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5037发布日期:2020-06-16 23:3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阀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通过控制阀体的移动来开启或关闭不同的连接孔,控制执行元件的动作。在现有技术中,连接执行元件的接头大多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电磁阀体连接,如专利cn202852138“用于电磁阀的接头结构”所公开的。然而螺纹连接的方式不够便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并且螺纹连接存在容易松动、密封性不强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安装便捷、结构稳定、密封性好的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包括:

阀体,其内设置有阀腔;

阀杆,其插接在阀腔内,通过阀杆在阀腔内沿轴线的移动,实现换向效果;

进气口,其设置在垂直于阀杆的一侧的阀体上,与阀腔连通;

出气口,其数量为两个,两个出气口与进气口设置在阀体的同一侧,两个出气口分别设置在进气口两侧;

气流通道,其数量为两个,其设置在垂直于阀杆的另一侧的阀体上,与阀腔连通;

接头腔,其设置在气流通道远离阀腔一侧,接头腔与阀腔一体成型;

接头,其与接头腔之间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接头腔内壁设置有径向环形凹槽,接头外壁设置有径向环形凸起,径向环形凹槽与径向环形凸起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径向环形凹槽横截面呈楔形,从靠近阀腔一端朝向远离阀腔、远离接头腔心部一端延伸;径向环形凸起横截面与之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接头包括直接与接头腔相连接的第一接头,和通过第一接头与阀腔连接的第二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接头选用材料为铜合金,第二接头选用材料为塑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阀体的一端依次与先导座、先导阀相连接;阀体的另一端与后盖相连接;先导座内设置有先导腔,先导腔内设置有先导座活塞,其与阀杆相连接;后盖内设置有后盖腔,后盖腔内设置有后盖活塞,其与阀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先导座活塞与先导腔接触位置、后盖活塞与后盖腔接触位置分别嵌设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为y形圈,第三密封圈v型开口朝向远离阀腔心部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阀杆上设置有若干阀杆凸台,每个阀杆凸台径向均嵌设有第一密封圈;阀腔内壁上相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阀腔凸台,当阀杆凸台与阀腔凸台相接触时形成密闭结构,当阀杆凸台与阀腔凸台错开时形成连通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阀杆两端与阀腔内壁接触位置分别嵌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为y形圈,第二密封圈的v型开口方向朝向阀腔心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密封圈为c形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阀杆为中空结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设置了与阀体一体成型的接头腔,并且接头与接头腔之间卡接,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接头与阀体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插接,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卡接使连接更稳定、密封性更好,避免了螺纹连接易松动、密封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不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内排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先导阀;200、先导座;210、先导腔;220、先导座活塞;300、阀体;310、阀腔;320、阀腔凸台;330、接头腔;340、第一接头;350、第二接头;360、径向环形凹槽;400、阀杆;410、阀杆凸台;420、第一密封圈;430、第二密封圈;440、第三密封圈;450、耐磨环;500、后盖;510、后盖腔;520、后盖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一种接头一体式电磁换向阀,从左到右依次为:先导阀100、先导座200、阀体300、后盖500。

阀体300内设置有插接阀杆400的阀腔310,通过阀杆400在阀腔310内沿轴线的移动,实现换向效果。

垂直于阀杆400的一侧的阀体300上设置有与阀腔310连通的一个进气口与两个出气口,其中,进气口设置在两个出气口的中间。垂直于阀杆400的另一侧的阀体300上设置有两个连通阀腔310与执行元件的气流通道。具体的,进气口为p口,靠近先导阀100的出气口为r口,靠近后盖500的出气口为s口。

气流通道远离阀腔310一侧设置有接头腔330,接头腔330与阀腔310一体成型,接头与接头腔330之间卡接。具体的,两个接头腔330分别为靠近先导阀100的a口和靠近后盖500的b口。卡接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接头与阀体300同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插接,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卡接使连接更稳定、密封性更好,避免了螺纹连接易松动、密封性差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接头腔330内壁设置有径向环形凹槽360,接头外壁设置有径向环形凸起,径向环形凹槽360与径向环形凸起相配合,实现卡接。

更进一步的,径向环形凹槽360横截面呈楔形,从靠近阀腔310一端朝向远离阀腔310、远离接头腔330心部一端延伸;径向环形凸起横截面与之相配合。楔形的凹槽与凸起提高卡接密封效果及连接稳定程度。

进一步的,接头包括直接与接头腔330相连接的第一接头340,和通过第一接头340与阀腔310连接的第二接头350。优选的,第一接头340选用材料为铜合金,第二接头350选用材料为塑料。第一接头340、第二接头350与接头腔330之间均卡接。通过设置第一接头340和第二接头350可以降低零件更换频率。第一接头340更换频率少、通用性强,选用铜合金,第二接头350更换频率高,根据需求不同可随时进行更换,优选为塑料材质。

进一步的,先导座200内设置有先导腔210,先导腔210内设置有先导座活塞220,其与阀杆400相连接;后盖500内设置有后盖腔510,后盖腔510内设置有后盖活塞520,其与阀杆400连接。先导座活塞220与先导腔210接触位置、后盖活塞520与后盖腔510接触位置分别嵌设有第三密封圈440,以此防止粉尘等颗粒进入到阀腔310内,避免阀杆400卡死。进一步优选的,第三密封圈440为y形圈,并且第三密封圈440的v型开口朝向远离阀腔310心部方向。第三密封圈440起到单向导通的作用,具体而言,先导腔210、后盖腔510内v型开口朝向的反方向一侧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三密封圈440进入到v型开口朝向一侧,而v型开口朝向一侧的气体无法通过第三密封圈440进入到v型开口朝向反方向一侧。

y形圈的截面呈y形,是一种典型的唇形密封圈。依靠其张开的唇边贴于密封副偶合面。无内压时,仅仅因唇尖的变形而产生很小的接触压力。在密封的情况下,与密封介质接触的每一点上均有与介质压力相等的法向压力,所以唇形圈底部将受到轴向压缩,唇部受到周向压缩,与密封面接触变宽,同时接触应力增加。当内压再升高时,接触压力的分布形式和大小进一步改变,唇部与密封面配合更紧密,所以密封性更好。

进一步的,阀杆400上设置有若干阀杆凸台410,每个阀杆凸台410径向均嵌设有第一密封圈420;阀腔310内壁上相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阀腔凸台320,当阀杆凸台410与阀腔凸台320相接触时形成密闭结构,当阀杆凸台410与阀腔凸台320错开时形成连通结构。随着阀杆400的移动,实现阀杆凸台410与阀腔凸台320的开合,进而连通不同的气流通道。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阀杆凸台410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优选的,阀杆凸台410上的第一密封圈420为c形圈。

c形圈是截面形状呈现出c形的一类密封圈,在压缩过程中,使得c形圈和密封面以线密封方式紧密结合。

进一步的,阀杆400两端与阀腔310内壁接触位置分别嵌设有第二密封圈430。优选的,第二密封圈430为y形圈,第二密封圈430的v型开口方向朝向阀腔310心部。第二密封圈430的这一设置使先导腔210与后盖腔510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密封圈430排出至r口和s口,但是气体不能通过r口和s口进入到先导腔210与后盖腔510内,因此改变了传统的外排方式为内排,保证了电磁换向阀内部清洁,有效防止外面的灰尘进入,使电磁换向阀可以适用于更复杂、更恶劣的环境,例如粉尘较多的环境。

进一步的,阀杆400为中空结构,通过阀杆400与第二密封圈430的配合,使电磁换向阀的换向更灵敏、更精确。

具体的,如图4所示,阀杆400朝向先导阀100方向移动时,封闭在后盖腔510与后盖活塞520内靠近阀腔310一侧的气体需要排出,此处的气体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密封圈430排出至s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阀杆400使气体补充到先导腔210靠近阀腔310一侧。与此同时,先导腔210靠近阀腔310一侧的气体也可以通过第二密封圈430排出至r口。阀杆400朝向后盖500方向移动的情形与之原理相同,仅为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阀杆400两端与阀腔310内壁接触位置分别嵌设有耐磨环450。

电磁换向阀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先导阀100不通电时,如图1所示,后盖活塞520通过气压差或弹簧产生推力,使阀杆400朝向先导阀100方向移动,此时p口进气,气流经过阀杆凸台410和阀腔凸台320之间的间隙到达b口,进入执行元件,通过执行元件后,进入a口,再经过阀杆凸台410和阀腔凸台320之间的间隙从r口排出。

当先导阀100通电时,如图2所示,气体通过先导阀100进入到先导座活塞220内,先导座活塞220产生的推力克服后盖活塞520产生的推力,使阀杆400朝向后盖500方向移动,此时p口进气,气流经过阀杆凸台410和阀腔凸台320之间的间隙到达a口,进入执行元件,通过执行元件后,进入b口,再经过阀杆凸台410和阀腔凸台320之间的间隙从s口排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