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5580发布日期:2020-07-31 21:39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降低到当时温度下的液体汽化压力时,液体便在管道内开始汽化,产生大量蒸汽,形成气泡,当含有大量气泡的液体向前经过液体的高压区时,气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气泡急剧地缩小以至破裂,在气泡缩小破裂的同时,液体质点以很高的速度填充气泡空穴,在此瞬间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其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冲击频率可达每秒几万次,金属表面因冲击疲劳而剥裂,严重时会将管壁击穿,把这种气泡导致的腐蚀现象称为汽蚀,气泡和气泡破裂使过流部件遭受破坏的过程就是汽蚀的过程,汽蚀除了对过流的部件会产生破坏作用以外,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严重时管道会损坏,使液流中断,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在循环水系统的管道中,在粗、细管道连接处汽蚀现象发生较多,直管内壁发生较少,水流进入细管后,水压急剧升高,导致水泡溃灭,产生冲击力和破坏力,细管的寿命变短,容易蚀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针对于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的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焊接有弧形连接管,所述弧形连接管的一端焊接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内侧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下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网架,所述弧形连接管的内侧壁设有防蚀层与吸收层,所述第二套管的内侧壁设有加强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套管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块,所述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导流块的一侧上部,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旋管。

可选的,所述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筛网,所述筛网远离网架的一端与第一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套管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侧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阻力扇叶。

可选的,所述阻力扇叶的一侧开设有捕捉槽,所述阻力扇叶由多孔金属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弧形连接管靠近第一套管的一端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底座,所述弹簧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

可选的,所述防蚀层的材料为铜合金,所述吸收层的材料为多孔金属材料。

可选的,所述加强层为环氧树脂,所述加强层的内侧设有若干条阻滞纤毛,所述阻滞纤毛由聚氨酯制成。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通过第一套管、弧形连接管与第二套管之间的配合设置,减少汽蚀直接发生在循环水系统管道内壁的可能性,延长循环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当水流经由弧形连接管进入第二套管内时,缓和流速,使水流的水压变化趋于平稳,减少因管道骤然变细而产生汽蚀现象的发生率,此外,通过导流板与筛网之间的配合设置,水流冲击导流板后,进入筛网,消耗水流的动能,减小管道直径变化处水流的流速,压力降低,大大减小了气泡溃灭后的冲击力。

2、该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通过螺旋管、阻力扇叶与捕捉槽之间的配合设置,螺旋管诱导水流螺旋流动,水泡因离心力向中部聚集,减小气泡附着在管壁的可能性,水流推动阻力扇叶旋转,迫使水流提前做功,在未进入细管前水压和流速提前减小,减弱汽蚀发生的可能性,气泡运行到捕捉槽内后进入阻力扇叶内,气泡被细化,直径减小,继而减弱了气泡产生汽蚀现象后的破坏力,此外,通过设置弹簧底座与弹簧,当第一套管附近的水压升高时,水流推动第一套管与弧形连接管靠近第二套管外部的细管,弹簧被压缩,第二套管插入细管的长度增加,增加了对细管部分的保护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阻力扇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套管;2、弧形连接管;3、第二套管;4、导流块;5、网架;6、筛网;7、导流板;8、螺旋管;9、支撑架;10、阻力扇叶;11、弹簧底座;12、弹簧;13、防蚀层;14、吸收层;15、加强层;16、阻滞纤毛;17、捕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水系统汽蚀现象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套管1,第一套管1的一端焊接有弧形连接管2,弧形连接管2的一端焊接有第二套管3,通过第一套管1、弧形连接管2与第二套管3之间的配合设置,减少汽蚀直接发生在循环水系统管道内壁的可能性,延长循环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当水流经由弧形连接管2进入第二套管3内时,缓和流速,使水流的水压变化趋于平稳,减少因管道骤然变细而产生汽蚀现象的发生率,第一套管1内侧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7,导流板7下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网架5,网架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筛网6,筛网6远离网架5的一端与第一套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套管1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块4,网架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导流块4的一侧上部,通过导流板7与筛网6之间的配合设置,水流冲击导流板7后,进入筛网6,消耗水流的动能,减小管道直径变化处水流的流速,压力降低,大大减小了气泡溃灭后的冲击力,导流板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旋管8,第一套管1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9,支撑架9一侧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阻力扇叶10,阻力扇叶10的一侧开设有捕捉槽17,使更多的气泡通过阻力扇叶10,阻力扇叶10由多孔金属材料制成,通过螺旋管8、阻力扇叶10与捕捉槽17之间的配合设置,螺旋管8诱导水流螺旋流动,水泡因离心力向中部聚集,减小气泡附着在管壁的可能性,水流推动阻力扇叶10旋转,迫使水流提前做功,在未进入细管前水压和流速提前减小,减弱汽蚀发生的可能性,气泡运行到捕捉槽17内后进入阻力扇叶10内,气泡被细化,直径减小,继而减弱了气泡产生汽蚀现象后的破坏力,弧形连接管2的内侧壁设有防蚀层13与吸收层14,防蚀层13的材料为铜合金,防蚀层13的强度较高,能够起到较强的抗汽蚀的作用,吸收层14的材料为多孔金属材料,微小的气泡被吸收层14内的多孔结构吸纳,减少气泡进入第二套管3以及细管内的可能性,气泡在吸收层14内的多孔结构中逐渐裂变,继而缩小,弧形连接管2靠近第一套管1的一端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底座11,弹簧底座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2,通过设置弹簧底座11与弹簧12,当第一套管1附近的水压升高时,水流推动第一套管1与弧形连接管2靠近第二套管3外部的细管,弹簧12被压缩,第二套管3插入细管的长度增加,增加了对细管部分的保护面积,第二套管3的内侧壁设有加强层15,加强层15为环氧树脂,加强层15的内侧设有若干条阻滞纤毛16,阻滞纤毛16由聚氨酯制成,防蚀层13的稳定性较好,能够起到较强的抗汽蚀的作用。

使用时,将本装置放置于粗管与细管的连接处,使第一套管1与弧形连接管2位于粗管的一侧,第二套管3插入细管的内部,当水沿着粗管流动到第一套管1内时,水流在导流板7的阻挡和反冲作用下,水流流速减小的同时进入筛网6内,筛网6使水压和流速进一步降低,水流在螺旋管8的作用下,在第一套管1的内壁螺旋流动,水泡因离心力向中部聚集,使更多的水泡远离管壁、靠近阻力扇叶10,水流推动阻力扇叶10旋转,迫使水流提前做功,在未进入细管前水压和流速提前减小,减弱汽蚀发生的可能性,气泡进入捕捉槽17后进入阻力扇叶10内,气泡被细化,直径减小,继而减弱气泡产生汽蚀现象后的破坏力,水流运行到弧形连接管2处时,微小的气泡被吸收层14内的多孔结构吸纳,减少气泡进入第二套管3以及细管内的可能性,气泡在吸收层14内的多孔结构中逐渐裂变,继而缩小,水流流到第二套管3内后,阻滞纤毛16不仅能够划破水流中的气泡,还起到滞纳微小气泡的作用,阻滞纤毛16在摆动时,气泡裂变,直径变小,减小了气泡的破坏力,防蚀层13与加强层15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好,能够起到较强的抗汽蚀的作用,当第一套管1附近的水压升高时,水流推动第一套管1与弧形连接管2靠近第二套管3外部的细管,弹簧12被压缩,第二套管3插入细管的长度增加,增加了对细管部分的保护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综上所述,通过第一套管1、弧形连接管2与第二套管3之间的配合设置,减少汽蚀直接发生在循环水系统管道内壁的可能性,延长循环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当水流经由弧形连接管2进入第二套管3内时,缓和流速,使水流的水压变化趋于平稳,减少因管道骤然变细而产生汽蚀现象的发生率,此外,通过导流板7与筛网6之间的配合设置,水流冲击导流板7后,进入筛网6,消耗水流的动能,减小管道直径变化处水流的流速,压力降低,大大减小了气泡溃灭后的冲击力,通过螺旋管8、阻力扇叶10与捕捉槽17之间的配合设置,螺旋管8诱导水流螺旋流动,水泡因离心力向中部聚集,减小气泡附着在管壁的可能性,水流推动阻力扇叶10旋转,迫使水流提前做功,在未进入细管前水压和流速提前减小,减弱汽蚀发生的可能性,气泡运行到捕捉槽17内后进入阻力扇叶10内,气泡被细化,直径减小,继而减弱了气泡产生汽蚀现象后的破坏力,此外,通过设置弹簧底座11与弹簧12,当第一套管1附近的水压升高时,水流推动第一套管1与弧形连接管2靠近第二套管3外部的细管,弹簧12被压缩,第二套管3插入细管的长度增加,增加了对细管部分的保护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