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探伤仪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铜线探伤仪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铜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应用到探伤仪。具体情况为:铜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拉丝的工序,用于改变铜线的直径,为后续的绞丝工序做准备。在完成拉丝的工序后,一般会在拉丝工序设备的后面布置有探伤仪,经过拉丝后的铜线从探伤仪上穿过,探伤仪对铜线进行检测,检测出的数据传递到与探伤仪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上,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检测到的数据,从而检测出铜线的缺陷。
授权公告号为cn20721575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涡流导线探伤仪,包括探头和计算机模块,探头包括主体、延时打标器、振荡器、线圈,所述主体下端为线圈,所述线圈与灵敏度检测模块连接,所述延时打标器位于线圈顶端,所述主控模块包括激励信号模块和信号调理模块,激励信号模块包括频率可控电路、滤波器电路、移相电路及功放电路,所述频率可控电路与滤波器电路连接,所述滤波器电路与相电路连接,所述移相电路与功放电路连接,所述信号调理模块包括信号放大电路、滤波器电路及检波电路,所述线圈内为被测试件,所述线圈与检波电路连接,所述检波电路经滤波电路与信号放大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精确度高,方便分析与检测。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的生产中,有时缠绕铜线的线辊的直径不同,所以铜线在缠绕时的布置角度会有所不同,而且在收线的过程中,一般会将铜线抬高,以便于将铜线缠绕在线辊上,防止铜线与收线设备发生干涉。综上,铜线在穿过探伤仪时,铜线为倾斜布置的,所以需要将探伤仪也倾斜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线探伤仪支撑装置,通过调节支撑装置,改变探伤仪的布置角度,让探伤仪能够与铜线的布置方向相同,从而更好的对铜线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铜线探伤仪支撑装置,包括与探伤仪安装在一起的支撑板、与支撑板的下侧铰接在一起的支撑柱以及设置在支撑柱上用于对支撑板进行支撑固定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铜线的检测之前,工作人员根据各个设备的位置确定铜线的布置角度,然后工作人员对布置在地面上的支撑装置进行调节。在调节时,转动支撑板,改变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的角度,在支撑板的角度确定之后,工作人员使用固定组件对支撑板的角度进行限制,防止支撑板发生自动转动,从而固定支撑板的布置角度。在支撑板的布置角度固定之后,工作人员将铜线穿入探伤仪中,对制作的铜线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柱上的固定板、开设在固定板上的固定槽以及铰接在支撑板下侧的固定螺杆;
所述固定槽为u型通槽,所述固定螺杆布置在固定槽中,而且在固定螺杆上套设有两个固定螺母;
固定螺杆布置在固定槽中时,两个固定螺母布置在固定板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的布置角度调节好之后,工作人员转动固定螺杆,将固定螺杆布置在固定槽中,并且在将固定螺杆布置在固定槽中时,将固定螺杆上的两个固定螺母之间的距离调节到大于固定板厚度的位置处,而且要保证在固定板布置在固定槽中时,固定螺母位于固定板的两侧。其中,将固定槽设置为u型通槽,能够让固定杆更容易布置在固定槽中,并能在不改变固定螺杆长度的前提下,将固定杆从固定槽中取出。在将固定螺杆布置在固定槽中后,工作人员拧动固定杆上的两个固定螺母,让两个固定螺母夹持在固定板上,使得固定杆在固定槽中的位置得到固定螺母的限制,防止固定螺杆从固定槽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对穿入探伤仪中的铜线进行支撑的支撑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辊的作用下,进入探伤仪中的铜线在进入探伤仪之前就收到支撑辊的支撑,使得铜线搭接在支撑辊上,让进入探伤仪中的铜线在支撑辊的作用下能够更平齐的进入,从而让探伤仪对铜线的检测更为准确,减少因铜线倾斜而产生的偏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探伤仪上铜线进出口处均设置有支撑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辊对探伤仪两侧的铜线均进行支撑,让铜线能够布置的更平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辊的下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辊布置高度的调节螺钉,调节螺钉从支撑板的下侧穿入支撑辊中,调节螺钉与支撑板之间的连接为螺纹连接,而且在调节螺钉穿设在支撑板上时,调节螺钉的顶端穿入支撑辊中,与支撑辊顶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支撑辊的布置高度时,工作人员对多个调节螺钉进行拧动,改变调节螺钉穿过支撑板部分的长度,然后将支撑辊布置在调节螺钉上,使得调节螺钉将支撑辊撑起,从而改变支撑辊的高度,而且还将支撑辊布置在支撑板上对铜线进行支撑。另外,还可以将高度不同的支撑辊安装在支撑螺钉上,使得支撑辊的布置高度范围能够更容易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辊的下侧设置有多个调节螺钉,多个调节螺钉均穿入支撑辊中且与支撑辊顶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让支撑辊在支撑板上受到多点支撑,不会出现自转的情况,还能让支撑辊布置的更为平衡,不会发生倾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对铜线两侧方向进行限制的两组限位辊,两组限位辊布置在探伤仪的两侧;每组限位辊中存在两个限位辊,且两个限位辊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铜线穿入探伤仪中时,铜线布置在两个限位辊之间,两个限位辊对铜线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行限位,让铜线在进入探伤仪中时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限位辊在支撑板上垂直布置,与支撑辊的布置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对两个限位辊之间距离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凸出设置在限位辊与支撑板接触处的调节螺杆、开设在支撑板上的调节槽以及套设在调节螺杆上的调节螺母,调节槽为条形槽,而且两个限位辊上的调节螺杆均布置在调节槽中,并穿过调节槽,调节螺母和限位辊将支撑板夹持在中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两个限位辊之间的间距时,工作人员只需要将两个调节螺母调松,然后将两个限位辊沿着条形槽进行滑动,而且两个限位辊在移动时相向移动或者是相背移动,使得两个限位辊之间的距离减小或者增大,且两个限位辊的中心处还与探伤仪的进出口对齐,使得工作人员更换完探伤仪后,可以将不同型号的铜线布置在两个限位辊之间,受到两个限位辊的限制。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铜线的大小更换限位辊的型号。在将两个限位辊调节到合适的距离之后,工作人员拧紧调节螺母,使得限位辊和调节螺母将支撑板夹紧,固定限位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支撑装置,能够让探伤仪的布置角度便于调节;
2.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支撑辊,让进入探伤仪的铜线收到支撑辊的支撑,能够更平齐的进入探伤仪中;
3.通过设置限位辊,让进入探伤仪的铜线不易发生左右方向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铜线探伤仪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支撑辊与调节螺钉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中,1、探伤仪;2、支撑板;3、支撑柱;4、固定组件;41、固定板;42、固定槽;43、固定螺杆;44、固定螺母;5、支撑辊;6、调节螺钉;7、限位辊;8、调节组件;81、调节螺杆;82、调节槽;83、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铜线探伤仪支撑装置,包括与探伤仪1安装在一起的支撑板2,支撑板2的下侧设置有支撑柱3。支撑柱3布置在地面上。
支撑柱3与支撑板2之间的连接为铰接,而且支撑柱3与支撑板2铰接的位置处位于支撑板2的下侧。支撑板2在支撑柱3上能够通过转动调节支撑板2与支撑柱3之间的布置角度。
而且在支撑柱3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支撑板2进行支撑固定的固定组件4,固定组件4用于对支撑板2的角度进行限制,使得支撑板2转动角度之后,固定组件4能够防止支撑板2再次发生转动。
具体的来说,固定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上的固定板41,在将支撑柱3布置在地面上时,固定板41与地面平行,在固定板41上开设有固定槽42,固定槽42为u型通槽。在支撑板2的下侧还铰接有固定螺杆43,固定螺杆43布置在固定槽42中,而且在固定螺杆43上套设有两个固定螺母44,两个固定螺母44布置在固定板41的两侧。
在支撑板2与支撑柱3之间的布置角度调节好之后,工作人员转动固定螺杆43,将固定螺杆43布置在固定槽42中,并且在将固定螺杆43布置在固定槽42中时,将固定螺杆43上的两个固定螺母44之间的距离调节到大于固定板41厚度的位置处,而且要保证在固定板41布置在固定槽42中时,固定螺母44位于固定板41的两侧。其中,将固定槽42设置为u型通槽,能够让固定杆更容易布置在固定槽42中,并能在不改变固定螺杆43长度的前提下,将固定杆从固定槽42中取出。
在将固定螺杆43布置在固定槽42中后,工作人员拧动固定杆上的两个固定螺母44,让两个固定螺母44夹持在固定板41上,使得固定杆在固定槽42中的位置得到固定螺母44的限制,防止固定螺杆43从固定槽42中脱出。
在进行铜线的检测之前,工作人员根据各个设备的位置确定铜线的布置角度,然后工作人员对布置在地面上的支撑装置进行调节。在调节时,转动支撑板2,改变支撑板2与支撑柱3之间的角度,在支撑板2的角度确定之后,工作人员使用固定组件4对支撑板2的角度进行限制,防止支撑板2发生自动转动,从而固定支撑板2的布置角度。在支撑板2的布置角度固定之后,工作人员将铜线穿入探伤仪1中,对制作的铜线进行检测。
在支撑板2上设置有用于对穿入探伤仪1中的铜线进行支撑的支撑辊5,支撑辊5的布置高度与探伤仪1的进口高度相同,而且支撑辊5安装在支撑板2上。在支撑辊5的作用下,进入探伤仪1中的铜线在进入探伤仪1之前就收到支撑辊5的支撑,使得铜线搭接在支撑辊5上,让进入探伤仪1中的铜线在支撑辊5的作用下能够更平齐的进入,从而让探伤仪1对铜线的检测更为准确,减少因铜线倾斜而产生的偏差。
其中,在探伤仪1上铜线进出口处均设置有支撑辊5,对探伤仪1两侧的铜线均进行支撑,让铜线能够布置的更平齐。
另外,在制作不同型号的铜线时,需要更换支撑板2上的探伤仪1,使用新的探伤仪1对新的铜线进行检测。为了让支撑辊5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探伤仪1,参照图2、图3,在支撑辊5的下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辊5布置高度的调节螺钉6,而且设置有多个调节螺钉6,调节螺钉6从支撑板2的下侧穿入支撑辊5中,调节螺钉6与支撑板2之间的连接为螺纹连接,而且在调节螺钉6穿设在支撑板2上时,调节螺钉6的顶端穿入支撑辊5中,与支撑辊5顶触。
在调节支撑辊5的布置高度时,工作人员对多个调节螺钉6进行拧动,改变调节螺钉6穿过支撑板2部分的长度,然后将支撑辊5布置在调节螺钉6上,使得调节螺钉6将支撑辊5撑起,从而改变支撑辊5的高度,而且还将支撑辊5布置在支撑板2上对铜线进行支撑。另外,还可以将高度不同的支撑辊5安装在支撑螺钉上,使得支撑辊5的布置高度范围能够更容易调节。
而且在支撑板2上设置多个对支撑辊5进行支撑调节的调节螺钉6,能够让支撑辊5在支撑板2上受到多点支撑,不会出现自转的情况,还能让支撑辊5布置的更为平衡,不会发生倾斜。
参照图1、图2,在支撑板2上还设置有对铜线左右方向进行限制的两组限位辊7,两组限位辊7布置在探伤仪1的前后两侧。每组限位辊7中存在两个限位辊7,且两个限位辊7之间存在间隙,在将铜线穿入探伤仪1中时,铜线布置在两个限位辊7之间,两个限位辊7对铜线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行限位,让铜线在进入探伤仪1中时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限位辊7在支撑板2上垂直布置,与支撑辊5的布置方向垂直。
在支撑板2上设置有对两个限位辊7之间距离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8。调节组件8包括凸出设置在限位辊7与支撑板2接触处的调节螺杆81、开设在支撑板2上的调节槽82以及套设在调节螺杆81上的调节螺母83,调节槽82为条形槽,而且两个限位辊7上的调节螺杆81均布置在调节槽82中,并穿过调节槽82,调节螺母83和限位辊7将支撑板2夹持在中间。
在调节两个限位辊7之间的间距时,工作人员只需要将两个调节螺母83调松,然后将两个限位辊7沿着条形槽进行滑动,而且两个限位辊7在移动时相向移动或者是相背移动,使得两个限位辊7之间的距离减小或者增大,且两个限位辊7的中心处还与探伤仪1的进出口对齐,使得工作人员更换完探伤仪1后,可以将不同型号的铜线布置在两个限位辊7之间,受到两个限位辊7的限制。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铜线的大小更换限位辊7的型号。在将两个限位辊7调节到合适的距离之后,工作人员拧紧调节螺母83,使得限位辊7和调节螺母83将支撑板2夹紧,固定限位辊7。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铜线的检测之前,工作人员根据各个设备的位置确定铜线的布置角度,然后工作人员对布置在地面上的支撑装置进行调节。在调节时,转动支撑板2,改变支撑板2与支撑柱3之间的角度,在支撑板2的角度确定之后,工作人员使用固定组件4对支撑板2的角度进行限制,防止支撑板2发生自动转动,从而固定支撑板2的布置角度。在支撑板2的布置角度固定之后,工作人员将铜线穿入探伤仪1中,对制作的铜线进行检测。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