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阀及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8814发布日期:2020-04-07 21:04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排烟阀及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消防领域的排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消防领域的排烟阀及排烟系统,该排烟阀能及时地将一空间内的烟雾向外排除。在火灾状态下,该排烟阀能够有效及时开启,在关闭状态下能够抗更大风压并保持良好的封闭性。



背景技术:

排烟阀被安装于建筑物的墙壁上,或通风管路中;根据具体的灾情或烟雾情况,来决定排烟阀开启或关闭。

现有的排烟阀大多以百叶形式,通过百叶的转动来实现排烟阀的开启或关闭;但是百叶结构由于联动结构等结构限制,在关闭状态下会有间隙或密闭性差等缺陷,会存在漏烟现象。

公开号为cn208042250u的用于消防通道管上的排烟阀,包括阀体和油烟过滤网,进风口和出风口上分布多个叶片,叶片上设有电动转轴,阀体的一侧设有手动扳手和控制器,油烟过滤网设在阀体进口的进气端,在排烟阀的进口设置油烟过滤网,以净化排出的油烟,该排烟阀结构上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传统排烟阀同样多为单层百叶式,抗风压效果差,满足不了某些特殊场所的要求。有鉴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必要提供一种简易型排烟阀;以满足特殊场所如超长隧道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在关闭状态下,阻断性良好的排烟阀,生产成本较低,便于推广应用;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排烟阀的排烟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排烟阀,被安装于建筑物的墙壁、顶部或管道中,包括一个带烟气通道的阀体,所述的阀体内设有可使该烟气通道畅通或阻断的通断组件,所述的通断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至少两道百叶组件,至少两道百叶组件之间设有同步联动部件以使两道百叶组件可实现同步开合,至少两道百叶组件以增强阻断组件的承压能力及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第一道百叶组件为用于承受排烟阀内外侧的压力差;第二道百叶组件以密封经第一道百叶组件阻挡后的弱势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每道百叶组件包括与百叶片的转轴联接的第一连杆,及联接所有第一连杆的第二连杆,同步联动部件包括联接两根第二连杆的同步联动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阀体上设置有对两道百叶组件实现开合的执行器,所述的执行器的驱动轴与其中一根连杆或同步联动杆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第一道百叶组件的百叶片和转轴经热处理以加强支承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第二道百叶组件的百叶片上增加改善密封性的密封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两道百叶组件的百叶片错位布置以改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阀体为一个矩形框架结构,两道百叶组件布置在矩形框架结构的烟气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百叶组件的百叶片的转动角度为90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题为:排烟系统,包括建筑物的墙壁上开设的排烟孔或管道,所述的排烟孔或管道中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的排烟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两道百叶组件一道用于承受排烟阀内外侧的压力差,另一道百叶组件以密封经第一道百叶组件阻挡后的弱势气流,从而增强阻断组件的承压能力及密封性能,使得排烟阀阻断气流的能力增强。且两道百叶组件同步开合,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满足推广应用之需要。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的平面图一;

图3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的平面图二;

图4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的平面图四;

图6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开启状态的平面图五;

图7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立体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的平面图一;

图9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的平面图二;

图10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的平面图四;

图12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关闭状态的平面图五;

图13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百叶片的立体图;

图14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通断组件关闭的示意图;

图15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通断组件半开启的示意图;

图16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通断组件完全开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连接”、“安装”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7-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烟阀,用于消防领域的排烟系统,可根据需要被安装于建筑物的墙壁上的排烟孔或管道中,其包括一个带烟气通道002的阀体001,本实施例中阀体001形状为矩形框架结构,包括顶壁001a、底壁001b和两个侧壁001c,中间贯通为烟气通道002,阀体001内设有可使该烟气通道002畅通或阻断的通断组件003,此通断组件003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道百叶组件1a和第二道百叶组件1b,两道百叶组件1之间设有同步联动部件004以使两道百叶组件1可实现同步开合。当同步开启时,可实现烟气排放功能;当同步闭合时,可以实现空间密封,隔绝气体对流,避免氧气补充或高温烟气扩散,防止火灾蔓延。

如图4、10、13所示,具体地,两道百叶组件1前后并排设立,每道百叶组件1均由多片并排均布的具有转轴11的百叶片01组成,百叶片01的转轴11两端铰接在阀体001的顶壁001a和底壁001b之间,优选地,转轴11两端露出于阀体001顶壁001a和底壁001b的外表面。百叶片01可绕转轴11旋转,从而改变开启的角度。

如图6、12、14-16所示,每道百叶组件1包括与各百叶片01的转轴11联接的第一连杆2,及联接所有第一连杆2的第二连杆3。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2之间铰接,第一连杆2与百叶片01转轴11固定连接,当左右移动第二连杆3时,第一连杆2被带动进行旋转。当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2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百叶组件1关闭,每道百叶组件1的相邻百叶片01的端部相互重合,两侧边百叶片01的端壁与阀体内壁接触且密封,从而密封烟气通道002。当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2大致呈90°时,百叶组件1关闭开启,各百叶片01转动角度为90度,百叶片01与烟气通道002垂直,各百叶片01之间形成可供烟气排放的流道。

第一道百叶组件1a和第二道百叶组件1b的同步联动部件004为联接两根第二连杆3的同步联动杆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每道百叶组件1包括三片百叶片01;同步联动杆4一端固定在第一道百叶组件1a一端百叶片01的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2的铰接处;另外一端固定在第二道百叶组件1b中间百叶片01的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2的铰接处。

如图5、11所示,阀体001上设置有对两道百叶组件1实现开合的执行器5,在本实施例中,执行器5设置在阀体顶壁001a上方,其具有连接第一道百叶组件1a的端部的一片百叶片01的转轴11的开关51,当执行器5的开关51旋转时,被执行器5连接的百叶片01发生旋转,其第一连杆2随之旋转,第二连杆3被推动,从而带动第一道百叶组件1a的所有第一连杆2,且同步通过同步联动杆4带动第二道百叶组件1b的第二连杆3及第一连杆2,实现排烟阀的启闭。应当被理解的是,因两道百叶组件1各转轴11、各连杆及同步联动杆4之间相互联为一体,执行器5可以连接任一转轴11或任一连杆,又或同步联动杆4,均能实现对排烟阀的同步启闭功能。

因两道百叶组件1的设计,在关闭时,第一道百叶组件1a用于承受排烟阀内外侧的压力差,第二道百叶组件1b以密封经第一道百叶组件1a阻挡后的弱势气流,从而增强阻断组件的承压能力及密封性能,使得排烟阀阻断气流的能力增强。且此设计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满足推广应用之需要。

优选地,第一道百叶组件1a的百叶片01和转轴11经热处理以加强支承强度。第二道百叶组件1b的百叶片01上增加改善密封性的密封构件。进一步优选地,两道百叶组件1的百叶片01错位布置以改善密封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烟阀及排烟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