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1724发布日期:2020-07-04 01:15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暖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整个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常见的地暖多为水地暖,即热水通过分水器自地暖管一端流入,散热后由地暖管另一端流出并回到分水器内,从而形成整个地暖水循环,这就要求分水器与地暖管之间保持足够的连接强度,现有技术中分分水器与地暖管之间的连接通常都采用普通管螺帽配合具有切断口的锁紧圈直接将地暖盘管固定在分分水器主体管上,由于管螺帽直接通过锁紧圈将地暖管压紧在分分水器主体管上,当地暖盘管有转动时,由于分分水器主体管为固定设置,地暖盘管与分分水器主体管之间的连接较容易松动,连接不可靠,而且有些住户需要对地暖管进行清洗,因此需要将地暖管与分水器分离,再将地暖管进行清洗,但是现有技术中这种连接地暖管和分水器的连接方式使得拆卸较为费力,造成拆卸不方便的情况,特在提供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便于增强地暖管与分水器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方便将地暖管和分水器之间进行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便于增强地暖管与分水器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方便将地暖管和分水器之间进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设置在分水器底部和地暖管之间,分水器底部一体设置有呈圆筒型的接头,地暖管位于接头下方,地暖管顶部与接头底部之间垫设有若干密封圈,该连接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锁紧圈、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接头下部设置有一圈开口朝外的插槽,锁紧圈内侧一体设置有一圈插块,插块插入到插槽内,锁紧圈上设置有呈竖向贯穿的开口,锁紧圈套设在接头上且与接头过盈配合,锁紧圈外表面设置外螺纹,第一连接件的内表面设置与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螺纹配合,第二连接件固定套设在地暖管上,地暖管的顶部一体设置有一圈凸起,凸起位于第二连接件内,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内且周边与第二连接件的周边可拆卸连接。

由于接头与分水器是一体设置的,而地暖管是独立设置的,因此在将地暖管和分水器之间进行连接时,将锁紧圈套设在接头上,此过程是这样实现的:锁紧圈上设置有呈竖向贯穿的开口,将锁紧圈套在接头上的过程中开口两侧的距离会相对变大,然后将锁紧圈继续向接头处推动,随着锁紧圈的移动,锁紧圈内壁上的插块会移动到插槽内,然后与插槽卡紧,锁紧圈的内壁与接头的外侧壁紧密接触,开口的两侧对开口产生相向的力,使得锁紧圈的内壁与接头的外壁接触的更紧,形成过盈配合完成将锁紧圈套设在接头上的目的,然后再将第一连接件套在锁紧圈外侧,且第一连接件内壁上的内螺纹与锁紧圈外壁上的外螺纹螺纹配合,实现锁紧圈和第一连接件之间的固定,第二连接件从地暖管的尾端插入再将移动到地暖管的顶部,地暖管顶部的凸起位于第二连接件内,第一连接件也位于第二连接件内,再将第一连接件的周边与第一连接件的周边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固定,将接头与地暖管之间进行相对固定,使得接头与地暖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地暖管与接头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增加接头与地暖管之间接触的紧密性,使得地暖管与分水器之间液体的流动更顺畅;由于地暖管通过连接件与分水器的接头之间进行连接,因此地暖管与分水器之间的拆分只需要将第一连接件从第二连接件上拆卸来即可实现,这种拆卸方式较为简单快捷,便于拆分之后对地暖管内部的清洗。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插块的竖截面为方形,插槽形状与插块相同,插块的周边与插槽的内壁相贴合,在锁紧圈固定在接头下部之后,插块与插槽之间的配合可以避免锁紧圈在插头上出现上下滑动造成锁紧圈与接头连接不够紧固的情况,插块和插槽均设置为方形能使得插块与插槽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插块不会在插槽内出现上下晃动的情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呈环状的第一底板和呈圆筒状的连接圈,连接圈位于底板的顶部且内径与第一底板的内径相同,内螺纹位于连接圈内壁,连接圈的高度与锁紧圈的高度相同,使得第一连接件与锁紧圈之间的连接高度增加,因此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的配合的强度增大,使得第一连接件与锁紧圈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且呈环状的第二底板和呈圆筒状的套筒,套筒位于第二底板顶部且外径与第二底板的外径相同,地暖管顶部穿过第二底板且位于套筒内,第二底板的内径与地暖管的直径相同,凸起的底部与第二底板的顶部接触设置,第二连接件位于套筒内,第一底板的底部与第二底板的顶部接触设置,地暖管顶部穿过第一底板位于连接圈内,由于地暖管的直径与第二底板的内径相同,因此在将第二连接件固定在地暖管顶部时,地暖管上的凸起位于第二底板上表面上且与第二底板的上表面接触设置,通过第二底板可以对凸起进行限位,避免地暖管的从第二底板中心掉落的情况,在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固定之后,第二连接件位于套筒内,因此第一连接件与锁紧圈之间的连接处全部位于套筒内,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一连接件和锁紧圈的连接处给连接处造成损伤的情况出现。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凸起的竖截面为方形或者直角三角形中的任一种,使得凸起的底面是水平的,因此在凸起与第二底板接触的时,能与第二底板的上表面贴合的更加紧密,使得第二连接件能更好的对地暖管进行限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底板的周边一体设置有一圈挡板,第一挡板的外侧与套筒的内壁相贴合,通过设置的挡板与套筒之间的贴合,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除了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的接触外,还能通过挡板与套筒之间的接触增加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底板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螺纹孔,第二底板上设置有若干与第一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通过螺栓实现,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拆分更加方便。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套筒的周边向外侧突出形成弧形的第一突起,挡板的周边向外侧突出形成与第一突起相对应的第二突起,第二突起的外壁与第一突起的内壁相贴合,第二螺纹孔位于第一突起处,形成的凸起使得螺栓的拆卸更加方便。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锁紧圈之间的配合,便于将接头和地暖管对准之后再进行连接,使得接头和地暖管之间的连接更加准确和紧固;

2、在将地暖管和接头拆分时,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离,第二连接件就会从地暖管顶部向下滑,由于第一连接件和接头此时只与锁紧圈连接,而地暖管与接头之间不存在连接,即实现地暖管与接头之间的拆分,便于对地暖管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锁紧圈套设在接头上、第二连接件套设在地暖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完成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分水器;2-地暖管;3-密封圈;4-锁紧圈;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11-接头;21-凸起;41-插块;42-开口;43-外螺纹;51-内螺纹;52-第一底板;53-连接圈;61-第二底板;62-套筒;111-插槽;521-挡板;522-第一螺纹孔;523-螺栓;611-第二螺纹孔;621-第一突起;5211-第二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地暖管专用连接件,设置在分水器1底部和地暖管2之间,分水器1底部一体设置有呈圆筒型的接头11,地暖管2位于接头11下方,地暖管2顶部与接头11底部之间垫设有若干密封圈3,该连接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锁紧圈4、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接头11下部设置有一圈开口42朝外的插槽111,锁紧圈4内侧一体设置有一圈插块41,插块41插入到插槽111内,锁紧圈4上设置有呈竖向贯穿的开口42,锁紧圈4套设在接头11上且与接头11过盈配合,锁紧圈4外表面设置外螺纹43,第一连接件5的内表面设置与外螺纹43适配的内螺纹51,外螺纹43和内螺纹51螺纹配合,第二连接件6固定套设在地暖管2上,地暖管2的顶部一体设置有一圈凸起21,凸起21位于第二连接件6内,第一连接件5位于第二连接件6内且周边与第二连接件6的周边可拆卸连接。

由于接头11与分水器1是一体设置的,而地暖管2是独立设置的,因此在将地暖管2和分水器1之间进行连接时,将锁紧圈4套设在接头11上,此过程是这样实现的:锁紧圈4上设置有呈竖向贯穿的开口42,将锁紧圈4套在接头11上的过程中开口42两侧的距离会相对变大,然后将锁紧圈4继续向接头11处推动,随着锁紧圈4的移动,锁紧圈4内壁上的插块41会移动到插槽111内,然后与插槽111卡紧,锁紧圈4的内壁与接头1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开口42的两侧对开口42产生相向的力,使得锁紧圈4的内壁与接头11的外壁接触的更紧,形成过盈配合完成将锁紧圈4套设在接头11上的目的,然后再将第一连接件5套在锁紧圈4外侧,且第一连接件5内壁上的内螺纹51与锁紧圈4外壁上的外螺纹43螺纹配合,实现锁紧圈4和第一连接件5之间的固定,第二连接件6从地暖管2的尾端插入再将移动到地暖管2的顶部,地暖管2顶部的凸起21位于第二连接件6内,第一连接件5也位于第二连接件6内,再将第一连接件5的周边与第一连接件5的周边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固定,将接头11与地暖管2之间进行相对固定,使得接头11与地暖管2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地暖管2与接头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增加接头11与地暖管2之间接触的紧密性,使得地暖管2与分水器1之间液体的流动更顺畅;由于地暖管2通过连接件与分水器1的接头11之间进行连接,因此地暖管2与分水器1之间的拆分只需要将第一连接件5从第二连接件6上拆卸来即可实现,这种拆卸方式较为简单快捷,便于拆分之后对地暖管2内部的清洗。

插块41的竖截面为方形,插槽111形状与插块41相同,插块41的周边与插槽111的内壁相贴合,在锁紧圈4固定在接头11下部之后,插块41与插槽111之间的配合可以避免锁紧圈4在插头上出现上下滑动造成锁紧圈4与接头11连接不够紧固的情况,插块41和插槽111均设置为方形能使得插块41与插槽111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插块41不会在插槽111内出现上下晃动的情况。

第一连接件5包括一体成型呈环状的第一底板52和呈圆筒状的连接圈53,连接圈53位于底板的顶部且内径与第一底板52的内径相同,内螺纹51位于连接圈53内壁,连接圈53的高度与锁紧圈4的高度相同,使得第一连接件5与锁紧圈4之间的连接高度增加,因此内螺纹51和外螺纹43之间的配合的强度增大,使得第一连接件5与锁紧圈4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

第二连接件6包括一体成型且呈环状的第二底板61和呈圆筒状的套筒62,套筒62位于第二底板61顶部且外径与第二底板61的外径相同,地暖管2顶部穿过第二底板61且位于套筒62内,第二底板61的内径与地暖管2的直径相同,凸起21的底部与第二底板61的顶部接触设置,第二连接件6位于套筒62内,第一底板52的底部与第二底板61的顶部接触设置,地暖管2顶部穿过第一底板52位于连接圈53内,由于地暖管2的直径与第二底板61的内径相同,因此在将第二连接件6固定在地暖管2顶部时,地暖管2上的凸起21位于第二底板61上表面上且与第二底板61的上表面接触设置,通过第二底板61可以对凸起21进行限位,避免地暖管2的从第二底板61中心掉落的情况,在第一底板52与第二底板61之间固定之后,第二连接件6位于套筒62内,因此第一连接件5与锁紧圈4之间的连接处全部位于套筒62内,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一连接件5和锁紧圈4的连接处给连接处造成损伤的情况出现。

凸起21的竖截面为方形或者直角三角形中的任一种,使得凸起21的底面是水平的,因此在凸起21与第二底板61接触的时,能与第二底板61的上表面贴合的更加紧密,使得第二连接件6能更好的对地暖管2进行限位。

第一底板52的周边一体设置有一圈挡板521,第一挡板521的外侧与套筒62的内壁相贴合,通过设置的挡板521与套筒62之间的贴合,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接触面积除了第一底板52和第二底板61之间的接触外,还能通过挡板521与套筒62之间的接触增加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固。

第一底板52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螺纹孔522,第二底板61上设置有若干与第一螺纹孔522相对应的第二螺纹孔611,第一螺纹孔522和第二螺纹孔611内螺纹51连接有螺栓523,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通过螺栓523实现,使得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拆分更加方便。套筒62的周边向外侧突出形成弧形的第一突起621,挡板521的周边向外侧突出形成与第一突起621相对应的第二突起5211,第二突起5211的外壁与第一突起621的内壁相贴合,第二螺纹孔611位于第一突起621处,形成的凸起21使得螺栓523的拆卸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