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873发布日期:2020-05-26 17:4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个人移动终端的通信、导航、多媒体等功能的日益完善,使得个人移动终端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尤其是手机,出于安全考虑,当用户在驾车过程中需要使用手机时,如何固定手机,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手机支架已普遍存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市面上常见的手机支架类型一般分为磁吸型和重力夹持型,其中,重力夹持型支架主要为依靠夹持物的重力作用实现自动夹持。但是,手机支架的支撑臂无法在不支撑手机时改变长度,造成手机支架整体体积较大,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支撑臂采用连杆结构,支撑臂的长度可改变,使得移动终端支架的整体体积较小。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支撑座、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支撑臂;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对地设置在支撑座的两侧,支撑臂设置在支撑座的下方,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座内,支撑座内设有第一联动组件和第二联动组件,第一夹臂与第一联动组件连接,第二夹臂与第二联动组件连接;

支撑臂包括第一连杆结构、第二连杆结构以及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第一连杆结构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内,第一连杆结构的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第一联动组件与第一连杆结构连接;第二连杆结构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内,第二连杆结构的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第二联动组件与第二连杆结构连接;

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或支撑臂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当支撑部未放置移动终端时,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依靠弹力使支撑部收紧在支撑座的底部以及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保持张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一传动件,该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同轴设置,该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固定连接,该第一传动齿轮和该第二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该支撑座内,该第一传动件的一侧设有第一传动齿条,该第一传动齿条与该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该第一传动件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一连杆结构;该第一夹臂位于该支撑座内的一端设有第一驱动齿条,该第一驱动齿条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支撑座内,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远离该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该支撑部,该第一传动件与该第一连杆连接,该第一弹性复位件连接于该支撑座与该第一连杆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座内设有第一转轴,该第一连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一转轴,该第一连杆结构与该支撑座的连接处设有该弹性复位件,定义该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弹性复位件,该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扭簧,该第一弹性复位件包括第一本体部以及连接于该第一本体部两端的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该第一转轴穿过该第一本体部,该第一支脚连接于该支撑座,该第二支脚连接于该第一连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件,该第三传动齿轮与该第四传动齿轮同轴设置,该第三传动齿轮与该第四传动齿轮固定连接,该第三传动齿轮和该第四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该支撑座内,该第二传动件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齿条,该第二传动齿条与该第三传动齿轮啮合,该第二传动件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杆结构;该第二夹臂位于该支撑座内的一端设有第二驱动齿条,该第二驱动齿条与该第四传动齿轮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连杆结构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该第三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支撑座内,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四连杆,该第四连杆远离该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于该支撑部,该第二传动件与该第三连杆连接,该第二弹性复位件连接于该支撑座与该第三连杆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座内设有第二转轴,该第二连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转轴,该第二连杆结构与该支撑座的连接处设有该弹性复位件,定义该弹性复位件为第二弹性复位件,该第二弹性复位件为扭簧,该第二弹性复位件包括第二本体部以及连接于该第二本体部两端的第三支脚和第四支脚,该第二转轴穿过该第二本体部,该第三支脚连接于该支撑座,该第四支脚连接于该第三连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座内还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该第一传动件远离该第一传动齿条的侧面抵靠在该第一限位部上,该第二传动件远离该第二传动齿条的侧面抵靠在该第二限位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该支撑座的底部设有第三通孔,该第一夹臂的一端穿过该第一通孔设置在该支撑座内,该第二夹臂的一端穿过该第二通孔设置在该支撑座内,该支撑臂的一端穿过该第三通孔设置在该支撑座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臂位于该支撑座外的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臂上位于该支撑座外的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支撑臂采用连杆结构,支撑臂的长度可改变,当支撑部上未放置移动终端时,支撑臂在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作用下处于收缩状态,此时支撑部收紧在支撑座的底部,使得移动终端支架的整体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处于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处于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处于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处于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5,移动终端支架包括支撑座10、第一夹臂20、第二夹臂30和支撑臂40。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用于夹持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

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相对地设置在支撑座10的两侧,支撑臂40设置在支撑座10的下方,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座10内,支撑座10内设有第一联动组件11和第二联动组件12,第一夹臂20与第一联动组件11连接,第二夹臂30与第二联动组件12连接。

支撑臂40包括第一连杆结构43、第二连杆结构46以及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42,第一连杆结构4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一连杆结构43的另一端与支撑部42连接,第一联动组件11与第一连杆结构43连接;第二连杆结构46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二连杆结构46的另一端与支撑部42连接,第二联动组件12与第二连杆结构46连接。

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或支撑臂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即第一夹臂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或者第二夹臂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或者支撑臂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当支撑部42未放置移动终端时,弹性复位件依靠弹力使支撑部42收紧在支撑座10的底部以及使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保持张开状态,如图1和图4所示。

当支撑部42放置移动终端时,第一连杆结构43带动第一联动组件11,第二连杆结构46带动第二联动组件12,进而驱使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靠拢夹持移动终端,如图2和图5所示。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0与支撑座10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该弹性复位件沿着第一夹臂20的移动方向设置,弹性复位件为伸缩弹簧,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夹臂20,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撑座10。

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夹臂30与支撑座10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该弹性复位件沿着第二夹臂30的移动方向设置,弹性复位件为伸缩弹簧,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夹臂30,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撑座10。

进一步地,第一联动组件11包括第一传动齿轮112、第二传动齿轮113和第一传动件114,第一传动齿轮112与第二传动齿轮113同轴设置,第一传动齿轮112与第二传动齿轮113固定连接,第一传动齿轮112和第二传动齿轮113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一传动件114的一侧设有第一传动齿条115,第一传动齿条115与第一传动齿轮112啮合,第一传动件114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杆结构43;第一夹臂20位于支撑座10内的一端设有第一驱动齿条21,第一驱动齿条21与第二传动齿轮113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轮112和第二传动齿轮113上设置有转轴,第一传动齿轮112和第二传动齿轮113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或者支撑座10内设置转轴,第一传动齿轮112和第二传动齿轮113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结构43包括第一连杆431和第二连杆433,第一连杆43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一连杆43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杆433,第二连杆433远离第一连杆431的一端连接于支撑部42,第一传动件114与第一连杆431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44连接于支撑座10与第一连杆43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31与第二连杆433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33与支撑部42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一传动件114与第一连杆431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且第一传动件114与第一连杆431的连接处位于第一连杆431的中部。

进一步地,支撑座10内设有第一转轴13,第一连杆43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轴13,第一连杆结构43与支撑座10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复位件,定义该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弹性复位件44,第一弹性复位件44为扭簧,第一弹性复位件44包括第一本体部441以及连接于第一本体部441两端的第一支脚442和第二支脚443,第一转轴13穿过第一本体部441,第一支脚442连接于支撑座10,第二支脚443连接于第一连杆431。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431远离第二连杆433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块432,第一连接块432呈圆盘形,第一连接块432与第一转轴13连接,第一连接块432上设有第一卡孔401,第二支脚443卡设在第一卡孔401内。

进一步地,第二联动组件12包括第三传动齿轮122、第四传动齿轮123和第二传动件124,第三传动齿轮122与第四传动齿轮123同轴设置,第三传动齿轮122与第四传动齿轮123固定连接,第三传动齿轮122和第四传动齿轮123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二传动件124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齿条125,第二传动齿条125与第三传动齿轮122啮合,第二传动件124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杆结构46;第二夹臂30位于支撑座10内的一端设有第二驱动齿条31,第二驱动齿条31与第四传动齿轮123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齿轮122和第四传动齿轮123上设置有转轴,第三传动齿轮122和第四传动齿轮123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或者支撑座10内设置转轴,第三传动齿轮122和第四传动齿轮123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结构46与第一连杆结构43对称设置,第二连杆结构46包括第三连杆461和第四连杆463,第三连杆46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内,第三连杆46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连杆463,第四连杆463远离第三连杆461的一端连接于支撑部42,第二传动件124与第三连杆461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45连接于支撑座10与第三连杆46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461与第四连杆463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连接;第四连杆463与支撑部42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二传动件124与第三连杆461之间通过销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且第二传动件124与第三连杆461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461的中部。

进一步地,支撑座10内设有第二转轴14,第二连杆433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轴14,第二连杆结构46与支撑座10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复位件,定义该弹性复位件为第二弹性复位件45,第二弹性复位件45为扭簧,第二弹性复位件45包括第二本体部451以及连接于第二本体部451两端的第三支脚452和第四支脚453,第二转轴14穿过第二本体部451,第三支脚452连接于支撑座10,第四支脚453连接于第三连杆461。

进一步地,第三连杆461远离第四连杆463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块462,第二连接块462呈圆盘形,第二连接块462与第二转轴14连接,第二连接块462上设有第二卡孔402,第四支脚453卡设在第二卡孔402内。

进一步地,支撑座10内还设有第一限位部15和第二限位部16,第一传动件114远离第一传动齿条115的侧面抵靠在第一限位部15上,第二传动件124远离第二传动齿条125的侧面抵靠在第二限位部16上。

进一步地,支撑座1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01和第二通孔102,支撑座10的底部设有第三通孔103,第一夹臂20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01设置在支撑座10内,第二夹臂30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102设置在支撑座10内,支撑臂40的一端穿过第三通孔103设置在支撑座10内。

进一步地,支撑座10呈矩形,但并不以为限制。支撑座10包括前壳17和后壳18,前壳17连接在后壳18上,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部42上时,移动终端的背面抵靠在前壳17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102和第三通孔103设置在后壳18的边框181上。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20位于支撑座10外的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22,第二夹臂30上位于支撑座10外的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32,第一夹持部22与第二夹持部32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支撑臂40采用连杆结构,支撑臂40的长度可改变,当支撑部42上未放置移动终端时,支撑臂40在弹性复位件(第一弹性复位件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45)的弹力作用下处于收缩状态,此时支撑部42收紧在支撑座10的底部,使得移动终端支架的整体体积较小,因此,将移动终端支架安装在汽车的中控台上时,能避免支撑臂40阻挡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操作方便,单手即可完成夹持移动终端的动作。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与权利范围,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所申请的保护范围中所述的内容做出的等效变化和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