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3072发布日期:2021-01-15 11:33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设备为保证使用效果,特别是为配合用户的视线,电子设备的支撑面上一般都设置有脚垫,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等支起一角度,使用户观看起来更便捷。如果考虑到电子设备的整体外观体验,可以将脚垫的尺寸设计的小一些,但这将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支撑效果,并且,不利于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而如果将脚垫的尺寸设计的较大,虽然能够满足对电子设备的支撑高度,使用户观看起来更便捷,但这将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外观,并且,较高的垫脚也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包装运输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置放于支撑面时其支撑角度可调,更便于使用户根据其位姿调整其观看电子设备的视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中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具有开口;

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依据所述连接装置,能够改变相对位置关系;

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具有自由端;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改变相对位置的至少部分过程中,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表面显露,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至少部分隐蔽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能够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

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相反。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转轴和套件;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套件连接;或者,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套件连接;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基于套件与转轴之间的相对转动而转动。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支撑件还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通过传动连接件与所述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带动所述传动连接件运转,所述传动连接件带动所述支撑件使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齿条和齿轮;

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连接装置上,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本体是板状形态;

所述第二本体是板状形态;

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基准面的夹角。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驱动装置,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端连接;

采集装置,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基准面间夹角变化的参数;

处理装置,用于基于所述夹角变化的参数,向所述驱动装置发送沿第三方向驱动所述驱动杆或沿第四方向驱动所述驱动杆的指令;

所述驱动装置基于所述指令,驱动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端沿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运动,使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中设置高度可调的支撑件,该支撑件可以随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位姿而自动调整其支撑高度,或者,为支撑件设置可控电机,通过对电机进行控制而控制支撑件的支撑高度,从而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展示姿态的控制,实现对电子设备支撑高度的可变调节,更方便用户根据当前自身的位姿而调整用户观看电子设备的视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方法或者装置不仅包括所明确记载的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实施方法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方法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关要素(例如方法中的步骤或者装置中的单元,例如的单元可以是部分电路、部分处理器、部分程序或软件等等)。

下面说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例性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实施为平板电脑、计算机、手机、遥控器、穿戴式设备、多媒体播放设备或智能交通工具等各种类型的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组成的双姿态或者多姿态电子设备。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一个可选的结构包括:

第一本体101,所述第一本体101中设置有容置空间106(参见图2、图3),所述容置空间106在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表面具有开口(图中未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1与支撑面105抵接的一面。该开口是供支撑件104的一端作伸缩运动而设置的。如图2、图3所示,容置空间106的大小与支撑件104及其附件的大小相匹配,即只要保证支撑件104及其附件能容置于容置空间106内即可。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表面是指所述第一本体101与支撑面105临近的面,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底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口的位置与支撑件104的位置对应,只要能保证支撑件104能够自由进出开口即可。

连接装置102,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

第二本体103,与所述连接装置102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1和所述第二本体103依据所述连接装置102,能够改变相对位置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1可以为电子设备的主输出装置所在的本体,所述第二本体103可以为电子设备的主输入装置所在的本体,比如当所述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所述第一本体101可以为键盘或键盘功能所在的本体;所述第二本体103可以为显示屏或显示屏功能所在的本体。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102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包括:相对角度和/或相对距离;进一步地,能够改变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之间相对角度的连接装置102可以为转轴结构,具体的转轴结构可以为铰接部件或销连接部件。

支撑件104,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06中,具有自由端;在所述第一本体101和所述第二本体103改变相对位置的至少部分过程中,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是指支撑件104与支撑面105抵接的一端,支撑件104的另一端藏置于容置空间106内,并与联动部件连接,联动部件能够在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改变相对位置关系时,带动联动部件作动,联动部件进而带动所述支撑件104运动,使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表面显露,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至少部分隐蔽于所述容置空间106内。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1和所述第二本体103通过所述连接装置102能够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本体10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03以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

所述第一本体10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03以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相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方向为所述第二本体103向所述第一本体101靠近的旋转方向,即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本体103向所述第一本体101不断靠近,第一旋转方向为关闭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本体101及所述第二本体103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本体103沿第一旋转方向向所述第一本体101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从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这里,第一极限位置是指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够伸展出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表面的最大尺寸所对应的位置。第二极限位置是指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能够收缩进入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容置空间106内的最大尺寸所对应的位置,第二极限位置为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收缩至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容置空间106内的极限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旋转时,可以单独旋转所述第一本体101,也可以单独旋转所述第二本体103,也可以同时旋转所述第一本体101及所述第二本体103。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方向为所述第二本体103远离所述第一本体101的旋转方向,即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本体103与所述第一本体101之间逐渐远离,第二旋转方向为使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本体101及所述第二本体103打开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本体103沿第二旋转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101的旋转过程中,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从第二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即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逐渐从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表面不断向外移动,使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的显露部分不断变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连接装置102包括转轴和套件;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本体103与所述套件连接;或者,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103连接,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本体101与所述套件连接;

所述第一本体101和所述第二本体103基于套件与转轴之间的相对转动而转动。

以下结合图2、图3所示,阐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件104是如何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运动的。如图2、图3所示,所述支撑件104还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通过传动连接件与所述转轴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03以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带动所述传动连接件运转,所述传动连接件带动所述支撑件104使所述支撑件104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如图2、图3所示,支撑件104包括支撑垫205和第一连接杆204,支撑垫205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杆204的一端,即支撑垫205固定连接于图2、图3中第一连接杆204的下端。第一连接杆204上设置有齿条或齿结构,第一传动齿轮203与第一连接杆204上所设置有齿条或齿结构啮合连接,第一传动齿轮203设置于转轴上。第一传动齿轮203与第二传动齿轮202啮合,第一传动齿轮203与第二传动齿轮202基于其之间的啮合连接,能够相对旋转。第二传动齿轮202固定连接于连接装置102的转轴上,或者,第二传动齿轮202基于其他连接结构而固定连接于连接装置102的转轴上,第二传动齿轮202能够随连接装置102的转轴的转动而转动。如图3所示,当用户旋转第二本体103相对于第一本体101打开时,第二本体103带动连接装置102的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齿轮202随着第二本体103的转动而转动,第二传动齿轮202带动第一传动齿轮203旋转,基于第一传动齿轮203的旋转,第一传动齿轮203促使第一连接杆204向下运动而推动支撑垫205向支撑面105方向运动,使支撑件104逐渐向支撑面105运动,从而不断将第二本体103一端推起,而达到对第二本体103的支撑。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支撑垫205在第一连接杆204的带动下,能够收置于容置空间106中,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一极限位置时,不收置于容置空间106中。

当用户旋转第二本体103相对于第一本体101闭合时,第二本体103带动连接装置102的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齿轮202随着第二本体103的转动而转动,第二传动齿轮202带动第一传动齿轮203旋转,基于第一传动齿轮203的旋转,第一传动齿轮203促使第一连接杆204向上运动而推动支撑垫205向远离支撑面105方向运动,使支撑件104逐渐收置于容置空间106中。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齿条和齿轮;

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连接装置上,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支撑件104的连接端。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以将齿条直接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04上,而将齿轮直接固定连接于连接装置102的转轴上,基于连接装置102的转轴的转动,直接带动齿轮运动,从而直接驱动第一连接杆204的齿条,而带动所述支撑件104在第一极限位置及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本体是板状形态;

所述第二本体是板状形态;

其中,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本体103的第二基准面的夹角。

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件104的驱动还可以通过电机自动驱动,即通过检测所述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103之间的状态,自动调整支撑件104对所述第一本体101的支撑角度。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驱动装置,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端连接;

采集装置,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基准面间夹角变化的参数;

处理装置,用于基于所述夹角变化的参数,向所述驱动装置发送沿第三方向驱动所述驱动杆或沿第四方向驱动所述驱动杆的指令;

所述驱动装置基于所述指令,驱动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端沿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运动,使所述支撑件的自由端沿所述开口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采集装置采用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间的相对角度或绝对角度。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发生位置变化后,所述第一采集装置能够侦测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改变幅度和/或改变后的角度。

处理装置可以选用具有计算处理能力的任何芯片,如cpu、数字处理器、大型可编程门阵列等。处理装置基于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之间当前所形成的角度,向驱动装置如电机输出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指令,从而驱动支撑件104运动相应的位移,达到对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相应支撑,这种支撑方式如前述用户手动调节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3之间的角度的过程,只是本示例通过既定角度与支撑件104的支撑高度之间的关系,自动实现对支撑件104支撑高度的调节,从而达到合适的支撑角度,方便用户观看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101中设置高度可调的支撑件104,该支撑件104可以随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103之间的位姿而自动调整其支撑高度,或者,为支撑件104设置可控电机,通过对电机进行控制而控制支撑件的支撑高度,从而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展示姿态的控制,实现对电子设备支撑高度的可变调节,更方便用户根据当前自身的位姿而调整用户观看电子设备的视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