轮65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并且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嵌装于所述螺母61的所述大径圆筒部61a的外周。

一并参照图9,所述致动器壳体39中的所述第二罩部件49由罩板部49a和有底筒状的筒部49b一体地连续设置而成,该罩板部49a以覆盖所述齿轮室60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47结合,该筒部49b以围绕所述丝杠轴38的方式从所述罩板部49a突出,内插部件74一体地具有的引导筒部74a被嵌入所述筒部49b,所述内插部件74被收纳、固定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内。

所述引导筒部74a形成为具有圆筒部分74aa和从该圆筒部分74aa呈放射状伸出的多个伸出部分74a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伸出部分74ab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分74aa的一条直径线上。另外,所述伸出部分74ab形成旋转限制槽75,该旋转限制槽75在沿着所述圆筒部分74aa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该所述第二罩部件49的所述筒部49b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引导筒部74a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

在所述内插部件74上一体地设置有:延长筒部74b,其与所述引导筒部74a相连并突入所述齿轮室60;多个例如两个安装臂部74c,其沿着所述第二罩部件49的所述罩板部49a的内表面从所述引导筒部74a的所述齿轮室60侧的端部向外侧伸出;以及一个支承臂部74d,其沿着所述罩板部49a的内表面从所述引导筒部74a的所述齿轮室60侧的端部向外侧伸出。

另外,在所述安装臂部74c的末端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向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侧突出的定位突部74e,所述安装臂部74c的末端部及所述定位突部74e被夹持在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和所述第二罩部件49的所述罩板部49a之间,由此所述内插部件74被收纳、固定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内。

另外,所述支轴66的两端部被支承在所述支承臂部74d的末端部和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所述支承壁部45a之间,所述支轴66将所述中间大径齿轮63及所述中间小径齿轮64支承为旋转自如。

关注图9,在所述内插部件74的所述引导筒部74a与所述丝杠轴38之间设有限制该丝杠轴38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单元73,该旋转限制单元73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旋转限制突部76b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所述旋转限制槽75构成,所述多个旋转限制突部76b在与所述制动线缆37相反的一侧设置于所述丝杠轴38的端部,并且从该丝杠轴38呈放射状地突出,所述多个旋转限制槽75形成于所述引导筒部74a,供这些旋转限制突部76b分别突入。

在与所述制动线缆37相反的一侧,在所述丝杠轴38的端部安装有帽76。该帽76是有底圆筒部76a和多个旋转限制突部76b一体设置而成的,所述有底圆筒部76a供所述丝杠轴38的所述端部嵌入,所述多个旋转限制突部76b以插入到所述内插部件74的引导筒部74a的所述旋转限制槽75的方式从所述有底圆筒部76a呈放射状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旋转限制突部76b沿着所述有底圆筒部76a的一条直径线从该有底圆筒部76a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另外,利用沿该一条直径线贯通所述丝杠轴38及所述有底圆筒部76a的销77将所述帽76固定在所述丝杠轴38上。由此,在与所述制动线缆37相反的一侧,在所述丝杠轴38的端部设置有从该丝杠轴38呈放射状突出的一对旋转限制突部76b,这些旋转限制突部76b突入到收纳、固定于致动器壳体39的内插部件74的所述旋转限制槽75,所述丝杠轴38能够在绕其轴线的旋转被阻止的状态下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

另外,所述丝杠轴38在为了将所述驻车制动杆34向动作位置侧驱动而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时,如图5所示,所述帽76向离开所述螺母61的一侧移动,在为了使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从所述动作位置向所述非动作位置侧返回而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时,如图4所示,所述帽76向接近所述螺母61的一侧移动。所述丝杠轴38向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向移动时的该丝杠轴38的移动端由于所述帽76与配设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内的固定位置的移动限制部74f抵接而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限制部74f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内插部件74的所述延长筒部74b的末端。即,所述移动限制部74f以从所述延长筒部74b的末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延长筒部74b的末端部。

另外,当所述丝杠轴38向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向移动时,如图10(a)所示,所述帽76与所述移动限制部74f抵接后,在所述电动马达40继续其动作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相对于停止了轴向移动的所述丝杠轴38旋转的螺母61向与所述球轴承68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向沿轴向移动,对应于该螺母61的轴向移动而被压缩的作为弹性部件的多个碟形弹簧80配置成介于所述螺母61和所述内插部件74之间。

在所述螺母61上,以朝向所述内插部件74侧开放的方式形成有由该螺母61的所述大径圆筒部61a及所述向内凸缘部61b规定的凹部81,所述碟形弹簧80被收纳在所述凹部81中。

在所述凹部81中收纳有多个所述碟形弹簧80和将这些碟形弹簧80夹在与所述螺母61的所述向内凸缘部61b之间的圆板状的保持架82。在所述凹部80的开口端侧,在所述螺母61上安装有用于阻止所述碟形弹簧80以及所述保持架82从所述凹部81脱离的保持部件83,该保持部件83形成为一体地具有与所述螺母61中的所述大径圆筒部61a的所述内插部件74侧的端部抵接的环板部83a、和与该环板部83a的内周相连且被压入到所述螺母61的所述大径圆筒部61a中的短圆筒部83b,所述短圆筒部83b的内径设定得比所述移动限制部74f的外径大,在所述内插部件74的所述延长筒部74b的侧壁上,为了容许所述保持部件83的移动而形成有将该延长筒部74b的侧壁的一部分切除而成的切口部84。

在此,在为了将所述驻车制动杆34从所述非动作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侧驱动而如图5所示地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时,所述保持架82的外周部通过与所述保持部件83的所述短圆筒部83b接触而阻止所述碟形弹簧80从所述凹部81脱离。另外,通过使所述丝杠轴38以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式移动,所述帽76如图10(a)所示地与所述移动限制部74f抵接后,在所述电动马达40继续其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停止了轴向移动的所述丝杠轴38旋转的螺母61向与所述球轴承68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向如图10(b)所示地沿轴向移动,根据该螺母61的轴向移动,保持架82与所述内插部件74的所述移动限制部74f抵接,所述碟形弹簧80在所述螺母61以及所述移动限制部74f之间被压缩,能够增大施加在电动马达40上的负荷。

在所述鼓式制动装置11的所述背板13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安装筒部85。在该安装筒部85上设有大径筒部85a和小径筒部85c,该大径筒部85a的一端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开放,该小径筒部85c在与该大径筒部85a的另一端之间隔着台阶部85b而与所述大径筒部85a同轴相连。另外,所述电动致动器36的致动器壳体39的第一罩部件48所具有的第二收纳筒部46插入到所述大径筒部85a内,安装在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外周的c形的挡圈88与形成在所述大径筒部85a的内周的卡定槽87卡合,由此,所述致动器壳体39被安装在所述安装筒部85上。

如上所述,通过将所述致动器壳体39安装在所述背板13的所述安装筒部85上,致动器壳体39被安装在所述背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所述连接器部48b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侧。另外,在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支承筒部46b的外周和所述丝杠轴38的一端部外周之间,设有覆盖所述丝杠轴38的从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突出的突出部的波纹状的保护罩89。

如图11所示,所述制动线缆37是多根线材92绞合而成束的部件,该制动线缆37为了得到驻车制动状态而如图11(a)的箭头90所示被牵引时,在图11(a)、(b)的箭头91所示的方向上产生扭转力。而且,此时的扭转力对所述丝杠轴38的作用方向、以及所述电动马达40为了从驻车制动状态切换到驻车制动解除状态而向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向动作时的所述螺母61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相同方向。

下面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运动转换机构41所具有的螺母61以能够在沿着所述丝杠轴38的轴线的方向上的被限制的范围内进行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丝杠轴38螺合,所述运动转换机构41能够将由电动马达40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与制动线缆37连结的丝杠轴38的直线运动,在致动器壳体39内的固定位置配设有移动限制部74f,该移动限制部74f限制所述丝杠轴38的朝向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而成为驻车制动解除状态的一侧的轴向移动端,作为弹性部件的碟形弹簧80夹设在收纳、固定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内的内插部件74和所述螺母61之间,使得在所述丝杠轴38向松开制动线缆37的一侧进行轴向移动时,随着固定在该丝杠轴38上的帽76与所述移动限制部74f抵接后的所述螺母61的轴向移动,所述碟形弹簧80被压缩,因此,通过压缩所述碟形弹簧80,能够增大施加在电动马达40上的负荷。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电动马达40,能够防止构成运动转换机构41的部件陷入锁止状态。而且,由于螺母61能够相对于丝杠轴38沿轴向相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驻车制动解除动作时的动作声的产生,进而,由于碟形弹簧80设置在收纳、固定于致动器壳体39的内插部件74与螺母61之间,因此也不会使致动器壳体39的强度增大到必要以上。

另外,由于所述移动限制部74f以使所述碟形弹簧80介于所述移动限制部74f与所述螺母61之间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内插部件74上,因此使得碟形弹簧80介于一体地设置在内插部件74上的移动限制部74f与螺母61之间,从而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且能够简化致动器壳体39的内部结构。

而且,由于弹性部件是碟形弹簧80,所以能够减小为了配置碟形弹簧80而需要在致动器壳体39内确保的空间,能够实现致动器壳体39的小型化。

另外,所述制动线缆37是以在被牵引的状态下产生扭转力的方式将多个线材92绞合而成的,该扭转力对所述丝杠轴38的作用方向与松开所述制动线缆37时的所述螺母61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因此,在为了得到驻车制动状态而旋转螺母61时,即使所述丝杠轴38随着螺母61的旋转而转动到图9的点划线所示的转动位置a,从而旋转限制突部76b与旋转限制槽75的侧面抵接,由所述制动线缆37产生的扭转力也以所述旋转限制突部76b从旋转限制槽75的侧面离开的方向作用于所述丝杠轴38。因此,当丝杠轴38沿轴向移动以牵引制动线缆37而成为驻车制动状态时,能够抑制构成旋转限制单元73的部件、即内插部件74的引导筒部74a与帽76的所述旋转限制突部76b强烈接触,能够减小滑动阻力并减小电动马达40的驱动转矩,也能够降低所述引导筒部74a和所述帽76的磨损。

另外,在维持驻车制动状态的状态下,通过来自所述制动线缆37的扭转力,所述旋转限制突部76b返回到图9的点划线所示的转动位置b附近,在从驻车制动状态向驻车制动解除状态切换时,即使通过螺母61的反方向的旋转,所述帽76的旋转限制突部76b到达所述转动位置b而与所述内插部件74的所述旋转限制槽75的侧面接触,也能够避免帽76及内插部件74强烈地碰撞而抑制撞击声的产生,实现动作声的降低。

另外,所述旋转限制单元73由多个旋转限制突部76b和多个旋转限制槽75构成,所述多个旋转限制突部76b设置在所述丝杠轴38的与所述制动线缆37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从该丝杠轴38呈放射状地突出,所述多个旋转限制槽75以使这些旋转限制突部76b分别突入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内插部件74上,因此在丝杠轴38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限制该丝杠轴38的旋转,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动作声。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而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也可以不在致动器壳体内收纳、固定内插部件,而在致动器壳体上形成旋转限制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