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制冷循环装置及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638450发布日期:2021-04-09 20:5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制冷循环装置及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具备带吸音构件的配管的制冷循环装置及将吸音构件安装于配管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吸音构造体。该吸音构造体具有如下结构:无机纤维材质织布和由无机纤维材质集成体构成的隔热垫相邻地层叠配置在车辆用排气管等覆盖对象物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83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在覆盖对象物上适当涂敷粘接剂后层叠配置无机纤维材质织布,接着适当涂敷粘接剂后层叠配置隔热垫,从而制作专利文献1的吸音构造体。在覆盖对象物与无机纤维材质织布之间不存在空间,覆盖对象物与无机纤维材质织布相互紧贴。另外,在无机纤维材质织布与隔热垫之间不存在空间,无机纤维材质织布与隔热垫相互紧贴。因此,吸音构造体的吸音性能依赖于无机纤维材质织布及隔热垫的厚度。因此,存在难以提高吸音构造体的吸音性能的课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性能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制冷循环装置及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具备使流体流通的流体配管和使用纸浆类纤维形成并以覆盖所述流体配管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吸音构件,在所述流体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吸音构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带吸音构件的配管。

本发明的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为:以覆盖使流体流通的流体配管的外周的方式将使用纸浆类纤维形成的吸音构件卷起,以在所述流体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吸音构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将维持所述吸音构件的形状的罩构件安装于所述吸音构件的外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利用吸音构件将声能转换为热能,还能够利用制冷剂配管与吸音构件之间的间隙将声能转换为热能。因此,能够使透过制冷剂配管而放射的声音的声能有效地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带吸音构件的配管的吸音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ii-ii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其他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透过音的频率分布的例子的图表。

图6是示出各种吸音材料的吸音特性的图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viii-viii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及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的左右方向表示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延伸方向。图2是示出图1的ii-ii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具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10和以覆盖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吸音构件20。制冷剂配管10是使流体流通的流体配管的一例。制冷剂配管10是金属制的圆管。制冷剂配管10构成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吸音构件20设置成包围制冷剂配管10的整个周向。吸音构件20不经由隔热材料等而直接覆盖制冷剂配管10。在吸音构件20中,从制冷剂配管10放射的声音的声能被转换为热能。在制冷剂配管10与吸音构件20之间形成有间隙24。在间隙24中,与吸音构件20同样地,将从制冷剂配管10放射的声音的声能转换为热能。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在吸音构件20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的状态下在市场上流通。

吸音构件20是为了降低从制冷剂配管10放射的制冷剂音而设置的。吸音构件20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体或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上所需的位置。例如,吸音构件20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0内的声音的疏密波成为“密”的部分。

以纸浆类纤维材料为主成分制作吸音构件20。纸浆类纤维材料由纸浆类纤维缠绕而成的纤维集合体形成。以纤维直径成为10μm左右且纤维长度成为100μm左右的方式加工各纸浆类纤维。

吸音构件20原本成形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带状。吸音构件20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缘部21a、21b。带状的吸音构件20以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成为u字形的方式弯曲。缘部21a及缘部21b以缘部21a的内周面21a1与缘部21b的内周面21b1相互面对的方式重叠。重叠的缘部21a及缘部21b在缝合部22相互固定。通过用尼龙材料的线缝合缘部21a及缘部21b而形成缝合部22。通过在吸音构件20弯曲为截面u字形的状态下相互固定缘部21a及缘部21b,从而吸音构件20维持为扁平的管状的形状。在吸音构件20成形为中空的管状后,制冷剂配管10插拔自如地插入到吸音构件20的内周侧。由此,吸音构件20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制作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在制成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中,制冷剂配管10至少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吸音构件20滑动自如。

吸音构件20以缝合部22为边界,分为供制冷剂配管10插入的管状部23和缘部21a及21b。吸音构件20以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间隙24的方式相对于制冷剂配管10较大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吸音构件20的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的周长为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的周长的两倍以上。由此,能够在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与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之间形成更大的间隙24。另外,通过相对于制冷剂配管10较大地形成吸音构件20,从而能够对配管直径不同的制冷剂配管10使用共同的吸音构件20。并且,由于制冷剂配管10插拔自如地插入到吸音构件20的内周侧,所以能够将吸音构件20容易地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

在纸浆类纤维材料的各纤维的截面上形成有多个空气孔。在以往较多使用的无机纤维以及纸浆类以外的有机纤维的截面上不存在空气孔。因此,通过使用纸浆类纤维材料形成任意厚度的吸音构件20,从而能够保持将声能转换为热能的空气室。由此,在使用纸浆类纤维材料的吸音构件20中,能够得到比以往的吸音构件高的吸音率。另外,吸音构件20的形成材料也可以包含粘合剂材料。能够利用粘合剂材料保持形成在纸浆类纤维彼此之间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将声能转换为热能的空气层发挥功能。

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有时因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而产生结露。根据制冷剂配管10的设置环境,吸音构件20始终成为高湿度状态。若制冷剂配管10的表面的露水渗透到吸音构件20中,则也有时会产生霉。因此,为了防止水分向吸音构件20渗透,也可以在吸音构件20的内周侧的表面形成疏水层。疏水层由pp或pe等的树脂膜形成。疏水层的厚度优选20μm以下,例如设为5μm~20μm。这是因为,当疏水层的厚度比20μm厚时,声波从制冷剂配管10向吸音构件20的入射被遮挡,有时在特别需要声能的衰减的高频频带不能得到吸音效果。因此,在吸音构件20的表面形成疏水层的制造工艺中,为了能够防止声波向吸音构件20的入射被疏水层遮挡,始终进行疏水层的膜厚的成形管理。吸音构件20的形成材料也可以包含抗霉材料。由此,即使吸音构件20吸收水分,也能够抑制霉的产生。

通过将吸音构件20成形为中空的管状,从而吸音构件20向制冷剂配管10的安装变得容易。通过利用缝纫机缝制将缘部21a、21b彼此固定,从而吸音构件20维持为管状的形状,所述缝纫机缝制使用尼龙材料的线。如上所述,有时在制冷剂配管10上产生结露。因此,当吸音构件20的缘部21a、21b彼此的固定使用订书机的针这样的金属构件时,有时金属构件会生锈。另外,由于纸浆类纤维材料不会热熔融,所以难以通过热熔敷将缘部21a、21b彼此固定。并且,在利用溶剂等粘接吸音构件20的缘部21a、21b彼此的情况下,当粘接面的溶剂与制冷剂配管10接触时,成为使制冷剂配管10腐蚀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尼龙材料的线的缝合来固定缘部21a、21b彼此。通过使用缝合,从而能够在较短的处理时间可靠地将缘部21a、21b彼此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固定。另外,尼龙材料的线不会给制冷剂配管10带来不良影响,且难以老化。因此,能够提高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耐久性。并且,通过使用尼龙材料的线,在对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实施弯曲加工时,能够防止线因应力而断裂或解开。

在吸音构件20的缝合中,使用能够比直线缝制(straightstitching)更牢固地缝合的“卷边缝制(rollstitching)”或“连锁缝制(interlockstitching)”。特别是,通过使用将吸音构件20的缘部21a、21b缝入的卷边缝制,从而难以产生吸音构件20的散开,并且吸音构件20的强度提高。

有时根据需要以任意的长度切断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在切断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时,不仅切断制冷剂配管10,也切断吸音构件20。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缝合,从而能够防止在吸音构件20的切断面产生散开。

通常,为了与外部空气的隔热,制冷剂配管10等流体配管大多被隔热材料覆盖。隔热材料使用发泡聚氨酯等发泡材料。在发泡材料的内部,多个气泡相互独立地存在。因此,发泡材料的吸音性能极低。另外,由于加工后的发泡材料的表面较硬,所以在发泡材料的表面难以产生声音的入射而产生声音的反射。因此,在发泡材料中几乎不进行吸音本身。

另外,由于材料的性质,发泡聚氨酯会发生水解。因此,由发泡聚氨酯构成的隔热材料存在如下问题:因持续接收配管的结露水而随着时间经过而分解。

现行的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43w/(m·k),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吸音构件20的导热系数为0.036w/(m·k)左右。即,吸音构件20具有比现行的隔热材料高的隔热性能。因此,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吸音构件20代替现行的隔热材料覆盖流体配管,从而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吸音效果,也能够得到比现状高的隔热效果。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本变形例的吸音构件20具有分别成形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带状的两片吸音构件25、26。吸音构件25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缘部25a、25b。吸音构件26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缘部26a、26b。缘部25a及缘部26a以缘部25a的内周面25a1与缘部26a的内周面26a1相互面对的方式重叠,并在缝合部22a相互固定。缘部25b及缘部26b以缘部25b的内周面25b1与缘部26b的内周面26b1相互面对的方式重叠,并在缝合部22b相互固定。缝合部22a及缝合部22b均通过用尼龙材料的线缝合吸音构件25和吸音构件26而形成。在吸音构件20中的缝合部22a与缝合部22b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配管10插入的管状部23。在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的周长为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的周长的两倍以上。由此,能够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更大的间隙24。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结构的其他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成形为带状的吸音构件20弯曲为截面c字形。缘部21a及缘部21b以缘部21a的内周面21a1与缘部21b的内周面21b1相互面对的方式重叠,并在缝合部22相互固定。通过用尼龙材料的线缝合缘部21a和缘部21b,从而形成缝合部22。在吸音构件20形成有供制冷剂配管10插入的管状部23。在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的周长为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的周长的两倍以上。由此,能够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管状部23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更大的间隙2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具备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10和使用纸浆类纤维形成并以覆盖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吸音构件20。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有间隙24。在此,制冷剂是流体的一例。制冷剂配管10是流体配管的一例。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利用形成于吸音构件20的空气室及空气层将声能转换为热能,还能够利用制冷剂配管10与吸音构件20之间的间隙24将声能转换为热能。因此,能够使透过制冷剂配管10而放射的声音的声能有效地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吸音性能。另外,即使不使吸音构件20的厚度过厚,也能够提高吸音性能,所以能够削减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中,在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的周长为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的周长的两倍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确保更大的间隙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中,吸音构件20具有一对缘部21a、21b。吸音构件20以一对缘部21a、21b各自的内周面21a1、21b1彼此相互面对的方式弯曲。一对缘部21a、21b相互固定。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吸音构件20维持为扁平的管状的形状,所以能够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可靠地确保间隙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中,一对缘部21a、21b用尼龙材料的线缝合。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较短的处理时间可靠地使吸音构件20的形状成为管状,并且能够提高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中,制冷剂配管10插拔自如地插入到吸音构件20的内周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吸音构件20容易地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

以往,为了降低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声音,采取了用金属制的隔音构件覆盖制冷剂配管的周围或用橡胶制的防振构件覆盖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或整体的手段。然而,能够用这些手段降低的声音限于在室内机或室外机等的框体内从一部分配管放射的振动音。例如,在使用防振构件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制冷剂配管的表面振动时的振动振幅,所以能够使从制冷剂配管表面放射的振动音的振动能量衰减。在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制冷剂音中,除了因制冷剂配管本身的振动而放射的振动音以外,还有从制冷剂配管的内部透过制冷剂配管而放射的透过音。在使用隔音构件或防振构件的情况下,不能使从制冷剂配管的内部透过制冷剂配管而放射的透过音的声能衰减。

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透过音有时会受到在5khz以上的高频频带具有峰值频率成分的声音放射的影响。该声音放射的产生原因是制冷剂配管的面内振动。制冷剂配管的面内振动与制冷剂配管本身振动的情况不同,即使将防振构件安装于制冷剂配管,也不能够使之衰减。因此,在以往的防振构件中,无法对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透过音采取充分的声音放射对策。

图5是示出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透过音的频率分布的例子的图表。图5的横轴表示频率(hz),纵轴表示声压级响应(db)。如图5所示,当在制冷剂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为液相状态的情况下,在透过音的频率分布中,在1khz~3khz的可听频带产生一个或多个峰值成分。1khz~3khz的频带是在液相状态下容易产生的频率成分。当在制冷剂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为气相状态的情况下,在透过音的频率分布中,在5khz~7khz的可听频带产生一个或多个峰值成分。5khz~7khz的频带是在气相状态下容易产生的频率成分。当在制冷剂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为二相状态的情况下,在透过音的频率分布中,在3khz~5khz的可听频带及10khz以上的超声波频带产生多个峰值成分。在可听频带产生的峰值成分是气相状态下的峰值成分与液相状态下的峰值成分的差值所导致的频率成分,是通过与配管的疏密波的耦合而将声压放大后的频率成分。在超声波频带产生的峰值成分是在配管内产生的空化噪声。该峰值成分的频率根据配管内的气相即泡的状态而复杂地变化。在产生多个峰值成分的情况下,也产生由波动现象导致的差分音(differentialsound)或因多个峰值成分的影响而成为和音音质的制冷剂音。这些声音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时产生。因此,当在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在夜间产生制冷剂音时,会对正在室内就寝的用户带来不适感。

图6是示出各种吸音材料的吸音特性的图表。图6的横轴表示频率(hz),纵轴表示吸音率(-)。如图6所示,在1khz以上的频带中,纸浆类纤维吸音材料的吸音率比膜吸音材料、毡类无纺布及发泡材料类吸音材料中的任一种的吸音率高,且大致恒定而不受频率影响。由此,可知:使用纸浆类纤维材料形成的吸音构件20对于在1khz以上的频带具有峰值的透过音具有优异的吸音特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能够使从制冷剂配管10的内部向制冷剂配管10的外部放射的透过音有效地衰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基于制冷剂配管10的防振构造的振动音对策以外,还能够采取从制冷剂配管10放射的透过音的对策。因此,能够采用从制冷剂配管10放射的全部制冷剂音的对策。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及吸音构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的左右方向表示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的延伸方向。图8是示出图7的viii-viii截面的剖视图。如图7及图8所示,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具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10、以覆盖制冷剂配管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吸音构件20以及以覆盖吸音构件20的更外周的方式设置的罩构件30。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有间隙24。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的周长例如为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的周长的两倍以上。

以纸浆类纤维材料为主成分形成吸音构件20。纸浆类纤维材料由纸浆类纤维缠绕而成的纤维集合体形成。以纤维直径成为10μm左右且纤维长度成为100μm左右的方式加工各纸浆类纤维。吸音构件20成形为带状,并以隔着间隙24包围制冷剂配管10的整个周向的方式卷起。吸音构件20不经由隔热材料等而直接覆盖制冷剂配管10。要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复原力作用于卷起的吸音构件20。然而,吸音构件20的向原来的形状的复原被设置于外周侧的罩构件30阻止。其结果是,卷起的吸音构件20与罩构件30的内周面紧贴,吸音构件20的形状被罩构件30维持。吸音构件20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体或制冷剂配管10的延伸方向上所需的位置。另外,罩构件30设置于吸音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或吸音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所需的位置。

罩构件30是铝或不锈钢等金属制,具有网状构造或冲压金属构造。罩构件30以通过人的力而变形且当除去该力时维持变形后的形状这种程度的硬度形成。罩构件30形成为厚度2mm以下,例如厚度1~2mm左右,以便能够用剪刀等切断为所需的长度。罩构件30成形为带状,并以覆盖吸音构件20的外周的方式卷起。罩构件30具有如下功能:维持吸音构件20的形状,并且相对于制冷剂配管10固定吸音构件20使得吸音构件20不从制冷剂配管10脱落。

在将吸音构件20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时,首先,以覆盖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的方式卷起吸音构件20。然后,以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间隙24的方式将罩构件30安装于吸音构件20的外周。以覆盖吸音构件20的外周的方式用作业人员的力卷起罩构件30。即使除去作业人员的力,卷起的罩构件30也维持形状。因此,也利用罩构件30维持吸音构件20的形状。由此,罩构件30安装于吸音构件20的外周。在制冷剂配管10与吸音构件20之间形成间隙24。吸音构件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制冷剂配管10接触。吸音构件20及罩构件30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罩构件30通过人的力而变形,所以即使不使用特别的工具也能够安装罩构件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工序中途或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后等,将吸音构件20新安装于已经安装的制冷剂配管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直管状的制冷剂配管10安装有吸音构件20及罩构件30,但吸音构件20及罩构件30也能够安装于实施弯曲加工而成的曲管状的制冷剂配管1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吸音构件20的安装方法为:以覆盖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的方式将使用纸浆类纤维形成的吸音构件20卷起,以在制冷剂配管10的外周面10a与吸音构件20的内周面23a之间形成间隙24的方式,将维持吸音构件20的形状的罩构件30安装于吸音构件20的外周。在此,制冷剂是流体的一例。作为流体,不仅能够使用制冷剂,也能够使用水或载冷剂等液体,也能够使用气体。制冷剂配管10是流体配管的一例。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相对于已经安装于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配管10在后安装吸音构件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使用双面胶带、粘接材料及捆扎带等,也能够将吸音构件20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吸音构件20向制冷剂配管10的安装,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制冷剂配管10与吸音构件20之间的间隙24。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利用形成于吸音构件20的空气室及空气层将声能转换为热能,还能够利用制冷剂配管10与吸音构件20之间的间隙24将声能转换为热能。因此,能够使透过制冷剂配管10而放射的声音的声能有效地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吸音构件20安装于制冷剂配管10而成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的吸音性能。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200,例示了空调机。如图9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0具有室外机201和室内机202。在室外机201的框体中,收容有压缩机210、未图示的室外热交换器及电子膨胀阀211等。在室内机202的框体中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212等。制冷循环装置200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210、室外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211及室内热交换器212呈环状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剂回路中,也可以设置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四通阀。室外机201与室内机202之间,经由延长配管220及延长配管221连接。延长配管220及延长配管221是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剂配管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或实施方式2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例如,延长配管220及延长配管221使用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室内机202内的制冷剂配管根据需要使用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或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例如,能够在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的安装较困难的部分,使用能在安装制冷剂配管10后安装吸音构件20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室外机201内的制冷剂配管也可以使用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或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实施方式1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00或实施方式2的带吸音构件的配管110。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运转时或制热运转时,使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声音的声能有效地衰减。因此,能够提高制冷循环装置200的静音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制冷剂配管,10a外周面,20吸音构件,21a、21b缘部,21a1、21b1内周面,22、22a、22b缝合部,23管状部,23a内周面,24间隙,25、26吸音构件,25a、25b、26a、26b缘部,25a1、25b1、26a1、26b1内周面,30罩构件,100、110带吸音构件的配管,200制冷循环装置,201室外机,202室内机,210压缩机,211电子膨胀阀,212室内热交换器,220、221延长配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