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8297发布日期:2020-08-18 19:30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排气阀。



背景技术:

飞机是现代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其一次飞行里程可达上万公里,消耗掉上百吨航空油料,飞机一般使用专门的罐式航空加油车来供应航油。

航空油料中存在一定杂质,在使用前需要先通过过滤罐进行过滤,过滤罐有车载过滤罐和油库库区过滤罐等类型。由于航油中不允许混合空气,所以需要将过滤罐内的空气排出,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在过滤罐上安装自动排气阀的方式来排出空气,自动排气阀一般安装于储油罐的最高点。

由于航空油料中存在一定杂质,如果杂质进入到自动排气阀,卡在活动阀杆或固定阀嘴等处,会造成阀功能失效,增加了维修成本,缩短了气阀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在排气阀中安装滤网。

安装有滤网的排气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网处容易堆积杂质,造成滤网堵塞,使气体和液体不容易进入到排气阀中,影响排气阀的正常工作,需要将排气阀整个拆卸下来进行清理,清理过程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气阀,能够在过滤罐进油时排出罐内的气体并在罐内达到一定液面高度时关闭,该种自动排气阀内设置有能够方便安装和拆卸的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动排气阀,包括上阀罩、下阀罩、固定阀嘴、活动阀杆、阀杆支架和浮球,以及滤网组件,所述上阀罩固定连接在下阀罩的上方,所述固定阀嘴固定安装在上阀罩内,所述阀杆支架固定安装在上阀罩的下部,所述活动阀杆位于固定阀嘴下方并可上下滑动的穿过阀杆支架,所述浮球设置于下阀罩内部并固定连接在活动阀杆的底部,所述滤网组件可拆卸地的嵌合在下阀罩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罐内液位到达一定高度时,航油从下阀罩进入到排气阀内,对浮球产生浮力作用,使浮球推动通过阀杆支架支撑的活动阀杆向上移动,活动阀杆的顶部封闭固定阀嘴,使自动排气阀内的气体和液体均无法进入固定阀嘴,滤网组件安装于下阀罩中能够阻挡液体中的杂质进入到自动排气阀中,可拆卸的安装方式使滤网组件能够方便的拆卸清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阀罩包括位于其底部的下管接头,所述下管接头包括位于其中部的滤网安装部,所述滤网安装部的一侧面沿水平方向向内开设有用于嵌合所述滤网组件的滤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槽开设于滤网安装部的一侧,当自动排气阀安装在过滤罐上时,滤网组件可以直接从侧面拆出,而不必将自动排气阀整个拆卸下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网槽的槽口处固定设置有端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嵌入滤网槽中的滤网在液体的冲击下可能会脱离出来,安装端盖能够将滤网限制在滤网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与滤网组件之间设置有耐油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油橡胶垫能够防止滤网槽处密封不严而发生泄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网组件包括过滤网和表面开设有过滤孔的上夹板、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彼此相对的一面于过滤孔边缘各自构造形成有用于嵌合过滤网的沉槽,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将过滤网夹持在中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槽使上夹板和下夹板能够将过滤网稳固的夹持在中间,过滤网能够通过上夹板和下夹板嵌合入滤网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同一侧、同一位置均设置有拉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手使插入滤网槽中的滤网能够方便的拆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阀罩包括上阀罩盖和从上阀罩盖中间位置竖直方向穿过的弯头,所述弯头的下端向弯头内部开设有气室槽,所述固定阀嘴固定安装在气室槽的槽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动排气阀内气体能够通过弯头排出,弯头使自动排气阀能够与其他管道相连接,固定阀嘴容易通过密封组件进行封堵,将其固定安装于气室槽底部,使封堵固定阀嘴后自动排气阀内的液体或气体不能从弯头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室槽的槽底与固定阀嘴之间设置o型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o型密封圈对气室槽的槽底和固定阀嘴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气体或液体从此处的缝隙中泄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阀杆包括同轴且为一体式结构的阀杆头、阀杆柱和螺纹柱,所述阀杆头和螺纹柱固定设置于阀杆柱的两端,所述阀杆头为直径大于阀杆柱的扁平的圆柱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阀杆能够通过螺纹柱与浮球固定连接,活动阀杆上移时,阀杆头能够封堵固定阀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头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燕尾槽,所述圆形燕尾槽内设置有燕尾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密封垫能够增加阀杆头对固定阀嘴的封堵效果,防止阀杆头封堵固定阀嘴不严而漏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支架为水平姿态的圆盘形结构,所述阀杆支架的中间开设有直径与阀杆柱相同的阀杆孔,所述阀杆支架上开设有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阀杆的阀杆柱头由于直径大于阀杆柱而不能穿过阀杆孔,将活动阀杆的下端从上往下穿入阀杆孔,阀杆头卡在阀杆孔的上方,从而使活动阀杆挂设在阀杆支架上;通气孔使下阀罩内的气体能够进入到气室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支架的侧面上水平向内穿入止动螺钉,所述阀杆柱的侧面设置有止动平面,所述止动螺钉的底端伸入阀杆孔并抵接在阀杆柱的止动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动螺钉能够限制活动阀杆的位置,防止活动阀杆沿轴向发生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过滤罐内液位到达一定高度时,航油从下阀罩进入到排气阀内,对浮球产生浮力作用,使浮球推动通过阀杆支架支撑的活动阀杆向上移动,活动阀杆的顶部封闭固定阀嘴,使自动排气阀内的气体和液体均无法进入固定阀嘴,滤网组件安装于下阀罩中能够阻挡液体中的杂质进入到自动排气阀中,可拆卸的安装方式使滤网组件能够方便的拆卸清洗;

2.滤网槽的形状使滤网组件能够配合的插入滤网槽中,滤网槽开设于滤网安装部的一侧,当自动排气阀安装在过滤罐上时,滤网组件可以直接从侧面拆出,而不必将自动排气阀整个拆卸下来;

3.沉槽使上夹板和下夹板能够将过滤网稳固的夹持在中间,过滤网能够通过上夹板和下夹板嵌合入滤网槽中;

4.活动阀杆的阀杆柱头由于直径大于阀杆柱而不能穿过阀杆孔,将活动阀杆的下端从上往下穿入阀杆孔,阀杆头卡在阀杆孔的上方,从而使活动阀杆挂设在阀杆支架上;通气孔使下阀罩内的气体能够进入到气室槽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排气阀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动排气阀的上阀罩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自动排气阀的弯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自动排气阀的固定阀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自动排气阀的下管接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自动排气阀的滤网组件和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自动排气阀的滤网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自动排气阀的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9是自动排气阀的活动阀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自动排气阀的阀杆支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阀罩;11、上阀罩盖;111、第一连接部;112、凸缘;113、弯头连接孔;12、弯头;121、内连接端;122、外连接端;123、气室槽;124、第一排气孔;125、第二排气孔;126、卡边;

2、固定阀嘴;21、阀嘴头;22、阀嘴安装座;221、安装孔;

3、o型密封圈;

4、下阀罩;41、第二连接部;42、下阀罩盖;421、盖底进气孔;43、下管接头;431、第三连接部;432、滤网安装部;4321、圆形通孔;4322、滤网槽;433、外接头;

5、滤网组件;51、过滤网;52、拉手;53、下夹板;54、上夹板;55、过滤孔;56、沉槽;

6、端盖;61、容纳槽;

7、耐油橡胶垫;

8、活动阀杆;81、阀杆头;811、圆形燕尾槽;82、阀杆柱;821、止动平面;83、螺纹柱;84、燕尾密封垫;

9、阀杆支架;91、阀杆孔;92、通气孔;93、螺纹孔;94、止动螺钉;95、止动螺母;

10、浮球;101、内丝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动排气阀,包括上阀罩1、下阀罩4、滤网组件5、固定阀嘴2、活动阀杆8、阀杆支架9和浮球10。液体能够从下阀罩4进入到排气阀内,对浮球10产生浮力作用,使浮球10推动通过阀杆支架9支撑的活动阀杆8向上移动,关闭设置于上阀罩1上的固定阀嘴2。

参照图1和图2,上阀罩1包括上阀罩盖11和弯头12。

具体的,上阀罩盖11为圆台形壳体,其中间开设有弯头连接孔113,上阀罩盖11的边缘沿圆周方向水平向外延伸构造形成有呈环形的第一连接部111;并且,上阀罩盖11的边缘沿圆周方向垂直向下延伸构造形成有凸缘112。

参照图1和图3,弯头12为直角弯头,包括内连接端121和外连接端122。内连接端121的外壁上构造形成有环形的卡边126,内连接端121竖直的从弯头连接孔113穿过上阀罩盖11的顶部,并且通过卡边126与弯头连接孔113边缘卡合、固定连接,其具体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围绕弯头连接孔113一圈焊接。内连接端121从其下端面向内开设有圆柱形的气室槽123,气室槽123从槽底中间位置向内开设有第一排气孔124,第一排气孔124的孔径小于气室槽123的槽底直径;第一排气孔124的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外连接端122的外壁上开设外螺纹以便于与其他管道相连接,从外连接端122的端面向内开设有第二排气孔125,第一排气孔124与第二排气孔125相互垂直并且相互连通。

参照图1和图4,固定阀嘴2包括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的阀嘴头21和底部开设有四个对称安装孔221的阀嘴安装座22,优选的,阀嘴头21与阀嘴安装座22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利用结构呈u形的安装工具可以插入两个对称安装孔221中,以将阀嘴头21螺纹连接在第一排气孔124内,阀嘴安装座22卡接在气室槽123的槽底上。进一步地,在气室槽123的槽底与阀嘴安装座22之间设置o型密封圈3进行密封。

参照图1,下阀罩4包括第二连接部41、下阀罩盖42和下管接头43。

第二连接部41为圆环形状,其环宽与第一连接部111的环宽相等,上阀罩盖11的凸缘112嵌入第二连接部41的内侧,第二连接部41与第一连接部111通过四个螺钉固定连接。

下阀罩盖42为底端封闭的圆筒形状,下阀罩盖42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与下部门之间通过台阶配合,并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相比下阀罩盖42整体成型,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降低工艺难度,节省成本。下阀罩盖42的上部分与第二连接部41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下阀罩盖42的底部为向外凹陷的弧形结构,底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盖底进气孔421。

参照图1和图5,下管接头43呈竖直姿态压接在盖底进气孔421的下方,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连接部431、滤网安装部432和外接头433。第三连接部431为圆环形结构,其与下阀罩盖42的底部固定连接;滤网安装部432呈方柱形结构,其中间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圆形通孔4321,滤网安装部432的一个侧壁上沿水平方向向内开设有能够嵌入滤网的滤网槽4322;外接头433呈圆柱形结构,其外壁上开设有外螺纹,能够与管道或者过滤罐螺纹连接。

参照图6和图7,滤网组件5包括上夹板54、下夹板53,以及过滤网51。上夹板54和下夹板53上开设有同心的过滤孔55,并且两者在各自的过滤孔55的孔口处开设有沉槽56;过滤网51嵌合在沉槽56内,被上夹板54和下夹板53夹紧在中间。过滤网51可以采用钢丝网,滤网组件5从外向内呈水平姿态插入滤网槽4322(参考图5)中,过滤网51能够覆盖滤网安装部432中间的圆形通孔4321。进一步的,为了方便于滤网组件5的安装和拆卸,在上夹板54和下夹板53的同一侧、同一位置均设置有拉手52。

参照图6和图8,为了防止滤网组件5从滤网槽4322中脱落,在滤网槽4322的槽口处设置有端盖6。端盖6内侧向内凹陷构造形成有容纳槽61,以容纳拉手52。端盖6通过两个螺钉固定连接在滤网槽4322的槽口处。端盖6与滤网组件5之间设置耐油橡胶垫7,防止滤网槽4322处密封不严发生泄漏。

参照图1,浮球10为放置于下阀罩4内的轻质球,浮球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内丝接头101。

参照图1和图9,活动阀杆8包括阀杆头81、阀杆柱82和螺纹柱83,阀杆头81和螺纹柱83各自固定设置于阀杆柱82的两端,三者同轴连接。阀杆柱82为实体的圆柱体,其侧面沿长度方向切削有止动平面821;阀杆头81为直径大于阀杆柱82的扁平圆柱体,其上表面向内开设有圆形燕尾槽811,圆形燕尾槽811中嵌入燕尾密封垫84;螺纹柱83与浮球10的内丝接头101相匹配并与之螺纹连接。

参照图10,阀杆支架9为圆盘形结构,阀杆支架9的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阀杆孔91,阀杆孔91的内径略大于阀杆柱82的外径,活动阀杆8从阀杆支架9的上方向下穿入阀杆孔91,使阀杆头81卡合在阀杆支架9的上方,活动阀杆8能够沿阀杆孔91上下滑动。阀杆支架9通过圆周方向的两个螺栓固定连接在弯头12的内连接端121的端面上,将气室槽123的底部封闭起来。阀杆支架9上沿竖直方向上还对称的开设有两个通气孔92,下阀罩4内的空气能够通过两个通气孔92进入到气室槽123内。阀杆支架9的侧面上水平向内开设有螺纹孔93,螺纹孔93与阀杆孔91相连通,螺纹孔93内安装有止动螺钉94,止动螺钉94配合安装有止动螺母95,止动螺钉94的底端伸入阀杆孔91并抵接在阀杆柱82的止动平面821上,防止活动阀杆8沿水平方向转动。

下面详细介绍自动排气阀的工作原理:

自动排气阀安装在车载过滤罐或油库库区过滤罐的顶部,当过滤罐内进油时,过滤罐内的气体从自动排气阀中排出,此时只有气体通过下管接头43进入排气阀内部,并通过阀杆支架9上的通气孔92进入上方的气室槽123中,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浮球10和活动阀杆8与固定阀嘴2为分离状态,气室槽123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固定阀嘴2进入弯头12中的排气道然后排出自动排气阀。

当过滤罐内的液面高度达到自动排气阀的安装位置时,液体通过下管接头43和安装于下管接头43中的滤网组件5进入自动排气阀内部,液面继续升高对浮球10产生浮力,浮球10在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并推动活动阀杆8沿阀杆孔91上移动,阀杆头81中的燕尾形密封垫能够封堵活动阀杆8上方的固定阀嘴2,使自动排气阀内的液体不能通过固定阀嘴2排出。当自动排气阀的滤网组件5需要清洗时,工作人员将端盖6打开然后将滤网组件5和耐油橡胶垫7从滤网槽4322中拆出进行清洗,清洗后将滤网组件5和耐油橡胶垫7安装回滤网槽4322并将端盖6装回。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