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22435发布日期:2020-10-17 01:0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软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软管是由波纹管、网套、接头三部分组成,其主体是波纹管。波纹管本身具有良好的挠性,因波纹管的纵向刚度和抗弯刚度小,因而它可以顺利地在额定弯曲半径内工作,但现有技术中在金属软管对接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操作简单的对接结构,依靠焊接完成金属软管对接,其对接过程过于复杂化,且对接速率缓慢,不利于金属软管现场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达到通过设计一种操作简单的对接结构,便于金属软管对接,省时省力,节约人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包括金属软管本体、通头、衔接管、密封体、定位环、定位管和密封组件,金属软管本体的内壁分别与衔接管和定位管的外壁连接,通头的进口与衔接管的出口连接,通头的出口与密封体的进口连接,密封体的出口与定位环的进口连接,定位环的出口与定位管的进口连接,密封组件包括螺纹杆,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内接螺纹环,螺纹杆的末端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的下表面连接有密封圈二,密封圈二的外表面连接有隔板,密封垫的上表面连接有密封圈一,密封圈一的外表面与支撑板的内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体进口口径大于出口口径,密封体出口口径与通头进口口径一致。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和隔板的外表面均与密封体的内壁连接,支撑板的左侧底端与隔板的右侧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体的顶部内侧与内接螺纹环的外壁连接,内接螺纹环位于支撑板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一的口径大于密封圈二的口径,密封圈一位于密封圈二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密封体分别位于通头的顶端和右端,衔接管和定位管的内外径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通头的进口与衔接管的出口固定连接,通头的出口与密封体的进口固定连接,密封体的出口与定位环的进口固定连接,定位环的出口与定位管的进口固定连接,以及金属软管本体的内壁分别与衔接管和定位管的外壁卡接,因此衔接管和定位管转入到金属软管本体内部时,通头也就演变为金属软管对接结构,达到通过设计一种操作简单的对接结构,便于金属软管对接,省时省力,节约人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密封体分别位于通头的顶端和右端,因此方便金属软管直线和弯线对接,以及金属软管对接完成后,可控制密封组件对任意一端的密封体进行关闭,因螺纹杆的外表面与内接螺纹环的内壁螺纹连接,螺纹杆的末端与密封垫的顶部固定连接,密封垫的外表面分别与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的内壁活动连接,密封圈一的外圈与支撑板的内壁固定连接,密封圈二的外圈与隔板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螺纹杆逆时针转动时,密封垫逐渐脱离密封圈二,直到密封垫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一的内部,此时螺纹杆无法继续逆向转动,密封体处于流通状态,重新对螺纹杆顺时针转动时,密封垫逐渐脱离密封圈一,直到密封垫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二的内部,此时螺纹杆无法继续顺向转动,密封体处于密闭状态,从而对做为对接结构的通头起到金属软管本体流通方向控制,增强金属软管对接范围,以及便于后续金属软管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密封体的内饰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金属软管本体的立体图。

图中:1金属软管本体、2通头、3衔接管、4密封体、5定位环、6定位管、7密封组件、701螺纹杆、702内接螺纹环、703密封圈一、704支撑板、705隔板、706密封垫、707密封圈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金属软管对接装置,包括金属软管本体1、通头2、衔接管3、密封体4、定位环5、定位管6和密封组件7,金属软管本体1的内壁分别与衔接管3和定位管6的外壁卡接,通头2的进口与衔接管3的出口固定连接,通头2的出口与密封体4的进口固定连接,密封体4的出口与定位环5的进口固定连接,定位环5的出口与定位管6的进口固定连接,密封组件7包括螺纹杆701,螺纹杆701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内接螺纹环702,螺纹杆701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垫706,密封垫706的下表面活动连接有密封圈二707,密封圈二70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隔板705,密封垫706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有密封圈一703,密封圈一703的外表面与支撑板704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密封体4进口口径大于出口口径,密封体4出口口径与通头2进口口径一致。

进一步,支撑板704和隔板705的外表面均与密封体4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板704的左侧底端与隔板705的右侧面活动连接。

进一步,密封体4的顶部内侧与内接螺纹环702的外壁固定连接,内接螺纹环702位于支撑板704的上方。

进一步,密封圈一703的口径大于密封圈二707的口径,密封圈一703位于密封圈二707的正上方。

进一步,密封体4分别位于通头2的顶端和右端,衔接管3和定位管6的内外径大小一致。

在使用时,将通头2的进口与衔接管3的出口固定连接,通头2的出口与密封体4的进口固定连接,密封体4的出口与定位环5的进口固定连接,定位环5的出口与定位管6的进口固定连接,以及金属软管本体1的内壁分别与衔接管3和定位管6的外壁卡接,因此衔接管3和定位管6转入到金属软管本体1内部时,通头2也就演变为金属软管对接结构,密封体4分别位于通头2的顶端和右端,因此方便金属软管直线和弯线对接,以及金属软管对接完成后,可控制密封组件4对任意一端的密封体4进行关闭,因螺纹杆701的外表面与内接螺纹环702的内壁螺纹连接,螺纹杆701的末端与密封垫706的顶部固定连接,密封垫706的外表面分别与密封圈一703和密封圈二707的内壁活动连接,密封圈一703的外圈与支撑板704的内壁固定连接,密封圈二707的外圈与隔板705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螺纹杆701逆时针转动时,密封垫706逐渐脱离密封圈二707,直到密封垫706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一703的内部,此时螺纹杆701无法继续逆向转动,密封体4处于流通状态,重新对螺纹杆701顺时针转动时,密封垫706逐渐脱离密封圈一703,直到密封垫706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二707的内部,此时螺纹杆701无法继续顺向转动,密封体4处于密闭状态。

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通头2的进口与衔接管3的出口固定连接,通头2的出口与密封体4的进口固定连接,密封体4的出口与定位环5的进口固定连接,定位环5的出口与定位管6的进口固定连接,以及金属软管本体1的内壁分别与衔接管3和定位管6的外壁卡接,因此衔接管3和定位管6转入到金属软管本体1内部时,通头2也就演变为金属软管对接结构,达到通过设计一种操作简单的对接结构,便于金属软管对接,省时省力,节约人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密封体4分别位于通头2的顶端和右端,因此方便金属软管直线和弯线对接,以及金属软管对接完成后,可控制密封组件4对任意一端的密封体4进行关闭,因螺纹杆701的外表面与内接螺纹环702的内壁螺纹连接,螺纹杆701的末端与密封垫706的顶部固定连接,密封垫706的外表面分别与密封圈一703和密封圈二707的内壁活动连接,密封圈一703的外圈与支撑板704的内壁固定连接,密封圈二707的外圈与隔板705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螺纹杆701逆时针转动时,密封垫706逐渐脱离密封圈二707,直到密封垫706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一703的内部,此时螺纹杆701无法继续逆向转动,密封体4处于流通状态,重新对螺纹杆701顺时针转动时,密封垫706逐渐脱离密封圈一703,直到密封垫706完全进入到密封圈二707的内部,此时螺纹杆701无法继续顺向转动,密封体4处于密闭状态,从而对做为对接结构的通头2起到金属软管本体1流通方向控制,增强金属软管对接范围,以及便于后续金属软管更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