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1739发布日期:2020-08-05 01:12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平台,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



背景技术:

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称量设备,但在高精度的称量过程中,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振动会对天平的精度造成影响,因此出现了减震天平台,以提高设备的减震和抗干扰能力。

天平台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独立减震式天平台,是由相互独立的内外框架所组的。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外框架隐藏内框架,减少内框架及内框架上的台面受到的环境干扰。但这种形式的天平台由于内外框架相互独立的关系,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独立减震式天平台,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能够将天平台的内外框架连接为一体,并借助可升降的滑轮来移动天平台。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包括外框架、内框架、外工作台、内工作台和联合杆;所述内框架位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内框架和外框架的底端均设置有橡胶支撑脚;所述外工作台位于所述外框架的顶端,所述外工作台的中间镂空处间隙设置有内工作台,所述内框架的顶端通过弹性垫块连接所述内工作台的下表面;所述内框架上设置有联合孔,所述外框架上设置有插孔;所述联合杆穿过所述插孔与所述联合孔插合,连接所述外框架与所述内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底端设置有升降滑轮,所述升降滑轮下降并带动天平台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联合杆包括一体设置且依次相连的大径杆、中径杆和小径杆,所述联合孔为通孔,内部分为大径孔段和中径孔段;所述联合杆移动,使所述大径孔段与所述大径杆配合,所述中径孔段与所述中径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架上所述插孔的相对侧向内设置有辅助插接杆,所述辅助插接杆内设置有辅助插接孔,所述辅助插接孔与所述小径杆配合插接;所述辅助插接孔内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小径杆上对应设置有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大径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大径杆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插孔向所述外框架的内侧延伸设置有转动杆固定轨道。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架上设置有插销,所述转动杆上开设有分离插孔和连接插孔;所述联合杆与所述联合孔插接配合,所述插销从与所述分离插孔对应配合转变为与所述连接插孔对应配合。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设置有可插接的联合杆,并在天平台外框架的下方设置可升降的滑轮,移动天平台时,联合杆将独立减震式天平台的内外框架连接为一体,滑轮下移支起天平台整体,方便移动;在不需要移动天平台时,联合杆仍旧位于内框架的联合孔内,但与联合孔互不接触,既能方便地对联合杆进行收纳,同时也保留内框架的独立性,不会内框架的减震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透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联合杆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附图5为停放状态下的内外框架示意图;

附图6为移动状态下的内外框架示意图;

附图7为停放状态下的转动杆示意图;

附图8为移动状态下的转动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8所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实验室独立减震式天平台,包括外框架1、内框架2、外工作台3、内工作台4和联合杆7;所述内框架2位于所述外框架1内,所述内框架2位于所述外框架1内互不接触,所述外框架1帮助内框架2抵御外界环境影响;所述内框架2和外框架1的底端均设置有橡胶支撑脚5,所述橡胶支撑脚5用于减震;所述外工作台3位于所述外框架1的顶端,所述外工作台3的中间镂空处间隙设置有内工作台4,内外工作台互不接触,防止工作人员操作时触碰所述外工作台3,进而引起内工作台4的振动;所述内框架2的顶端通过弹性垫块8连接所述内工作台4的下表面,所述弹性垫块8进一步减震;所述内框架2上设置有联合孔9,所述外框架1上设置有插孔10;所述联合杆7穿过所述插孔10与所述联合孔9插合,连接所述外框架1与所述内框架2;所述外框架1的底端设置有升降滑轮6,升降滑轮6通过旋钮和丝杠装置控制升降,所述升降滑轮6下降并带动天平台移动。

本实用新型有两种状态,分别为停放在一处时的停放状态和移动时的移动状态,当天平台处于停放状态时,所述联合杆7和所述联合孔9互不接触,所述外框架1和所述内框架2相互独立,所述升降滑轮6不与地面接触;当天平台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联合杆7和所述联合孔9对应配合,所述外框架1和所述内框架2通过所述联合杆9连接为一体,所述升降滑轮6由丝杠升降装置控制下移,支起天平台。

所述联合杆7包括一体设置且依次相连的大径杆11、中径杆12和小径杆13,所述联合孔9为通孔,内部分为大径孔段14和中径孔段15;大径杆11和中径杆12分别与大径孔段14和中径孔段15的直径相等;当天平台处于停放状态时,所述中径杆12对应位于所述大径孔段14内,所述小径杆13对应位于所述中径杆段15内,所述联合杆7和所述联合孔9互不接触,所述内框架2和所述外框架1相互独立,确保独立减震式工作台正常工作;当天平台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联合杆7向联合孔9的内测移动,使所述大径孔段14与所述大径杆11配合,所述中径孔段15与所述中径杆12配合,从而使所述内框架2和所述外框架1连接为一体,方便移动。

所述外框架1上所述插孔10的相对侧向内设置有辅助插接杆16,所述辅助插接杆16内设置有辅助插接孔22,所述辅助插接孔22与所述小径杆13配合插接;辅助插接杆16的存在使联合杆7由一端受力变为两端受力,使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辅助插接杆22和小径杆13的配合也对联合杆7进行限位,防止联合杆7发生晃动,与联合孔9相接触,进而影响内框架2的独立性;所述辅助插接孔22内设置有限位块17,所述小径杆13上对应设置有限位槽18,所述限位块17和所述限位槽18的配合进一步地对联合杆7进行限位,当联合杆7为圆杆时防止联合杆7周向旋动。

所述大径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9,所述转动杆19与所述大径杆1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当天平台处于停放状态时,大径杆11相对所述联合孔9向外抽出,大径杆11的一端向工作台的外侧突出,会给工作人员的操作带来不便;因此将大径杆11的一端用转动杆19进行代替。当天平台处于停放状态时,转动杆19相对所述大径杆11折叠收拢;当天平台处于移动状态时,转动杆19与所述大径杆19共线,便于将大径杆19向联合孔9内侧插合。

所述插孔10向所述外框架1的内侧延伸设置有转动杆固定轨道20,为减少大径杆11向外突出的部分,若要尽可能缩短大径杆11的长度,因此不可避免的,当工作台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转动杆19会代替所述大径杆11与所述插孔10配合;由于转动杆19和大径杆11之间为转动连接,导致联合杆7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有所降低,设置转动杆固定轨道20,并使大径杆11和转动杆19的连接部分对应位于所述转动杆固定轨道20内,可以使大径杆11和转动杆19保持共线状态,提高联合杆7的整体稳定性。

所述外框架1上设置有插销24,所述转动杆19上开设有分离插孔23和连接插孔21;当天平台处于停放状态时,所述插销24与所述分离插孔23对应配合,固定转动杆19,使联合杆7不会随意滑动,避免联合杆7和联合孔9相接触,影响内框架2的独立性;当天平台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联合杆7与所述联合孔9插接配合,所述插销24从与所述分离插孔23对应配合转变为与所述连接插孔21对应配合,固定转动杆,防止联合杆7滑动,使联合杆7与联合孔9的配合关系更为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