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0666发布日期:2019-08-27 19:36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



背景技术:

在振动技术领域的激振源的选择和采用上,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是干油润滑型激振器,尤其是在大型振动筛上较多的是采用干油润滑,但此种润滑方式阻力大,能耗大,且在现场使用时极容易出现轴承发热现象,日常维护及其不便,也有采用自振源型激振器,但此种激振器也属于干油润滑,且在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烧线包的现象,且常用激振器防尘效果不好,迷宫内极容易进入灰尘,且灰尘不易流出,另有使用的稀油激振器,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极容易出现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防尘防漏油效果好,且维护成本低的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包括轴承室、贯穿轴承室的主轴以及轴承室内部对称设置于主轴上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轴承之间的主轴上固定有甩油轮组,轴承外侧设置有钩式挡油环,轴承室两端对称设置有端盖,端盖外侧设置有迷宫盖,迷宫盖与端盖相对应一侧开设有迷宫形式的沟槽,端盖相对于迷宫盖的一侧设置有与迷宫盖相配合的迷宫结构,与迷宫盖外圆周表面相对的端盖环形内表面将迷宫盖外圆周表面全包裹,迷宫盖与端盖相对应一侧的迷宫盖表面环设有卸灰凹槽,端盖相对于迷宫盖的一侧的端盖环形内表面设置有贯穿至端盖环形外表面的漏灰口。

进一步的,甩油轮组包括甩油轮、连接板、拨油板、固定螺钉和连接螺栓,所述甩油轮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包覆于主轴的表面,甩油轮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板,拨油板上的通孔通过螺栓与连接板相连接,拨油板与螺母之间的连接螺栓上设置有压缩弹簧。

进一步的,端盖与钩式挡油环之间设置有间隙,端盖内侧设置有钩状凹槽,间隙和凹槽构成导油槽,钩式甩油环的钩头扣于钩状凹槽上方,钩式挡油环与端盖相对应一侧的钩式挡油环表面环设有二次回油槽。

进一步的,与轴承室相贴合侧的端盖环形表面设置有端盖回油孔,端盖回油孔与轴承室上设置的连通轴承室内部的轴承室回油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漏灰口设置于端盖环形内表面的底部。

进一步的,端盖的外侧设置有油封,油封的内侧紧贴端盖,油封的下侧表面分别紧贴迷宫盖和钩式挡油环。

进一步的,迷宫盖与钩式挡油环之间设置的间隙环设有紧贴主轴的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端盖环形内表面将迷宫盖外圆周表面全包裹,能有效避免灰尘从竖向方向通过两者之间的间隙进入迷宫形式的沟槽内。

2.通过迷宫盖表面环设的卸灰凹槽以及端盖上设置的漏灰口,使进入迷宫形式的沟槽的灰尘沿着卸灰凹槽和漏灰口排出激振器外部,保证灰尘不会沉积在端盖与迷宫盖之间的间隙。

3.通过设置的钩头、钩状凹槽、二次回油以及油封,能够有效的防止油从轴承室内流出激振器的外部。

4.设置的连接板和拨油板,在不增大甩油轮的直径的同时变相增加了甩油轮组的长度,有效减少轴承室内的用油量且方便甩油轮组的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A;

图3为端盖的主视图;

图4为端盖的后视图;

图5为图3的剖视图;

图6为甩油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甩油轮组的工作状态图;

图8为甩油轮组的拆卸状态Ⅰ;

图9为甩油轮组的拆卸状态Ⅱ。

图面说明:1、轴承室,2、主轴,3、轴承,4、甩油轮组,5、钩式挡油环,6、端盖,7、迷宫盖,8、迷宫盖外圆周表面,9、端盖环形内表面,10、迷宫盖表面,11、卸灰凹槽,12、端盖环形外表面,13、漏灰口,14、甩油轮,15、连接板,16、拨油板,17、固定螺钉,18、连接螺栓,19、螺母,20、压缩弹簧,21、钩状凹槽,22、钩头,23、钩式挡油环表面,24、二次回油槽,25、油封,26、密封圈,27、端盖回油孔,28、轴承室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集约型稀油润滑激振器,包括轴承室1、贯穿轴承室的主轴2以及轴承室内部对称设置于主轴上的轴承3, 轴承之间的主轴上固定有甩油轮组4,轴承外侧设置有钩式挡油环5,轴承室两端对称设置有端盖6,端盖外侧设置有迷宫盖7,迷宫盖与端盖相对应一侧开设有迷宫形式的沟槽,端盖相对于迷宫盖的一侧设置有与迷宫盖相配合的迷宫结构,与迷宫盖外圆周表面8相对的端盖环形内表面9将迷宫盖外圆周表面全包裹,迷宫盖与端盖相对应一侧的迷宫盖表面10环设有卸灰凹槽11,端盖相对于迷宫盖的一侧的端盖环形内表面设置有贯穿至端盖环形外表面12的漏灰口13,在需要工作时,在轴承室内注入油,使油面与甩油轮组底部相接触,主轴驱动甩油轮组转动,高速旋转的甩油轮组带动油在轴承室内飞溅,从而使轴承室内的油甩满整个轴承室,在激振器工作的过程中,端盖环形内表面将迷宫盖外圆周表面全包裹,能有效避免灰尘从竖向方向通过两者之间的水平间隙进入迷宫形式的沟槽内,即使当少量的灰尘进入迷宫形式的沟槽内后,迷宫盖与端盖相对应一侧的迷宫盖表面环设有卸灰凹槽,灰尘能从迷宫形式的沟槽掉入至卸灰凹槽中,端盖相对于迷宫盖的一侧的端盖环形内表面设置有贯穿至端盖环形外表面的漏灰口,进入至卸灰凹槽的灰尘最终从漏灰口中排出,即使有灰尘进入至迷宫形式的沟槽中后,灰尘会从卸灰凹槽落入漏灰口中,将灰尘排出激振器外部,保证灰尘不会沉积在端盖与迷宫盖之间的间隙中,灰尘因重力原因,会滑落至卸灰凹槽底部,漏灰口设置于端盖环形内表面的底部,使灰尘能够最快从漏灰口中排出激振器外部。

在甩油轮组高速甩油时,被甩动的油对轴承进行润滑时油从轴承穿过打到钩式挡油环和端盖内侧上,因端盖与钩式挡油环之间设置有间隙,端盖内侧设置有钩状凹槽21,间隙和凹槽构成导油槽,钩式甩油环的钩头22扣于钩状凹槽上方,打到端盖内侧上的油会顺着端盖的表面流入至端盖内侧的钩状凹槽中,打到钩式挡油环上的油也会从顺着钩头的外表面滴入至端盖内侧的钩状凹槽中,然后油从钩状凹槽中的底部流入至轴承室内,打到钩式挡油环上的油顺着钩头的外表面滴入至端盖内侧的钩状凹槽时,也会有少量的油从顺着钩头的外表面流入至沟头的内表面,然后顺着钩头内表面溢流到钩式挡油环的表面,进而造成油的泄漏的现象发生,在端盖的外侧设置有油封25,油封的内侧紧贴端盖,油封的下侧表面分别紧贴迷宫盖和钩式挡油环,油封能有效防止油从钩式挡油环的表面进而从迷宫盖与端盖之间配合的迷宫结构泄漏至激振器的外部,除了加设油封,也可在钩式挡油环与端盖相对应一侧的钩式挡油环表面23环有二次回油槽24,当油顺着钩头内表面溢流到钩式挡油环的表面时,油会流入至二次回油槽中,然后从二次回油槽的底部,流至底部的钩头,最终油会从轴承间隙中流入轴承室内部。

因轴承室内是密封结构,轴承室内的空气流动较为困难,甩至钩式挡油环和端盖内侧的油较难从其二者的底部流入轴承室内,在与轴承室相贴合侧的端盖环形表面设置有端盖回油孔27,端盖回油孔与轴承室上设置的连通轴承室内部的轴承室回油孔28相连通,从钩式挡油环和端盖内侧的油从轴承间隙流至轴承室的同时油也可从端盖底部的端盖回油孔经过轴承室底部的轴承室回油孔流入至轴承室内,因轴承室内的油仅仅沉积在轴承室的底部,因此端盖上部的回油孔与轴承室上部的轴承室回油孔形成空气通道,使空气能够快速流动循环,加快了油回至轴承箱的速度。

轴承室内的油是通过甩油轮组高速转动进行甩油,甩油轮组底部与注入的油的油面需要有接触,因此通过直径较大的甩油轮组能够有效的减少注油量,但使用较大的甩油轮组往往在抽出主轴维修保养时,不容易取出,将甩油轮设计成包括甩油轮14、连接板15、拨油板16、固定螺钉17和连接螺栓18,所述甩油轮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包覆于主轴的表面,甩油轮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板,拨油板上的通孔通过螺栓与连接板相连接,拨油板与螺母19之间的连接螺栓上设置有压缩弹簧20,通过连接板和拨油板在使用较小的甩油轮的同时,增加了整个甩油轮组的长度,在甩油时,拨油板拨动油面即可实现甩油,拨油板是通过压缩弹簧的压力压在连接板表面,当需要抽出主轴维修保养时,主轴沿轴向移动,当拨油板与轴承室接触碰撞后,因拨油板是靠弹簧的压力固定,参见附图7-9,受到撞击力时,拨油板上的通孔绕连接螺栓转动,使整个甩油轮组的长度减小,进而方便的取出甩油轮组。

在主轴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密封圈26,密封圈被迷宫盖与钩式挡油环紧紧压住,致使密封圈和主轴及件迷宫盖与钩式挡油环处于一种紧密的工作状态,从而杜绝了油在轴向方向流出激振器的可能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