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3183发布日期:2021-06-22 17:1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折叠式装置,尤指一种具有隐藏式对开铰链的折叠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传统的电子折叠式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其显示器和底座主要是通过单心轴铰链分别接连显示器侧边与底座以形成枢设,借以使显示器能相对于底座翻转掀起或闭合。而近年来的电子折叠式装置则更方便的以至少两个机体取代传统的显示器和底座,再搭配一可挠性显示器使用。其中,例如本申请人曾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第cn201810371007.2号的一种“隐藏式对开铰链”专利案(下称第1案)所示,在整体折叠呈s字状或是z字状之后,使对开式转轴所连接的第一、第二支撑件能够通过“单一虚拟旋转中心”而闭合,并在对开式转轴的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容纳可挠性显示器的弯曲状区域部位。而本申请人又曾经提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第cn109488681a号的一种“隐藏式对开铰链”(下称第2案)所示,则是在整体弯折及展平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类似跷跷板的自由摆动作用,在整体弯折时,让出一容置空间以容纳挠性显示器的弯曲状中间部位,在整体展平时,能对挠性显示器的展平状中间部位形成稳定的支撑。

第1、2案不管是采用“单一虚拟旋转中心”或是“无轴翘翘板”结构,均是在两机体相互闭合之后,使内部的可挠性显示器的弯曲部位能够形成小曲率,使整体薄型化。但是现今各家显示器业者的技术发展存在差异,并非所有的可挠性显示器的弯曲部位皆会形成小曲率,亦或是形成小曲率时会呈现出相异的弯曲样态,因此,对于那些弯曲样态相异的可挠性显示器,就需要有对应合适的转轴模组来搭配实施,而非完全采用上述第1、2案的结构设计,以减少可挠性显示器受损的问题产生。

因此,本申请人后续还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第cn201910587928.7号的一种“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组”(下称第3案),其主要包括一弧形座体,弧形座体具有反向的两个侧面,两个侧面之间具有间隔并列的第一、第二弧形导引部;一第一转动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一弧形块,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支撑板,至少一第一弧形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弧形导引部内;一第二转动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二弧形块,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支撑板,至少一第二弧形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弧形导引部内;第一连动组件的一端枢接第一转动件的第一弧形块一侧,第一连动组件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一连动件;该第二连动组件的一端枢接第二转动件的第二弧形块一侧,第二连动组件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连动件,第二连动件以相对反向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连动件。借此,即能简化第1、2案的“转轴模组”动作,将“单一虚拟旋转中心”改为“双虚拟旋转中心”,利用两个转动件相对于弧形座体同步转动以替代“无轴翘翘板”结构所产生的补偿动作;并去除“无轴翘翘板”结构及其所产生的补偿动作,进而缩小整体厚度以利于设计,达到整体体积轻、薄的市场需求以促进销售,并因应现有的可挠性显示器在弯折时的小曲率限制,以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惟,由于第3案的“第一连动组件的一端枢接第一转动件的第一弧形块一侧,第一连动组件的另一端枢接一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组件的一端枢接第二转动件的第二弧形块一侧,第二连动组件的另一端枢接一第二连动件”的结构,在两个机体相互闭合之后,会使两个机体的共同弯折端形成一个概略成三角形的空隙,而使两个机体内部的可挠性显示器显露出来。如此一来,即可能使灰尘或水分通过空隙进入,从而使可挠性显示器脏污,甚至于造成可挠性显示器毁损的问题产生。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保有上述薄型化的优点,发明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发明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隐藏式对开铰链,能去除部分并简化第3案的“第一、第二连动组件”的转轴连动结构,以节省制造及组装成本,并使两个机体能够全面性的相互闭合,有效的隐藏可挠性显示器,以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设的折叠式装置包括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一可挠性显示器及一隐藏式对开铰链,该第一机体内枢设一第一支撑板,该第二机体内枢设一第二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与该第二支撑板分别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面,并各自在该第一机体内及该第二机体内形成相对转动,且该隐藏式对开铰链具有一弧形座体,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各以一虚拟旋转中心而与该弧形座体相对转动展开或闭合;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在于:弧形座体具有反向的两个侧面,两个侧面之间具有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导引部及第二弧形导引部;弧形座体的至少一侧面外具有一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一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二导轨,对应的第二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三导轨,第二导轨及第三导轨分别连接第一导轨并各自与第一导轨形成相对移动,进而各自引导并牵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做有限角度的转动。隐藏式对开铰链还包括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一第一连动件以及一第二连动件,其中的第一转动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一弧形块,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支撑板,至少一第一弧形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弧形导引部内;第二转动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及至少一第二弧形块,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支撑板,至少一第二弧形块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弧形导引部内;第一连动件的一端枢接第一转动件的至少一第一弧形块的一侧端,借以在至少一第一弧形块弧形摆动时,使第一连动件直线移动;而第二连动件以相对反向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的一端枢接第二转动件的至少一第二弧形块的一侧端,借以在至少一第二弧形块弧形摆动时,使第二连动件直线移动。

实施时,第一导轨包括两个凸出于弧形座体一侧面外的凸柱,对应的第二导轨及第三导轨为分别形成于第一机体的一端侧面内的弧形凹槽以及第二机体的一端侧面内的弧形凹槽。

实施时,第一机体内的一端底面上锁接有可拆卸的至少一导轨结构件,又在至少一导轨结构件的一端弯折延伸出一延伸片,以嵌合于相邻的第一机体的一端侧面内,并使第二导轨设于延伸片的片面以与第一导轨的一凸柱相互引导与牵制。

实施时,第二机体内的一端底面上锁接有可拆卸的至少一导轨结构件,又在至少一导轨结构件的一端弯折延伸出一延伸片,以嵌合于相邻的第二机体的一端侧面内,并使第三导轨设于延伸片的片面以与第一导轨的另一凸柱相互引导与牵制。

实施时,第一机体的另一端内部设有一第一固定件,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承靠在弧形座体的一端以与其顶面平齐,供连接第二转动件的第二连接部,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枢接第一固定件,使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相对移动并相互引导与牵制,借以使第一支撑板在第一机体内做有限角度的转动。

实施时,第一固定件包括一底座及一上盖,底座的中间位置形成一缺口,缺口的相对两侧分别凹设形成一枢接孔;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具有一枢轴及由枢轴朝向底面延伸的一斜面,枢轴的相对两轴端分别枢接第一固定件的两枢接孔。

实施时,第二机体的另一端内部设有一第二固定件,第二支撑板的一端承靠在弧形座体的另一端以与其顶面平齐,供连接第一转动件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枢接第二固定件,使第三导轨与第一导轨相对移动并相互引导与牵制,借以使第二支撑板在第二机体内做有限角度的转动。

实施时,第二固定件包括一底座及一上盖,底座的中间位置形成一缺口,缺口的相对两侧分别凹设形成一枢接孔;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具有一枢轴及由枢轴朝向底面延伸的一斜面,枢轴的相对两轴端分别枢接第二固定件的两枢接孔。

实施时,弧形座体的第一弧形导引部及第二弧形导引部之间还设有一齿轮,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分别具有一齿条,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分别齿合齿轮,借以使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相对反向移动。

实施时,第一连动件包括一第一滑块及一第一连杆,第一滑块枢接第一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枢接第一转动件的至少一第一弧形块的一侧端,借以在至少一第一弧形块弧形摆动时,带动第一连动件直线移动。

实施时,第二连动件包括一第二滑块及一第二连杆,第二滑块枢接第二连杆的一端,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枢接第二转动件的至少一第二弧形块的一侧端,借以在至少一第二弧形块弧形摆动时,带动第二连动件直线移动。

实施时,弧形座体设有一第一轨道,供夹持第一连动件,第一连动件的一侧端具有一第一枢孔,供枢接至少一第一弧形块的一侧端所具有的一第一枢轴,借以在第一转动件转动时,带动第一连动件沿着第一轨道稳定地往复直线移动。

实施时,弧形座体设有一第二轨道,供夹持第二连动件,第二连动件的一侧端具有一第二枢孔,供枢接至少一第二弧形块的一侧所具有的一第二枢轴,借以在第二转动件转动时,带动第二连动件沿着第二轨道稳定地往复直线移动。

实施时,弧形座体上还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内容置一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压一第一定位球,第一定位球抵压第一弧形块,供定位第一转动件于预设角度位置。

实施时,第一弧形块为一弧形框体,包括两个第一侧板及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的一第一弧形板,第一弧形板的内弧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槽,供定位第一定位球。

实施时,弧形座体上还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内容置一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压一第二定位球,第二定位球抵压第二弧形块,供定位第二转动件于预设角度位置。

实施时,第二弧形块为一弧形框体,包括两个第二侧板及分别连接两个第二侧板的一第二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的内弧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槽,供定位第二定位球。

为便于对本发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隐藏式对开铰链的元件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隐藏式对开铰链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第图5的a-a’剖面图;

图7为第图5的b-b’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隐藏式对开铰链在折叠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在折叠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隐藏式对开铰链的元件分解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隐藏式对开铰链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隐藏式对开铰链1弧形座体2

第一导轨21凸柱211,212

第二导轨22第三导轨23

弧形底座24盖板25

弧凸部251第一容置空间252

第二容置空间253第一弧形导引部26

第一弧形槽261,261’第二弧形导引部27

第二弧形槽271,271’轨道28,28’,29,29’

齿轮291第一轨道292

第二轨道293第一转动件3

第一连接部31第一支杆311,311’

第一弧形块32,32’第一侧板321

第一弧形板322第一定位槽323

第一枢轴324第一弹性件33

第一定位球34第二转动件4

第二连接部41第二支杆411,411’

第二弧形块42,42’第二侧板421

第二弧形板422第二定位槽423

第二枢轴424第二弹性件43

第二定位球44第一连动件5

齿条51,61第一枢孔52

第一滑块53第一连杆54

上直槽55,65下直槽56,66

第二连动件6第二枢孔62

第二滑块63第二连杆64

折叠式装置9第一机体91

第一支撑板911导轨结构件912,922

延伸片913,923第二机体92

第二支撑板921可挠性显示器93

第一固定件94底座941,961

上盖942,962缺口943,963

枢接孔944,964第一连接件95

枢轴951,971斜面952,972

第二固定件96第二连接件97

容置空间98。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8所示,其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9的第一实施例,主要包括一第一机体91、一第二机体92、一可挠性显示器93及一隐藏式对开铰链1。隐藏式对开铰链1的第一转动件3的第一连接部31连接于第二机体92(例如:底座)内所枢设的一第二支撑板921一端侧边,第二转动件4的第二连接部41连接于第一机体91(例如:显示器)内所枢设的一第一支撑板911一端侧边,第一支撑板91与第二支撑板92分别连接可挠性显示器93的两半部。

隐藏式对开铰链1主要包括一弧形座体2、一第一转动件3、一第二转动件4、一第一连动件5以及一第二连动件6。其中,弧形座体2的至少一侧面外具有两个凸出的凸柱(211,212),该两个凸柱(211,212)做为第一导轨21;对应的第一机体91的一端侧面内具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做为第二导轨22,并在对应的第二机体92的一端侧面内具有另一弧形凹槽,该另一弧形凹槽做为第三导轨23,第二导轨22连接第一导轨21的一凸柱212并形成相对移动,进而相互引导与牵制,以及第三导轨23连接第一导轨21的另一凸柱211并形成相对移动,进而相互引导与牵制,借以在第一转动件3及第二转动件4各以一虚拟旋转中心而分别与弧形座体2相对转动时,使两个机体在预定的转动路径上相对翻转以展开或折叠可挠性显示器93,并在折叠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之后,能够全面性的相互闭合;更佳的是在弧形座体2的相对两侧面外分别具有第一导轨21,对应的第一机体91的一端的相对两侧面内分别具有第二导轨22,对应的第二机体92的一端的相对两侧面内分别具有第三导轨23,使各第二导轨22分别对应连接于各第一导轨21的一凸柱212并形成相互引导与牵制,以及各第三导轨23分别对应连接于各第一导轨21的另一凸柱211并形成相互引导与牵制,使两个机体在预定的转动路径上相对翻转更加稳定。

第一机体91的一端连接弧形座体2的一端,第一机体91的另一端内部设有一第一固定件94及一第一连接件95。第一固定件94包括一底座941及一上盖942,底座941的中间位置形成一缺口943,当上盖942盖合于底座941上方时,第一固定件94是在缺口943的相对两侧分别凹设形成一枢接孔944;第一连接件95为长方形板体,其一端具有一枢轴951及由枢轴951朝向底面延伸的一斜面952,第一连接件95锁接第一支撑板911的另一端,第一支撑板911的一端承靠在弧形座体2的一端以与弧形座体2的顶面平齐,供连接第二转动件4的第二连接部41,另以可拆卸的至少一导轨结构件912锁接于第一机体91内的一端底面上,并使至少一导轨结构件912的一端弯折延伸出一延伸片913,以嵌合于相邻的第一机体91的一端侧面内,第一连接件95的一端通过枢轴951的相对两轴端分别枢接第一固定件94的两枢接孔944,使第一连接件95的一端枢接第一固定件94而使第一机体91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911的另一端形成枢接,并使第二导轨22设于延伸片913的片面以与第一导轨21的一凸部212相互引导及牵制,借以在两个机体相对翻转时,使第一支撑板911在第一机体91内做有限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弯曲的可挠性显示器93的一半面能平顺的展开。

而第二机体92的一端连接弧形座体2的另一端,第二机体92的另一端内部设有一第二固定件96及一第二连接件97,第二固定件96具有与第一固定件94相同的结构,也包括一底座961及一上盖962,第二固定件96的底座961的中间位置形成一缺口963,当第二固定件96的上盖962盖合于底座961上方时,第二固定件96也在缺口963的相对两侧分别凹设形成一枢接孔964;第二连接件97也为长方形板体,其一端具有一枢轴971及由枢轴971朝向底面延伸的一斜面972;第二连接件97锁接第二支撑板921的另一端,第二支撑板921的一端承靠在弧形座体2的另一端以与弧形座体2顶面平齐,供连接第一转动件3的第一连接部31,另以可拆卸的至少一导轨结构件922锁接于第二机体92内的一端底面上,并使至少一导轨结构件912的一端弯折延伸出一延伸片923,以嵌合于相邻的第二机体92的一端侧面内,第二连接件97的一端通过枢轴971的相对两轴端分别枢接第二固定件96的两枢接孔964,使第二连接件97的一端枢接第一固定件96而使第二机体9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921的另一端形成枢接,并使第三导轨23设于延伸片923的片面以与第一导轨21的另一凸柱211相互引导及牵制,借以使第二支撑板921在第二机体92内做有限角度的转动,使弯曲的可挠性显示器93的另一半面能平顺的展开。

请参阅图3~图10所示,隐藏式对开铰链1的弧形座体2包括一弧形底座24及一盖板25,弧形底座24具有反向的两个侧面,两个侧面之间的弧形底座24上设有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导引部26及第二弧形导引部27,第一弧形导引部26包括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槽(261,261’),第二弧形导引部27包括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槽(271,271’)。弧形底座24的第一弧形导引部26及第二弧形导引部27之间设有两个平行轨道(28,28’),两个平行轨道(28,28’)之间具有一齿轮291。而盖板25盖合并连接于弧形底座24的顶面上,盖板25的下板面上具有四个弧凸部251及两个平行轨道(29,29’),四个弧凸部251分别容置于两个第一弧形槽(261,261’)及两个第二弧形槽(271,271’)内,各弧凸部与各弧形槽之间均会存在空间并形成四个弧形导轨,分别供各弧形块导入及活动;弧形底座24的一轨道28与盖板25的一轨道29合设为第一轨道292,弧形底座24的另一轨道28’与盖板25的另一轨道29’合设为第二轨道293。盖板25的两个弧凸部251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252,另外两个弧凸部251上分别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253。

第一转动件3包括一第一连接部31及两个第一弧形块(32,32’),第一连接部31包括两个第一支杆(311,311’),两个第一支杆(311,311’)连接于第二机体92的第二支撑板921的一端侧边,两个第一支杆(311,311’)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出两个平行并列的第一弧形块(32,32’),第一弧形块32’的一侧端具有一第一枢轴324。其中以一第一弧形块32为例,该第一弧形块32为一弧形框体,包括两个第一侧板321及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321的一第一弧形板322,第一弧形板322的内弧面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槽323。当第一弧形块32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弧形导引部26的弧形导轨内时,弧凸部251的第一容置空间252内容置一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做为第一弹性件33,第一弹性件33的一端抵压一第一定位球34,第一定位球34抵压第一弧形板322的内弧面,通过第一定位球34导入并抵压定位在任一个第一定位槽323之中,可以将第一转动件3定位于预设角度位置上。

第二转动件4包括一第二连接部41及两个第二弧形块(42,42’),第二连接部41包括两个第二支杆(411,411’),两个第二支杆(411,411’)连接于第一机体91的第一支撑板911的一端侧边,两个第二支杆(411,411’)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出两个平行并列的第二弧形块(42,42’),第二弧形块42’的一侧端具有一第二枢轴424。其中以一第二弧形块42为例,该第二弧形块42为一弧形框体,包括两个第二侧板421及分别连接两个第二侧板421的一第二弧形板422,第二弧形板422的内弧面上设有两个第二定位槽423。当第二弧形块42以可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弧形导引部27的弧形导轨内时,弧凸部251的第二容置空间253内容置一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做为第二弹性件43,第二弹性件43的一端抵压一第二定位球44,第二定位球44抵压第二弧形板422的内弧面,通过第二定位球44导入并抵压定位在任一个第二定位槽423之中,可以将第二转动件4定位于预设角度位置上。

第一连动件5的顶面及底面分别形成一上直槽55及一下直槽56,上直槽55及下直槽56分别容纳并连接限位弧形底座24的一轨道28与盖板25的一轨道29所组成的第一轨道292,供夹持第一连动件5并使第一连动件5沿着第一轨道292稳定地往复直线移动;第一连动件5的一侧端具有齿条51,齿条51齿合齿轮291的一侧;第一连动件5的另一侧端具有一第一枢孔52,供枢接第一弧形块32’一侧端的第一枢轴324,如此通过第一枢轴324直接推压第一枢孔52的内壁面,借以在第一转动件3转动时,带动第一连动件5在第一轨道292上直线移动;第一枢孔52垂直贯穿第一连动件5并从第一连动件5的另一侧端面凹陷而成,以在第一枢轴324随着第一弧形块32’弧形摆动的过程中,除了供第一枢轴324枢转之外,还能形成空间供第一枢轴324微幅位移。

而第二连动件6与第一连动件5的结构相同,并反向对称于齿轮291的两侧。第二连动件6的顶面及底面分别形成一上直槽65及一下直槽66,上直槽65及下直槽66分别容纳并连接限位弧形底座24的另一轨道28’与盖板25的另一轨道29’所组成的第二轨道293,供夹持第二连动件6并使第二连动件6沿着第二轨道293稳定地往复直线移动;第二连动件6的一侧端具有齿条61,齿条61齿合齿轮291的另一侧;第二连动件6的另一侧端具有一第二枢孔62,供枢接第二弧形块42’另一侧端的第二枢轴424,如此通过第二枢轴424直接推压第二枢孔62的内壁面,借以在第一转动件3与第二转动件4反向转动时,带动第二连动件6在第二轨道293上直线移动;第二枢孔62垂直贯穿第二连动件6并从第二连动件6的另一侧端面凹陷而成,以在第二枢轴424随着第二弧形块42’弧形摆动的过程中,除了供第二枢轴424枢转之外,还能形成空间供第二枢轴424微幅位移。

借此,在第一机体91相对于第二机体92翻转闭合或完全展开的过程中,当第二转动件4相对于第一转动件3转动时,通过带动第一连动件5及第二连动件6,即可使第一连动件5及第二连动件6分别在第一轨道292及第二轨道293上以齿轮291为转动轴心而相对同步反向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弹性件33一端的第一定位球34导入并抵压定位于第一定位槽323,及第二弹性件43一端的第二定位球44同时导入并抵压定位于第二定位槽423,即可将第一转动件3与第二转动件4同步定位于一个预设的摆动角度位置上;而在两个第一弧形块(32,32’)与两个第二弧形块(42,42’)的相对摆动过程中,当第一定位球34导出第一定位槽323并持续抵压住第一弧形板322的相对内弧面期间,且第二定位球44导出第二定位槽423并持续抵压住第二弧形板422的相对内弧面期间,则可分别形成摩擦以产生扭力,进而使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能够同步且相对的稳定转动,并在转动时能同步自由停滞在一定角度上。而在两个并列的第一支撑板911与第二支撑板921在相互折叠状态时,可以形成足够的容置空间98,以供容置小曲率的可挠性显示器98的弯曲部位。

请参阅图11、图12所示,其为本发明折叠式装置9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动件5包括一第一滑块53及一第一连杆54,第一滑块53的一侧端具有一枢轴以枢接第一连杆54的一端的枢孔,第一连杆54的另一端的枢孔以枢接第一转动件3的第一弧形块32’的一侧端的第一枢轴324,如此通过第一枢轴324牵引第一连杆54,进而间接带动第一滑块53位移,借以在两个第一弧形块(32,32’)分别于第一弧形导引部26的弧形导轨内摆动时,带动第一连动件5直线移动。而第二连动件6包括一第二滑块63及一第二连杆64,第二滑块63的一侧端具有一枢轴以枢接第二连杆64的一端的枢孔,第二连杆64的另一端的枢孔以枢接第二转动件4的第二弧形块42’的一侧端的第二枢轴424,如此通过第二枢轴424牵引第二连杆64,进而间接带动第二滑块63位移,借以在两个第二弧形块(42,42’)分别于第二弧形导引部27的弧形导轨内弧形摆动时,带动第二连动件6直线移动;据此在同步运动的过程中,顺畅两个第一弧形块(32,32’)与第一连动件5的联动动作、以及两个第二弧形块(42,42’)与第二连动件6的联动动作。

因此,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除了能有效去除部分零件并简化现有的第3案的“第一、第二连动组件”的转轴连动结构,以降低零件生产成本及减少制造组装工序之外,更可以使两个机体在相对翻转时,能够全面性的相互闭合,有效的隐藏可挠性显示器,并使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部能平顺的展开,以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2.本发明的两个转动件在相对折叠时,可以通过弹性件与定位球的组合,使弧形座体的弧凸部与转动件的弧形板内、外平面相互对应接合,或是再使定位球定位在各个定位槽内,因此,可以在两个机体相对转动时,能自由停滞在一定角度上,并产生有效或是更加显着的定位效果,使两个机体能够更稳固的定位在特定角度上,以方便使用。

3.本发明在这两个机体内均设有作为可拆式组件的至少一导轨结构件,方便于替换,使第二导轨、第三导轨能够因应配合不同尺寸及结构的机体、或是因应配合相异样式的弧形座体的第一导轨,有助于增加适用范围,并提供结构设计及使用上的灵活性。

本发明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惟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构造特征,任何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是可能的,且皆为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