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31211发布日期:2021-06-18 20:2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磁阀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阀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电磁阀包括壳体、静铁芯以及动铁芯,静铁芯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当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时,动铁芯与阀口相贴合,动铁芯的上端面与静铁芯的下端面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为动铁芯的行程s。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定动铁芯的行程s,首先测绘静铁芯到阀口端面的距离,然后再减去动铁芯的长度,最后加上误差作为行程s的值。但是,采用上述方式,行程s的值可能出现偏小的情况,此时无法保证电磁阀的流量。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电磁阀无法满足流量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阀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无法满足流量要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电磁阀包括:壳体,设置有阀口;静铁芯,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动铁芯的第一端对应静铁芯设置,动铁芯的第二端对应阀口设置,动铁芯的预设行程为s1,阀口的直径为d,s1≥d/4。

进一步地,电磁阀还包括密封件,动铁芯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密封件对应阀口设置,当动铁芯的第一端与静铁芯相贴合时,密封件的端面与阀口的间距为s1。

进一步地,电磁阀还包括复位弹簧,动铁芯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静铁芯相抵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动铁芯相抵接。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阀座和套管,阀口设置在阀座上,静铁芯和动铁芯均穿设在套管内。

进一步地,阀座具有第三安装孔,套管的一端插设在第三安装孔内,套管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阀座的上端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电磁阀还包括密封圈,套管的外壁和/或第三安装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密封圈设置在安装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电磁阀包括壳体、静铁芯以及动铁芯,壳体设置有阀口,静铁芯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对应阀口设置,电磁阀的制作方法包括:获取阀口的直径;根据阀口的直径确定动铁芯的预设行程。

进一步地,电磁阀的制作方法还包括:确定动铁芯的行程余量;根据预设行程和行程余量之和得出动铁芯的实际行程。

进一步地,根据阀口的直径确定动铁芯的预设行程,具体包括:动铁芯的预设行程为s1,阀口的直径为d,s1≥d/4。

进一步地,行程余量包括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电磁阀包括壳体、静铁芯以及动铁芯,壳体设置有阀口,静铁芯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动铁芯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以控制阀口的开闭。具体的,动铁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动铁芯的第一端对应静铁芯设置,动铁芯的第二端对应阀口设置。其中,动铁芯的预设行程为s1,阀口的直径为d,且s1≥d/4。采用上述结构,根据阀口的直径确定动铁芯的预设行程,动铁芯的预设行程不会出现偏小的情况,如此能够使电磁阀满足流量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阀处于开启状态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阀口;12、阀座;121、第三安装孔;13、套管;131、限位凸台;20、静铁芯;30、动铁芯;40、密封件;50、复位弹簧;60、密封圈;70、骨架;71、本体;72、折弯部;80、线圈;90、保护壳;100、插针;110、固定架;120、固定件;s1、动铁芯的预设行程;d、阀口的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阀,该电磁阀包括壳体10、静铁芯20以及动铁芯30。其中,壳体10设置有阀口11,壳体10连接有进管和出管,进管和出管通过阀口11连通。具体的,静铁芯20固定设置在壳体10内,动铁芯30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动铁芯30可控制阀口11的开闭,以控制进管和出管的连通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动铁芯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动铁芯30的第一端对应静铁芯20设置,动铁芯30的第二端对应阀口11设置。具体的,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为s1,阀口11的直径为d,s1≥d/4,如此能够保证电磁阀可以满足流量要求。在本实施例中,s1=d/4。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阀,通过将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为s1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四分之一阀口11的直径,可以准确的计算出行程的理论最小值,从而使得电磁阀可以满足流量要求。并且,将预设行程加上加工、装配等误差,可以得到动铁芯30的实际行程,如此能够在满足流量要求的同时,使得实际行程不会过大,可以获得较大的电磁力,从而能够保证电磁阀的开阀能力。

如图2所示,电磁阀还包括密封件40,密封件40对应阀口11设置,如此能够提升电磁阀的密封效果。具体的,动铁芯3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密封件40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密封件40对应阀口11设置,密封件40的横截面尺寸大于阀口11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40的端面与动铁芯30的第二端的端面相平齐,如此便于对各部件的尺寸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提升装置的精度。其中,当电磁阀通电后,动铁芯30会被静铁芯20完全吸起,动铁芯30的第一端的端面会与静铁芯20相贴合,此时密封件40的端面与阀口11的间距为s1。

在本实施例中,阀口1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当电磁阀通电后,动铁芯30和阀口11之间形成一段气隙,其高度数值等于s1(密封件40变形忽略不计),并在阀口11正上方形成一个圆柱形气流面域,由流体力学的知识可知,当该面域的侧面积大于等于阀口通道面积时,流量才能满足要求,进而推得:s1≥d/4。

为了便于动铁芯30进行复位,电磁阀还包括复位弹簧50,动铁芯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复位弹簧50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安装孔可以对复位弹簧50进行容纳和固定。具体的,复位弹簧50的一端与静铁芯20相抵接,复位弹簧50的另一端与动铁芯30相抵接,当电磁阀断电之后,在复位弹簧5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密封件40会与阀口11相贴合,以保证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相互连接的阀座12和套管13,阀口11设置在阀座12上,静铁芯20和动铁芯30均穿设在套管13内。具体的,静铁芯20的一端固定穿设在套管13内,动铁芯30可移动地穿设在套管13内,在动铁芯30移动的过程中,套管13还可以对动铁芯30起到导向的作用,能够保证装置的平稳运行和精度。

具体的,阀座12具有第三安装孔121,套管13的一端插设在第三安装孔121内。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3的一端通过螺纹旋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三安装孔12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管13的一端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设在第三安装孔121内。其中,第三安装孔121可以对套管13起到固定和导向的作用,能够保证套管13与阀座12的同轴度,进而保证动铁芯30与阀口11的同轴度,提升装置的精度。其中,第三安装孔121形成阀腔,进管和出管均与阀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3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台131,限位凸台131沿套管13的周向延伸,限位凸台131与阀座12的上端面相抵接,由于静铁芯20固定设置在套管13内,利用限位凸台131限制套管13插入阀座12的长度尺寸,便于对动铁芯30的行程进行控制,能够提升行程的精度。

为了提升电磁阀的密封性能,电磁阀还包括密封圈60,套管13的外壁和/或第三安装孔121的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密封圈60设置在安装槽内。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3的外壁和第三安装孔121的内壁上同时设置有安装槽,密封圈60设置在两个安装槽围成的空间内。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套管13的外壁上设置安装槽,或者仅在第三安装孔121的内壁上设置安装槽。

如图1和图5所示,电磁阀还包括骨架70、线圈80以及保护壳90,保护壳90套设在套管13上,骨架70和线圈80均设置在保护壳90内。具体的,骨架70包括本体71和折弯部72,折弯部72位于本体71的两侧,折弯部72朝向远离电磁阀轴线的方向延伸,本体71、折弯部72以及保护壳90的内壁围成安装腔,线圈80位于安装腔内且缠绕在本体71上。

其中,电磁阀还包括插针100、固定架110以及固定件120,利用插针100可将电磁阀与电源电连接,利用固定架110可对电磁阀进行固定。其中,插针100设置在保护壳90的一侧,固定架110设置在保护壳90的另一侧。具体的,固定架110为“c”形结构,固定架110的一端设置在保护壳90于套管13之间,固定架110的另一端通过固定件120固定在保护壳90的上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20为紧固件。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阀为直动式柱塞电磁阀。

具体的,电磁阀的流量随着动铁芯的预设行程s1的增加先增大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当s1=d/4时,电磁阀的流量达到最大值。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阀的电磁力随着动铁芯的预设行程s1的增加逐渐减小。具体的,在圆柱形骨架线圈的条件下,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电磁阀的电磁力f与动铁芯的预设行程s1近似满足:f∝1/s12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将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为s1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四分之一阀口11的直径,将预设行程加上加工、装配等误差,得到动铁芯30的实际行程,如此可以同时满足流量要求以及开阀能力。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该电磁阀包括壳体10、静铁芯20以及动铁芯30,壳体10设置有阀口11,静铁芯20固定设置在壳体10内,动铁芯30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动铁芯30对应阀口11设置。

其中,电磁阀的制作方法包括:

s100、获取阀口11的直径;

s200、根据阀口11的直径确定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

根据阀口11的直径确定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不会出现偏小的情况,如此能够使电磁阀满足流量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阀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s300、确定动铁芯30的行程余量;

s400、根据预设行程和行程余量之和得出动铁芯30的实际行程。

通过将动铁芯30的实际行程设置为预设行程和行程余量之和,行程余量可以保证动铁芯30不会因误差出现行程偏小的情况。

其中,根据阀口11的直径确定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具体包括: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为s1,阀口11的直径为d,s1≥d/4。在本实施例中,s1=d/4。通过将动铁芯30的预设行程为s1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四分之一阀口11的直径,可以准确的计算出行程的理论最小值,从而使得电磁阀可以满足流量要求。

具体的,行程余量包括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将预设行程加上加工、装配等误差,可以得到动铁芯30的实际行程,如此能够在满足流量要求的同时,使得实际行程不会过大,可以获得较大的电磁力,从而能够保证电磁阀的开阀能力。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可以准确的算出行程的理论最小值(预设行程),根据最小值再加上加工、装配误差等(行程余量),在保证流量满足要求(其它部位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又不会导致实际行程过大,既保证了流量满足要求,又能获得较大的电磁力,即开阀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