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4886发布日期:2019-09-03 19:40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立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比较随意,一根钢丝固定于机台上并夹紧一段胶管,胶管一头填入棉花,另一头加入硅油,靠重力高度差及棉花团的渗透对封口针进行润滑。

这种方式存在较大问题,棉花团填充过实造成供油不足,导致封口针磨损,封口品质不良,易发生毛刺等品质问题,如过松则硅油流出过多,并且与封口针无接触时硅油依然流出,最终会造成产品上附着硅油,造成机台相关部位均滞留硅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封口针控油性能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包括工作台面,所述工作台面的顶部竖立有悬挂支架,所述悬挂支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油箱,所述油箱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顶部贯穿设有排气管,所述油箱的底端连接有流量控制接头,所述流量控制接头设计成L型,所述流量控制接头的顶部设有第一法兰,且第一法兰和油箱底端相互连接,所述流量控制接头的竖直段上水平设有一根与流量控制接头相连通的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内嵌合有连接螺柱,所述连接螺柱位于流量控制接头的一端设有隔油板,且隔油板与流量控制接头的径向内孔相匹配,所述连接螺柱的外端偏离中心位置设有驱动杆,所述流量控制接头的末端连接有油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流量控制接头的末端连接有橡胶管,所述流量控制接头通过橡胶管和油针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流量控制接头的水平段上设有过滤膜,所述过滤膜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且第二法兰和流量控制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过滤膜的另一端和橡胶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油针上活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中心处焊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贴合有连接架,且连接架的底端固定在工作台面上,所述连接架上设有气缸,且气缸的输出与固定板的一端铰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板和支撑柱之间通过销连接,且支撑柱的安装位置位于固定板上的1/3处,所述油针固定卡合在固定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箱盖的顶部且位于排气管的一侧设有联通管,且箱盖的顶部另一侧设有油管接头,所述排气管和联通管以及油管接头内均设有单向阀,其中排气管的单向阀出口朝外,而联通管和油管接头的单向阀出口向油箱内部方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油箱和悬挂支架之间套接有钢箍,且悬挂支架和油箱的接触面积为油箱高度的2/3。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控油良好,能在保证封口针的润滑需要的同时,大幅降低硅油用量,尤其是机台停止后,硅油因连接螺柱停止转动并在复位后带动隔油板进行密封,使流量控制接头处于密闭状态致使硅油无法流出,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用手对连接螺柱进行转动,控制隔油板的偏转角度,进而控制实际出油量。

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可以控制出油量,以及机器停止时阻隔硅油继续渗出的优点,解决了由于硅油滞留,带来的产品表面硅油多,清洗不净需增加清洗时间及清洗剂用量,从封口工位至接料周转箱附着较多硅油,在出料口容易造成不良品附着不动而发生不良品未打入不良品盒而最后带入良品箱的风险,滞留硅油易造成电源线、信号线腐蚀而造成潜在风险;裸品周转箱因裸品带入较多硅油,需增加周转箱清洗频次及清洗成本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的整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的流量控制接头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的油针固定机构后视图。

图例说明:

1、排气管;2、箱盖;3、油箱;4、悬挂支架;5、流量控制接头;6、橡胶管;7、固定板;8、油针;9、支撑柱;10、连接架;11、气缸;12、工作台面;13、第一法兰;14、隔油板;15、连接螺柱;16、螺纹套筒;17、第二法兰;18、过滤膜;19、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包括工作台面12,工作台面12的顶部竖立有悬挂支架4,悬挂支架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油箱3,油箱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箱盖2,箱盖2的顶部贯穿设有排气管1,油箱3的底端连接有流量控制接头5,本实施例中的流量控制接头5设计成L型,流量控制接头5的顶部设有第一法兰13,且第一法兰13和油箱3底端相互连接,流量控制接头5的竖直段上水平设有一根与流量控制接头5连通的螺纹套筒16,螺纹套筒16内旋转的设置有连接螺柱15,且连接螺柱15与螺纹套筒16密封配合,连接螺柱15位于流量控制接头5内的一端设有隔油板14,且隔油板14与流量控制接头5的径向的内孔相匹配。通过连接螺柱15在螺纹套筒16内转动,能带动隔油板14进行角度转动,隔油板14与的姿态与流量控制接头5的内孔轴向垂直时,隔油板14阻断内孔,隔油板14与的姿态与流量控制接头5的内孔轴向平行时,内孔的开口最大,从而通过控制连接螺柱15的旋转角度,就能控制硅油的流出量。流出的硅油通过连接在流量控制接头5末端的油针8施加到润滑位置。

为方便对连接螺柱15进行角度旋转,本实施例在连接螺柱15外端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设置有驱动杆,形成摇柄的结构,通过摇动驱动杆就能转动连接螺柱15。同时,还可以将连接螺柱15和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的驱动器同步工作,通过行程开关控制,机器启动工作时,行程开关发生位移,即对连接螺柱15的驱动杆施加力矩,从而驱动连接螺柱15转动,机器停止工作,则行程开关退回,连接螺柱15转回隔油板14阻断内孔的位置,停止提供硅油,连接螺柱15与机器同步工作,保证不会滞留硅油

本实施例中,流量控制接头5的末端连接有橡胶管6,橡胶管6的末端连接有油针8,从而使油针8有一定的角度调整空间。油针8上活动连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底端铰接有支撑柱9,支撑柱9的下端贴合有连接架10,且连接架10的底端固定在工作台面12上,连接架10上设有气缸11,且气缸11的输出端与固定板7的一端铰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7和支撑柱9之间通过销连接,且支撑柱9的安装位置位于固定板7上的1/3处,油针8固定卡合在固定板7上,该设计下,通过气缸11的伸缩,就能使固定板7可以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实现油针8的的角度调节,有利于全面的进行喷油润滑。

流量控制接头5的水平段上还可以设置过滤膜18,过滤膜18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17,且第二法兰17和流量控制接头5固定连接,过滤膜18的另一端和橡胶管6连接,该设计是过滤硅油中的杂质,以及对浓稠的硅油进行离析,保证硅油流动。

本实施例还在箱盖2的顶部且位于排气管1的一侧设有联通管,且箱盖的顶部另一侧设有油管接头,排气管1和联通管以及油管接头内均设有单向阀,其中排气管的单向阀出口朝外,而联通管和油管接头的单向阀出口向油箱2内部方向。当从油管接头注入硅油时,油箱3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排出,而当使用硅油时,为保证油箱3内的压强和外界相同,空气通过联通管进入,而单向阀是保证各部件各司其职的。

油箱3和悬挂支架4之间套接有钢箍,且悬挂支架4和油箱3的接触面积为油箱3高度的2/3,该设计的目的是,接触过短不利于油箱3的安装稳定,接触过长则导致箱盖2难以打开。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铝电解电容器组立机封口针的润滑装置,使用时,通过油管接头注入硅油,油箱3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排出,而当使用硅油时,为保证油箱3内的压强和外界相同,空气通过联通管进入,硅油顺着油箱3底端进去流量控制接头5,主体机器启动时通过行程开关使连接螺柱15转动,连接螺柱15在螺纹套筒16内转动,从而带动隔油板14进行角度转动,从而控制硅油的流出量,有效保证封口针润滑的控油性能;硅油继续流出并通过过滤膜18进行过滤,消除硅油中的杂质,以及对浓稠的硅油进行离析,保证硅油流动,硅油最后通过油针8流出,其中可以通过气缸11带动固定板7在支撑柱9上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实现油针8的的角度调节,有利于全面的进行喷油润滑,而橡胶管6保证油针8在转动时不会收到约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