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8259发布日期:2021-02-02 11: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 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领域使用的离合器主要包括摩擦式离合器、液力耦合器和电 磁离合器几种,而其中硅油离合器作为液力耦合器中的一种,因其具 有柔性传动功能、能够在动力机运行中通过调节离合器工作腔的充液 量而改变输出力矩和输出转速、减缓冲击和隔离扭振等功能,而被广 泛应用于汽车领域。
[0003]
公开号为cn10768748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硅油风扇离合器, 该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主动轴、与所述主动轴相连接的主动板、阀片 机构、与所述主动板相配合的从动板以及储油室,所述主动板上设置 有进油孔,所述储油室包括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板上的储油槽, 所述主动轴与所述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储油槽中设置有与所述进油 孔相连通的进油道,所述进油道沿离合器轴向方向延伸长度大于零。
[0004]
以及公开号为cn10701330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子硅 油风扇离合器,该汽车电子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前盖、壳体和贯穿设 置在壳体内的主动轴,主动轴上固定设置有主动板,壳体、前盖与主 动板组成啮合腔,特点是前盖和主动板之间设置有储油盖,储油盖与 主动板之间形成储油腔,主动板内径向设置有与啮合腔连通的出油通 道,出油通道通过出油口与储油腔连通,壳体内设置有阀片和与汽车 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驱动阀片对出油口 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
[0005]
但是该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储油腔的位置主动板上,进油道与进油 孔的方向成90
°
角,在需要硅油离合器快速啮合时,出油速度受到 影响从而造成啮合滞后,影响到汽车动力机构的有效散热;与此同时, 上述的汽车电子硅油风扇离合器在硅油通过出油口从储油腔内移动 至出油通道内后,再通过离心力逐步向外扩散,因此将导致散热风扇 的速度处于逐步增加直至最快转速的状态,难以对汽车动力机构起到 及时有效的散热作用,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 风扇的控制离合器,该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具有显著提升汽车 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稳定性的效果。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包括主动轴以及与所述主动轴 一端固定连接的主动板,所述主动轴套接有位于所述主动板内侧的后 壳体,所述主动板套接有位于外侧并与所述后壳体连接的前盖体,所 述主动板与所述前盖体之间设置有储油腔,所述主动板的两侧均设置 有多个从内至外等间距排列的主动啮合环槽,所述后壳体和前盖体分 别设置有与相应的所述主动啮合环槽匹配啮合的后壳啮合环槽和前 盖啮合环槽,位于所述主
动板内侧的所述主动啮合环槽的内端设置有 内油槽,位于所述主动板外侧的所述主动啮合环槽的外端设置有外油 槽,所述内油槽沿所述主动板径向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出 油口以及与所述外油槽连通的出油道,所述主动板连接有启闭所述出 油口的启闭件。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动轴带动主动板转动并使得与汽车 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启闭件开启出油口时,储存在储油腔内 的硅油首先通过出油口进入内油槽内,由于内油槽与位于主动板内侧 的主动啮合环槽内端连通,进而将使得硅油首先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 环槽内并同时带动后壳体和前盖体的轻微转动,进而在离心力的作用 下通过与内油槽连通的出油道进入到外油槽内,由于外油槽与位于主 动板外侧的主动啮合环槽的外端连通,进而将使得进入外油槽内的硅 油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内,又由于位于最外端的主动啮合环槽的 储量大于位于内端的主动啮合环槽的储量,进而将起到增加扭矩,显 著提升后壳体和前盖体转速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主动啮合环槽的内 外两侧均布满硅油后,硅油逐渐由主动啮合环槽的最外端向最内端流 动并依次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在逐渐减小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 动加速度的情况下使得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动速度趋于稳定,具有显 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稳定性的效果。
[001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启闭件包括固定在所述主动板上的阀 片以及控制阀片启闭所述出油口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后壳 体远离所述主动板的一侧并与所述主动轴固定连接。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阀控制阀片启闭出油口,结构简单 且启闭功能持久有效,便于有效控制该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运 转。
[0012]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出油口以及所 述主动板内侧连通的出油腔,所述阀片包括与所述出油腔匹配的弹性 连接片以及与所述出油口匹配的挡油接头,所述弹性连接片的两端分 别与所述主动板中间部位以及所述挡油接头连接,所述电磁阀包括与 所述主动轴连接的线圈执行器以及电连接所述线圈执行器以及汽车 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的线束,所述后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线圈执行器 联动驱动所述弹性连接片启闭所述出油口的电磁铁芯。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连接线圈执行器与汽车发动机电子 控制单元,进而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通过线圈执行器控制与弹 性连接片连通的电磁铁芯产生电磁时,将使得弹性连接片向电磁铁芯 弯曲变形,弹性连接片即将出油腔封闭且挡油接头将出油口封闭,控 制有效且便捷;与此同时,当电磁铁芯的电磁消失时,弹性连接片回 复且使得弹性连接片和挡油接头分别与出油腔和出油口分离,即出油 腔和出油口开启,储油腔内的硅油即可通过储油腔和出油口进入主动 啮合环槽内,并在主动轴的转动下带动前盖体和后壳体转动。
[0014]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动板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等 弧度分布的内漫油槽和外漫油槽,所述内漫油槽连通位于所述主动板 两侧的所述主动啮合环槽,所述外漫油槽连通位于所述主动板两侧的 所述主动啮合环槽,且其中一个所述外漫油槽的外端与所述外油槽连 通。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动啮合环槽的内外两侧均布满硅油 后,由离心力转移至外油槽内的硅油将逐渐由主动啮合环槽的最外端 沿着外漫油槽向最内端移动,并从
外之内依次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 槽;因此,将在逐渐减小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动加速度的情况下使得 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动速度趋于稳定,具有显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转 速控制稳定性的效果。
[0016]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漫油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主动板径 向设置,所述外漫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动板径向交叉设置。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外漫油槽的长度且使得硅油在外漫 油槽内的移动速度减缓,进一步提升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动加速稳定 性,显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的稳定性。
[0018]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动板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出油道同 轴的回油孔,所述前盖体内侧的外端设置有弧状回油槽,所述回油槽 的前端设置有去油孔,所述前盖体内侧的里端设置有与所述去油孔和 所述储油腔连通的回油口。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动啮合环槽内的硅油因离心力向远 离主动板轴心处移动后,移动至主动板的外周侧壁边缘处,进而在主 动板与前盖体的回油槽前端因接触而产生油切效果时,即将主动板侧 壁上硅油刮入回油槽内,再通过回油槽前端的去油孔以及回油孔回流 至储油腔内。
[002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油槽的后端设置有深度大于所述回 油槽深度的续油槽。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续油槽起到进一步储存由回油槽前端油 切下的硅油的作用,显著提升硅油的回流效率。
[0022]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动板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向所述回 油槽后端倾斜并导流硅油的外斜槽。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动板转动时,位于主动板内侧的硅 油将在外斜槽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动至主动板的外侧,即朝向前盖 体的一侧,进而再在回油槽的油切作用下达到有序高效的硅油回流效 果。
[0024]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启动汽车散热风扇时, 通过在主动啮合环槽的内外两侧均布满硅油后,再令硅油逐渐由主动 啮合环槽的最外端向最内端流动并依次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在 逐渐减小前盖体和后壳体的转动加速度的情况下使得前盖体和后壳 体的转动速度趋于稳定,具有显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稳定性 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是本实施例的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是本实施例的主动板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1]
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
图8是本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3]
图9是图8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1、前盖体;11、储油盖;12、储油腔;13、回 油口;14、前盖啮合环槽;15、前盖浸油道;16、回油槽;161、去 油孔;162、续油槽;2、后壳体;21、后壳啮合环槽;22、后壳浸油 道;23、转接轴;3、主动轴;4、主动板;41、出油口;42、出油道; 43、出油腔;44、主动啮合环槽;45、外漫油槽;46、外油槽;461、 回油孔;47、内油槽;48、外斜槽;49、内漫油槽;5、阀片;51、 弹性连接片;52、挡油接头;6、电磁阀;61、电磁铁芯;62、线圈 执行器;63、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合器,包括主动 轴3以及与主动轴3一端固定连接的主动板4。主动轴3套接有位于 主动板4内侧的后壳体2。主动板4套接有位于外侧并与所述的后壳 体2连接的前盖体1。与此同时,在主动板4与前盖体1之间设置有 储油腔12。
[0037]
如图2、图3所示,主动板4的内外两侧均设置有多个从内至外 等间距排列的主动啮合环槽44,且在后壳体2和前盖体1朝向主动 板4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与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44匹配啮合的后壳啮 合环槽21和前盖啮合环槽14(见图7及图9)。需要提及的是,位于 主动板4内侧的主动啮合环槽44的内端设置有内油槽47,且位于主 动板4外侧的主动啮合环槽44的外端设置有外油槽46。内油槽47 沿主动板4径向方向设置有与储油腔12连通的出油口41以及与外油 槽46连通的出油道42,并在主动板4上连接有用于启闭出油口41 的阀片5。阀片5固定在主动板4上并设置有控制阀片5启闭出油口 41的电磁阀6。而在电磁阀6控制阀片5启闭出油口41时,具有结 构简单且启闭功能持久有效,便于有效控制该汽车散热风扇的控制离 合器运转的效果。电磁阀6位于后壳体2远离主动板4的一侧并与主 动轴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储油腔12内设置有与出油口41以 及主动板4内侧连通的出油腔43。阀片5包括与出油腔43匹配的弹 性连接片51以及与出油口41匹配的挡油接头52。弹性连接片51的 两端分别与主动板4中间部位以及挡油接头52连接。而电磁阀6包 括与主动轴3连接的线圈执行器62以及电连接线圈执行器62以及汽 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的线束63。并在后壳体2内设置有与线圈执 行器62联动驱动弹性连接片51启闭出油口41的电磁铁芯61。
[0038]
在使用中,主动轴3带动主动板4转动,通过线束63与汽车发 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线圈执行器62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 元的控制下使得电磁铁芯61产生电磁,进而将使得弹性连接片51在 收到电磁吸引时向电磁铁芯61弯曲变形,弹性连接片51即将出油腔 43封闭且挡油接头52将出油口41封闭,控制有效且便捷;与此同 时,当电磁铁芯61的电磁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消失 时,弹性连接片51回复且使得弹性连接片51和挡油接头52分别与 出油腔43和出油口41分离,即出油腔43和出油口41开启,储油腔12内的硅油即可通过储油腔12和出油口41进入主动啮合环槽44内, 并在主动轴3的转动下带动前盖体1和后壳体2转动。并当储油腔 12和出油口41开启时,储存在储油腔12内的硅油首先通过离心力 并经过出油口41进入内油槽47内,由于内油槽47与位于主动板4 内侧的主动啮合环槽44的内端连通,进而将使得硅油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首先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44内并同时带动后壳体2和前盖 体1的轻微转动,进而在后续的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
与内油槽47连 通的出油道42进入到外油槽46内,由于外油槽46与位于主动板4 外侧的多个主动啮合环槽44的外端连通,进而将使得进入外油槽46 内的硅油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44内,又由于位于最外端的主动 啮合环槽44的储量大于位于内端的主动啮合环槽44的储量,进而将 起到增加扭矩,显著提升后壳体2和前盖体1转速的作用;与此同时, 在主动啮合环槽44的内外两侧均布满硅油后,硅油逐渐由最外端的 主动啮合环槽44的向最内端的主动啮合环槽44流动并依次布满相应 的主动啮合环槽44,在逐渐减小前盖体1和后壳体2的转动加速度 的情况下使得前盖体1和后壳体2的转动速度趋于稳定,具有显著提 升汽车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稳定性的效果。
[0039]
如图4、图5所示,主动板4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等弧度 分布的内漫油槽49和外漫油槽45。内漫油槽49连通位于主动板4 两侧的主动啮合环槽44;外漫油槽45连通位于主动板4两侧的主动 啮合环槽44,且其中一个外漫油槽45的外端与外油槽46连通,进 而在主动啮合环槽44的内外两侧均布满硅油后,由离心力转移至外 油槽46内的硅油将逐渐由主动啮合环槽44的最外端沿着外漫油槽 45向最内端移动,并从外之内依次布满相应的主动啮合环槽44;因 此,将在逐渐减小前盖体1和后壳体2的转动加速度的情况下使得前 盖体1和后壳体2的转动速度趋于稳定,具有显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 转速控制稳定性的效果。需要提及的是,内漫油槽49的长度方向沿 主动板4径向设置,且外漫油槽45的长度方向与主动板4径向交叉 设置,进而将起到增加外漫油槽45的长度且使得硅油在外漫油槽45 内的移动速度减缓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前盖体1和后壳体2的转动加 速稳定性,显著提升汽车散热风扇转速控制的稳定性。
[0040]
如图2、图6、图7所示,在后壳体2的后壳啮合环槽21上设置 有多个等弧度分布的后壳浸油道22,并在并后壳体2的中间部位转 动连接有与电磁铁芯61插接固定的转接轴23。后壳浸油道22起到 提升引导硅油浸满后壳啮合环槽21并在硅油回流时引导硅油向后壳 啮合环槽21最外端移动的作用,显著提升硅油的回流效率。
[0041]
如图2、图8、图9所示,在主动板4的外侧设置有与出油道42 同轴的回油孔461。前盖体1内侧的外端设置有弧状回油槽16,并在 回油槽16的前端设置有去油孔161。前盖体1内侧的里端设置有与 去油孔161和储油腔12连通的回油口13。因此,在主动啮合环槽44 内的硅油因离心力向远离主动板4轴心处移动后,移动至主动板4的 外周侧壁边缘处,进而在主动板4与前盖体1的回油槽16前端因接 触而产生油切效果时,即将主动板4侧壁上硅油刮入回油槽16内, 再通过回油槽16前端的去油孔161以及回油孔461回流至储油腔12 内,整个回流过程有序且效率高。
[0042]
需要提及的是,在前盖体1的前盖啮合环槽14上设置有多个等 弧度分布的前盖浸油道15。前盖浸油道15起到提升引导硅油浸满前 盖啮合环槽14并在硅油回流时引导硅油向前盖啮合环槽14的最外端 移动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硅油的回流效率。与此同时,在回油槽16 的后端设置有深度大于回油槽16深度的续油槽162。续油槽162起 到进一步储存由回油槽16前端油切下的硅油的作用,显著提升硅油 的回流效率。为了引导主动板4朝向后壳体2一侧的硅油向朝向前盖 体1的体侧移动,在主动板4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向回油槽16后端 倾斜并导流硅油的外斜槽48。在主动板4转动时,位于主动板4内 侧的硅油将在外斜槽48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动至主动板4的外侧, 即从朝向后可以的一侧朝向前盖体1的一侧流动,进而再在回油槽 16的油切作用下达到有序高效的硅油回流效果。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 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但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 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修改和润饰,这些修改和润饰也应视为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