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6859发布日期:2020-04-14 19:53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柔性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



背景技术:

在力的传递过程中,经常使用金属或非金属线来实现拉力的传递。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固定的转向轮来改变柔性线上拉力的作用方向。但是,这种技术方案经常出现由于柔性线用久之后变长导致柔性线松动,不能再紧密地贴合在转向轮上,由此导致柔性线位置偏移形成卡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解决了现有的柔性线在用久之后变长,进而柔性线松动,不能再紧密地贴合在转向轮上,由此导致柔性线位置偏移形成卡死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包括安装板、柔性线、转向装置和挡板;所述转向装置包括u形板和转向轮;所述安装板与u形板连接;所述转向轮固定在u形板上;所述转向轮的周向上设置有凹槽;所述转向轮的中部与u形板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柔性线,所述柔性线的一端贯穿线筒和安装板的一侧并与凹槽贴合;所述挡板呈u形片状,并设置在u形板的外侧,从而实现柔性线在转向轮上的转向的同时,保证柔性线不会由于松动、偏斜等导致柔性线位置偏移形成抱死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的转向轮与u形板通过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固定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的转向轮与u形板通过铆钉连接。

可选的,所述的转向轮与u形板连接后,能够转动。

可选的,所述的挡板通过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固定杆设置在u形板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的挡板通过铆钉置在u形板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的挡板与u形板连接后,能够转动一定的范围。

可选的,所述挡板和u形板之间还设置有扭簧;所述挡板和u形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扭簧两端的分别设置在挡板和u形板上的安装孔内。安装后,在扭簧的自然状态下,扭簧的使力方向为a向。

可选的,所述的转向轮为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均可,能够实现柔性线的转向即可。

可选的,所述转向装置的下方活动安装有限位板、承托块、弹簧和调节块,所述柔性线远离线筒的一端贯穿限位板的中部、承托块的中部、弹簧的中部和调节块,所述转向装置的底部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挡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依次贯穿固定孔和通孔并固定连接有螺母。

可选的,所述导向槽与柔性线相适配,所述导向槽的内表面与柔性线的外表面贴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转向装置的底部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对应。

可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通孔以第一固定板的中心点为圆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可选的,所述通孔与固定孔的大小相等,所述通孔和固定孔均与螺杆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限位板、承托块和调节块的中部均开设有开口,所述柔性线的周向与限位板和承托块贴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承托块的底部与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底部与调节块的底部贴合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和优点:

(1)该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通过转向装置和柔性线的配合设置,在柔性线的底部向下拉动时,能带动柔性线的另一端向下收缩,在柔性线的底部向上移动时,通过挡板能对限位板进行限位,使柔性线的底部无法持续向上移动,对柔性线的底部支撑更稳定。

(2)该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通过通孔和固定孔的配合设置,在柔性线进行安装时,能通过挡板以第一固定板的中心点为圆心进行转动,从而调节柔性线底部的朝向,通过三个通孔和固定孔的配合设置,能在挡板调节至不同的旋转角度时对其进行固定。

(3)该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挡板在扭簧的作用下,能够使柔性线贴合在转向轮的槽内,防止柔性线脱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结构俯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通孔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块结构俯剖示意图。

图中:1、安装板;2、转向装置;3、柔性线;4、线筒;5、转向轮;6、导向槽;7、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挡板;10、固定杆;11、限位板;12、承托块;13、弹簧;14、调节块;15、通孔;16、固定孔;17、螺杆;18、螺母;19、转向轮;20、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5,一种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包括安装板1、转向装置2、柔性线和挡板9,安装板1的下表面与转向装置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转向装置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5,u形板5的外侧中部开设有导向槽6,安装板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柔性线3,柔性线3的一端贯穿线筒4和安装板1的一侧并与导向槽6贴合连接,通过转向装置2和柔性线3的配合设置,在柔性线3的底部向下拉动时,能带动柔性线3的另一端向下收缩,在柔性线3的底部向上移动时,通过挡板9能对限位板11进行限位,使柔性线3的底部无法持续向上移动,对柔性线3的底部支撑更稳定。

转向装置2的前后两侧贴合连接有挡板9,挡板9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7的后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的后表面依次贯穿挡板9、转向装置2并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8。

转向装置2的下方活动安装有限位板11、承托块12、弹簧13和调节块14,柔性线3远离线筒4的一端贯穿限位板11的中部、承托块12的中部、弹簧13的中部和调节块14,转向装置2的底部开设有多个通孔15,通过通孔15和固定孔16的配合设置,在柔性线3进行安装时,能通过挡板9以第一固定板7的中心点为圆心进行转动,从而调节柔性线3底部的朝向,通过三个通孔15和固定孔16的配合设置,能在挡板9调节至不同的旋转角度时对其进行固定,挡板9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固定孔16,固定孔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杆17,螺杆17的一端依次贯穿固定孔16和通孔15并固定连接有螺母18。

导向槽6与柔性线3相适配,导向槽6的内表面与柔性线3的外表面贴合连接,通过导向槽6减少柔性线3与u形板5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对柔性线3进行限位。

转向装置2的底部呈环形结构,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8相互对应。

通孔15的数量为三个,三个通孔15以第一固定板7的中心点为圆心呈环形阵列分布,能使挡板9转向并固定在三个不同位置。

通孔15与固定孔16的大小相等,通孔15和固定孔16均与螺杆17相适配。

限位板11、承托块12和调节块14的中部均开设有开口,柔性线3的周向与限位板11和承托块12贴合连接。

承托块12的底部与弹簧13的顶部固定连接,弹簧13的底部与调节块14的底部贴合连接。

所述的柔性线可用于汽车副刹车等需要改变力的方向的零部件上。

综上所述,该可改变方向的柔性线,使用时,使用者将柔性线3进行安装,在柔性线3进行安装时,能通过挡板9以第一固定板7的中心点为圆心进行转动,从而调节柔性线3底部的朝向,通过三个通孔15和固定孔16的配合设置,能在挡板9调节至不同的旋转角度时,通过螺杆17依次贯穿固定孔16和通孔15并通过螺母18将挡板9进行固定,在柔性线3的底部向下拉动时,能带动柔性线3的另一端向下收缩,在柔性线3的底部向上移动时,通过挡板9能对限位板11进行限位,使柔性线3的底部无法持续向上移动,从而对柔性线3的底部支撑更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