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节总成及其轮毂轴承、转向节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5667发布日期:2019-10-18 22:37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转向节总成及其轮毂轴承、转向节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节总成及其轮毂轴承、转向节壳体。



背景技术:

转向节总成包括轮毂法兰、轮毂轴承和转向节(knuckle)的壳体,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轮毂法兰与轮毂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轮毂轴承的主要作用是承载重量和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

将转向节总成组装至车辆之后,转向节壳体与车身固定连接,轮毂法兰与轮毂轴承的内圈转动。当车辆在急转弯或者急加速时,作用力会通过轮毂法兰传递至轮毂轴承的内圈,轮毂轴承的内圈再传递至轮毂轴承的外圈,最终通过轮毂轴承的外圈传递至转向节壳体,造成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发生相对转动,产生噪音。

因此,如何防止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节壳体,用于设置在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所述转向节壳体开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所述异形孔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第一轴向端面向第二轴向端面延伸,所述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圆弧段相交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所述第一点和所述第二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且过所述圆弧段的圆心的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上各点与所述圆心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或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围成凸多边形;

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适于设置所述轮毂轴承,以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转动。

可选地,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且所述直线段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还包括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轴向延伸的圆形孔,所述圆形孔与所述异形孔相连通,所述异形孔和所述圆形孔同时与所述轮毂轴承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异形孔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第一轴向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轴向端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轮毂轴承,能够与转向节壳体相配合,所述转向节壳体用于设置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包括:

外圈,所述外圈的外表面包括异形闭合面,所述异形闭合面沿所述外圈的轴向第一端面向轴向第二端面延伸,所述异形闭合面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圆弧段相交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所述第一点和所述第二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且过所述圆弧段的圆心的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上各点与所述圆心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或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围成凸多边形;

所述外圈适于与所述转向节壳体相配合,以防止所述外圈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转动。

可选地,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且所述直线段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外圈的外表面还包括环形闭合面,所述环形闭合面与所述异形闭合面相连接,所述环形闭合面和所述异形闭合面同时与所述转向节壳体的轮毂轴承安装孔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异形闭合面沿所述外圈的轴向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轴向第二端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节总成,包括:

前述的转向节壳体;

前述的轮毂轴承;

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异形闭合面与所述转向节壳体的异形孔的孔壁相配合,以阻止所述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用于设置在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所述转向节壳体开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所述异形孔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第一轴向端面向第二轴向端面延伸,所述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圆弧段相交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所述第一点和所述第二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且过所述圆弧段的圆心的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上各点与所述圆心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或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围成凸多边形;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适于设置所述轮毂轴承,以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转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所述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从而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当轮毂轴承的外圈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相对于转向节壳体的转动趋势时,受异形孔的影响,轮毂轴承的外圈的转动会受到限制,从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转动。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一方面,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牢固性,能够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因此能够高效的传递较大的扭矩,避免因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转动而产生噪声;另一方面,因转向节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方式为平面或者曲面配合,因此避免了在转向节壳体上开槽以使得轮毂轴承局部嵌入转向节壳体的凹槽内,从而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此种结构的配合也便于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之间的装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节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轮毂轴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轮毂轴承的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轴向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轮毂轴承的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轮毂轴承的外圈的轴向截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轮毂轴承的外圈的轴向截面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转向节壳体;2-异形孔;31-第一轴向端面;32-第二轴向端面;5-圆弧段;6-直线段;a-第一点;b-第二点;61-第一直线;62-第二直线;

100-轮毂轴承;10-外圈;20-异形闭合面;310-轴向第一端面;320-轴向第二端面;50-圆弧段;60-直线段;50’-曲面部;60’-平面部;510-第一直线;520-第二直线;610-第一平面;620-第二平面;a’-第一点;b’-第二点;o’-圆心;51-第一直线;52-第二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转向节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易发生相对转动。

为了防止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节壳体,用于设置在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所述转向节壳体开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所述异形孔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第一轴向端面向第二轴向端面延伸,所述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圆弧段相交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所述第一点和所述第二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且过所述圆弧段的圆心的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上各点与所述圆心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重合或所述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围成凸多边形;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适于设置所述轮毂轴承,以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转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所述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和直线段围成的闭合环,从而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当轮毂轴承的外圈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相对于转向节壳体的转动趋势时,受异形孔的影响,轮毂轴承的外圈的转动会受到限制,从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转动。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一方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牢固性,能够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因此能够高效的传递较大的扭矩,避免因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转动而产生噪声;另一方面,因转向节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方式为平面或者曲面配合,因此避免了在转向节壳体上开槽以使得轮毂轴承局部嵌入转向节壳体的凹槽内,从而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此种结构的配合也便于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之间的装卸。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涉及到的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考图1-图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节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转向节壳体的轴向截面的简图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1,用于设置在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所述转向节壳体1开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2,所述异形孔2沿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第一轴向端面31向第二轴向端面32延伸,所述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5和直线段6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圆弧段5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61,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61且过所述圆弧段5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62,所述第一直线61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6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第一直线61重合或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第一直线61围成凸多边形;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适于设置所述轮毂轴承,以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1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转向节壳体1,用于设置在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指的是转向节壳体1与轮毂轴承完成装配后,转向节壳体1设置于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

容易理解的是,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异形孔2,异形孔2指的是圆形以外的孔。

所述异形孔2沿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第一轴向端面31向第二轴向端面32延伸,可以是所述异形孔2沿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第一轴向端面31延伸至所述第二轴向端面32,也可以是指的是所述异形孔2沿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第一轴向端面31向所述第二轴向端面32延伸但未延伸至所述第二轴向端面32。即,轮毂轴承安装孔可以完全是异形孔2,当与轮毂轴承进行配合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完全与异形孔2的侧壁相接触配合,以阻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1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当然,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还可以包括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轴向延伸的圆形孔,所述圆形孔与所述异形孔2相连通,当与轮毂轴承进行配合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部分外表面与异形孔2的侧壁相接触配合,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其余外表面与圆形孔的侧壁相接触配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转向节壳体1上开设的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状可以为凸多边形,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1配合后,转向节壳体1的开设有异形孔2的部分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的配合面则为平面接触配合,从而转向节壳体1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转向节壳体1上开设的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状可以为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1配合后,转向节壳体1的开设有异形孔2的部分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的配合面则为曲面接触配合,且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成的闭合曲线为非圆形,从而转向节壳体1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状为由圆弧段5和直线段6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圆弧段5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61,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61且过所述圆弧段5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62,所述第一直线61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5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第一直线61重合,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1配合后,转向节壳体1的开设有异形孔2的部分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的配合面则为部分平面和部分曲面接触配合,从而转向节壳体1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异形孔2的轴向截面形状为由圆弧段5和直线段6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圆弧段5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61,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61且过所述圆弧段5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62,所述第一直线61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62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5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与所述第一直线61围成凸多边形,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1配合后,转向节壳体1的开设有异形孔2的部分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的配合面则为部分平面和部分曲面接触配合,从而转向节壳体1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直线段,既包括图2中的单条线段,也包括各端点顺序连接的多条线段,只要满足直线段与圆弧段有两个交点即可,如图3和图4所示。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壳体1,一方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牢固性,能够防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因此能够高效的传递较大的扭矩,避免因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转动而产生噪声;另一方面,因转向节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方式为平面或者曲面配合,因此避免了在转向节壳体上开槽以使得轮毂轴承局部嵌入转向节壳体的凹槽内,从而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此种结构的配合也便于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之间的装卸。

结合图1和图2参考图5,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直线段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直线段沿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周向均匀设置。容易理解的是,直线段对应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的平面,直线段的数量为2个,也即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上直线段所在的平面的数量为2个,两个平面相对设置。如此,当转向节壳体1与轮毂轴承配合后,结构更加稳定,配合更加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直线段的数量还可以为至少3个。

请参考图6-图8,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轮毂轴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轮毂轴承的外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轴向截面的示意图。

结合图6-图8,为了提高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1之间的配合牢固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毂轴承100,适于设置于转向节壳体的轮毂轴承安装孔,包括:

外圈10,所述外圈10的外表面包括异形闭合面20,所述异形闭合面20沿所述外圈10的轴向第一端面310向轴向第二端面320延伸,所述异形闭合面20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凸多边形、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或者由圆弧段50和直线段60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圆弧段50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510,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且过所述圆弧段50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520,所述第一直线510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50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重合或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围成凸多边形;

所述外圈10适于与所述转向节壳体相配合,以防止所述外圈10相对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轮毂轴承100适于设置于转向节壳体的轮毂轴承安装孔,指的是轮毂轴承与转向节壳体完成装配后,转向节壳体设置于轮毂轴承的径向外侧,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与轮毂轴承安装孔相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圈的外表面包括异形闭合面,异形闭合面指的是形状不为圆柱形的闭合面。

所述异形闭合面20沿所述外圈的轴向第一端面310向轴向第二端面320延伸,可以是所述异形闭合面20沿所述外圈10的轴向第一端面310延伸至所述轴向第二端面320(如图7所示),外圈10的外表面可以完全开设的是异形闭合面,所述异形闭合面沿所述外圈的轴向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轴向第二端面,当与转向节壳体进行配合后,转向节壳体的内环面完全与外圈10的异形闭合面20相接触配合,以阻止所述轮毂轴承100的外圈10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100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

当然,也可以是所述异形闭合面20沿所述外圈10的轴向第一端面310向所述轴向第二端面320延伸但未延伸至所述轴向第二端面320(如图9所示)。所述外圈的外表面还包括环形闭合面,所述环形闭合面与所述异形闭合面相连接,所述环形闭合面和所述异形闭合面同时与所述转向节壳体的轮毂轴承安装孔相配合。当与转向节壳体进行配合后,转向节壳体的部分内环面与外圈10的异形闭合面20相接触配合,转向节壳体的其余内环面与外圈10的圆柱形环面相接触配合。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异形闭合面20的轴向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配合后,外圈的异形闭合面与转向节壳体的配合面则为曲面接触配合,且轴向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的闭合曲线环的异形闭合面指的是外圈的外表面不包括平面,全部为曲面且非圆柱形环面的闭合面,从而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异形闭合面的轴向截面形状可以为凸多边形,则轮毂轴承100的外圈10与转向节壳体配合后,外圈的异形闭合面与转向节壳体的配合面则为平面接触配合,从而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参考图8至图1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异形闭合面20的轴向截面形状由圆弧段50和直线段60围成的闭合环,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圆弧段50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510,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510且过所述圆弧段50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520,所述第一直线510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50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重合或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围成凸多边形。

容易理解的是,图8是图7的轴向截面的示意图,所述异形闭合面20的轴向截面形状由圆弧段50和直线段60围成的闭合环,也即所述异形闭合面20包括曲面部50’和平面部60’,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圆弧段50相交于第一点a’和第二点b’,也即所述平面部60’与所述曲面部50’相交于第一直线510和第二直线520,所述第一点a’和所述第二点b’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510,也即所述第一直线510和所述第二直线520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610,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510且过所述圆弧段50的圆心o’的直线为第二直线520,也即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610且经过所述外圈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平面620,所述第一直线510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到所述第二直线520的距离,且所述直线段60上各点与所述圆心o’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弧段50的半径,也即所述第一平面610到所述第二平面620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平面部60’上各点到所述第二平面620的距离,且所述平面部60’上各点与所述外圈的内环面的同一轴向截面上的圆心的连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圈10的半径,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重合或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围成凸多边形,也即所述平面部60’围成的区域为平面或者凸多面体,则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配合后,外圈的异形闭合面与转向节壳体的配合面则为部分平面和部分曲面接触配合,从而转向节壳体的内表面与轮毂轴承的外圈的外表面为非同心圆,故而不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轮毂轴承,一方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轮毂轴承的外圈和转向节壳体之间具有牢固的连接强度,能够阻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因此能够高效的传递较大的扭矩,避免因轮毂轴承的外圈和转向节壳体相对转动而产生噪声;另一方面,因轮毂轴承的外圈与转向节壳体之间的配合方式为平面或者曲面配合,因此避免了在轮毂轴承的外圈上开槽以使得转向节壳体的内环面嵌入外圈的凹槽内,从而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配合可靠性;进一步地,此种结构的配合也便于轮毂轴承和转向节壳体之间的装卸。

结合图7参考图11,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直线段60与所述第一直线510重合且所述直线段60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直线段60沿所述转向节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也即所述平面部60’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平面部60’沿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均匀设置。如此,当轮毂轴承与转向节壳体配合后,结构更加稳定,配合更加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直线段的数量还可以为至少三个。

请参考图1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向节总成,包括:

前述的转向节壳体1;

前述的轮毂轴承100;

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10的异形闭合面与所述转向节壳体1的异形孔的孔壁相配合,以阻止所述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1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节总成,一方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转向节壳体1和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具有牢固的连接强度,能够阻止所述轮毂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转向节壳体在所述轮毂轴承的周向上的相对转动,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因此能够高效的传递较大的扭矩,避免因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外圈相对转动而产生噪声;另一方面,因转向节壳体与轮毂轴承的外圈之间的配合方式为平面或者曲面配合,因此避免了在转向节壳体上或者轮毂轴承的外圈上开槽以使得二者中的其中一者嵌入另一者的凹槽内,从而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转向节壳体和轮毂轴承的配合可靠性;进一步地,此种结构的配合也便于转向节壳和轮毂轴承之间的装卸。

虽然本发明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