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6248发布日期:2019-09-21 02:2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多个摩擦接合元件,以至少在将第1摩擦接合元件和第2摩擦接合元件中的一者接合时将另一者分离的方式选择性地接合。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以在将第1摩擦接合元件和第2摩擦接合元件中的一者接合时将另一者分离的方式选择性地接合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公知有将前进用摩擦接合元件和倒车用摩擦接合元件选择性地接合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前进、倒车切换装置在具有行星齿轮的同时,还具有作为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用摩擦接合元件和倒车用摩擦接合元件,该前进用摩擦接合元件用于使从驱动源输入旋转的太阳轮与输出侧的齿圈直接连结,该倒车用摩擦接合元件用于使与小齿轮相结合的制动鼓固定于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13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述以往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而言,在各摩擦接合元件接合时,用于冷却各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的路径彼此独立地存在。

因此,在利用润滑油路径的润滑油温度来检测各摩擦接合元件的温度的情况下,存在温度传感器需要设置于各润滑油路径、相应地提高制造成本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在将第1摩擦接合元件和第2摩擦接合元件中的一者接合时将另一者分离的方式选择性地接合,减少经过各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路径,利用较少的温度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出流经各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的温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第1摩擦接合元件和第2摩擦接合元件在轴向上重叠且沿着径向配置为内外两层,

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外周位置配置有温度传感器,

形成有使两个摩擦接合元件冷却用的润滑油从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内侧沿着径向经过两个摩擦接合元件而到达温度传感器的润滑油路径。

发明的效果

对于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而言,在驱动力传递装置工作时,润滑油沿着润滑油路径依次流经第1摩擦接合元件、第2摩擦接合元件以及温度传感器。

因而,在将第1摩擦接合元件接合、将第2摩擦接合元件分离的第1驱动力传递状态下,温度传感器能够根据润滑油温度检测出第1摩擦接合元件的温度。另一方面,在将第2摩擦接合元件接合、将第1摩擦接合元件分离的第2驱动力伝传递状态下,温度传感器能够根据润滑油温度检测出第2摩擦接合元件的温度。

这样一来,在本发明中,将经过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路径设为一条,因此,利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就能够分别检测出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温度,减少所需的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FF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整体系统图。

图2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概要的结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所述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上述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润滑油路径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所述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前进时、倒车时以及空档时的前进离合器和倒车制动器的工作状态的工作说明图。

图6是FF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失效判断部的失效判断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路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路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形态。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结构。

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应用于图1所示的FF混合动力车辆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

该FF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分为“整体结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FF混合动力车辆的整体概要图。以下,基于图1说明装置的整体结构。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结构)

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结构具有:发动机1(驱动源)、电动发电机2(驱动源)(MG)、前进、倒车切换装置(驱动力传递装置)3、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终级减速机构5以及驱动轮6、6。

在发动机1的发动机输出轴11和电动发电机2的马达轴21之间夹装有根据所选择的行驶模式来控制接合/分离的第1离合器12。

电动发电机2是三相交流同步旋转电机,在基于正转矩指令进行动力运转时,通过将从蓄电池72输出的电力利用逆变器71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并进行施加,能够发挥马达功能。另一方面,在基于负转矩指令进行再生时,利用从驱动轮6、6(或者发动机1)输入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利用逆变器71将三相交流电转换为单向直流电并对蓄电池72充电,能够发挥发电机功能。

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是用于将向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输入的旋转方向在前进行驶时的正转方向和倒车行驶时的反转方向之间进行切换的机构。该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具有:图2所示的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30(以下、称为行星齿轮30)、前进离合器(第1摩擦接合元件)31以及倒车制动器(第2摩擦接合元件)32,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另外,利用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和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构成带式无级变速器CVT。

回到图1,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具有无级变速功能,该无级变速功能利用带接触径的变化使作为变速器输入轴40的输入转速和变速器输出轴41的输出转速的比值的变速比进行无级变化。公知该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具有:主带轮42、副带轮43以及带44。另外,主带轮42和副带轮43分别利用被导入主液压室45的主液压和被导入副液压室46的副液压进行使变速比变化的动作。

终级减速机构5是在对来自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变速器输出轴41的变速器输出旋转进行减速的同时赋予差动功能并传递到左右驱动轮6、6的机构。

另外,作为由驱动形式的不同而形成的模式,混合动力车辆具有电动车辆模式(以下、称为“EV模式”。)、混合动力车辆模式(以下、称为“HEV模式”。)以及驱动转矩控制模式(以下、称为“WSC(Wet Start Clutch的简称)模式”。)。

“EV模式”是使第1离合器12处于分离状态、只将电动发电机2作为驱动源的模式,具有马达驱动模式(马达动力运转)·发电机发电模式(发电机再生)。该“EV模式”例如是在要求驱动力较低、能够确保蓄电池SOC时所选择的。

“HEV模式”是使第1离合器12处于接合状态、将发动机1和电动发电机2作为驱动源的模式,具有马达辅助模式(马达动力运转)·发动机发电模式(发电机再生)·减速再生发电模式(发电机再生)。该“HEV模式”例如是在要求驱动力较高时、或者蓄电池SOC不足那样的时候所选择的。

“WSC模式”是如下模式:由于在驱动系统中不具有转矩变换器这样的旋转差吸收元件,使第2离合器(前进时是前进离合器31、倒车时是倒车制动器32)处于滑动接合状态,控制第2离合器的转矩传递容量。第2离合器的转矩传递容量以使经过第2离合器传递的驱动力成为表现为驾驶员的油门踏板操作量的要求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就像“HEV模式”选择状态下的起步时等那样,该“WSC模式”是在发动机转速低于怠速转速的区域时所选择的。

(控制系统结构)

作为控制系统,具有混合动力控制模块(HCM)100、CVT控制单元(CVTOU)110、马达控制单元(MCU)120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ECU)130。另外,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和各控制单元110、120、130借助可以彼此进行信息交换的CAN通信线150相连接。

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用于管理车辆整体的能量消耗,并且担负着使车辆以最高效率行驶的综合控制功能。该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输入来自油门踏板开度传感器101、车速传感器102以及温度传感器9等的信息、以及借助CAN通信线输入所需信息。

CVT控制单元110除了进行管路压力控制、变速液压控制、前进、倒车切换控制等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液压控制以外,还借助液压控制单元140进行上述第1离合器12的接合分离以及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的切换。

马达控制单元120基于来自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的控制指令,向逆变器71输出目标动力运转指令(正转矩指令)或者目标再生指令(负转矩指令)。另外,将通过检测马达施加电流值等而获得的实际马达驱动转矩信息或者实际发电机制动转矩信息输送到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

发动机控制单元130基于来自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的控制指令,向发动机控制执行器10输出驱动指令。另外,将根据发动机1的转速、燃料喷射量等获得的实际发动机驱动转矩信息输送到混合动力控制模块100。

(前进、倒车切换装置)

接着,说明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

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在将驱动源侧的输入轴30a的旋转向驱动轮侧的与变速器输入轴40相连结的输出轴30b传递的同时,还使该旋转方向正转和反转地进行传递。

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为了切换该旋转方向而具有图2所示的行星齿轮30。

如图2所示,该行星齿轮30具有太阳轮33、齿轮架34以及齿圈35。另外,齿轮架34形成为具有多组内外成对的小齿轮34a、34a的双小齿轮结构。

而且,太阳轮33借助输入轴30a与马达轴21相结合。另一方面,齿轮架34借助输出轴30b与变速器输入轴40相结合。

前进离合器31使齿轮架34和齿圈35相结合,另一方面,倒车制动器32将齿圈35固定于壳体36。另外,省略壳体36的详细说明,其用于收纳行星齿轮30和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

接着,基于图3,更详细地说明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的结构。

前进离合器31具有: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离合器从动盘毂31b、驱动盘31c以及从动盘31d。

如图2所示,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与齿圈35一体形成。而且,如图3所示,多个从动盘31d在轴向(图3的左右方向)可移动地沿着轴向并列设置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的内周。

离合器从动盘毂31b配置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的内径方向(图3的下方),夹装在从动盘31d之间的多个驱动盘31c在轴向可滑动地沿着轴向并列设置在离合器从动盘毂31b的外周。另外,也如图2所示,离合器从动盘毂31b与齿轮架34一体形成。

另外,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上形成有缸室31e,在该缸室31e内收纳有可沿着轴向滑动的离合器活塞31f。而且,通过将接合液压供给到缸室31e,使离合器活塞31f沿着轴向按压驱动盘31c和从动盘31d,而将前进离合器31摩擦接合。

而且,如图2所示,在该前进离合器31摩擦接合时,齿轮架34和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一起与齿圈35一体旋转。在该情况下,输入轴30a和输出轴30b、即、马达轴21和变速器输入轴40一对一地进行正转旋转。

倒车制动器32具有:罩体32a、驱动盘32b以及从动盘32c。

罩体32a固定于壳体36。

多个驱动盘32b以沿着轴向可移动的方式在轴向并列设置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的外周。

从动盘32c夹设在驱动盘32b之间,沿着轴向并列设置,沿着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罩体32a的内周。

而且,两个盘32b、32c配置在前进离合器31的两个盘31c、31d的外径方向的、即、配置在沿着轴向与两个盘31c、31d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罩体32a上形成有缸室32e,在该缸室32e内收纳有沿着轴向可滑动的制动器活塞32f。而且,通过将接合液压供给到缸室32e,使制动器活塞32f沿着轴向按压两个盘32b、32c,而将倒车制动器32摩擦接合。

如图2所示,在该倒车制动器32摩擦接合时,行星齿轮30的齿圈35和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一起固定于壳体36。在该情况下,变速器输入轴40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进行反向旋转。

回到图3,在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

该温度传感器9用于检测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温度,其配置在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外周位置,而且,与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沿着轴向重叠地配置在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外径方向。

而且,在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上形成有润滑油路径80,该润滑油路径80使冷却用的润滑油沿着径向串联经过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并且导向温度传感器9。

在形成该润滑油路径80时,也形成有分别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从动盘毂31b、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罩体32a的从动盘毂油孔31g、离合器鼓油孔31h、罩体油孔32g。

即、从动盘毂油孔31g、离合器鼓油孔31h分别配置于前进离合器31的配置有两个盘31c、31d的轴向范围的大致中央位置。另外,罩体油孔32g也以配置在从动盘毂油孔31g、离合器鼓油孔31h的外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从动盘毂油孔31g、离合器鼓油孔31h大致相同的轴向位置、即配置有两个盘32b、32c的轴向范围的大致中央位置。

因此,经过各油孔31g、31h、32g的润滑油路径80以沿着径向大致呈一条直线的方式形成。

图4概念性地表示该润滑油路径80。

如该图4所示,润滑油路径80是从设置于通过变速器输入轴40设置的润滑油路(省略图示)的润滑油排出口40a经由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到达温度传感器9的路径。

(前进、倒车切换控制)

如上所述,CVT控制单元110根据驾驶员的切换操作,在前进操作时,如图5所示,使前进离合器31接合,而使倒车制动器32分离。另外,在倒车操作时,使前进离合器31分离,而使倒车制动器32接合。而且,在空档操作时,使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均分离。

另外,对于CVT控制单元110而言,利用图6所示的失效判断部110a进行失效判断。该失效判断是用于实现对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的摩擦材料的保护的判断,在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的温度达到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高温的情况下,做出失效判断。

即、如上所述那样在WSC模式下,使前进离合器31或者倒车制动器32处于滑动接合状态。因此,如果该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则有时接合状态的前进离合器31或者倒车制动器32处于高温。在该情况下,失效判断部110a进行失效判断,例如,CVT控制单元110解除滑动接合状态,进行完全接合等失效保护处理。

而且,对于失效判断部110a而言,因为带有冗长性,所以如图6所示,并行进行根据温度传感器9的温度检测值的失效判断和基于推断温度的失效判断。该推断温度是基于设置于省略图示的油盘的温度传感器110b所检测到的油盘内检测温度而由温度推断逻辑部110c推断出来的接合状态下的前进离合器31或倒车制动器32的温度。

(作用的说明)

在说明实施方式1的作用时,首先,基于图7、图8说明与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

(第1比较例)

图7所示的第1比较例是这样的例子:前进离合器231和倒车制动器232配置为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结构相同,而且,在倒车制动器232的外周配置有温度传感器9。

在该第1比较例中,行星齿轮230具有太阳轮233、单一小齿轮234a、齿轮架234以及齿圈235。另外,用于支承前进离合器231的从动盘231d的离合器从动盘毂231b与太阳轮233相结合,用于支承驱动盘231c的离合器鼓231a与齿圈235相结合。而且,离合器鼓231a与附图外的输入轴30a相连结,并且,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缸室和离合器活塞相同的缸室231e和离合器活塞231f。

倒车制动器232的用于支承驱动盘232b的离合器从动盘毂232h与齿轮架234相结合。另外,从动盘232c支承于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罩体相同的罩体232a。而且,罩体232a具有缸室232e和离合器活塞232f。

在该第1比较例的情况下,因为利用壳体36支承温度传感器9,所以倒车制动器232与实施方式1一样由罩体32a来支承。另外,前进离合器231和倒车制动器232配置于其配置在轴向上稍微错位的不同位置。

因此,为了形成润滑油路径280,对于前进离合器231而言,从动盘毂油孔231g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从动盘毂231b,对于离合器鼓231a而言,在沿着轴向与从动盘毂油孔231g相同的位置设置有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鼓231a的离合器鼓油孔231j。

而且,对于倒车制动器232而言,从动盘毂油孔232g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从动盘毂232h,对于罩体232a而言,在沿着轴向与从动盘毂油孔232g相同的位置设置有沿着径向贯穿罩体232a的罩体油孔232j。

在这样的第1比较例中,利用润滑油路径280供给的冷却用润滑油从沿着径向经过前进离合器231的离合器鼓油孔231j朝向外径方向流动后,被离合器从动盘毂232h在附图上分成左右方向,只有其中一部分润滑油从从动盘毂油孔232g供给到倒车制动器232。

因此,倒车制动器232的润滑效率和冷却效率不足,此外,在利用温度传感器9进行温度检测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检测精度降低。

(第2比较例)

接着,说明图8所示的比较例。

该第2比较例与实施方式1一样,利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031a支承前进离合器031的从动盘031d和倒车制动器032的驱动盘032b。

另外,在该第2比较例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使前进离合器031和倒车制动器032这两者的轴向位置不同的方式配置前进离合器031和倒车制动器032。

另外,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031a上形成有缸室031e,在该缸室031e内设置有用于使前进离合器031接合的离合器活塞031f。

另外,在罩体032a上形成有缸室031e,在该缸室031e内设置有用于使倒车制动器032接合的离合器活塞031f。

而且,形成用于冷却前进离合器031的第1润滑油路径081的离合器鼓油孔031g沿着径向贯穿于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031a上的前进离合器031的设置位置。而且,在壳体036上,在离合器鼓油孔031g的径向的正面位置设置有第1温度传感器09a。

另外,形成用于冷却倒车制动器032的润滑油路径082的离合器鼓油孔032g沿着径向贯穿于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031a上的倒车制动器032的设置位置。而且,形成第2润滑油路径082的罩体油孔032g沿着径向贯穿于罩体032a上的倒车制动器032的设置位置、即离合器鼓油孔032g的外径方向位置。而且,在壳体036上,在罩体油孔032g的径向的正面位置设置有第2温度传感器09b。

因此,在该第2比较例中,冷却用的润滑油经由第1润滑油路径081和第2润滑油路径082这两条路径并列地进行供给。

这样一来,在第2比较例中,因为第1润滑油路径081和第2润滑油路径082并列地形成,所以润滑效率差,另外空间效率也低。

此外,需要分别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09a和第2温度传感器09b独立地检测前进离合器031的温度和倒车制动器032的温度,导致成本上升。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1的作用。

(前进时)

在前进起步时,前进离合器31接合,倒车制动器32分离。此时,润滑油经由润滑油路径80进行循环,对于夹设在该润滑油路径80的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而言,因为只有前进离合器31接合,所以由温度传感器9检测出的润滑油温度表示前进离合器31的温度。

(倒车时)

在倒车起步时,前进离合器31分离,倒车制动器32接合。此时,润滑油经由润滑油路径80进行循环,对于夹设在该润滑油路径80的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而言,因为只有倒车制动器32接合,所以由温度传感器9检测出的润滑油温度表示倒车制动器32的温度。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对于实施方式1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而言,能够获得下述所列举出的效果。

(1)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

其是如下驱动力传递装置:在输入轴30a和输出轴30b之间具有多个摩擦接合元件,能够形成作为第1驱动力传递状态的前进状态和作为第2驱动传递状态的倒车状态,该第1驱动力传递状态是使作为第1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离合器31接合而使作为第2摩擦接合元件的倒车制动器32分离的状态,该第2驱动传递状态是使作为第1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离合器31分离而使作为第2摩擦接合元件的倒车制动器32接合的状态,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在轴向上重叠且沿着径向配置为内外两层,

在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外周位置配置有温度传感器9,

形成有使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冷却用润滑油从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内侧沿着径向经过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而到达温度传感器9的润滑油路径80。

因为只形成一条用于冷却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路径80,所以与像比较例那样润滑路径分叉、形成多条润滑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润滑效率提高。

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利用一个温度传感器9分别检测出选择性接合的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温度。由此,与需要多个温度传感器9的第2比较例相比,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并且与第1比较例相比,能够使检测精度提高。

(2)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温度传感器9配置于沿着轴向与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重叠的位置。

因此,与将温度传感器9的位置配置在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外周位置且沿着轴向不重叠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较高的温度检测精度。

(3)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失效判断部110a,其用于判定与作为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这两者的温度相关的安全性,

该失效判断部110a并列进行基于温度传感器9的检测温度的第1判断和基于第2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第2判断,该第2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作为与润滑油路径不同的位置的油盘(省略图示)的润滑油温度。

因此,即使两个系统的失效判断中的一者产生不良,失效判断也能够继续进行,能够实现失效判断以及基于该失效判断的保护系统的精度提高。

(4)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其在内周支承作为两个摩擦接合元件中的配置于内侧的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离合器31的离合盘(从动盘31d),而在外周支承作为两个摩擦接合元件中的配置于外侧的摩擦接合元件的倒车制动器32的离合盘(驱动盘32b),

在该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的轴向上的设置有离合盘(从动盘31d,驱动盘32b)的位置,设置有沿着径向贯穿该兼用作从动盘毂并形成润滑油路径的离合器鼓油孔31h。

因此,能够将形成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之间的润滑油路径80的部分设为一条路径,与像第1比较例那样在两个构件上形成油孔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润滑油路径的分散,且提高温度的检测精度。

(5)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输入轴30a以可从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发电机2侧输入驱动力的方式与电动发电机2相连结,另一方面,输出轴30b以可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车辆的驱动轮侧的变速器输入轴40的方式与变速器输入轴40相连结,

在输入轴30a和输出轴30b之间具有行星齿轮30,

将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设置为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该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通过进行行星齿轮30的旋转要件的固定和分离,在作为第1驱动力传递状态的前进时,使输入轴30a和输出轴30b这两者的旋转方向为同一方向,在作为第2驱动力传递状态的倒车时,使输入轴30a和输出轴30b这两者的旋转方向相反。

采用使两个摩擦接合元件选择性地接合和分离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能够获得上述(1)~(4)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于在驱动力传递系统中不具有流体接头的结构而言,在起步时,作为WSC模式,使在前进时和倒车时选择性地接合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3的前进离合器31或者倒车制动器32滑动。

此时,前进离合器31或者倒车制动器32发热,因此,为了确保它们的耐久性,需要利用温度传感器9来检测温度,以防止它们处于过度加热状态。

因此,在利用温度传感器9来进行前进离合器31和倒车制动器32的温度检测时,使上述(1)~(4)的效果有效。

(6)作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行星齿轮30具有:与输入轴30a相连结的太阳轮33、与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相连结的齿圈35以及与输出轴30b相连结的齿轮架34,

作为第1摩擦接合元件的前进离合器31设置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和齿轮架34之间,以使得在接合时将齿轮架34和齿圈35固定,

作为第2摩擦接合元件的倒车制动器32设置在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和设置于兼用作从动盘毂的离合器鼓31a的外周且固定于壳体36的罩体32a之间,以使得在接合时将齿圈35固定于壳体36,

在罩体32a上形成有罩体油孔32g,该罩体油孔32g在沿着轴向与离合器鼓油孔31h重叠的位置并沿着径向贯穿该罩体32a而形成润滑油路径80。

因此,在前进离合器31接合时,在行星齿轮30上固定齿轮架34和齿圈35,能够从输入轴30a向输出轴30b一对一地传递旋转。

另外,在倒车制动器32接合时,将齿圈35固定于行星齿轮30,能够与前进离合器31的接合时反转地从输入轴30a向输出轴30b传递旋转。

(实施方式2)

接着,基于图9说明实施方式2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该实施方式2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像第1比较例那样利用离合器鼓331a和离合器从动盘毂331b支承前进离合器331的驱动盘331c和从动盘331d。另外,是利用离合器从动盘毂332h和罩体332a支承倒车制动器332的驱动盘332b和从动盘332c的例子。

对于实施方式2而言,具有与第1比较例相同的行星齿轮330。

即、行星齿轮3030具有:太阳轮333、单一的小齿轮334a、齿轮架334以及齿圈335。另外,用于支承前进离合器331的从动盘331d的离合器从动盘毂331b与太阳轮333相结合,用于支承驱动盘331c的离合器鼓331a与齿圈335相结合。而且,离合器鼓331a与附图外的输入轴30a相连结,并且具有缸室331e和离合器活塞331f。

倒车制动器332的用于支承驱动盘332b的离合器从动盘毂332h与齿轮架334相结合。另外,从动盘332c支承于罩体332a,罩体332a具有缸室332e和离合器活塞332f。

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从动盘毂331b而形成的从动盘毂油孔331g和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鼓331a而形成的离合器鼓油孔331j在轴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而且,沿着径向贯穿离合器从动盘毂332h而形成的从动盘毂油孔332g和沿着径向贯穿罩体332a而形成的罩体油孔332j与从动盘毂油孔331g和离合器鼓油孔331j沿着轴向相同地配置。

而且,温度传感器9支承于壳体36,并且设置在沿着轴向与这些从动盘毂油孔331g、离合器鼓油孔331j、从动盘毂油孔332g以及罩体油孔332j相同的位置且外径方向位置。

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由从动盘毂油孔331g、离合器鼓油孔331j、从动盘毂油孔332g以及罩体油孔332j形成沿着径向经过前进离合器331和倒车制动器332而到达温度传感器9的润滑油路径380。

于是,在该实施方式2中,也如上述(1)所述那样,只形成一条用于冷却前进离合器331和倒车制动器332这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润滑油路径380。因此,与像比较例那样使润滑路径分叉、形成多条润滑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润滑效率提高。此外,能够利用一个温度传感器9分别检测出选择性接合的前进离合器331和倒车制动器332这两者的温度,能够在实现成本降低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如上述(2)所述那样,温度传感器9的位置配置于前进离合器331和倒车制动器332这两者的外周位置,而且,配置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温度检测精度。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对于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的发明主旨,设计的变更、追加等就是容许的。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应用在搭载有发动机和马达/发电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前进、倒车切换装置还能够应用于作为驱动源只搭载有发动机的发动机车、作为驱动源只搭载有马达/发电机的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力传递装置示出了前进、倒车切换装置,但只要具有多个摩擦接合元件,并且具有在一个摩擦接合元件接合时另一个摩擦接合元件分离的关系的第1摩擦接合元件和第2摩擦接合元件的装置,那么还能够应用于变速器等其他车辆用的动力传递装置、车辆以外的工业设备等的动力传递装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传感器的配置,示出了配置在两个摩擦接合元件(前进离合器、倒车制动器)的外周、而且配置在沿着轴向与两个摩擦接合元件(前进离合器、倒车制动器)重叠的位置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即、温度传感器只要位于两个摩擦接合元件的外周位置,即使位于沿着轴向与两个摩擦接合元件不同的位置,作为润滑油路径,通过从外侧的摩擦接合元件向轴向改变朝向,就能够形成一条润滑油路径。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3年3月11日向日本特许厅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7596主张优先权,并将其所有的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完全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