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2409发布日期:2020-05-22 20:5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阻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一种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汽车等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阻尼器一般可分为: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旋转阻尼器、风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其中,粘滞阻尼器是根据流体运动,特别是当流体通过节流孔时会产生节流阻力的原理而制成的,是一种与阻尼活塞运动速度相关的阻尼器,应用广泛。

现有技术中,电流变液阻尼器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填充有电流变液作为阻尼液,在产生粘滞阻力的同时能够根据电场的变化实现粘滞力的变化,进而实现阻尼力的可控调节。传统的电流变液阻尼器中,阻尼腔体中具有气腔结构,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对设备中的密封件要求较高。此外,目前大多数的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电机与缸体内壁之间一般为硬摩擦,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产品磨损到时一些细小颗粒的脱落,会对电流变液造成污染,甚至诱发电击穿现象,影响产品寿命。

目前,一些双出杆智能阻尼器开始出现,其具有较长的活塞杆,因此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活塞的进出方向与缸体同轴,避免活塞杆卡住的现象,这对设备的同轴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基于以上的一些现状,本申请对现有技术中的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具体是对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和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活塞杆采用双杆式结构,通过卡簧连接降低了同轴度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之间通过卡簧连接,所述活塞组件上设有电极组件。

本申请中,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之间通过卡簧连接,释放了连接处的自由度,降低了连接处的同轴度要求。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通过设于两者之间的插入端与插槽装配,所述卡簧设于插入端和插槽之间,装配结构稳定,装配后具有移动的连接自由度。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塞杆部分置于壳体组件之外,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外端设有吊环,该吊环上设有吊孔,可用于悬挂、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其中的活塞杆采用双杆式结构,通过卡簧连接降低了同轴度要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阻尼器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右端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左端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中的活塞组件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9为活塞组件中的两个活塞杆连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套筒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导向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导向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方式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原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原件,以下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示技术特征的数量。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性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12,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一种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包括壳体组件、活塞组件、电极组件,其中的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贮液筒1和与其相连的套筒2,所述套筒2上设有用于通气的气孔28,所述贮液筒1的两端通过导向组件密封,贮液筒1中填充有电流变液6;所述导向组件上设有供活塞组件穿过的通孔,该通孔中设有密封件。具体的,本申请中,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分别设于贮液筒1两端的第一导向组件7和第二导向组件8,所述第一导向组件7中设有第一通孔72,所述第一通孔72中设有第一密封圈73;所述第二导向组件8中设有第二通孔82,所述第二通孔82中设有第二密封圈83,该结构中,两端的导向组件将电流变液密封在贮液筒1中,密封效果好。此外,所述第一导向组件7与贮液筒1之间通过密封圈或密封垫片保持密封并固定,如附图中所示,通过第一外密封圈71、第一o型圈77、第一垫片78、第一垫片79等结构实现装配和密封。所述第二导向组件8与贮液筒1之间通过密封圈、卡簧保持密封并固定,结构稳定,具体的如附图中所示,通过第二外密封圈81、第二卡簧86等结构实现密封和固定,相应的,第二导向组件8的外壁上设有环形槽85,用于装配第二卡簧86,该第二卡簧86卡在环形槽85和贮液筒1内壁上的环形槽中。

壳体组件中,所述套筒2远离贮液筒1的一端设有套筒盖21,所述套筒盖21上设有套筒盖装配孔22,通过该套筒盖装配孔22可以方便的将阻尼器悬挂、固定在外部结构上。

此外,壳体组件中,贮液筒1和套筒2之间采用了螺纹连接,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加工工艺相对简便。套筒2防止灰尘和外界其他东西干扰到阻尼器的活塞杆工作。

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31和第二活塞杆32,所述第一活塞杆31和第二活塞杆32之间通过设于两者之间的插入端391与插槽392装配,所述插入端391和插槽392之间设有卡簧39:具体的,本申请中,在原有的活塞杆上设计了一个卡簧槽,将卡簧39捏紧嵌入第一活塞杆31的后端的插入端391中,然后将插入端391压入第二活塞杆32上的插槽392中,采用了卡簧连接的双向活塞杆释放了连接处的自由度,可以自由调整活塞杆的位置,也就降低了连接处的同轴度要求,降低了安装的操作难度。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活塞杆31部分置于壳体组件之外,所述第一活塞杆31的外端设有吊环4,该吊环4上设有吊孔41,可用于悬挂、固定。

所述电极组件,其一端抵在活塞杆上的台阶上,另一端通过螺母522固定在活塞杆上,该结构使得装配和拆卸方便,装配后牢固度高。具体的,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套设于活塞组件上的活塞套54,所述活塞套54的两端通过密封组件密封,所述活塞套54中设有电极55,所述电极55与电线33连通,所述电线33从活塞杆中的电线孔中穿出,该电线穿出后与外部电源相连;所述电极55与活塞套54之间形成有供电流变液通过的间隙50;所述活塞套54与贮液筒1的内壁之间通过两圈平行设置的垫圈56接触,垫圈56起到导向作用。

电极组件中,所述活塞套54两端的密封组件包括绝缘衬套52,所述绝缘衬套52上设有密封圈53,所述绝缘衬套52的外端设有盖板521,在保证绝缘效果的同时,保证密封性能。

本申请中的电极组件组装时:先将绝缘衬套52上好密封圈53后压入电极组件中,然后在穿好电线的活塞杆上套入盖板521,将压好绝缘衬套的电极组件套入活塞杆中,然后用压线弹片58将电线33锁紧,再把另一个绝缘衬套52压入电极组件中,利用绝缘衬套52将电极55和盖板521隔开防止短路。然后套上活塞套54并用螺母522锁紧,然后用万用表测量,防止电极和活塞杆导通造成短路。最后套上两个垫圈56。双导向带(双垫圈)可以极大的减少缸筒和电极之间的静摩擦,并且把电极组件和缸筒间的硬接触变为软接触,使电极具有更好的导向性,防止电极磨损导致颗粒脱落对电流变液造成污染、诱发电击穿现象的发生。

以上为本申请中的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活塞组件的两端均穿出贮液筒1,工作时,活塞组件被驱动,带动电极组件在贮液筒1中移动,移动过程中,电流变液6不断的从间隙50中穿过,产生粘滞阻力。通过对电极上电压的控制,可以改变间隙50中的电场强度,进而改变电流变液6的粘滞力,达到阻尼力可调的目的。

常用阻尼器结构中,其中具有隔膜,隔膜的设计在不同的体积补偿下需要配置不同类型的隔膜,受隔膜结构局限性影响,隔膜结构只适用于短行程阻尼器的设计要求。而本申请中的阻尼器结构只需通过增加贮液筒1和活塞杆的长度来适应不同的体积补偿要求,释放了结构设计中对行程要求的约束。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出杆电流变液阻尼器,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取消了气腔,增加了阻尼器有效行程,并且静止状态下内腔无压力,降低了对密封件的使用要求;活塞杆采用双杆式结构,通过卡簧连接降低了同轴度要求,通过设置套筒能够有效的保护活塞杆及内部结构。此外,本申请中的活塞套54与贮液筒1的内壁之间通过垫圈56接触,减少了电极组件和贮液筒的摩擦,使原本的硬接触变为了软接触,使电极组件有更好的导向性,防止磨损颗粒脱落对电流变液造成污染、诱发电击穿现象的发生。整体结构装配方便,稳定性高,阻尼可调,适用性广。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