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穿楼敷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9750发布日期:2019-10-08 22:59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管道穿楼敷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安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道穿楼敷设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建筑结构上,都需要敷设排水管道,尤其是对于楼上和楼下的排水管道的敷设方式很重要,对于管道与建筑楼层之间的密封防水性尤其重要。

现有技术中的管道穿楼敷设结构,如图1所示,在建筑物楼层上开设有供排水管道1穿过的安装孔,排水管道1穿过安装孔。通常为了防止地面上的水沿着安装孔与排水管道1之间的缝隙流下,通常在排水管道1与楼层之间设置有预埋件2,预埋件2包括预埋套筒21,预埋套筒21上贯穿开设有供排水管道1穿过的穿孔,结合图2,预埋套筒21沿其周面设置有预埋片22,预埋套筒21上端面高于楼层地面。安装排水管道1的时候只需要将预埋片22与楼层进行预埋,然后将排水管道1穿过预埋套筒21的穿孔即可,如此可以防止地面上的水沿着预埋套筒21与排水管道1之间的缝隙流下。

但是通常当排水管道1损坏或者是房屋重新装修的时候,通常需要将排水管道1和与之连接的设备进行重新布置,此时,为了适应不同的设施,需要更换不同的排水管道1,尤其是对于排水管道1管径大小也有所改变的时候,需要更换不同的防水预埋套筒21,但是因为防水预埋套筒21适于混凝土楼层预埋的,更换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穿楼敷设结构,其优点是:可以适应不同管径大小的排水管道安装,同时还可以防止地面上的水沿着排水管道与地面之间的缝隙流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管道穿楼敷设结构,包括排水管道、预埋在楼体内的预埋件以及设置在排水管道和预埋件之间的调节件,所述预埋件包括供所述排水管道穿过的预埋套筒和沿所述预埋套筒周面设置的预埋片,所述预埋片与所述楼体预埋,所述预埋套筒上端面高于楼体上表面,所述预埋套筒上端面沿其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搭接有所述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搭接在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一防水板和与所述第一防水板垂直连接的填充环,所述填充环与排水管道外表面和预埋套筒内表面紧密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预埋件与楼体预埋,当需要安装排水管道的时候,直接将排水管道穿过预埋套筒即可,预埋套筒上端面高于楼体上端面,防止地面上的水从预埋套筒与排水管道之间的缝隙流出,当需要改变排水管道管径的时候将调节件搭接在安装板上,使得填充环与预埋套筒内表面紧密贴合,然后将排水管道从填充环内插入,实现排水管道的安装,而且可以将排水管道与预埋套筒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不同管径大小的排水管道的安装,而且防止地面上的水沿着缝隙流到楼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沿其周向向上固接有弹性圈,所述第一防水板搭接在所述弹性圈上,且所述第一防水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螺栓抵紧,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一防水板后通过螺母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当排水管道管径略小于填充环内径的时候,可以通过弹性圈和填充环也将排水管道与预埋套筒紧密连接,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也可以具有更好的防漏水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圈内表面设置为螺纹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弹性圈与填充环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排水管道与填充环连接更为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圈内表面设置为螺旋方向向下的螺纹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使得向下压动上压板的时候,弹性圈受力与螺旋方向一致,变形更为容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充环内壁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一对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所述第一防水板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片的设置使得将排水管道插入填充环内的时候,因为弹性片自身的形变力,排水管道可以插入填充环内,施工完毕之后,弹性片失去受力,恢复原形,与排水管道紧密贴紧将排水管道与填充环连接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片沿所述填充环周向设置有一圈,形成封堵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堵环的设置既可以将排水管道与填充环连接地更为紧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封堵防水作用,当有水漫过填充环上端的时候从排水管道与填充环缝隙流过的时候起到挡水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片与所述填充环内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填充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件固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排水管道可以从弹性片之间穿过填充环,然后弹性片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可以恢复形变,弹性片将排水管道卡得更为严实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充环内壁还固接有限位板,限位板水平设置于弹性片最高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使得弹性片受力恢复形变的时候限位板对其进行限位,防止其继续向上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调节件的设置可以将排水管道与预埋套筒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不同管径大小的排水管道的安装,而且防止地面上的水沿着缝隙流到楼下;

2、弹性圈的设置使得当排水管道管径略小于填充环内径的时候,可以通过弹性圈和填充环也将排水管道与预埋套筒紧密连接,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也可以具有更好的防漏水作用;

3、封堵环的设置既可以将排水管道与填充环连接地更为紧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封堵防水作用,当有水漫过填充环上端的时候从排水管道与填充环缝隙流过的时候起到挡水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背景技术中体现预埋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体现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体现第一防水板与安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体现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水管道;2、预埋件;21、预埋套筒;22、预埋片;23、安装板;24、弹性圈;3、调节件;31、第一防水板;32、填充环;4、弹性片;5、弹性件;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管道穿楼敷设结构,包括排水管道1、预埋在楼体内的预埋件2以及设置在排水管道1和预埋件2之间的调节件3,预埋件2包括供排水管道1穿过的预埋套筒21和沿预埋套筒21周面设置的预埋片22(结合图5),预埋片22与楼体预埋,预埋套筒21上端面高于楼体上表面,预埋套筒21上端面沿其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连接有安装板23,安装板23上搭接有调节件3;调节件3包括搭接在安装板23上的第一防水板31和与第一防水板31垂直连接的填充环32,填充环32与排水管道1外表面和预埋套筒21内表面紧密贴合。

当需要安装排水管道1的时候,直接将排水管道1穿过预埋套筒21即可,预埋套筒21上端面高于楼体上端面,防止地面上的水从预埋套筒21与排水管道1之间的缝隙流出,当需要改变排水管道1管径的时候将调节件3搭接在安装板23上,使得填充环32与预埋套筒21内表面紧密贴合,然后将排水管道1从填充环32内插入,实现排水管道1的安装,而且可以将排水管道1与预埋套筒21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不同管径大小的排水管道1的安装,而且防止楼上的水沿着缝隙流到楼下。

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板23向上固接有一圈弹性圈24,第一防水板31搭接在弹性圈24上,且第一防水板31与安装板23之间通过螺栓抵紧,螺栓依次穿过安装板23和第一防水板31后通过螺母固定。如此设置,将调节件3搭接在第一防水板31上的时候,将排水管道1穿过填充环32,然后下压第一防水板31,将弹性圈24压紧,使得弹性圈24变形,推动填充环32在水平方向上与排水管道1紧密贴合,进而使得填充环32与排水管道1之间连接地更为紧密,此外,当排水管道1管径略小于填充环32内径的时候,可以通过弹性圈24和填充环32将排水管道1与预埋套筒21紧密连接,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也可以具有更好的防漏水作用。

回看图4,弹性圈24内表面设置为螺纹状。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弹性圈24与填充环3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排水管道1与填充环32连接更为紧密。优选情况下,弹性圈24内表面设置为螺旋方向向下的螺纹状。如此设置,使得向下压动第一防水板31的时候,弹性圈24受力与螺旋方向一致,变形更为容易。

如图6所示,填充环32内壁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一对弹性片4,弹性片4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第一防水板31方向逐渐减小。弹性片4的设置使得将排水管道1插入填充环32内的时候,因为弹性片4自身的形变力,排水管道1可以插入填充环32内,施工完毕之后,弹性片4失去受力,恢复原形,与排水管道1紧密贴紧将排水管道1与填充环32连接紧密。

进一步地,弹性片4沿填充环32周向设置有一圈,形成封堵环。封堵环的设置既可以将排水管道1与填充环32连接地更为紧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封堵防水作用,当有水漫过填充环32上端的时候从排水管道1与填充环32缝隙流过的时候起到挡水的作用。

弹性片4与填充环32内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弹性件5一端与填充环32固接,另一端与弹性件5固接。弹性件5的设置使得排水管道1可以从弹性片4之间穿过填充环32,然后弹性片4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可以恢复形变,弹性片4将排水管道1卡得更为严实紧密。弹性件5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扭簧,考虑到扭簧的恢复形变力较大,故本实施例中优选弹性件5为扭簧,如此设置使得弹性件5失去受力后更容易恢复形变推动弹性片4与排水管道1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填充环32内壁还设置有限位板6,限位板6处于弹性片4最高端上端,且水平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弹性片4受力恢复形变的时候限位板6对其进行限位,防止其继续向上运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