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1068发布日期:2019-12-06 18:3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



背景技术:

紧固件,是作紧固连接用且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机械零件。紧固件,使用行业广泛,包括能源、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冶金、模具、液压等等行业,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结构、工具、仪器、化工、仪表和用品等上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是应用最广泛的机械基础件。它的特点是品种规格繁多,性能用途各异,而且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程度也极高。因此,也有人把已有国家标准的一类紧固件称为标准紧固件,或简称为标准件。

现有的内六角螺丝在进行拆卸时,由于长时间不使用,极易卡在螺纹孔内,不便于将其拆卸下来,且加入润滑油也无法注入到螺纹孔内部,这样导致在拆卸的时候浪费工作人员的时间,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其通过注油口、圆孔、出油孔的配合,可以对螺纹孔的内部注入润滑油,达到了润滑的目的,避免内六角螺丝卡住给拆卸工作带来不便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包括螺丝主杆,所述螺丝主杆的侧壁上设有螺纹齿,所述螺丝主杆上侧壁设有无螺纹部,所述无螺纹部上套设有橡胶垫片,所述螺丝主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六角底座,所述内六角底座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滑齿,所述内六角底座的侧壁设有内六角固定槽,所述内六角固定槽的内壁设有圆孔,所述螺丝主杆内设有与圆孔相配合的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内设有堵口机构,所述螺丝主杆的侧壁设有多个与注油孔相通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内设有过滤机构。

优选地,所述堵口机构包括设置在注油孔内壁上的内螺纹,所述注油孔通过内螺纹螺纹连接有堵头。

优选地,所述圆孔与注油孔的孔径大小相同。

优选地,所述过滤机构为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固定连接在出油孔的出口端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堵头为不锈钢材质所制。

优选地,所述内六角底座位于螺丝主杆上无螺纹部的一端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过滤机构,起到了过滤的效率,避免螺纹孔内杂质进入出油孔内造成堵塞的情况,以便于进行注入润滑油;

2、通过设置堵口机构,将注油孔的进油端堵住,避免杂质落入注油孔内,造成堵塞的情况,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通过设置橡胶垫片、防滑齿,橡胶垫片可以避免对零件的表面形状造成损坏,防滑齿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六角底座、2橡胶垫片、3防滑齿、4无螺纹部、5螺丝主杆、6螺纹齿、7内六角固定槽、8圆孔、9过滤网、10注油孔、11堵头、12内螺纹、13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用于机动车辆的紧固件组件,包括螺丝主杆5,螺丝主杆5的侧壁上设有螺纹齿6,用于螺丝主杆5的旋紧固定,螺丝主杆5上侧壁设有无螺纹部4,无螺纹部4上套设有橡胶垫片2,避免对零件的表面形状造成损坏,螺丝主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六角底座1,内六角底座1位于螺丝主杆5上无螺纹部4的一端位置,内六角底座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滑齿3,起到了防滑的效果,内六角底座1的侧壁设有内六角固定槽7,内六角固定槽7的内壁设有圆孔8,螺丝主杆5内设有与圆孔8相配合的注油孔10,圆孔8与注油孔10的孔径大小相同,注油孔10内设有堵口机构,螺丝主杆5的侧壁设有多个与注油孔10相通的出油孔13,出油孔13内设有过滤机构。

具体地,堵口机构包括设置在注油孔10内壁上的内螺纹12,注油孔10通过内螺纹12螺纹连接有堵头11,将注油孔10的进油端堵住,避免杂质落入注油孔10内,造成堵塞的情况,堵头11为不锈钢材质制,具备较好的防腐蚀性能,使其更具实用性。

具体地,过滤机构为过滤网9,过滤网9固定连接在出油孔13的出口端内壁上,起到了过滤的效率,避免螺纹孔内杂质进入出油孔13内造成堵塞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首先,将相对应的固定工具头插入内六角固定槽7内,然后将螺丝主杆5插入相对应的螺丝孔,通过螺丝齿6将螺丝主杆5固定在螺丝孔内,当需要拆卸螺丝主杆5时,螺丝主杆5发生卡住的情况,将堵头11旋出,然后圆孔8与注油孔10的配合,注入润滑油从出油孔13内流出,从而对螺纹齿6起到了润滑的效率,以便于将其旋出,当将螺丝主杆5固定在螺丝孔内时,通过橡胶垫片垫在内六角底座1与零件的表面之间,从而避免对零件的表面形状造成损坏,通过防滑齿3起到了防滑的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