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9285发布日期:2019-12-27 16:1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维保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



背景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是指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的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申请号为cn201621142319.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机电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包括机油箱,所述机油箱为中空结构,所述机油箱内活动设有浮球,所述机油箱的内壁一侧设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活动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靠近浮球的一侧设有支柱,且支柱延伸至放置腔外,所述支柱的底端连接有浮球,所述放置腔的内壁两侧设有滑道,所述固定块靠近滑道的一侧设有滑块。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第一导电块以及第二导电块设置在机油箱中,由于机油不具有导电性,所以会存在机油包裹在第一导电块以及第二导电块的外围导致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之间接触不良,从而影响该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普通的机电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在监控机油箱中的机油时稳定性较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其能够达到准确的监控机油箱中油量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其包括整体圆柱状的容器,容器的内部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容腔;第一容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用于密封第一容腔的顶盖,顶盖上设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座,连接座的整体呈圆柱状,顶盖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接座内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第二容腔,第二通孔内设有纵向布置且与第二通孔间隙配合的支柱,支柱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容腔以及第二容腔中,支柱的底端连接有浮球,支柱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导电块,第一导电块的外围面与支柱的外围面平齐;第二容腔的开口处沿周向向外扩张形成安装腔,顶盖上表面上且位于安装腔内设有两个弹性件安装座,弹性件安装座上设有开口朝向支柱的弹性件安装腔,弹性件安装腔中设有与支柱相配合的弹性件,弹性件上设有弹簧,弹性件上靠近支柱的端部设有第二导电块安装腔,第二导电块安装腔中设有第二导电块,第二导电块在弹簧作用下端面抵紧在支柱上且能够与第一导电块接触式连接;顶盖上还设有蜂鸣器和arm控制器,蜂鸣器、第一导电块以及第二导电块通过导线电性连接arm控制器。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座、支柱、第一导电块以及第二导电块的设置,其能够使得支柱在竖直方向移动时,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始终避免与第一容腔中机油相接触,避免了机油覆盖在第一导电块以及第二导电块上导致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接触不良,从而使得支柱下降至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接触时,电路可以接通使得蜂鸣器发出报警信息,避免了第一容腔中的机油耗完而导致机电设备的损坏。

其中,弹性件的设置,使得第二导电块可以始终抵紧在支柱上,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电块与第一导电块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提升了本装置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弹性件安装腔中远离支柱的端部螺纹配合有转动座,转动座上设有与弹性件相配合的第三通孔,弹性件的端部伸入第三通孔中,弹簧的端部抵靠在转动座上。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动座的设置,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拧动转动座来对弹簧的压缩量进行调节,从而对第二导电块抵靠在支柱上力量进行调节,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电块与支柱之间的摩擦力过大。

作为优选,支柱上位于第一导电块的上方设有与支柱过盈配合的挡块,挡块整体呈圆柱形且挡块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块的设置,使得支柱在下降一定距离后,挡块与顶盖接触,使得支柱不会进一步下降,从而避免了支柱完全落入第一容腔中。

作为优选,支柱的长度比第一容腔的高度少30~40cm。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柱长度的设置,使得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接触时第一容腔中还存在一定量的机油,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向第一容腔中添加机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110、容器;120、顶盖;130、连接座;140、第一通孔;150、蜂鸣器;210、第一容腔;220、第二容腔;230、支柱;240、第一导电块;250、挡块;260、浮球;310、安装腔;320、弹性件安装座;330、第二通孔;420、弹性件安装腔;430、弹性件;440、弹簧;450、转动座;451、第三通孔;460、第二导电块;510、第二导电块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其包括整体圆柱状的容器110,容器110的内部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容腔210;第一容腔210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用于密封第一容腔210的顶盖120,顶盖120上设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座130,连接座130的整体呈圆柱状,顶盖120上设有第一通孔140和第二通孔330;连接座130内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第二容腔220,第二通孔330内设有纵向布置且与第二通孔330间隙配合的支柱230,支柱230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容腔210以及第二容腔220中,支柱230的底端连接有浮球260,支柱230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导电块240,第一导电块240的外围面与支柱230的外围面平齐;第二容腔220的开口处沿周向向外扩张形成安装腔310,顶盖120上表面上且位于安装腔310内设有两个弹性件安装座320,弹性件安装座320上设有开口朝向支柱230的弹性件安装腔420,弹性件安装腔420中设有与支柱230相配合的弹性件430,弹性件430上设有弹簧440,弹性件430上靠近支柱230的端部设有第二导电块安装腔510,第二导电块安装腔510中设有第二导电块460,第二导电块460在弹簧440作用下端面抵紧在支柱230上且能够与第一导电块240接触式连接;顶盖120上还设有蜂鸣器150和arm控制器,蜂鸣器150、第一导电块240以及第二导电块460通过导线电性连接arm控制器,当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接触时,蜂鸣器150、第一导电块240、第二导电块460以及arm控制器构成闭合回路。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座130、支柱230、第一导电块240以及第二导电块460的设置,能够使得支柱230在竖直方向移动时,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始终避免与第一容腔210中机油相接触,避免了机油覆盖在第一导电块240以及第二导电块460上导致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接触不良,从而使得支柱230下降至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接触时,电路可以接通使得蜂鸣器150发出报警信息,避免了第一容腔210中的机油耗完而导致机电设备的损坏。弹性件430的设置,使得第二导电块460可以始终抵紧在支柱230上,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电块460与第一导电块240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提升了本装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相比于对比文件中的电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安装腔420中远离支柱230的端部螺纹配合有转动座450,转动座450上设有与弹性件430相配合的第三通孔451,弹性件430的端部伸入第三通孔451中,弹簧440的端部抵靠在转动座450上。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转动座450的设置,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拧动转动座450来对弹簧440的压缩量进行调节,从而对第二导电块460抵靠在支柱230上力量进行调节,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电块460与支柱230之间的摩擦力过大。

本实施例中,支柱230上位于第一导电块240的上方设有与支柱230过盈配合的挡块250,挡块250整体呈圆柱形且挡块250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330的直径。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挡块250的设置,能够使得支柱230在下降一定距离后,挡块250与顶盖120接触,使得支柱230不会进一步下降,从而避免了支柱230完全落入第一容腔中。

本实施例中,支柱230的长度比第一容腔210的高度少30~40cm。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支柱230长度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接触时第一容腔210中还存在一定量的机油,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向第一容腔210中添加机油,避免第一容腔210中的机油耗完。

本实施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自控维保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当容腔中的机油减少时,支柱230随之下降,当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相接触时,电路接通,arm控制器控制蜂鸣器150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在此时可通过第一通孔140向第一容腔210中添加机油;随着第一容腔210中机油量的增加,支柱230上升,第一导电块240与第二导电块460脱离接触,电路断开,蜂鸣器150停止发出报警信息。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