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桌装置领域,尤指一种压力可调节的气弹簧和升降装置和升降桌。
背景技术:
目前的升降桌大多数是通过人力来调节机械装置、液压棒、气压棒;目前升降桌升降过程中,保持架上的滚轮将会发生转动,这样可以对立柱外管升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顺滑性;目前的保持架上一般是采用滚轮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单一,顺滑性不够高;而且升降的高度不够高;调整的高度比较单一,没有选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顺滑效果好且能够提升较大高度的一种压力可调节的气弹簧和升降装置和升降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力可调节的气弹簧,包括第一气弹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压的气源;所述气源一端与第一气弹簧连接,气源另一端与调节气源容积的调节装置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容纳气源的腔体和活塞;所述活塞远离气源的一端连接驱动组件。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伸出腔体外。
所述螺杆伸出腔体的伸出端上套设有螺母,螺母外套设有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与腔体连接,连接管另一端的开口处安装有旋转块,旋转块上设有六边形孔。
还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和横跨在第一、第二内固定管之间的横梁组件;所述第一内固定管中设有压力可调节气弹簧的第一气弹簧,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与横梁组件连接;第二内固定管中设有第二气弹簧,该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与横梁组件连接。
所述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
横梁组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架另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
横梁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架另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
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
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
所述第一内固定管包括第一内管以及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一内管中并与第一内管固定,所述第二内固定管包括第二内管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位于第二内管中并与第二内管固定;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一端内第一轴上的第一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轴另一端的第二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另一端的第三回转部件;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一端内第二轴上的第四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轴另一端的第五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另一端的第六回转部件;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与第四回转部件、第一回转部件以及第三回转部件挠性配合;所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二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以及第六回转部件配合;还包括:一端与横梁组件的一端固定的第一活动外管,该第一活动外管套在第一内固定管上;一端与横梁组件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二活动外管,第二活动外管套在第二内固定管上。所述还包括在第一外活动管和第一内管之间设置的第一滑动导向组件;在第一外活动管和第一内管之间设置的第二滑动导向组件。
所述第一滑动导向组件、第二滑动导向组件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组件,两侧板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侧板组件均由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铰接而成,第一、第二侧板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滚动组;第一、第二侧板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滚动组;所述第一滚动组和第二滚动组均包括一左一右设置的呈腰形的环槽,该腰形的环槽内均布有若干滚珠。
所述横梁组件包括具有两个侧壁和底壁,两个侧壁和底壁围成一个两端开口的槽和开口处均连接有旋转接头,并在旋转接头底面上设置开槽,两个开槽分别供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移动时提供让位。
包括具有压力可调节气弹簧的升降装置,所述横梁组件上设置有桌面板,第一内固定管底端与第一支脚连接,第二内固定管底端与第二支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压力管并将压力管的出气端与第一气压棒的外气腔体连通,这样当压力管对第一气压棒的外气腔体加压时,可以大大提高第一气压棒的承压能力,并且使气压棒提升的高度更高;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了压力管的,这样当使用者觉得桌子高度还不够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对压力管内充气,以增大压力管对第一气压棒的外气腔体压力,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这样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于设置后堵,能够大大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回转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横梁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第一气弹簧,2为气源,3为腔体,4为活塞,5为驱动组件,6为第一内固定管,7为第二内固定管,8为横梁组件,9为第一支架,10为第二支架,11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12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13为第一活动外管,14为第二活动外管,15为第一滑动导向组,16为桌面;
501为螺杆,502为旋转手轮,503为螺母,504为连接管,505为旋转块;
901为第一孔,902为第一轴,903为第一支架本体,904为第一回转部件,905为第二回转部件,906为第一心轴,907为第三回转部件;
1001为第二孔,1002为第二轴,1004为第二支架本体,1005为第四回转部件,1006为第五回转部件,1008为第六回转部件;
1501为第一侧板,1502为第二侧板,1503为环槽,1504为滚珠,1506为限位挡片;
101为u形架,601为第一压块,701为第二压块;
801为侧壁,802为底壁,803为槽,804为旋转接头,805为开槽,806为安装孔,807为弧形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压力可调节的气弹簧,包括第一气弹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压的气源2;所述气源一端与第一气弹簧连接,气源另一端与调节气源容积的调节装置连接,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5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容纳气源的腔体3和活塞4;所述活塞远离气源的一端连接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驱动活塞在腔体内做往复运动,以使得气源容积发生改变,从而调节与气源连接的第一气弹簧内的压力大小实现压力可调,使气弹簧能承受更大的压力、重力;其中如图5-6分别是驱动组件的几种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包括以下几种:1)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杆501,所述螺杆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伸出腔体外,螺杆伸出腔体的伸出端上安装有旋转手轮502,旋转手轮的转动带动螺杆做往复运动,从而带动与螺杆连接的活塞运动;2)所述螺杆伸出腔体的伸出端上套设有螺母503,螺母外套设有连接管504,该连接管一端与腔体连接,连接管另一端的开口处安装有旋转块505,旋转块上设有六边形孔,在六边形孔处可以外接扳手使用,扳手的旋转带动连接管旋转,由于连接管与螺母连接,连接管的旋转带动螺母旋转;又由于连接管位置固定,螺母的旋转将带动螺杆做前后的往复运动,从而推动腔体内的活塞挤压气源,使得气源的气体流入第一气弹簧,从而调节气弹簧的压力。
具有压力可调节气弹簧的升降装置包括压力可调节气弹簧、第一内固定管6、第二内固定管7和横跨在第一、第二内固定管之间的横梁组件8;所述第一内固定管中设有压力可调节气弹簧的第一气弹簧,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与横梁组件连接;第二内固定管中设有第二气弹簧,该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与横梁组件连接;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之间由横梁组件连接;在第一内固定管中具有压力可调的第一气弹簧,第一气弹簧的气源可以位于第一内固定管中也可位于第一内固定管外,第一气弹簧启动时将驱动横梁组件一侧做往复运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气弹簧启动时将驱动横梁组件另一侧做往复运动,以实现升降;并且由于第一气弹簧连接有气源,能够实现压力的调节,使得横梁组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重力。
如图2-7所示,同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11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12,下面对同步机构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支架另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一端与横梁组件的一端连接,当第一气弹簧输出端与横梁组件连接时,第一气弹簧输出端的升降带动横梁组件和第一支架做升降运动;第二支架另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一端与横梁组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气弹簧输出端的升降带动横梁组件和第二支架做升降运动;其中第一支架与第一气弹簧优选的连接方式、第二支架与第二气弹簧优选的连接方式是如专利号为cn108703495中披露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当第一气弹簧远离输出端的一端与横梁组件连接时,第一气弹簧启动时,由于输出端被固定,因此第一气弹簧远离输出端的一端将做升降运动并带动横梁组件和第一支架做升降运动,其中第一支架与第一气弹簧优选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孔901,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设有u型架,一个第一轴902穿过两第一孔和u型架两侧的安装孔,使得第一气弹簧和第一支架的连接成一体;优选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内固定管中,第一气弹簧的一部分也位于第一内固定管中。第一支架、第一气弹簧和第一内固定管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因此,当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升降带动第一支架升降时,第一内固定管不会运动。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连接,第二支架随第二气弹簧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支架与第二气弹簧优选的连接方式是,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孔1001,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设有第二安装孔,一个第二轴1002穿过两第二孔和第二安装孔,使得第二气弹簧和第二支架的连接成一体;优选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内固定管中,第二气弹簧的一部分也位于第二内固定管中。第二支架、第二气弹簧和第二内固定管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因此,当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升降带动第二支架升降时,第二内固定管不会运动。
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903、第一回转部件904、第二回转部件905和第一轴,第一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一端内的第一轴上,第二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轴的另一端;第三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第一支架本体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一支架本体为槽钢,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二回转部件均位于第一支架本体一端的第一轴上,所述第一轴穿过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二回转部件,使得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二回转部件被第一轴支撑,从而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二回转部件可以回转。而第三回转部件907位于第一支架本体另一端的槽内,第三回转部件通过第一心轴906(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三回转部件可以回转。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第三回转部件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3至图7所示,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1004、第四回转部件1005、第五回转部件1006和第二轴,第四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一端内的第二轴上,第五回转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轴的另一端;第六回转部件1008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第二支架本体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二支架本体为槽钢,第四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均位于第二支架本体一端的第二轴上,所述第二轴穿过第四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使得第四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被第二轴支撑,从而第四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可以回转。而第六回转部件位于第二支架本体另一端的槽内,第六回转部件通过第二心轴(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六回转部件可以回转。第四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第六回转部件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至图7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五回转部件、第一回转部件以及第三回转部件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被第五回转部件、第一回转部件以及第三回转部件张紧。
如图2至图7所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二回转部件、第四回转部件以及第六回转部件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被第六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以及第四回转部件张紧。
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内固定管包括第一内管以及第一连接件,第一内管的底端连接第一支撑脚,第一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内管中并与第一内管固定,第一连接件由第一u型连接部以及第一u型连接部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连接部组成,所述第一内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u型连接部穿过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内管内,第一弯折连接部位于第一内管的外部并与第一内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固定管包括第二内管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内管中并与第二内管固定,第二连接件由第二u型连接部以及第二u型连接部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连接部组成,所述第二内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u型连接部经过第二通孔位于第二内管内,第二弯折连接部位于第二内管的外部并与第二内管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内管的连接方式是如专利号为cn108703495中披露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或者第一、第二连接件也可以在内管上开孔折弯形成一个固定片固定。
如图2至图7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优选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压块701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一u型连接部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压块601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的第二u型连接部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分别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或链条中的一种。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采用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时,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第三回转部件、第四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第六回转部件采用轴承或滚轮,这些轴承或滚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凹槽,用于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进行适配。
如图2至图7所示,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采用链条时,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第三回转部件、第四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第六回转部件采用链轮。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桌子还包括横梁组件、第一活动外管13、第二活动外管14,横梁组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轴与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固定,横梁组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与第二气弹簧的升降端固定;这样当第一气弹簧和第二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升降时,横梁组件随同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升降。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活动外管的一端与横梁组件的一端固定,第一活动外管随同横梁组件的升降而升降。该第一活动外管套在第一内固定管上,即第一活动外管套在第一内管上,在第一内管上安装有第一滑动组件,优选地,第一滑动组件固定在第一内管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一滑动组件15与第二活动外管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的升降进行导向。所述第一滑动导向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组件,两侧板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侧板组件均由第一侧板1501和第二侧板1502铰接而成,第一、第二侧板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滚动组;第一、第二侧板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滚动组;所述第一滚动组和第二滚动组均包括一左一右设置的呈腰形的环槽1503,该腰形的环槽内均布有若干滚珠1504。通过由于在环槽内放置一圈滚珠,由于采用滚珠滚动的方式,当升降座外侧的立柱外管做升降运动过程中不易发生卡顿,移动更流畅。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二活动外管的一端与横梁组件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活动外管随同横梁组件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活动外管套在第二内固定管上。即第二活动外管套在第二内管上,在第二内管上安装有第二滑动组件,优选地,第二滑动组件固定在第二内管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二滑动组件与第二活动外管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二滑动导向组件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组件,两侧板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侧板组件均由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铰接而成,第一、第二侧板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滚动组;第一、第二侧板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滚动组;所述第一滚动组和第二滚动组均包括一左一右设置的呈腰形的环槽,该腰形的环槽内均布有若干滚珠。
所述腰形的环槽至少一侧的长侧边上设有开槽。通过设置开槽,这样使得环槽这一长侧边侧的深度更大,当滚珠被挤压时提供一个更大的挤压工具,使得立柱外管做升降运动时,配合效果更好。
所述腰形环槽的(类似标准椭圆形跑道的形状既两条直槽和两个半圆形槽连接而成)外沿边向上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与环槽外沿边形状相吻合的限位挡片。通过设置限位挡片1506避免滚珠脱出凹槽。
所述第一滚动组与第二滚动组之间的保持架本体的长侧板上均开设有安装槽。通过设置安装槽便于安装滑动导向组件。
所述桌面16与所述同步升降机构中的同步机构固定。桌面与横梁组件固定。
所述气源位于横梁组件上。所述压力可调气弹簧的气源通过进气管与第一气弹簧连接。
所述第一气弹簧的升降端为远离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一气弹簧靠近输出端一侧的壳体侧面与第一支架通过连接轴连接。
横梁组件具体可以是横梁或者如专利号为cn109315925中所披露的动力传递部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横梁组件也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结构,所述横梁组件包括具有侧壁801和底壁802,侧壁优先采用两个,两个侧壁和底壁围成一个两端开口的槽803和开口处均可拆卸连接有“u”形的旋转接头804,并在旋转接头底面上设置开槽805,两个开槽分别供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移动时提供让位;形成的槽可将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容纳,以使得在外部看不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具体说侧壁两侧均向外延伸形成延伸段,延伸段上设有弧形开槽;所述旋转接头与弧形开槽807对应位置处至少设有一个与弧形开槽配合使用的安装孔806;安装孔优选的采用两个。此处由于旋转接头可拆卸连接在槽中,并且槽两侧的旋转接头分别与第一支架(以及第一内固定管和第一活动外管)、第二支架(以及第二内固定管和第二活动外管)连接,这样旋转接头的向内旋转安装时相应的也将分别带动第一支架(以及第一内固定管和第一活动外管)、第二支架(以及第二内固定管和第二活动外管)向内旋转;在运输过程中旋转接头向内旋转后通过螺栓、安装孔与槽连接,能够有效的实现收纳效果,便于运输;当运输至目的地需要组装时,只需要将螺栓卸下,旋转接头再向外旋转后通过螺栓、安装孔与槽连接安装即可。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使桌子的桌面上升时,通过开关开启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第一气弹簧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第二气弹簧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第一轴和第二轴带动横梁组件、桌面、第一支架本体和第二支架本体上升,由于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二回转部件通过第一轴与第一支架本体连接,第三回转部件通过第一心轴与第一支架本体连接,第四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通过第二轴与第二支架本体连接,第六回转部件通过第二心轴与第一支架本体连接,因此当第一支架本体和第二支架本体上升时,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第三回转部件随同第一支架本体上升,第斯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第六回转部件随同第二支架本体上升,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能移动,这时,第一连接件与第三回转部件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二连接件与第六回转部件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一回转部件和第五回转部件对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形成向上的拉力作用,迫使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移动,移动的方向为第一回转部件向第五回转部件所在方向移动,第二回转部件和第四回转部件对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形成向上的拉力作用,迫使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移动,移动的方向为第四回转部件向第二回转部件所在方向移动,这样,当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上升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对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形成牵制作用,使得第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的上升是同步的。反之,当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下降时,同样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对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形成牵制作用,使得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的下降是同步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