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0201发布日期:2020-11-27 13:06阅读:3427来源:国知局
阀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阀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那样的阀门,该阀门具有一端部安装于阀门的安装对象物的阀门安装口的筒形体,通过阀构件对设置于该筒形体的内侧的阀孔进行开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阀门中,阀构件成为使阀体部从轴部呈凸缘状地伸出的结构,在闭阀状态下,阀体部从筒形体的一端侧靠向阀孔的开口边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12826号公报(段落[0028]、图1a1以及图1b1)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以往的阀门中,例如在更换阀构件时,无法仅将阀构件从筒形体的轴向的另一侧拆下,因此需要从安装对象物拆下阀门整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阀门,其具备:筒形体,其一端部安装于在安装对象物上设置的阀门安装口;阀孔,其形成于所述筒形体的内侧;阀构件,其插通于所述筒形体的内侧,并对所述阀孔进行开闭;轴部,其设置于所述阀构件,沿所述筒形体的轴向延伸;阀体部,其设置于所述阀构件,从所述轴部沿径向伸出,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所述阀孔;阀室,其设置于所述筒形体中的从轴向一侧与所述阀孔相邻的部分,并在收容了所述阀体部的整体的状态下,使所述阀孔与所述阀门安装口连通;阀体保持机构,在所述阀构件未受到使所述阀构件沿所述筒形体的轴向移动的操作力时,所述阀体保持机构将所述阀体部保持于所述阀孔的内侧,在所述阀构件受到使所述阀构件向所述筒形体的一端侧移动的操作力时,所述阀体保持机构允许所述阀体部从所述阀孔脱离;以及止脱机构,其能够在限制所述阀构件从所述筒形体的另一端侧脱离的限制状态、与允许所述阀构件从所述筒形体的另一端侧脱离的允许状态之间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

图2是阀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阀门的第一环状突起部以及第二环状突起部周边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4是阀孔成为打开状态时的阀门的侧剖视图。

图5的(a)是阀构件插入筒形体且卡合爪部与第一环状突起部接触时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图5的(b)是发生弹性变形而通过第一环状突起部内时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

图6的(a)是卡合爪部与第二环状突起部接触时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图6的(b)是发生弹性变形而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内时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

图7的(a)是卡合突起部与第二环状突起部卡合时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图7的(b)是阀构件被向筒形体的基端侧拉出时而发生塑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的内侧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

图8的(a)是阀构件被向筒形体的基端侧拉出时发生塑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环状突起部的内侧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图8的(b)是通过第一环状突起部的内侧的止脱片的侧剖视图。

图9的(a)是示出阀构件被向筒形体的基端侧拉出时阀构件和止脱片受到的力的概念图,图9的(b)是阀构件和弯折的止脱片的概念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

图11是止脱片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从筒形体拉出的阀构件和止脱片的侧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

图13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图13的(b)是将筒形体向周向展开时的从筒形体的内侧观察的收容凹部与卡合销的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14的(a)是阀孔成为打开状态时的阀门的侧剖视图,图14的(b)是将筒形体向周向展开时的从筒形体的内侧观察的收容凹部与卡合销的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15的(a)是卡合销收容于引导槽的基端开口时的阀门的侧剖视图,图15的(b)是将筒形体向周向展开时的从筒形体的内侧观察的收容凹部与卡合销的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

图17的(a)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阀门的侧剖视图,图17的(b)是将筒形体向周向展开时的从筒形体的内侧观察的收容凹部与卡合销的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1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阀门的放大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安装于在胎轮的轮辋90(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安装对象物”。)设置的阀门安装口91。阀门10具有筒形体20和插通于筒形体20的内侧的阀构件3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形体20由例如金属构成,并由轴向的一端侧的小径筒部20a和另一端侧的大径筒部20b构成。在小径筒部20a的外周面固定安装有筒状的弹性罩构件19。并且,通过将弹性罩构件19压入轮辋90的阀门安装口91,从而筒形体20的一端部安装于阀门安装口91。需要说明的是,筒形体20的另一端部从轮辋90向胎轮的内侧突出,构成向轮胎内注入空气的注入部。以下,将筒形体20的轴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称作筒形体20的前端、基端。

筒形体20的内侧部分构成流体流路11,在筒形体20的内周面,在筒形体20的轴向上设置有两个缩小流体流路11的环状突起部。

如图3所示,两个环状突起部中的筒形体20的基端侧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依次具备:缩径部23,其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而内径减小;直筒部24,其沿筒形体20的轴向延伸且内径恒定;以及扩径部25,其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而内径增大。

直筒部24的内侧部分构成阀门10中的阀孔12。流体流路11中的比阀孔12靠前端侧的部分构成阀室13。缩径部23的内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而靠近筒形体20的中心轴的阀孔基端侧锥形面23t。扩径部25的内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而靠近筒形体20的中心轴的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需要说明的是,缩径部23中的筒形体20的基端侧的端面成为与筒形体20的轴向大致垂直的台阶面23d。

两个环状突起部中的筒形体20的前端侧的第二环状突起部22设置于阀室13的内表面。第二环状突起部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依次具备:缩径部26,其随着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而内径减小;以及前端小径部27,其内径恒定。

缩径部26的内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而靠近筒形体20的中心轴的引导锥形面26t。前端小径部27中的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的表面成为与筒形体20的轴向大致垂直的立起面27m。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小径部27的内径与阀孔12的直径大致相同。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阀构件30具有沿筒形体20的轴向延伸的轴部31以及从轴部31沿径向伸出的阀体部32。阀体部32通过在从轴部31的前端部沿整个周向伸出的阀体部主体的外周部嵌合o型环33而成。阀体部主体中的朝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的表面成为在基端侧缩径的阀体锥形面32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构件30具有从轴部31的轴向的基端部沿径向伸出的卡挂部34。卡挂部34具有从轴部31向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一对伸出部35。从轴部31的中心轴31c至各伸出部35的伸出前端为止的距离与筒形体20的内周面中的包围一对伸出部35的部分(具体而言,比第一环状突起部21靠基端侧的部分)的半径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阀构件30沿筒形体20的轴向移动,从而对筒形体20的阀孔12进行开闭。在阀门10中,通过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12,从而由阀体部32的o型环33将阀孔12与阀体部32之间密封,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参照图1)。另外,阀体部32在阀孔12中滑动自如,当阀体部32从阀孔12脱离而阀体部32整体收容于阀室13时,阀孔12成为打开状态(参照图4)。在打开状态下,在阀室13的内表面与阀体部32之间形成供流体流通的间隙s,轮辋90的阀门安装口91与阀孔1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能够使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在流体流路11中流来的流体顺畅地向阀室13流动。

如图1所示,在阀门10中设置有阀体保持机构50,在未对阀构件30施加操作力时,该阀体保持机构50在筒形体20的轴向上对阀体部32进行定位以将其保持于阀孔12内(参照图1)。具体而言,阀体保持机构50具备将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施力的弹簧51、以及从阀构件30呈突片状突出以防止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脱出的止脱片40。

弹簧51是在筒形体20内被夹在第一环状突起部21(即,台阶面23d(参照图3))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1的内径比阀体部32的外径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止脱片40具有从阀体部32沿着筒形体20的轴向延伸的突片部41、以及从突片部41向筒形体20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卡合爪部42。

突片部41从阀构件30的前端部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延伸突出,悬臂支承于阀体部32。

卡合爪部42从突片部41的突出前端部伸出。从突片部41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卡合爪部42的剖面呈随着朝向突片部41的突出前端侧而从突片部41突出的突出量减小的三角形状。卡合爪部42中的朝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的表面成为与突片部41大致垂直地配置的立起面42m。卡合爪部42中的朝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的表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靠近突片部41的外侧倾斜面42t。

在此,突片部41能够以向筒形体20的径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突片部41未变形的自然状态下,卡合爪部42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在筒形体20的轴向上重叠。并且,在止脱片40为自然状态时,若卡合爪部42(详细而言,卡合爪部42的立起面42m)从筒形体20的前端侧抵接于筒形体20的第二环状突起部22(详细而言,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立起面27m),则阀构件30被防止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脱出(参照图1以及图7的(a))。

若突片部41向筒形体20的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则能够将包括卡合爪部42在内的止脱片40整体收纳至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最小的内径(即,阀孔12的直径)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最小的内径(前端小径部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止脱片40也通过弹性变形而收纳至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脱片40绕着轴部31的轴以大致相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并呈与轴部31同轴的圆弧状。另外,卡合爪部42的外径小于筒形体20的内周面中的比第二环状突起部22靠基端侧的部分(其中,除去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止脱片40与阀构件30由树脂构成,并形成为一体。

在此,若对阀构件30施加克服弹簧51的作用力而使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移动的操作力(例如,利用流体注入用的器具向前端侧按压阀构件30的力),则卡合爪部42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分离,阀体部32从阀孔12脱离(即,阀孔12成为打开状态。参照图4)。这样,关于阀体保持机构50,在对阀构件30施加有使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的前端侧移动的操作力时,允许阀体部32从阀孔12脱离。

如从图4向图1变化那样,若去除上述操作力,则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阀体部32返回阀孔12内,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室13的内表面中的阀孔12侧的端部(即,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扩径部25的内周面)设置有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该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随着朝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而靠近筒形体20的中心轴。因此,能够通过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来引导阀体部32,并容易使阀体部32返回阀孔12。并且,由于也能够通过阀体部32的阀体锥形面32t来将阀体部32向阀孔12引导,因此更容易使阀体部32向阀孔12返回。另外,在阀孔12成为打开状态时,卡合爪部42从筒形体20的前端伸出(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形体20的前端开口边缘具有向基端侧缩径的前端开口锥形面20s,因此卡合爪部42容易返回筒形体20内。

阀构件30向筒侧体的组装如下那样进行。如图2以及图5的(a)所示,阀构件30从基端侧插入筒形体20。此时,将弹簧51卷绕于阀构件30,并配置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与止脱片40的卡合爪部4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爪部42的外径比阀孔12的内径大,因此若阀构件30插入筒形体20,则卡合爪部42抵接于第一环状突起部21(参照图5的(a))。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止脱片40能够以收纳于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内侧的方式在筒形体20的径向上弹性变形。由此,卡合爪部42能够越过第一环状突起部21而通过阀孔12(参照图5的(b))。此时,通过阀孔基端侧锥形面23t将止脱片40向阀孔12内引导,因此容易将止脱片40插入阀孔12内。另外,还通过卡合爪部42的外侧倾斜面42t将止脱片40向阀孔12内引导,因此容易将止脱片40插入阀孔12内。需要说明的是,若止脱片40中的卡合爪部42插入阀孔12内,则弹簧51卡挂于筒形体20的台阶面23d而留在筒形体20中的比阀孔12靠基端侧处。

若卡合爪部42通过阀孔12,则止脱片40向筒形体20的径向外侧弹性复原。卡合爪部42的外径比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径大,因此若阀构件30进一步更深地向筒形体20插入,则卡合爪部42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接触(参照图6的(a))。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止脱片40能够以还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的方式在筒形体20的径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卡合爪部42能够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参照图6的(b))。此时,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引导锥形面26t将卡合爪部42向筒形体20的径向内侧引导,因此卡合爪部42容易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另外,还通过卡合爪部42的外侧倾斜面42t将卡合爪部42向筒形体20的径向内侧引导,因此卡合爪部42容易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卡合爪部42插入第二环状突起部22时,阀体部32插入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内侧的阀孔12。此时,通过阀孔基端侧锥形面23t引导阀体部32的o型环33,因此容易将阀体部32插入阀孔12。

若卡合爪部42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则止脱片40向筒形体20的径向外侧弹性复原(参照图7的(a))。此时,弹簧51在筒形体20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成为压缩状态。其结果是,通过弹簧51的作用力而阀构件30被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施力。并且,若止脱片40的卡合爪部42从筒形体20的前端侧抵接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则阀构件30被相对于筒形体20定位。在该状态下,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12,使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通过以上步骤,将阀构件30组装于筒形体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脱片40绕着轴部31的轴以大致相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因此容易通过卡合爪部42使轴部31与阀孔12的轴对齐,从而容易将阀体部32插入阀孔12。另外,在各伸出部35中,从轴部31的中心轴31c至伸出前端为止的距离与筒形体20的内周面中的包围一对伸出部35的部分的半径大致相同,因此容易通过一对伸出部35使轴部31与阀孔12的轴对齐,从而容易将阀体部32插入阀孔12。需要说明的是,在筒形体20的基端开口边缘设置有朝向前端侧缩径的基端开口锥形面20k,通过该锥形面,容易将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插入筒形体20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在筒形体20的前端部安装于胎轮的轮辋90的状态下,能够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仅对阀构件30进行更换。在阀门10中,止脱片40的卡合爪部42卡合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在此,止脱片40悬臂支承于阀构件30,因此在产生使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拉出的操作力时,该止脱片40向筒形体20的径向内侧塑性变形(具体而言,弯折)。其结果是,能过将止脱片40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参照图7的(b))。需要说明的是,认为在阀门10中,卡合爪部42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卡合部位位于与轴部31的中心轴31c错开的位置(参照图9的(a)),因此若对轴部31施加向基端侧拉出的操作力,则在旋转力矩的作用下,止脱片40向轴部31的中心轴31c侧(径向内侧)受力,从而引起止脱片40的塑性变形(参照图9的(b))。

若止脱片40发生塑性变形而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则能够将止脱片40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向筒形体20的基端侧脱离(参照图8的(a)以及图8的(b))。另外,也能够通过像这样止脱片40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止脱片40通过第一环状突起部21的内侧(即,阀孔12)。在阀门10中,由于能够通过像这样止脱片40发生塑性变形而使第一环状突起部21和第二环状突起部22通过筒形体20的基端侧,因此能够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仅拆下阀构件30。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当止脱片40处于自然状态(图7的(a)所示的状态)时,阀构件30被限制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脱离。另外,当止脱片40成为以收纳于第一环状突起部21以及第二环状突起部22的内侧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变形状态(图7的(b)所示的状态)时,允许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脱离。即,止脱片40构成在图7的(a)所示的限制状态(自然状态)与图7的(b)所示的允许状态(塑性变形状态)之间变化的止脱机构60。

需要说明的是,在产生了将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拉出的操作力时,可以取代突片部41弯折,而通过突片部41破损(例如,在中途撕扯断)、或卡合爪部42破损(例如,卡合爪部42缺损),来将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的基端侧拉出。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将更换的阀构件30从基端侧组装于筒形体20的方法,如上述那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筒形体20向基端侧仅拉出阀构件30,因此在更换阀构件30时无需从轮辋90将阀门10整体拆下。例如,在o型环33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能够仅更换设置有o型环33的阀构件30。另外,由于设置有卡挂部34,因此通过将工具卡挂于卡挂部34,从而阀构件30变得容易拉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环状突起部22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环状突起部”。另外,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和引导锥形面26t分别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第一锥形面”、“第二锥形面”。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阀门10v。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变更了第二环状突起部22和止脱片40的配置。

在阀门10v的筒形体20v中,第二环状突起部22v配置于筒形体20v的内周面中的比第一环状突起部21靠基端侧处。第二环状突起部22v中的朝向筒形体20v的前端侧表面成为与筒形体20v的轴向大致垂直的立起面27m。第二环状突起部22v中的朝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的表面成为引导锥形面26t,该引导锥形面26t以随着朝向筒形体20v的前端侧而靠近筒形体20v的中心轴的方式缩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形体20v的内周面中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之间设置有使流体流路11在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扩径的基端侧扩径部28。即,在流体流路11中设置有:基端侧大径孔29a,其配置于比基端侧扩径部28靠筒形体22v的基端侧处;以及中径孔29b,其设置于基端侧扩径部28与第一环状突起部2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阀门10v中,在阀室13内未设置第二环状突起部22v,阀室13中的比阀孔前端侧锥形面25t靠筒形体20v的前端侧的部分呈内径恒定的直筒状。

在阀门10v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地,通过阀体部32相对于阀孔12滑动,从而对阀孔12进行开闭。需要说明的是,在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12而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时,一对伸出部35收容于筒形体20v的中径孔28b。并且,从轴部31的中心轴至各伸出部35的伸出前端为止的距离与中径孔28b的半径几乎相同。

阀门10v的阀体保持机构50v具备弹簧51和止脱片40v。弹簧5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夹在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止脱片40v从阀构件30的基端部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突出。

止脱片40v的突片部41v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的各伸出部35(详细而言,从各伸出部35的伸出前端附近位置)突出。

止脱片40v的卡合爪部42v从突片部41v中的突出方向的中途位置(详细而言,前端附近的位置)伸出。卡合爪部42v的剖面呈随着朝向突片部41v的突出前端侧而从突片部41v突出的突出量增大的三角形状。卡合爪部42v中的朝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的表面成为与突片部41v大致垂直的立起面42a。另外,卡合爪部42v中的朝向筒形体20v的前端侧的面成为随着朝向轴部31的前端侧而靠近突片部41v的外侧倾斜面42b。

突片部41v能够向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并能够通过该弹性变形而将止脱片40v整体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侧。在突片部41v为未变形的自然状态时,卡合爪部42v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在筒形体的轴向上重叠。并且,在止脱片40v为自然状态时,若卡合爪部42v抵接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则防止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脱出(参照图10)。

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中具备对筒形体20v的基端开口进行堵塞的盖70。盖70由直径比筒形体20v大且堵塞筒形体20v的基端开口的大致圆盘状的基座部73、从基座部73的中心部向筒形体20v的前端侧突出的中心突起部71、以及从基座部73的外缘部向筒形体20v的前端侧突出的外壁部72构成。中心突起部71插通于筒形体20v内并从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与止脱片40v对置。外壁部72与筒形体20v的基端部的外周面重叠,在外壁部72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72n。并且,盖70的内螺纹部72n与设置于筒形体20v的基端部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20n螺合,由此盖70被固定于筒形体20v。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在盖70固定于筒形体20v时,盖70从筒形体的基端侧抵接于阀构件30。在该情况下,还通过盖70防止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脱出。

阀门10v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对于阀门10v中与阀门10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构件30通过以下那样的方式组装于筒形体20v。阀构件30从基端侧插入筒形体20v。此时,预先将弹簧51卷绕于阀构件30中的比卡挂部34靠前端侧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插入阀构件30之前,预先仅将弹簧51插入筒形体20v。

若阀构件30插入筒形体20v,则阀体部32插入阀孔12内而嵌合于阀孔12。另外,卡合爪部42v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接触。在此,止脱片40v能够以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的内侧的方式在筒形体20v的径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卡合爪部42v能够越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v而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侧。此时,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引导锥形面26t和卡合爪部42v的外侧倾斜面42b来将卡合爪部42v向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引导,因此卡合爪部42v容易弹性变形。

若卡合爪部42v通过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侧,则突片部41v向筒形体20v的径向外侧弹性复原。此时,弹簧51在筒形体20v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成为压缩状态,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阀构件30被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施力。接着,若卡合爪部42v从筒形体20v的前端侧抵接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则阀构件30相对于筒形体20v被定位。在该状态下,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使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

接着,将盖70的外螺纹部72n与筒形体20v的内螺纹部20n螺合,从而利用盖70将筒形体20v的基端开口堵塞。通过以上操作,将阀构件30组装于筒形体20v。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地,在筒形体20v的前端部安装于胎轮的轮辋90的状态下,能够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仅更换阀构件30。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中,通过拆下盖70,并将止脱片40v彼此例如捏住以使其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将止脱片40v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侧(参照图11)。由此,能够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拆下止脱片40v,并能够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拆下阀构件30。此时,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阀构件30被向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按压,因此容易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拉出阀构件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止脱片40v弹性变形来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拆下阀构件30,从而能够再利用止脱片40v。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突片部41v中的筒形体20v的基端侧的端部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容易捏住突片部41v彼此以使其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中,盖70以从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与止脱片40v对置的方式安装于筒形体20v。因此,在不进行阀孔12的开放操作时,将盖70安装于筒形体20v,从而防止止脱片40v向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变形,防止止脱片40v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卡合松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v中,止脱片40v在未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时,成为限制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脱离的限制状态。另外,止脱片40v在以收纳于第二环状突起部22v的内侧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时,成为允许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v的基端侧脱离的允许状态。即,止脱片40v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止脱机构”。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中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阀门10w。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w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变更了阀体保持机构50和止脱机构60。

在本实施方式中,筒形体20w的第二环状突起部100从筒形体20w的基端侧依次具备:缩径部101,其朝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而内径减小;直筒部102,其沿筒形体的轴向延伸;以及扩径部103,其朝向筒形体的前端侧而内径增大。

在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直筒部10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102n。需要说明的是,缩径部101的内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而靠近筒形体的中心轴的锥状。另外,扩径部103的内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20w的基端侧而靠近筒形体的中心轴的锥状。

在阀构件30w中,阀体部32从轴部31w的轴向的中途位置伸出而成。轴部31w具有比第二环状突起部100更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伸出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w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地,阀体部32相对于阀孔12滑动,从而对阀孔12进行开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保持机构50w具备从轴部31w(详细而言,从轴部31w中的比阀体部32靠前端侧的部分)向整个径向伸出的止脱伸出部110以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止脱片40。

止脱伸出部110从筒形体20w的基端侧依次具备:扩径部111,其朝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而外径增大;直筒部112,其沿筒形体20w的轴向延伸;以及缩径部113,其朝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而外径减小。

在止脱伸出部110的直筒部11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112n。需要说明的是,直筒部112的外径比阀孔小。另外,扩径部111的外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的前端侧而靠近筒形体的中心轴的锥状。缩径部113的外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筒形体的基端侧而靠近筒形体的中心轴的锥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12而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时,止脱伸出部110配置于比第二环状突起部100靠筒形体20w的前端侧处。另外,在阀孔12为关闭状态时,止脱伸出部110的外螺纹部112n未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螺纹部102n螺合。并且,若止脱伸出部110的外螺纹部112n从前端侧抵接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螺纹部102n,则防止阀构件30w向筒形体20w的基端侧脱出。

阀门10w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关于阀门10w中与阀门10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构件30w向筒形体20w的组装通过以下那样的方式来进行。阀构件30w从基端侧插入筒形体20w。此时,预先将弹簧51卷绕于阀构件30w中的比卡挂部34靠前端侧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插入阀构件30w之前,预先仅将弹簧51插入筒形体20w。

若阀构件30w从基端侧插入筒形体20w,则由于止脱伸出部110的外径比阀孔的内径小,因此止脱伸出部110通过阀孔12。接着,止脱伸出部110的外螺纹部112n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螺纹部102n碰触。此时,通过使阀构件30w向绕着轴的一侧旋转,从而能够使外螺纹部112n与内螺纹部102n螺合。接着,若在进一步使阀构件30w向绕着轴的一侧旋转的同时将阀构件30w插入筒形体20w,则止脱伸出部110的外螺纹部112n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螺纹部102n的螺合松开,从而止脱伸出部110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向筒形体20w的前端侧脱离。此时,若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止脱伸出部110从筒形体20w的前端侧抵接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则阀构件30w在筒形体20w的轴向上被定位,阀体部32w被保持于阀孔12内。通过以上的操作,将阀构件30w组装于筒形体20w。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w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同样地,在筒形体20w的前端部安装于胎轮的轮辋90的状态下,能够从筒形体20w的基端侧仅更换阀构件30w。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阀构件30w向与上述组装时相反的朝向旋转,从而能够将阀构件30w从筒形体20w的基端侧拆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止脱伸出部110构成止脱机构60w。止脱伸出部110的外螺纹部112n与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螺纹部102n的螺合松开而止脱伸出部110配置于比第二环状突起部100靠筒形体20w的前端侧的状态相当于止脱机构60w的“限制状态”。外螺纹部102n与内螺纹部112n螺合的状态相当于止脱机构60w的“允许状态”。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图15中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阀门10x。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x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中变更可阀体保持机构50和止脱机构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x中未设置第二环状突起部22。

如图13的(a)以及图13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形体20x的内周面中的比第一环状突起部21靠筒形体20x的基端侧设置有收容凹部120。收容凹部120在筒形体20x的周向上排列地具备引导槽121和收容室126。

引导槽121由直筒槽部122和弯曲槽部123构成。直筒槽部122从筒形体20x的基端向前端侧延伸。弯曲槽部123从直筒槽部延伸突出,并以随着朝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而靠近收容室126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弯曲。需要说明的是,在直筒槽部122中的向筒形体20x的基端开口的基端开口122k的开口边缘设置有缩窄倾斜面122t,该缩窄倾斜面122t随着朝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而使引导槽121的槽宽度变窄。

收容室126呈从筒形体20x的径向观察时在筒形体20x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引导槽121的弯曲槽部123沿筒形体20x的周向与收容室126中的筒形体的轴向的前端部相连接。收容室126的内表面中的在筒形体20x的轴向上配置于前端的前端面127与弯曲槽部123的外周部123s平滑地连续。另外,在筒形体20x的轴向上,收容室126的长度比引导槽121的长度短,从而收容室126在筒形体20x的基端侧延伸至直筒槽部122的中途位置为止。需要说明的是,收容室126的在筒形体20x的周向上的宽度比引导槽121的槽宽度宽。

在阀构件3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卡挂部34具备一对伸出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一对伸出部35中的一个伸出部35的伸出前端向筒形体20x的径向外侧延伸突出有卡合销125。卡合销125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收容凹部120。具体而言,卡合销125能够从引导槽121的基端开口122k移动至收容室126,并且在收容室126内沿筒形体20x的轴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销125的剖面例如呈圆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x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门10x同样地,通过阀体部32相对于阀孔12滑动,从而对阀孔12进行开闭。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中,阀体保持机构50x具备弹簧51、卡合销125、以及收容室126。弹簧5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配置于筒形体20x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簧51将阀构件30(即,卡合销125)向筒形体20x的基端侧施力。并且,若卡合销125抵接于收容室126的内表面中的在筒形体20x的轴向上配置于基端的基端面128,则防止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基端侧脱出。在该状态下,阀体部32配置于阀孔12内,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

若对阀构件30施加克服弹簧51的作用力以使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移动的操作力,则卡合销125在收容室126内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移动,从而阀体部32从阀孔12脱离(即,阀孔12成为打开状态。参照图14的(a)以及图14的(b))。

需要说明的是,若去除上述操作力,则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阀体部32返回阀孔12内,并且卡合销125抵接于收容室126的基端面128。

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组装通过以下那样的方式来进行。阀构件30从基端侧插入筒形体20x。此时,预先将弹簧51卷绕于阀构件30中的比卡挂部34靠前端侧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插入阀构件30之前,预先仅将弹簧51插入筒形体20x。

另外,在将阀构件30插入筒形体20x时,将阀构件30的卡合销125从基端开口122k收容于筒形体20x的引导槽121(参照图15的(a)以及图15的(b))。此时,由于在引导槽121的基端开口122k的开口边缘设置有缩窄倾斜面122t,因此容易使卡合销125收容于引导槽121。

若将阀构件30插入筒形体20x,则卡合销125在引导槽121内(详细而言,直筒槽部122内)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移动,并且阀体部32被插入阀孔12。进而,若阀构件30插入筒形体20x,则卡合销125进入引导槽121的弯曲槽部123内,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周向一侧旋转,并且阀体部32从阀孔12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脱离。

接着,当卡合销125到达了引导槽121中的筒形体20x的轴向的前端部时,若阀构件向筒形体的周向一侧旋转,则卡合销125进入收容室126内(参照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此时,弹簧在筒形体20x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的卡挂部34之间被压缩,阀构件30被向筒形体20x的基端侧施力。接着,若卡合销125抵接于收容室126的基端面128,则如上述那样,阀构件30相对于筒形体20x被定位(参照图13的(a)以及图13的(b))。在该状态下,阀体部32嵌合于阀孔12,阀孔12成为关闭状态。通过以上操作,将阀构件30组装于筒形体20x。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门10x中,在筒形体20x的前端部安装于胎轮的轮辋90的状态下,通过使阀构件30向与组装于筒形体20x时相反的朝向移动,从而能够从筒形体20x的基端侧仅更换阀构件30。

具体而言,首先,将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前端侧按压。若卡合销125与收容室126的前端面127接触(参照从图13至图14的变化),则使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周向的另一侧转动。这样的话,卡合销125进入引导槽121的弯曲槽部123,从而卡合销125与弯曲槽部123的内表面接触(即,弯曲槽部123的外周部123s)。并且,若一边以卡合销125在引导槽121内向筒形体20x的基端移动的方式转动阀构件30,一边将该阀构件30向筒形体20x的基端侧拉出,则卡合销125从引导槽121脱离,能够将阀构件30从筒形体20x拆下。若卡合销125进入引导槽121内,则在弹簧5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阀构件30被向筒形体20x的基端侧按压,因此容易从筒形体20x的基端侧拉出阀构件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阀构件30的卡合销125和筒形体20x的收容凹部120构成止脱机构60x。卡合销125收容于收容凹部120的收容室126的状态相当于止脱机构60x的“限制状态”。卡合销125收容于收容凹部120的引导槽121的状态相当于止脱机构60x的“允许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收容凹部120也可以是将筒形体20x内外贯通的收容孔。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供阀门10安装的阀门安装口91的安装对象物为胎轮的轮辋9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流路的末端部设置有阀门安装口的流体设备、管道等。

(2)如图16所示,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外螺纹部112n的止脱伸出部110以及具有内螺纹部102n的第二环状突起部100也可以配置于比阀体部32以及第一环状突起部21靠筒形体的基端侧处。在图16所示的阀门10y中,阀体部32从阀构件30y的轴部31y的前端部伸出,止脱伸出部110y从轴部31y的中途部分伸出。另外,阀体部32的外径为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径以下。在该结构中,弹簧51y由例如配置于筒形体20y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阀构件30y的止脱伸出部110之间、并在筒形体20y的基端侧缩径的锥形螺旋弹簧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弹簧51y的最大的外径优选为第二环状突起部100的内径以下。由此,弹簧51y从基端侧相对于筒形体20y的插入以及拆下变得容易。

(3)也可以如图17的(a)以及图17的(b)所示的阀门10z那样,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变更卡合销125以及收容凹部120的配置。在阀门10z中,在筒形体20z的内周面中的比第一环状突起部21靠筒形体20z的前端侧设置有使流体流路11朝向前端侧而台阶状地缩径的缩径面131。并且,在比该缩径面131靠筒形体20z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小径部130的内周面设置有收容凹部120。收容凹部120的引导槽121的基端开口122k向缩径面131开口。另外,在阀门10z中,阀体部32从阀构件30z的轴部31z的中途部分伸出,卡合销125z从轴部31z的前端部沿径向伸出。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销125z从轴31z伸出的伸出量优选为阀体部32从轴31z伸出的伸出量以下。由此,阀构件30z从基端侧相对于筒形体20z的插入以及拆下变得容易。另外,在阀门10z中,流体流路11中的第一环状突起部21与前端侧小径部130之间的部分成为阀室13。

(4)也可以如图18所示的阀门10q那样,成为阀室13q在与阀孔12同径的孔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筒形体20q的轴向延伸的流通槽138的结构。流通槽138与阀体部32相比筒形体20q的轴向上的长度更长,从而若阀体部32的整体配置于阀室13q内,则流体能够通过流通槽138内而在阀孔12与阀门安装口91之间流通。

(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止脱片40的突片部41呈圆弧状,但也可以呈板状。在该情况下,突片部41优选以板厚方向朝向轴部的径向的方式配置。

(6)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卡挂部34成为一对伸出部35从轴部31向相反的方向伸出的结构,但卡挂部34也可以成为一个伸出部35从轴部31沿径向伸出的结构,还可以成为三个以上的伸出部35从轴部31沿径向伸出的结构(例如,呈放射状伸出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不在阀构件30设置卡挂部34。

(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固定安装于筒形体20的外周面的弹性罩构件19,但也可以不设置弹性罩构件19,而筒形体20的前端部直接安装于阀门10的安装对象物的阀门安装口。

(8)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盖70设置外螺纹部,并对筒形体20v设置内螺纹部,通过该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合而将盖70固定于筒形体20v。在该情况下,例如,筒形体20v的内螺纹部设置于筒形体20v的内周面中的比第二环状突起部22v靠基端侧的端部。另外,例如,盖70由插通于筒形体20v并从筒形体20v的径向内侧与止脱片40v对置的小径部、以及配置于比小径部靠筒形体20v的基端侧处的大径部72构成,在大径部的外周面设置上述外螺纹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阀门;

12...阀孔;

13...阀室;

20...筒形体;

21...第一环状突起部;

22...第二环状突起部;

30...阀构件;

31...轴部;

32...阀体部;

40...止脱片;

50...阀体保持机构;

51...弹簧;

60...止脱机构;

90...轮辋;

91...阀门安装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