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油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2154发布日期:2020-05-15 17:08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分油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机的轴承润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轴承润滑结构的分油环。



背景技术:

碟式分离机为立式离心机的一种,其转鼓装在竖直的转轴上端,通过传动装置由电动机驱动而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转轴通过相应的轴承安装在轴承座上。轴承作为分离机旋转机构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旋转机构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而良好的轴承润滑系统是轴承良好性能的重要保证。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cn109139708a中公开了一种轴承润滑结构,转轴上套设有第一轴承、第二轴承、集油环,集油环位于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之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外套设有轴承套,轴承套的两外端分别设置有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轴承套上开设有第一润滑通道,轴承内盖上开设有第二润滑油通道,轴承外盖上开设有润滑油注入通道和第三润滑油通道,轴承外盖连接有加油装置;润滑油注入通道分别与加油装置、第一润滑油通道连通,第二润滑油通道和第三润滑油通道分别位与第一润滑油通道的两端。该轴承润滑机构通过加油装置将润滑油加入润滑油注入通道,从润滑油注入通道流入第一润滑油通道,然后从第一润滑油通道的两端分别流入第二润滑油通道和第三润滑油通道分别对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进行润滑;润滑后油从集油环的排油孔排出至轴承套的废油收纳腔中。该轴承润滑结构仅在轴承外的一侧开设了一个第一润滑油通道,即进油通道,容易形成靠近进油通道的轴承一侧的润滑油多,而越远离进油通道的轴承外侧润滑油越少,润滑油在轴承上的分布不均,造成轴承润滑不均匀,轴承在润滑油较少的一侧发热量较大,影响轴承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轴承润滑结构对轴承润滑不均匀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分油环,对轴承润滑均匀。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油环,分油环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横向的分油孔,分油孔与分油环的中央通孔连通,对应分油孔开设有与之连通的润滑油流动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分油环内圆周面上开设有分油槽,在分油槽的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水平的分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内圆周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水平的分油孔,对应分油孔开设有与之连通的润滑油流动通道。沿径向均匀开设的分油孔通过润滑油流动通道可以从多角度将润滑油洒在轴承上,轴承上各个点的润滑油分布均匀,对轴承进行全面润滑,轴承润滑均匀,避免由于润滑不均出现局部发热量较大的点,保证了轴承的寿命。

润滑油流动通道开设在分油环的下端面上或外圆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流动通道开设在分油环的下端面上,润滑油流动通道朝向轴承设置,润滑油可以直接落在轴承上,对轴承进行润滑,避免落在空隙里进而很容易从端盖与主轴之间间隙流出。

润滑油流动通道为在分油环的下端面竖直开设的环槽。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流动通道为环槽,润滑油从环槽流出后可以360度充分对轴承各个点进行润滑,轴承上圆周方向上各个点均有润滑油落下,润滑油分布均匀,避免由于润滑不均出现局部发热量较大的缺点,保证了轴承的寿命。

润滑油流动通道为在分油环上对应每个分油孔开设的贯通通孔。

分油环上端面向上凸起有内沿、外沿,内沿和外沿之间形成有凹槽。

外沿的高度大于内沿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上端面向上凸起有内沿、外沿,内沿和外沿之间形成有凹槽,端盖朝向分油环凸起有内凸缘,内凸缘位于外沿、凸台之间,分油环的内沿、外沿与设置在其外周的端盖相对应部位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交错迷宫形空隙,交错的各表面可以对空隙内的润滑油起到阻挡的作用,避免润滑油从端盖与主轴之间的间隙流出。

分油孔为盲孔。

分油孔的孔底与润滑油流动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的分油孔为盲孔,分油孔的孔底与润滑油流动通道连通,避免分油孔的孔底形成积油。

分油环下端面向下凸起有第一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内圆周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水平的分油孔,对应分油孔开设有与之连通的润滑油流动通道。沿径向均匀开设的分油孔通过润滑油流动通道可以从多角度将润滑油洒在轴承上,轴承上各个点的润滑油分布均匀,对轴承进行全面润滑,轴承润滑均匀,避免由于润滑不均出现局部发热量较大的点,保证了轴承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流动通道开设在分油环的下端面上,润滑油流动通道朝向轴承设置,润滑油可以直接落在轴承上,对轴承进行润滑,避免落在空隙里进而很容易从端盖与主轴之间间隙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流动通道为环槽,润滑油从环槽流出后可以360度充分对轴承各个点进行润滑,轴承上圆周方向上各个点均有润滑油落下,润滑油分布均匀,避免由于润滑不均出现局部发热量较大的缺点,保证了轴承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上端面向上凸起有内沿、外沿,内沿和外沿之间形成有凹槽,端盖朝向分油环凸起有内凸缘,内凸缘位于外沿、凸台之间,分油环的内沿、外沿与设置在其外周的端盖相对应部位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交错迷宫形空隙,交错的各表面可以对空隙内的润滑油起到阻挡的作用,避免润滑油从端盖与主轴之间的间隙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分油环的分油孔为盲孔,分油孔的孔底与润滑油流动通道连通,避免分油孔的孔底形成积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润滑结构的剖视图,图中箭头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部的放大图。

图中:1、油箱;2、吸油管;3、传动轮;4、第一套筒;5、第一轴承;6、第二套筒;7、轴承座;8、第二轴承;9、第三轴承;10、端盖;11、分油环;12、主轴;13、出油通道;14、空隙;15、分油孔;16、环槽;17、吸油通道;18、第一通道;19、垫圈;20、第二通道;21、第一空腔;22、第二空腔;23、出油孔;24、分油槽;25、润滑油;26、密封件;27、凹槽;28、内沿;29、外沿;30、第一凸缘;31、第一孔;32、第二孔;33、第三孔;34、第四孔;35、外凸环;36、内凸环;37、第二凸缘;38、内凸缘;39、凸台;40、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分离机的主轴12通过轴承设置在轴承座7上,主轴12、轴承座7下方设有油箱1,主轴12上位于轴承座7的下方套设有传动轮3,主轴12、传动轮3的下端部伸入油箱1的内部,传动轮3通过传动装置与电机连接(图中未示出),电机通过传动轮3带动主轴12旋转;主轴12伸入油箱1内部空腔的下端部固定有吸油管2,吸油管2伸入油箱1内的润滑油25内,主轴12内部沿轴向开设吸油通道17,吸油通道17与吸油管2连通;吸油管2内部从上至下开设有孔径依次减小的台阶通孔,最下端管口处的孔径最小,吸油时压力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油更容易被往上吸起。轴承座7、油箱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相关的设备上(图中未示出)。

如图1、图2所示,轴承座7的中央从上至下依次开设第一孔31、第二孔32、第三孔33、第四孔34,第一孔3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32的孔径,第三孔33的孔径小于第二孔32、第四孔34的孔径使第三孔33与第二孔32、第四孔34之间分别形成台阶面。第二轴承8、第三轴承9相叠后设在轴承座7的第二孔32内,第一轴承5位于第四孔34内,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8分别置于第三孔33与第二孔32、第四孔34之间的台阶面上。位于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8之间的主轴12外套设有第二套筒6,第二套筒6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8接触,进一步对轴承进行轴向限位,确保轴承运行的可靠性;第二套筒6的外径小于轴承座7的内径,第二套筒6与轴承座7之间的环形间隙形成第一通道18。

如图2所示,轴承座7上端部主轴12的外周通过紧固件固定有端盖10,端盖10内开设有相应的台阶形中央通孔;如图2所示,端盖10下端向下凸起有第二凸缘37,第二凸缘37伸入轴承座7的第一孔31内,第二凸缘37的外周面与轴承座7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26,实现轴承座7与端盖10之间的密封;第二凸缘37的下端面压紧第三轴承9,实现第三轴承9的轴向定位。主轴12上对应端盖10凸起有一圈凸台39,凸台39的下端面与内沿28的上端面接触,实现分油环11的轴向定位;凸台39的外圆柱面与端盖10相应通孔的内圆柱面间隙配合,避免端盖10干涉主轴12的旋转。

如图2所示,在端盖10中央通孔内主轴12外周套设有分油环11,分油环11中央通孔的内圆周面与主轴12相应部位的外圆周面过渡配合,随主轴12一起旋转;分油环11下端面向下凸起有第一凸缘30,第一凸缘30下表面与第三轴承9接触;分油环11上端面向上凸起有内沿28、外沿29,外沿29的高度大于内沿28的高度,内沿28和外沿29之间形成有凹槽27,端盖10朝向分油环11凸起有内凸缘38,内凸缘38位于外沿29、凸台39之间,分油环11的内沿28、外沿29与端盖10中央通孔的内壁面、内台阶面、内凸缘38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交错设置的迷宫形空隙14,迷宫形的空隙14可以对分油环11流出来的润滑油25起到阻挡的作用,避免润滑油25从端盖10与主轴12之间的间隙流出。

如图1、图2所示,主轴12内部的吸油通道17为盲孔,其孔底位置高于第三轴承9,如图3所示,对应分油环11、与吸油通道17垂直在主轴12内部均匀开设若干个出油通道13,本实施例中为六个径向的出油通道13,出油通道13接近吸油通道17的孔底部,避免吸油通道17孔底部积油,确保大部分润滑油25从出油通道13流出。在分油环11内圆周面上朝向主轴12开设有分油槽24,在分油槽24的底面对应出油通道13开设横向的分油孔15,分油孔15为盲孔,对应分油孔15的孔底,在分油环11的下端面竖直开设环槽16,环槽16朝向轴承,吸油通道17、出油通道13、分油槽24、分油孔15、环槽16和空隙14连通。环槽16与分油孔15的孔底连通,避免分油孔15的孔底形成积油。润滑油25从分油孔15流出后进入环槽16,从环槽16中360度地流到轴承上,对轴承进行全面润滑,轴承上圆周方向上各个点均有润滑油25落下,轴承润滑均匀,避免由于润滑不均出现局部发热量较大的点,保证了轴承的寿命。

如图1所示,传动轮3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朝向第一轴承5的一侧凸起,形成外凸环35、内凸环36,外凸环35包围轴承座7的下端部,外凸环35与轴承座7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轴承座7干涉传动轮3的旋转;在内凸环36与第一轴承5之间的主轴12外套设有第一套筒4,第一套筒4的两端面分别抵在第一轴承5、内凸环36上,第一轴承5下端还设置有垫圈19,垫圈19中部设有中央通孔,垫圈19和第一套筒4实现第一轴承5的轴向定位,确保轴承运行的可靠性。传动轮3从下往上依次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21、第二通道20、第二空腔22、出油孔23形成下部通道,第一轴承5位于下部通道与第一通道18之间,下部通道与油箱1连通;如图4所示,出油孔23的孔径小于第二空腔22的孔径,在传动轮3的下端部形成圆环形翻边,对流回油箱1的润滑油起一个缓冲,防止润滑油直接冲回到油箱1上;第二空腔22底部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贯通的小孔40,流回的润滑油可以从小孔40流出,防止积油。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分离机的主轴12通过轴承设置在轴承座7上,轴承座7、油箱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相关的设备上,主轴12上的传动轮3通过传动装置与电机连接。启动电机,电机通过传动轮3带动主轴12及固定在主轴12上的吸油管2、分油环11高速旋转。如图1所示,在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油箱1中的润滑油25通过吸油管2上升进入主轴12的吸油通道17,从吸油通道17孔底部的出油通道13流入分油环11的分油槽24、分油孔15中,再从环槽16中流出落下,依次对第三轴承9、第二轴承8进行润滑后,通过轴承座7与第二套筒6之间的第一通道18向下流,继续对第一轴承5进行润滑后,通过垫圈19的中央通孔、传动轮3上的第一空腔21、第二通道20、第二空腔22、出油孔23流回到油箱1中。润滑油25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即可在主轴12、分油环11、轴承座7相应的通道内流动对轴承进行润滑,无需外接油泵装置,节省了设备安装空间,整体结构紧凑,节约了材料成本。润滑油25对轴承进行润滑后会流回油箱1中循环利用,节约了材料成本,循环利用的润滑油25不需要排出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保护了环境,环保性更好。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例如,分油环11的内周面也可以不开设分油槽24,而直接在内周面上朝向主轴12开设分油孔15,分油孔15与主轴12的出油通道13连通。分油环11上也可以对应每个分油孔15开设贯通的通孔,通孔朝向轴承,通孔连通分油孔15与空隙14形成润滑油流动通道,润滑油25直接从通孔流出,由于分油孔15高速旋转,因此润滑油25也可以较为均匀地落在第三轴承9的上表面,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润滑油流动通道也可以开设在分油环11的外圆周面,润滑油25从外周面的润滑油流动通道流出后进入空隙14,然后流到轴承上对轴承进行润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