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61128发布日期:2021-01-15 13:5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联动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柔性件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件的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及所述折叠装置的联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材的发展,现已出现了一种可弯折的电子屏,即柔性屏。柔性屏相对于传统的显示装置而言,具有可折叠、柔性等优点,广泛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弯折和展开过程中,柔性屏需要始终左右对称,因此需要一种联动机构,能够使柔性屏在弯折和展开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弯折或展开的结构对称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满足柔性屏(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或柔性触摸屏,或二者的组合)弯曲需求的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电子装置及所述折叠装置的联动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联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件、第一齿轮组件、第二齿轮组件、两根第一连接轴及两根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固定件及位于固定件相对两端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齿轮组件包括两个第二传动件,两个第二传动件之间齿轮配合,两根所述第一连接轴插接于所述固定件及两个第二传动件,两根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固定插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传动件及两个所述第二传动件,两根第一连接轴位于两根第二连接轴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传动件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包括铰链主体及设置于所述铰链主体的至少一联动机构,所述铰链主体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铰节单元,所述铰节单元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同侧转动,若干所述铰节单元包括位于至少一侧的连接铰节,所述连接铰节用于折叠装置的弯折补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种折叠装置,包括铰链主体和设置于所述铰链主体上的至少一联动机构;所述铰链主体包括若干铰节单元,若干铰节单元在所述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同步转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件、壳体及折叠装置,壳体包括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所述折叠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之间,折叠装置包括铰链主体及设置于所述铰链主体的至少一联动机构,所述铰链主体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铰节单元,所述铰节单元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同侧转动,若干所述铰节单元包括位于至少一侧的连接铰节,所述连接铰节用于折叠装置的弯折补偿。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包括铰链主体及连接于铰链主体的联动机构,所述铰链主体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铰节单元,若干所述铰节单元包括位于至少一侧的连接铰节,所述连接铰节用于折叠装置的弯折补偿。所述铰节单元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同侧转动,从而方便折叠装置的联动弯折及展平,连接铰节用于折叠装置的弯折补偿,以使折叠装置能够适应柔性件弯曲要求的支撑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柔性件与壳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的折叠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中部铰节与两个支撑铰节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中部铰节与两个支撑铰节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5的其中一连接铰节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的其中一连接铰节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连接铰节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连接铰节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的其中一联动机构与对应的表链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联动机构与表链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联动机构与表链机构的立体结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的联动机构与表链机构的立体结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的联动机构的其中一第一齿轮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的联动机构的其中一第二齿轮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5中的表链机构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20是图16中的表链机构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21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除去连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沿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1中沿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1中沿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1中沿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弯折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弯折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的折叠装置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8中沿xxx-xxx线的剖视图。

图31是图28中沿xxxi-xxx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图28中沿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图33是图28中沿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一壳体20及设置于壳体20上的一柔性件30。壳体20包括一第一框体21、一第二框体23及连接于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的一折叠装置24。柔性件30设置于第一框体21、第二框体23及折叠装置24上。柔性件30设置有对应折叠装置24的一可折弯区域31,以及连接于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折叠装置24用于支撑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柔性件30随折叠装置24折弯或展平。折叠装置24包括铰链主体25。铰链主体25可弯折而带动折叠装置24弯折。可选地,折叠装置24还可包括设置于铰链主体25的至少一联动机构26,铰链主体25包括若干连接的铰节单元,若干铰节单元在联动机构26的作用下同步转动。具体地,若干所述铰节单元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部铰节250、连接于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的支撑铰节253,以及连接于每一支撑铰节253远离中部铰节250一侧的连接铰节255。两个支撑铰节253对称分布在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每一连接铰节255包括连接于对应的支撑铰节253的安装框257及滑动地连接于安装框257的连接框256。若干铰节单元在联动机构26的带动下同侧转动,且每一连接铰节255的连接框256与安装框257相对移动以实现弯折补偿。每一支撑铰节253与中部铰节250及对应的连接铰节255转动连接,联动机构26设置于中部铰节250的背面。折叠装置24还包括设置于铰链主体25相对两端的表链机构27,若干所述铰节单元通过表链机构27可转动地连接于一体。每一连接框256可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安装框257。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安装框257。每一连接框256可滑动设于对应的安装框257上。

本实施例中,折叠装置24为可弯折铰链,所述可弯折铰链包括若干铰节单元及设置若干铰节单元相对两侧的连接框;所述可弯折铰链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连接。

具体地,中部铰节250的端部相对的两侧通过表链机构27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两个支撑铰节253,每一支撑铰节253的端部背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通过表链机构27转动地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铰节255。联动机构26包括设置于其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杆件266,两个第一连杆件266背离中部铰节250的一端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铰节255的连接框256,其中一连接铰节255相对于中部铰节250背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或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以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件266及对应的支撑铰节253转动,并通过联动机构26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及对应的支撑铰节253及连接铰节255也背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或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

具体地,当其中一连接铰节255朝远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时,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件266及支撑铰节253也朝远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联动机构26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也朝远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所述另一第一连杆件266带动另一连接铰节255及另一支撑铰节253也朝远离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以使折叠装置24的同步弯折,从而实现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的弯折;当其中一连接铰节255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时,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件266及支撑铰节253也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联动机构26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也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所述另一第一连杆件266带动另一连接铰节255及另一支撑铰节253也朝向柔性件30的出光面的一侧转动,以使折叠装置24的同步展平,从而实现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的平展。

本实施例中,铰链主体25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联动机构26,中部铰节250的数量为一个,连接铰节255及支撑铰节253的数量均为两个;柔性件30包括柔性屏及贴合于所述柔性屏的背面对应可折弯区域31的钢片,柔性屏贴接在第一框体21、第二框体23及折叠装置24上,所述钢片位于柔性屏与折叠装置24之间。柔性屏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或柔性触摸屏,或二者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24包括铰链主体25及连接于铰链主体25的至少一联动机构26。铰链主体25的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分别转动地连接于支撑铰节253,每一支撑铰节253远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转动地连接于连接铰节255,联动机构26设置于中部铰节250上,且联动机构26相对的两侧的第一连杆件266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铰节255。当联动机构26的其中一第一连杆件266随对应的连接铰节255朝一侧转动时,所述联动机构26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也朝同侧转动,所述另一第一连杆件266带动另一连接铰节255也朝同侧转动,从而方便折叠装置24的弯折及展平,以使折叠装置24能够适应柔性件30弯曲要求的支撑结构,且每一连接铰节255的连接框256与安装框257相对移动以实现弯折补偿。

在其他实施例中,铰链主体25包括一个中部铰节及对称分布在中部铰节相对两侧的多个支撑铰节,多个所述支撑铰节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朝向或背离所述中部铰链同步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中部铰节250为条状,其包括一固定条2501,固定条2501包括横截面呈圆弧形的正面2500及背离正面2500的背面,固定条2501背面相对的两端分别安装部2503,两个安装部2503用于安装两个联动机构26。每一安装部2503包括凸设于中部铰节250端部的卡接块2510及靠近卡接块2510的固定块2504,卡接块2510与固定块2504之间用于设置一个联动机构26。固定块2504面朝对应的卡接块2510的端面开设间隔平行的两个定位孔2505,本实施例中每一定位孔2505为腰形孔。每一固定块2504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导槽2506,固定块2504于每一导槽2506内设置圆弧形的导滑面2507。中部铰节250的正面2500靠近每一卡接块2510处开设沉头孔2508。每一卡接块2510的背面开设相互间间隔的两个连接孔2511及位于两个连接孔2511之间的定位孔2513。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端面分别凸设卡接块2509。

每一支撑铰节253为条状,支撑铰节253包括横截面为圆弧形的正面2530及背离正面2530的背面。支撑铰节253面朝中部铰节253的一侧对应两个固定块2504的导槽2506设置两个导滑凸块2531,每一导滑凸块2531可滑动地收纳于对应的导槽2506内,即导滑凸块2531与导槽2506构成支撑铰节253与中部铰节250之间的导引机构;导滑凸块2531设置可滑动地贴合于导槽2506内的导滑面2507的弧形的导滑面2533;所述导引机构限定的转动轨迹为围绕一圆心旋转,所述圆心位于柔性件30上;具体地,导滑面2507的旋转轴心线及导滑面2533的旋转轴心线重合,且位于柔性件30上,优选的,导滑面2507的旋转轴心线及导滑面2533的旋转轴心线重合并位于柔性件30的中性层上。支撑铰节253的背面邻近每一导滑凸块2531处设置导滑片2535,每一导滑片2535朝远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弯折,导滑片2535设置圆弧形的导滑面2536。

支撑铰节253的背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卡接块2532,每一卡接块2532的背面开设相互间间隔的两个连接孔2537及位于两个连接孔2537之间的定位孔2538。支撑铰节253相对的两端面分别凸设卡接块2539。

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2,每一连接铰节255的安装框256包括条形的安装板2561,安装板256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片2563,两个连接片2563位于背离支撑铰节253的一侧。每一连接片2563沿垂直于安装板2561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每一连接片2563上沿垂直于安装板256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两个连接孔2564。安装板2561的背面凸设相互间隔的抵接片2565,本实施例中,安装板2561的背面凸设相互间隔的两个抵接片2565,两个抵接片2565位于安装板2561的中部靠近连接片2563的一侧,每一抵接片2565平行于安装板2561的延伸方向。安装板2561的背面靠近每一抵接片2565的中部处设置一连接柱2566,每一连接柱2566位于远离连接片2563的一侧,每一连接柱2566轴向开设连接孔2567。

每一连接框257包括位于其中部的固定件258及位于固定件258相对的两端的两个连接件259,两个连接件259分别连接于固定件258相对的两端,以构成条形状的连接框257。固定件258的正面开设导滑槽2580,导滑槽2580穿通固定件258靠近中部铰节250的侧面及相对的两端面,安装板2561可滑动地收纳于导滑槽2580内。当安装板2561收纳于导滑槽2580内时,安装板2561的正面与固定件258的正面齐平。固定件258相对的两端面分别设置间隔的两个连接孔2581,及位于两个连接孔2581之间的安装孔2582。安装孔2582内设置有弹性件2583及抵接块2584,所述抵接块2584的一端抵顶于弹性件2583的端部,抵接块2584的另一端外露出固定件258的端面。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83为弹簧,抵接块2584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弹簧。固定件258的正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定位槽2585,固定件258于每一定位槽2585的底面开设定位孔。固定件258背离导滑槽2580的一侧设置对应支撑铰节253的两个导滑片2535的配合片2586,每一配合片2586可滑动地接触对应的导滑片2535,即配合片2586与对应的导滑片2535构成连接铰节255与对应的支撑铰节253之间的导引机构;每一配合片2586设置可滑动地贴合于导滑片2535的导滑面2536的弧形的配合面2587;所述导引机构限定的转动轨迹为围绕一圆心旋转,所述圆心位于柔性件30上;具体地,配合面2587的旋转轴心线及导滑面2536的旋转轴心线重合,且位于柔性件30上,优选的,配合面2587的旋转轴心线及导滑面2536的旋转轴心线位于柔性件30的中性层上。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58的正面邻近每一定位槽2585处开设间隔的两个收纳槽2588,每一收纳槽2588沿垂直于连接框257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收纳槽2588远离配合片2586的一端通过导槽2589连通。固定件258的正面于相邻的两个收纳槽2588之间开设条形孔25811,条形孔25811沿垂直于固定件258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条形孔25811穿通固定件258的背面。

连接框257与安装框256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2570弹性连接。具体地,连接框257与安装框256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弹性件2570,若干第一弹性件2570弹性抵持于连接框257与安装框256之间。若干第一弹性件2570分别收纳于固定件258的若干收纳槽2588内,当连接框257与安装框256装配后,第一弹性件2570的一端抵接于安装框256上对应的抵接片2565,第一弹性件2570相对的另一端抵接于固定件258的收纳槽2588的端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570为弹簧,四个弹簧分别收纳于固定件258的四个收纳槽2588内。

每一连接件259的正面靠近固定件258的一端设置连接片2591,连接片2591上开设通孔。每一连接件259面朝固定件258的端面凸设两卡接柱2592,连接件259面朝固定件258的端面于两个卡接柱2592之间开设连接孔2593。每一连接件259远离固定件258的一端开设卡接槽,连接件259于每一卡接槽的底面开设若干固定孔2594。连接件259的一侧向外垂直延伸一凸耳2595,凸耳2595沿其延伸方向开设用于收纳滑板的滑槽2596。连接件259的正面开设导滑槽2590,导滑槽2590穿通连接件259设置有凸耳2595一侧的侧面及靠近固定件258的端面;当连接件259连接于固定件258时,连接件259的导滑槽2580的表面与固定件258的表面共面,安装板2561可滑动地收纳于导滑槽2580、2590内。每一连接件259的背面对应第一连杆件266开设第一导滑槽2597,第一连杆件266滑动地插设于第一导滑槽2597内。每一连接件259背离凸耳2595的一侧面开设连通于滑槽2596的第二导滑槽2598,连接件259于第二导滑槽2598与对应的滑槽2596之间设置第一定位面2599,第一定位面2599沿倾斜于连接件259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件259于第二导滑槽2598与滑槽2596之间还设置连接于第一定位面2599的第二定位面25901,第二定位面25901平行于连接件259的长度方向。连接件259的背面邻近凸耳2595处于滑槽2596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卡槽25903。

每一连接铰节255还包括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两个连接件259的滑槽2596内的两个滑板252及盖设于每一滑板252的一连接片254。每一滑板252呈矩形板,滑板252上开设若干连接孔2521。滑板252的一端面凸设一凸片2523,凸片2523上开设连接孔2524。滑板252邻近凸片2523处设置两个定位柱2522,两个定位柱2522用于定位两个第二弹性件2525,每一第二弹性件2525的一端连接于滑板252,另一端连接于对应的连接件259。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弹性件2525为扭簧,所述扭簧套接于对应的定位柱2522上,所述扭簧的一端卡持于滑板252,另一端卡接于对应的卡槽25903内。凸片2523转动地连接于矩形的一定位片2526,定位片2526的一端开设旋转孔2527,定位片2526相对的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条形槽2528。定位片2526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圆角面,定位片2526相对的两侧为相互平行的侧面。

连接片254用于固定连接于连接框257并覆盖于滑板252,连接片254上沿滑板252的滑动方向开设导槽2541,连接片254的中部开设收纳孔2543,连接片254的四周开设若干通孔2545。

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6,每一联动机构26还包括若干连接轴,所述若干连接轴包括设置于中部铰节250的两个间隔平行的第一连接轴261、套设于分别连接于支撑铰节的第二连接轴261的至少一第一齿轮组件262及至少一第二齿轮组件264、两个第二连接轴265及两个第一连杆件266;两个第二连接轴265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连接轴261相对的两侧,每一第一连接轴261分别穿插于第一齿轮组件262及第二齿轮组件264,每一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齿轮组件26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齿轮组件264转动连接,两个第一连杆件266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齿轮组件262相对的两端,两个第一连杆件266的另一端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铰节255的第一导滑槽2597。

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6包括两个第一齿轮组件262及两个第二齿轮组件264,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齿轮组件262及一个第二齿轮组件264,两个第二连接轴265位于两个第一齿轮组件262之间,每一第一连杆件266一侧的两端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齿轮组件262。

其他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6的支撑铰节253的数量为若干个,则联动机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支撑铰节的第二连接轴。

如图17及图18所示,每一第一齿轮组件262包括一固定件2621及位于固定件2621相对的两端的两个第一传动件2625,每一第一传动件2625与固定件2621之间齿轮配合。两个第一连接轴261插接于固定件2621,每一第二连接轴265转动插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邻近固定件2621处,每一第一连杆件266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远离固定件2621处;第二齿轮组件264包括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之间齿轮配合,每一第二传动件2641套设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上。

具体地,固定件2621呈矩形体,固定件2621沿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61的轴心线方向开设圆形的两个轴孔2622,固定件2621相对的两个端面分别设置第一齿轮2623,第一齿轮2623是沿对应的轴孔2622的轴心线环形阵列的若干齿牙。固定件2621的端面邻近每一第一齿轮2623处设置第一止挡面2624。每一第一传动件2625概呈矩形体,第一传动件2625相对的两端沿平行于第二连接轴265的轴心线方向开设两个轴孔2626。本实施例中,每一轴孔2626的横截面为腰形。第一传动件2625面朝固定件2621的一端设置啮合于第一齿轮2623的第二齿轮2627,第一传动件2625面朝固定件的端面邻近第二齿轮2627处设置第二止挡面2628,当第二止挡面2628贴接于第一止挡面2624时,能阻止第一传动件2625与固定件2621之间的转动,以防止柔性件30反折而损坏。第一传动件2625背离第二齿轮2627的端面设置为圆弧面。

具体地,每一第二传动件2641概呈矩形体,第二传动件2641相对的两端沿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61的轴心线方向开设两个轴孔2643。每一第二传动件2641面朝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的一端设置第三齿轮2645,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上的第三齿轮2645相互啮合,每一第三齿轮2645沿对应的轴孔2643的轴心线环形阵列的若干齿牙。第二传动件2641设置有第三齿轮2645的端面于邻近所述第三齿轮2645处设置第三止挡面2648,当两个第三止挡面2648相互贴接时,能阻止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之间相互转动,以防止柔性件30反折而损坏。第二传动件2641背离第三齿轮2645的端面设置为圆弧面。

如图15及图16所示,每一第一连接轴261包括位于其中部的连接段2611及位于连接段2611相对的两端的定位段2612,连接段2611的横截面为圆形,定位段2612的横截面为腰形。每一第二连接轴265包括位于其中部的连接段2651及位于连接段2651相对的两端的定位段2652,连接段2651的横截面为圆形,定位段2652的横截面为腰形。

每一第一连杆件266包括可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的连杆2661及设置于连杆2661一端的固定轴2663,固定轴2663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远离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6内。具体地,连杆2661为矩形的连接片,固定轴2663固定于所述连接片的一端,且固定轴2663相对的两端延伸出连杆2661,固定轴2663的横截面为腰形。连杆2661相对的两侧分别套设导轨2665,导轨2665定位于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的第一导滑槽2597内,连杆2661与导轨2665滑动地配合。

每一联动机构26还包括设置于每一第一连接轴26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之间的第一阻尼件267,第一阻尼件267用于提供折叠装置24在转动时的阻力。

具体地,第一阻尼件267包括若干层叠的阻尼片2671,每一阻尼片2671设置有孔径能弹性伸缩的两个阻尼孔2673,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于两个阻尼孔2673内。

每一阻尼片2671包括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674,以及连接于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674之间的连接部2675,即,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674分别位于连接部2675相对的两侧。每一孔用弹性挡圈2674包括凸设于连接部2675一端的第一弹性肩,以及凸设于连接部2675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肩。所述第一弹性肩与所述第二弹性肩之间围成阻尼孔2673。阻尼孔2673的直径略小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直径。

每一联动机构26还包括设置于每一第一连接轴26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之间的第二阻尼件268,第二阻尼件268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二阻尼件268用于提供折叠装置24在转动时的阻力。第二阻尼件268设置有孔径能弹性伸缩的两个阻尼孔2683,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于两个阻尼孔2683内。具体地,第二阻尼件268包括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684,以及连接于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684之间的连接部2685。每一孔用弹性挡圈2684包括凸设于连接部2685一端的第一弹性肩,以及凸设于连接部2685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肩。所述第一弹性肩与所述第二弹性肩之间围成阻尼孔2683。阻尼孔2683的直径略小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直径。

每一联动机构26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杆件269,两个第二连杆件269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连接轴265,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269相对的另一端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铰节255。具体地,每一第二连杆件269包括条形状的连杆2691及设置于连杆2691一端的连接柱2693;连杆2691的一侧设置一转接轴2694,连接柱2693沿其轴向开设连接孔2695,连接孔2695的横截面为腰形。联动机构26还包括若干垫片2697,每一垫片2697开设腰形的定位孔。

请一并参阅图19-图20,表链机构27包括第一铰接件27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铰接件27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铰接件273,及可转动地连接于每一第二铰接件273远离第一铰接件271一侧的第三铰接件275。第一铰接件271包括概呈三角形的第一挡片2711、凸设于第一挡片2711一侧的延伸板2713及设置于延伸板2713远离第一挡片2711一端的定位块2714。第一挡片2711远离延伸板2713的一端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凸片2715,每一凸片2715的外周面设置为圆弧面,每一凸片2715沿延伸板2713的延伸方向开设轴孔2716。第一挡片2711面朝定位块2714的侧面开设卡接孔2712。延伸片2713上开设通孔2717,定位块2714背离第一挡片2711的端面开设间隔的两卡孔2718,每一卡孔2718为腰形孔。

每一第二铰接件273包括概呈三角形的第二挡片2731及凸设于第一挡片2731一侧的卡接片2733。第二挡片2731远离延伸板2713的一端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凸片2735,每一凸片2735的外周面设置为圆弧面,第二铰接件273的凸片2735能搭接于第一铰接件271的凸片2715,每一凸片2735沿延伸板2733的延伸方向开设轴孔2736。第二挡片2731面朝卡接片2733的侧面开设卡接孔2732。延伸片2733上开设通孔2737,卡接片2733背离第二挡片2731的端面设置卡块2738。

每一第三铰接件275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对应的第二挡片2731远离第一铰接件271一侧的第三挡片2751,及凸设于第三挡片2751一侧的连接片2753。第三挡片2751靠近第二挡片2731的一侧设置凸片2755,凸片2755的外周面设置为圆弧面,第三铰接件275的凸片2755能搭接于第二铰接件273的凸片2735,凸片2755开设轴孔2756。连接片2753上开设通孔2757。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8,组装联动机构26时,将两根第一连接轴261及两根第二连接轴265分别插入两个第一阻尼件267的阻尼孔2673内,每一第一阻尼件267上分别插接有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将其中一第二齿轮组件264的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啮合后,套接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一端,直至所述其中一第二齿轮组件264贴接于第一阻尼件267;再将另一第二齿轮组件264的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啮合后,套接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另一端,直至所述另一第二齿轮组件264贴接于第一阻尼件267;此时,第一阻尼件267位于两个第二齿轮组件264之间,两根第一连接轴261位于两根第二连接轴265之间。再将每一第一齿轮组件262的两个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分别与固定件2621的两个第一齿轮2623相互啮合,将其中一第一齿轮组件262套接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一端,使两根第一连接轴261分别插入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2内,将两根第二连接轴265分别插入两个第一传动件2625靠近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6内;将另一第一齿轮组件262套接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的另一端,使两根第一连接轴261分别插入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2内,将两根第二连接轴265分别插入两个第一传动件2625靠近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6内;将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分别放置于两个第一阻尼件267相对的两侧,使每一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相对的两端分别插接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轴孔2626内。此时,每一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远离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6内,每一第二连接轴265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邻近固定件2621的轴孔2626内。将两个第二阻尼件268分别套接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上,至两个第二阻尼件268接触对应的第一齿轮组件262;将两个垫片2697分别套接于两个第一连接轴261上,至两个垫片2697分别接触第二阻尼件268;再将两个第二连杆件269的连接柱2693分别套接于两个第二连接轴265上,使两根第二连接轴265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二连杆件269的连接孔2695内。

联动机构26弯折时,将其中一第二连接轴265上的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朝向另一第一连杆件266转动,所述其中一第二连接轴265上的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同时,第二连杆件269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及带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沿对应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转动;由于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件269与第二连接轴26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共同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转动,第二连接轴265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轴孔2643内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第二传动件2641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所述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带动另一第二连接轴265转动,所述另一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另一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固定块2621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并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同时相互靠近而折弯。在此联动过程中,由于每一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与对应的阻尼片2671的阻尼孔2673及第二阻尼件268的阻尼孔2683过盈配合,因此,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8能将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转动定位于任意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两个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朝相向方向转动;同时,两个第二连杆件269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也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朝相向方向转动,且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沿对应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朝相向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同时相互靠近而折弯。

当联动机构26由弯折状态展平时,将同侧的其中一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朝远离另一第一连接杆261转动,所述其中一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同时,第二连杆件269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也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以及带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沿对应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转动;由于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也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共同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朝远离另一第一传动件2625转动,第二连接轴265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轴孔2643内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641朝远离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第二传动件2641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所述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带动另一第二连接轴265转动,所述另一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另一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固定块2621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朝远离固定块2621转动,并带动另一第一连杆件266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同时相互远离而展平。在此联动过程中,由于每一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与对应的阻尼片2671的阻尼孔2673及第二阻尼件268的阻尼孔2683过盈配合,因此,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8能将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转动定位于任意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朝相反方向一同转动,两个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朝相反方向转动;同时,两个第二连杆件269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5也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也朝相反方向转动,且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沿对应的另一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朝相反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同时相互远离而展平。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图9-图12,组装每一连接铰节255时,将两个连接件259分别连接于固定件258相对的两端,使每一连接件259的连接片2591插入固定件258对应的定位槽2585内,连接件259两端的卡接柱2592分别插入对应的连接孔2581内,且两个抵接块2584分别插入两个连接件259的连接孔2593内,若干锁固件分别穿过连接片2591上的通孔锁固于对应的定位槽2585底面的定位孔内。此时,两个连接件259的导滑槽2590的内表面与固定件258的导滑槽2580的内表面齐平。将若干第一弹性件2570分别收纳于若干收纳槽2588内,将安装框256与连接框257配合安装,安装框256的安装板2561收容于连接件259的导滑槽2590与固定件258的导滑槽2580围成的空间内,安装框256的两个连接柱2566分别插入固定件258的两个条形孔25811内,两个锁固件分别穿过两个条形孔25811锁固于对应的连接柱2566。锁固件可于条形孔25811内沿条形孔25811的长度方向滑动。条形孔25811的内侧壁面形成有内凸的环形台阶,锁固件上套设有垫片,垫片的直径大于环形台阶所围设出的长条形槽孔的宽度,垫片收容于条形孔25811内并滑动抵持于台阶顶面。锁固件与垫片用于将安装框256与连接框257在厚度方向上拉住,防止二者脱离。安装框256相对于连接框257可沿条形孔25811滑动。安装框256的两个抵接片2565分别插入固定件258的导槽2589内,使每一第一弹性件2570被弹性夹持于对应的抵接片2565与连接框257之间,安装板2561的正面与固定件258的正面齐平,每一连接柱2566能沿对应的条形孔2567滑动,即安装框256相对于连接框257可沿条形孔2567滑动。将两个定位片2526分别连接于两个滑板252,即每一定位片2526的旋转孔2527正对相应的滑板252的连接孔2524,两个连接件分别插入两个滑板252的旋转孔2527及对应的连接孔2524内。将两个滑板252分别可滑动地插入两个连接件259的滑槽2596内,两个定位片2526分别放置于滑槽2596与第二导滑槽2598围成的空间内。将若干第二弹性件2525分别套接于滑板252的定位柱2522上,使每一第二弹性件2525的一端卡接于对应的滑板252,另一端卡接于对应的卡槽25903。

组装每一表链机构27,将两个第二铰接件273的其中一凸片2735分别贴接于第一铰接件271的两个凸片2715,使每一凸片2715的轴孔2716与对应的凸片2735的轴孔2736对应,两个转轴分别插接于两个凸片2715的轴孔2716及对应的轴孔2736内,使两个第二铰接件273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铰接件271相对的两侧;将两个第三铰接件275的凸片2755分别贴接于两个第二铰接件273背朝第一铰接件271的一侧的凸片2735,使每一凸片2755的轴孔2756与对应的凸片2735的轴孔2736对应,两个转轴分别插接于两个凸片2755的轴孔2756与对应的轴孔2736,使两个第三铰接件275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第三铰接件275。

如图13及图14所示,将两个表链机构27分别连接于两个联动机构26上,每一联动机构26位于两个第二连杆件269一端的两个第一连接轴261分别插入对应的表链机构27的定位块2714的两个卡孔2718。

请参阅图3至图26,组装折叠装置24时,将两个支撑铰节253分别置于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使每一支撑铰节253的两个导滑凸块2531分别可滑动地插入两个中部铰节250的两个固定块2504的导槽2506内,使每一导滑凸块2531的导滑面2533可滑动地贴合于中部铰节250对应的固定块2504的导滑面2507。将两个联动机构26及对应的表链机构27放置于中部铰节250背面相对的两端,使每一联到机构26的两个第一连接轴261远离对应的表链机构27一端插入对应的固定块2504的定位孔2505内,中部铰节250相对两端的卡接块2509分别卡入两个第一铰接件271的卡接孔2712内,且中部铰节250相对两端的卡接块2510分别卡接于两个第一铰接件271的定位块2714与第一挡片2711之间,且每一第一铰接件271的卡块卡接于对应的定位孔2513;若干锁固件分别插入每一第一铰接件271的通孔2717锁固于对应的连接孔2511内,以每一第一铰接件271固定连接于中部铰节250。将两个联到机构26的每一第二铰接件273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支撑铰节253背面的端部,即每一第二铰接件273的卡接片2733贴接于对应的卡接块2532的背面,每一支撑铰节253相对的两端的卡接块2539分别卡接于对应的第二铰接件273的第二挡片2731的卡接孔2732内,且每一卡接片2733的卡块2738卡接于对应的卡接块2532,若干锁固件分别插入第二铰接件273的通孔2737锁固于对应的连接孔2537,使每一第二铰接件273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支撑铰节253。此时,两个支撑铰节253通过两个表链机构27可转动地连接于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

将两个连接铰节255分别置于两个支撑铰节253背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使每一支撑铰节253的两个导滑片2535的导滑面2536分别可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配合片2586的配合面2587;将每一联动机构26的两个第一连杆件266及两个第二连杆件269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对应的第一导滑槽2597及第二导滑槽2598,每一第二连杆件269的转接轴2694可活动地插入对应的定位片2526的条形槽2528内;每一连接铰节255相对两端的卡块分别卡接于两个联动机构26的第三铰接件275的第三挡片2751,每一第三铰接件275的连接片2753分别卡入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的端部的卡接槽内;将两个连接片254分别覆盖于两个滑板252的背面,每一第二连杆件269的转接轴2694的端部可滑动地收容于导槽2541内,插设于滑板252的连接孔2524及对应的定位片2526的旋转孔2527内的连接件正对连接片254的收纳孔2543,若干锁固件分别穿过连接片254的通孔2545连接于对应的连接件259的固定孔2594,以将定位片2526安装于对应的连接件259上,此时,两个连接铰节255通过两个表链机构27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支撑铰节253上。

此时,如图21及图24所示,两个相对的表链机构27将两个连接铰节255、两个支撑铰节253及中部铰节250铰接于一体,具体地,两个连接铰节255分别与对应的两个支撑铰节253铰接,两个支撑铰节253远离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的一侧分别与中部铰节250相对的两侧之间铰连。具体地,每一连接铰节255与对应的支撑铰节253之间通过第一虚拟轴a1转动,每一支撑铰节253与中部铰节250之间通过第二虚拟轴a2转动,两个第二虚拟轴a2位于两个第一虚拟轴a1之间,两个第一虚拟轴a1分别到对应的第二虚拟轴a2的距离相同,且等于两个第二虚拟轴a2之间的距离。两个连接铰节255分别绕对应的第一虚拟轴a1转动;两个支撑铰节253分别绕对应的第二虚拟轴a2转动。每一第一虚拟轴a1间隔平行于所述第二虚拟轴a2,且第一虚拟轴a1的轴半径与第二虚拟轴a2的轴半径相同。在展平状态下,两个连接铰节255相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为l,即两个连接铰节255弯折外侧的两个侧面之间在展平时的直线距离为l。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铰节255相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可折弯区域31的宽度。第一虚拟轴a1及第二虚拟轴a2均位于铰链主体25的外部,优选的,第一虚拟轴a1及第二虚拟轴a2均位于覆盖在铰链主体25上的柔性件30上,从而能提高所述柔性件30的耐弯曲性,且能保证柔性件30最大程度不受损。进一步地,第一虚拟轴a1与第二虚拟轴a2还可以位于柔性件的中性层上。当组装折叠装置24展平时,中部铰节250的正面、两个支撑铰节253的正面、两个连接铰节255的正面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中性层是指柔性件30在弯曲的过程中,所述柔性件30的外层受拉伸,所述柔性件30的内层受挤压,在其断面上有一个不受拉伸,又不受挤压或受到拉伸或挤压的作用力相对较小的过渡层,所述过渡层的应力很少,所述过渡层即为中性层。

柔性件30贴设于展开状态中各连接铰节/转动铰节/定位组件/连接机构的弧面的顶部,并与各弧面的顶部之外的其他区域隔开。通过上述虚拟轴的方案,使得柔性件30在弯折时可以保持长度基本不变。

由于采用直齿轮啮合的方式联动,相比于采用斜齿轮啮合联动的方式而言,不需要很高的制造精度,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将安装完成的折叠装置24置于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两个连接铰节255两个凸耳2595分别收容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内,且位于第一框体21内的滑板252固定连接于第一框体21,位于第二框体23内的滑板252固定连接于第二框体23。每一连接铰节255的安装框256与连接框257可垂直于第一虚拟轴a1的方向相对滑动,第一弹性件2570弹性抵推安装板2561向远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滑动,第二弹性件2525弹性抵推于对应的滑板252与连接铰节255之间能使连接铰节255移动复位。此时,折叠装置24的正面与第一框体21的正面及第二框体23的正面共面,安装板2561与对应的连接框257之间沿垂直于折叠装置24的旋转轴心线方向上有间隙,即第一弹性件2570抵推安装框256的抵接片2565,以带动对应的安装板2561朝远离中部铰节250的一侧移动。将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向折叠装置24挤压,使第一弹性件2570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且将两个安装板2561均向中部铰节250挤压,再将柔性件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的背面分别贴接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的正面上;将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的背面装设于折叠装置24的正面,即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的背面连接于两个安装板2561的正面。此时,柔性件30的背面固定于第一框体21、第二框体23及折叠装置24上,第一弹性件2570被预压缩于对应的连接框256与安装框257之间,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可随折叠装置24的弯折而弯曲,第一弹性件2570向折叠装置24相对的两侧抵推安装板2561,以带动两个安装板2561向折叠装置24相对的两侧抵推柔性件30,使柔性件30一直处于绷紧状态,防止柔性件30拱起而损坏。当柔性件30处在展平状态时,每一定位片2526的其中一侧面定位贴合于对应的第一定位面2599,使折叠装置24保持展平状态。

请一并参阅图27至图33,弯折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弯的力,使连接于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3上的连接链节255朝相互邻近的方向转动,通过联动机构26实现折叠装置24的折弯。具体地,如对第一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第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相对于支撑铰节253沿所述第一虚拟轴a1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连接铰节255带动两个联动机构26对应的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转动,使第一连杆件266沿对应的第一导滑槽2597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沿对应的第二导滑槽2598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滑动地抵推定位片2526转动使定位片2526脱离与第一定位面2599的贴合;由于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件269与第二连接轴26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共同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第二连接轴265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轴孔2643内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使对应的支撑铰节253沿所述第二虚拟轴a2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导滑片2535的导滑面2536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配合片2586的配合面2587,且导滑凸块2531的导滑面2533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固定块2504的导滑面2507;同时,第二连接轴265也带动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8沿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分别啮合于另外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带动所述另外两上第二传动件2641沿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所述另外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带动对应的另外的第二连接轴265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由于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件269与第二连接轴26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另外的第二连接轴265带动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以带动对应的支撑铰节253沿第二虚拟轴a2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及连接铰节255沿第一虚拟轴a2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同时,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在对应的第一导滑槽2597及第二导滑槽2598内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滑动地抵推定位片2526转动使定位片2526脱离与第一定位面2599的贴合;直至第二连杆件269抵推定位片2526转动至定位片2526相对的侧面分别定位贴合于第二定位面25901,以定位折叠装置24呈折弯状态,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折叠装置24弯折,直至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的背面贴接。当折叠装置24再度展开时,第二连杆件269的末端逐渐远离滑板258的侧面而相互分离,定位片2526的侧面由与第一定位面2599分离的状态逐渐靠近第一定位面2599直至相互抵持。由于在展开状态定位片2526的侧面抵持于第一定位面2599,在弯折状态第二连杆件269的末端抵持于滑板258的侧面,使得第二框体23在展开状态及弯折状态均被限位住,减少或避免由于受到侧面冲击(比如跌落)而发生溃缩的情况。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当中,第二框体23也可仅在弯折状态或展开状态被限位住,相应的结构也可做简化。

可选地,在弯折过程中,两个安装框256分别相对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滑动。可选地,其中一安装框256相对第一框体21朝第一框体21滑动,另一安装框256相对于第二框体23朝第二框体23滑动。可选地,第一框体21相对于对应的安装框256的滑动距离等于第二框体23相对于对应的安装框256的滑动距离。在展平过程中,两个安装框256分别相对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滑动。可选地,其中一安装框256相对第一框体21背离第一框体21滑动,另一安装框256相对于第二框体23背离第二框体23滑动。可选地,第一框体21相对于对应的安装框256的滑动距离等于第二框体23相对于对应的安装框256的滑动距离。

此时,折叠装置24完成弯折,柔性件30随折叠装置24实现弯折,使连接铰节255上的安装板2561的上表面、支撑铰节253的上表面及中部铰节250的上表面相互连接形成拱形的弧面,以方便贴合柔性件30。如图27所示,弯折状态的连接铰节255相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沿铰链主体25弯折外侧的距离也为l,即铰链主体25的两个连接铰节255位于弯折外侧的两个侧面之间在展平时的直线距离与在折叠时的沿铰链主体25弯折外侧的距离相等,从而使覆盖于铰链主体25上的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在弯折状态的宽度与展平状态的宽度相同,能防止柔性件30被挤压凸起或拉伸使屏幕损坏。铰链主体25在弯折状态时,第一虚拟轴a1及第二虚拟轴a2均位于铰链主体25的外部,优选的,第一虚拟轴a1及第二虚拟轴a2位于覆盖在铰链主体25上的柔性件30的中性层上。本发明中的铰链主体25的第一虚拟轴a1及第二虚拟轴a2在电子设备100折弯或展平时均位于所述中性层上,从而能保证柔性件30最大程度不受损。

在折叠装置24的弯折过程中,两个连接铰节25的连接框257可相对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沿垂直于折叠装置24的弯折轴心线方向滑动,每一连接铰节25的安装框256可相对于连接框257滑动,从而使连接铰节25完成补偿运动;两个第一连接轴261及两个第二连接轴265分别在两个第一阻尼件267的阻尼孔2673内及在两个第二阻尼件268的阻尼孔2683转动,每一第一阻尼件267的弹性挡圈2674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上,由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于对应的第一阻尼件267;每一第二阻尼件268的孔用弹性挡圈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上,由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于对应的第二阻尼件268;因此,折叠装置24能在弯折过程中定位于任意一角度,铰链主体25在弯折至任意角度的两个连接铰节255相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即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在弯折至任意角度的宽度不会改变,且两个连接铰节255的安装框256使柔性件30一直处于绷紧状态,从而能防止柔性件30在弯折或展平的过程中柔性件30拱起使屏幕损坏,能保证柔性件30最大程度不受损。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施加折弯的力,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分别带动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相对于支撑铰节253朝远离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联动机构26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折弯。

当需要展平电子设备100时,向外拉开第一框体21或第二框体23,使连接于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3上的连接链节255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具体地,对电子设备100的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至少其中一个施加向外拉开的力,使连接于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3上的连接链节255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每一联动机构26相对的两个第一连杆件266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及相对的两个第二连杆件269也一同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如对第一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第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相对于支撑铰节253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连接铰节255带动两个联动机构26的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转动,使第一连杆件266沿对应的第一导滑槽2597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沿对应的第二导滑槽2598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滑动地拉动定位片2526转动使定位片2526脱离与第二定位面25901的贴合,由于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件269与第二连接轴26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共同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齿轮2627沿对应的第一齿轮2623转动,第二连接轴265在对应的第二传动件2641的轴孔2643内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使对应的支撑铰节253沿所述第二虚拟轴a2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导滑片2535的导滑面2536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配合片2586的配合面2587,且导滑凸块2531的导滑面2533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固定块2504的导滑面2507;同时,第二连接轴265也带动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8沿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分别啮合于另外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齿轮2645转动,带动所述另外两上第二传动件2641沿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1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所述另外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带动对应的另外的第二连接轴265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由于第一连杆件266的固定轴2663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件269与第二连接轴26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一传动件2625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65与第二传动件2641转动连接,因此,另外的第二连接轴265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以带动对应的支撑铰节253沿第二虚拟轴a2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及连接铰节255沿第一虚拟轴a2朝抽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同时,第一连杆件266及第二连杆件269在对应的第一导滑槽2597及第二导滑槽2598内滑动,第二连杆件269滑动地拉动定位片2526转动使定位片2526脱离与第二定位面25901的贴合;直至第二连杆件269拉动定位片2526转动至定位片2526的侧面定位贴合于第一定位面2599,以定位折叠装置24呈展平状态,且每一第一齿轮组件262的每一第一传动件2625的第二止挡面2628贴合定位于对应的第一止挡面2624、每一第二齿轮组件264的两个第二传动件2641的第三止挡面2648相互贴合定位,防止联动机构26反折弯,避免柔性件30的损坏。另外,在折叠装置24的展平过程中,两个第二连接轴265分别在第一阻尼件267的阻尼孔2673及第二阻尼件268的阻尼孔2683内转动,每一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8远离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61的弹性挡圈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65上,由于第一连接轴261及第二连接轴265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于对应的第一阻尼件267及第二阻尼件267,因此,折叠装置24能在展平过程中定位于任意一角度。由于铰链主体25在弯折或展平至任意角度的两个连接铰节255相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即柔性件30的可折弯区域31在弯折或展平至任意角度的宽度不会改变,能防止柔性件30在弯折或展平的过程中柔性件30拱起使屏幕损坏,能保证柔性件30最大程度不受损。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展平方式中,也可以仅对第二框体23施加向外拉开的力,第二框体23通过联动机构26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平。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施加向外拉开的力,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分别带动对应的连接铰节255相对于支撑铰节253朝向柔性件30的一侧转动,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平。

第一弹性件2570及第二弹性件2525在可弯折铰链展开及弯折时均被压缩,第一弹性件2570在可弯折铰链展开时的压缩程度小于第一弹性件2570在可弯折铰链弯折时的压缩程度,第二弹性件2525在可弯折铰链展开时的压缩程度小于第二弹性件2525在可弯折铰链弯折时的压缩程度。可弯折铰链弯折时,第二弹性件2525的压缩量大于第一弹性件2570的压缩量。可弯折铰链弯折时,柔性件30对应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的位置相对固定,于对应可弯折铰链的位置相对滑动。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