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监测液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4198发布日期:2020-02-21 18:3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监测液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检测领域,具体涉及电子产品液体冷却系统中的液体连接器连接使用过程中液体泄漏的监测与漏液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连接器应用于装备冷却系统中,用于液体冷却系统之间的连接和传输,液体连接器插头和插座在连接和断开状态下均要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才能保证液冷系统的正常工作;目前,连接器一般采用o形密封圈密封,随着液体连接器的插拔使用次数增多,o形密封圈发生磨损,冷却液中混有杂质,连接器插拔卡壳,使用中受到振动、冲击,都可能造成液体连接器液体泄漏的发生;在液体连接器连接使用时,一旦发生液体泄漏,处理不及时,轻则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电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增加非计划停工和维修,重则危及生命安全。目前,现有液体连接器在液冷系统中使用时普遍存在插拔泄漏、漏液难检查、装卸不便捷等问题。

此外,液体连接器多是通过对产品密封结构设计和密封材料的选择来减少液体泄漏的发生,不具备检测液体泄漏和漏液处理的功能,泄漏发生不易发现,整个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依然存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液体泄漏问题,提供一种可监测液体连接器,利用毛细原理将泄漏液体引至收集器实现液体连接器液体泄漏的漏液收集,具有可实时监测、液体收集、易安装等特点,能使液体连接器在短时间内不影响使用,减少甚至消除由于液体泄漏造成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监测液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11、插座12、透明毛细管7、压套6和收集器8,所述插座12包括插座外壳1、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密封条4、导流件5,所述插座外壳1靠近插口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内圈凹槽101、第二内圈凹槽102,分别对应嵌入有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所述插座外壳1上固定有导流件5,所述导流件5上套装有透明毛细管7,所述透明毛细管7一端通过压套6压接密封固定在导流件5上且另一端连接所述收集器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圈凹槽101靠近第二内圈凹槽102侧外壁上设有排液口103,所述插座外壳1外圈设有与所述排液口103相通的导流环槽104。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5与导流环槽104相通,所述导流环槽104外设有密封条安装环槽105,所述密封条安装环槽105内设置有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条4与插座外壳1和导流件5粘接密封固定,所述导流环槽104和密封条安装环槽105呈弧形阶梯状。

进一步的,所述插座外壳1外壁设有导流件安装凹槽107,所述导流件安装凹槽107外圈设有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5设置有中空导流件内腔503。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5设置有外圈环槽501且外圈环槽501内侧面设置有与中空导流件内腔503相通的导流件内孔504。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5外圈上设有锯齿形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可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现有液体连接器断开与连接使用效果的同时,能够在连接器液体泄漏时进行监测和漏液收集,短时间内不影响液体连接器的使用,便于后续进行故障处理。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连接器插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连接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插座外壳101第一内圈凹槽102第二内圈凹槽

103排液口104导流环槽105密封条安装环槽106密封腔107导流件安装凹槽108倒角

2第一o形密封圈3第二o形密封圈4密封条5导流件

501导流件外圈环槽502导流件导流口503导流件内腔

504导流件内孔505锯齿形连接结构506倒角

6压套7透明毛细管701透明毛细管内孔

8收集器9插头外壳901外壁11插头12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监测液体连接器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述的本实施例包括插座外壳1、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密封条4和导流件5,插座外壳1靠近插口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内圈凹槽101和第二内圈凹槽102,分别对应嵌入有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第一内圈凹槽101靠近第二内圈凹槽102侧外壁上设有排液口103,插座外壳1外圈设有与排液口103相通的导流环槽104,插座外壳1上焊接有与导流环槽104相通的导流件5,插座外壳1密封条安装环槽105设有与插座外壳1和导流件5固定粘接的密封条4。

如图2所述的本实施例包括插头11、插座12、透明毛细管7、压套6和收集器8,插头11与插座12插接导通时插头外壳9外壁901分别与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密封配合,使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之间形成密封腔106,透明毛细管7两端分别通过压套6压接在插座12的导流件5和收集器8上,使插座12中的密封腔106、排液口103、导流槽104、导流件外圈环槽501、导流件导流口502、导流件内腔503、导流件内孔504与透明毛细管内孔701、收集器8内腔形成一个整体密封腔,在第二o形密封圈3密封失效时,在连接器内部液压下,内部液体流入第一o形密封圈2、第二o形密封圈3之间的密封腔106,使密封腔106内部压力增加,在液压差作用下密封腔106内的漏液通过排液口103、导流槽104、导流件外圈环槽501、导流件导流口502、导流件内腔503、导流件内孔504、透明毛细管内孔701流入收集器8中,维持整体密封腔压力平衡,并使密封腔106内压力降低。通过观察收集器8内是否有液体或透明毛细管7内是否有水柱来监测液体连接器是否有液体泄漏,通过漏液收集,使发生泄漏的液体连接器短时间内的使用不受影响,便于后续及时维修处理。

如图3所述的本实施例插座外壳1外壁设有导流件安装凹槽107,所述导流件安装凹槽107外圈设有倒角108,有利于导流件安装和焊接。

如图4所述的本实施例导流件5设置有导流件内腔503,所述导流件5设置有外圈环槽501且外圈环槽501内侧面设置有与内腔相通导流口502,所述导流件5外圈设有倒角506,有利于与插座外壳1焊接,所述导流件5外圈上设有锯齿形连接结构505,便于透明毛细管7的安装固定。

本液体连接器在插座前端采用双o形密封圈实现插头、插座插合密封,采用这样的结构,插座外壳1靠近插口端的第一内圈凹槽101内第一o形密封圈2可作为连接器第二道防泄漏密封防护,实现发生第二o形密封圈3失效时液体连接器依然是密封的。本液体连接器透明毛细管7通过压套6密封固定在导流件5和收集器8上,可通过观察收集器8内是否有液体或透明毛细管7内是否有水柱来监测液体连接器是否有液体泄漏。

液体连接器使用时,o形密封圈的磨损会随着插拔次数的增多逐渐加剧,冷却液中混有杂质,连接器插拔卡壳,液体连接器可能会出现泄漏,液体会从第二o形密封圈3与壳体间隙流出,在液压差作用下通过排液口103、导流槽104、导流件外圈环槽501、导流件导流口502、导流件内腔503、导流件内孔504、透明毛细管内孔701流入收集器8中,完成泄漏液体收集,降低液体泄漏造成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