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瓶车用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减震器,尤其是涉及电动车、摩托车上的减震器,都是用单个弹簧和弹簧杆等组成。当在路况不好或者突发情况时,使得减震系统中的弹簧承受加大的压力,易造成弹簧的损伤。为此,人们常在弹簧中安装缓冲橡胶垫,利用缓冲橡胶对弹簧起到的支撑及缓冲作用来降低弹簧的损伤,提高弹簧的寿命,但是,在使用中缓冲橡胶对减震器的保护有限,当冲击力较大时,也会对减震器有所损伤,普通减震器内的弹簧,刚度较小时,弹簧过于柔软,当颠簸严重时,易产生冲击力弹簧杆容易冲击底部,刚度较大时,弹簧不易被压缩,减震效果差,为此,急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减震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瓶车用减震器,可实现多重减震的减震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瓶车用减震器,包括用于连接车轮和车体的下连接器和上连接器,所述下连接器包括内部设有第二空腔、上端设有开口的下密封套,下密封套的底部安装有底套,所述底套的内部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上连接器包括嵌套在第二空腔中的上密封套,所述上密封套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上密封套的内部贯穿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上端延伸至上密封套的外部安装有上安装环,插杆的下端贯穿下密封套延伸至第三空腔中,所述上密封套和下密封套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单元,所述第三空腔中设有第二减震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包括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套接在插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压簧布置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中,所述压簧的上端连接在第一空腔的腔顶,下端连接第二空腔的腔底。
优选地,所述第二空腔中位于上密封套的底部上下滑动安装有滑环,所述滑环和第二空腔腔底之间连接有第二压簧。
优选地,所述滑环与第二空腔侧壁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簧的外径大于第一压簧的外径,且所述第一压簧的长度长于第二压簧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包括安装在第三空腔腔底、呈圆柱形的冲击块,所述冲击块的上端内部中心处开设有让位孔,让位孔的孔口处开设有斜槽,所述让位孔的四周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沿冲击块径向方向开设的竖槽,所述插杆的下端设有与斜槽相适配的尖端。
优选地,底套的下端连接有下安装环,所述底套的两侧均设有用于支撑下安装环的侧杆,插杆的上端连接有上安装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密封套嵌套在下密封套的内部,且内部通过第一压簧连接,可实现单层减震,通过在第二空腔的内部设有第二压簧,可实现当压力较大时,本装置可启动双重减震,减震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三空腔的腔底设置冲击块,冲击块和插杆下端的配合,可实现当冲击力较大时,冲击块可保护本装置,防止因冲击力较大而损坏本装置;
(3)、本装置通过第一压簧、第二压簧和冲击块之间配合,可实现本装置在颠簸较轻的路段时,减震效果更好,当冲击力较大时,冲击块和第二压簧和保护本装置,防止本装置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杆下端和冲击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安装环,2、上密封套,201、第一空腔,3、下密封套,301、第二空腔,4、侧杆,5、底套,501、第三空腔,6、下安装环,7、第一压簧,8、滑环,9、冲击块,91、斜槽,92、让位孔,10、第二压簧,11、下连接器,12、上连接器,13、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瓶车用减震器,包括用于连接车轮和车体的下连接器11和上连接器12,所述下连接器11包括内部设有第二空腔301、上端设有开口的下密封套3,下密封套3的底部安装有底套5,底套5的下端连接有下安装环6,所述底套5的两侧均设有用于支撑下安装环6的侧杆4,插杆13的上端连接有上安装环1,所述底套5的内部开设有第三空腔501,上连接器12和下连接器11之间为嵌套安装;
所述上连接器12包括嵌套在第二空腔301中的上密封套2,所述滑环8与第二空腔301侧壁的配合为间隙配合,滑环8和第二空腔301侧壁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易导致同轴度差,过小容易卡死在第二空腔301中,所述上密封套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201,第一空腔201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上密封套2的内部贯穿有插杆13,所述插杆13的上端延伸至上密封套2的外部安装有上安装环1,插杆13的下端贯穿下密封套3延伸至第三空腔501中,所述上密封套2和下密封套3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单元,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包括第一压簧7,所述第一压簧7套接在插杆13的外部,所述第一压簧7布置在第一空腔201和第二空腔301中,所述压簧的上端连接在第一空腔201的腔顶,下端连接第二空腔301的腔底,第一压簧7刚度较小,可保证减震效果好,所述第二空腔301中位于上密封套2的底部上下滑动安装有滑环8,所述滑环8和第二空腔301腔底之间连接有第二压簧10,所述第二压簧10的外径大于第一压簧7的外径,且所述第一压簧7的长度长于第二压簧10的长度,当压力过大压缩第二压簧10时,双重压簧可增大弹力,提高支撑强度;
所述第三空腔501中设有第二减震单元,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包括安装在第三空腔501腔底、呈圆柱形的冲击块9,所述冲击块9的上端内部中心处开设有让位孔92,让位孔92的孔口处开设有斜槽91,所述让位孔92的四周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沿冲击块9径向方向开设的竖槽,所述插杆13的下端设有与斜槽91相适配的尖端,当因压力较大插杆13与冲击块9接触后,插杆13下端可带动冲击块9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增大摩擦力减小冲击力,冲击块9和插杆13之间的配合,可实现本装置具有防冲击的效果,有效保护了本装置。
使用时,将本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当车体经过颠簸路段而引起震动时,车体带动上安装环1和插杆13向下按压,上密封套2向下按压第一压簧7,第一压簧7受力被压缩,达到首次层减震效果,当压力过大时,上减震套继续向下滑动至触碰到滑环8时,上密封套2通过滑环8按压第二压簧10,第一压簧7和第二压簧10同时被压缩,达到再次减震效果,当第一压簧7和第二压簧10均被压缩后,插杆13下端会抵在冲击块9上,冲击块9可对插杆13起到缓冲效果,防止因为冲击力较大而损伤本装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