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器换挡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挡提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六速变速箱已经是时下技术较为成熟且性价比较高的乘用车配置选择。六速变速箱的手动换挡模式中,倒挡的换挡方式主要有下压式、上提式和按钮式,其中上提式换挡的主要结构为换挡杆和套设在换挡杆上的倒挡提杆,倒挡提杆下端设有限位部,只有将倒挡提杆向上提升之后,限位部在倒挡行程中的限位作用消失,才能将换挡杆顺利挂入倒挡位。以往换挡杆和倒挡提杆的上下端均为间隙配合,倒挡提杆上端内壁设有凸台,用于和换挡杆的上端间隙配合,虽然间隙控制很小,车辆行驶过程中换挡杆的摆动必然导致换挡杆和倒挡提杆之间的刚性碰撞性接触,由此产生异响实则不可避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挡提杆,能够有效的消除因间隙产生的震动异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倒挡提杆,提杆套管的外周呈轮槽圈状区域供手指提拉,提杆套管的管腔有第一弹性支撑片,第一弹性支撑片的一端连接在提杆套管的管腔壁上、另一端向其内穿设的换挡杆a的所在侧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提杆套管的管腔内布置第一弹性支撑片,消除了换挡杆和倒挡提杆之间的间隙,换挡时两者之间为弹性碰撞,消除了因间隙产生的震动异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换挡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c-c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倒挡提杆,提杆套管10的外周呈轮槽圈状区域11供手指提拉,提杆套管10的管腔有第一弹性支撑片12,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一端连接在提杆套管10的管腔壁上、另一端向其内穿设的换挡杆a的所在侧延伸。通过在管腔内设置第一弹性支撑片12,消除了换挡杆和倒挡提杆之间的间隙,换挡时两者之间为弹性碰撞,消除了因间隙产生的震动异响。
上述方案中的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悬置端向换挡杆所在侧延伸并围设成弹性约束区域且该约束区域的范围与换挡杆的杆径吻合,由于第一弹性支撑片12弹性约束在换挡杆周围,这样可以保证两之间的轴向位移顺畅,消除了两者之间的径向方向的刚性碰撞,进而消除了换挡杆摆动形成的异响。
进一步的,提杆套管10的管腔上端有上大、下小的台阶孔,该台阶孔的台阶13处设置第一弹性支撑片12,弧形瓦片状的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下端固定在台阶13处,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上端向上、向内悬伸,第一弹性支撑片12在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3~5个。通过设有台阶孔,方便将第一弹性支撑片12固定在台阶孔的台阶13处。
进一步的,所述的台阶13与其下部的孔壁处设置凹槽14,该凹槽14的槽长方向与轴向一致、槽口指向为径向方向且上端延伸到台阶13、下端为封闭端端面141,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下端固定在封闭端端面141上,第一弹性支撑片12的上端接近并低于台阶13的高度。通过将第一弹性支撑片12设置在凹槽14内,保护第一弹性支撑片12不受破坏而折断。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提杆套管10通过滑杆30相连的限位部20,限位部20沿周向间隔开设有条形孔21且孔长方向位于上下方向,条形孔21内设有第二弹性支撑片211,第二弹性支撑片211一端连接在条形孔21的上或下端部、另一端向其内穿设的换挡杆a的所在侧延伸。在倒挡提杆的下端限位部20周向开设条形孔21,条形孔21内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片211在换挡杆a周围围设出弹性约束区域,这样可以保证两之间的轴向位移顺畅,消除了两者之间的径向方向的刚性碰撞,进而消除了换挡杆摆动形成的异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